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赏析李白词作《永王东巡歌》

时间: 2023-03-03 16: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如何赏析李白词作《永王东巡歌》

有什么古诗词是表达了诗人入仕做官的强烈理想的?非常急,谢谢帮忙

生逢尧舜君,不忍独永诀。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包含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和积极入仕的态度.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乾坤,易如反掌,愈发衬托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气贯长虹。我们今天读了都感觉得到李白那种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豪情。不难想像,当时这首诗在永王璘的幕府和军队的广为传播,会起到多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用典准确,一是比喻恰当,而且安排布局十分合理。两个典故“似永嘉”和“谢安石”分别用在第二和第三句中,而比喻则安排在一首一尾。

  “安史之乱”比起“永嘉南奔”来说,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永嘉之乱最后是亡了国的,所以唐朝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只用“似永嘉”三字,便一目了然了。谢安石作为李白最钦佩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儒雅风流,更在于他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风范。而把自己比作“谢安石”,充分显示了李白的不俗的性情与志向。两个比喻安排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用在叛军身上,当其不可一世时,先讥其“乱如麻”,表示了对敌人的蔑视;在展望战争的结局时,又用了“静胡沙”,显示了强烈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确实是反映李白性格与精神面貌的经典之作。

  李白入永王璘的幕府时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却又一次唤起了他的政治青春,以为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可以大展鸿图,实现其早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所以这十一首《永王东巡歌》写得意气风发,毫无年华老去的衰飒之气。其中的第十一首写得尤其踌躇满志,神采飞扬。因为这一首与前面介绍的那首不同,前面还提到“三川”、“四海”的整个时局,而这首诗的焦点却只有诗人自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玉马鞭,比喻指挥之权。戎虏,指安史叛军。

  琼筵,精美的筵席。诗人上来就运用起他最擅长的浪漫写法,展开了随意的联想,把自己设计成一位大权在握的将军,不但得到了充分的信任,而且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和敌人作战。不过,他自己却没有披坚执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在将一切布置停当,为敌人安排了天罗地网之后,自己安然坐在酒席宴上,于觥筹交错之间,静等着前方捷报的传来。上一首说“谈笑”,这一首又是“坐琼筵”,面对如此强敌的生死搏战,李白却写得毫无火药气息,这充分显示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本性,虽然也许有人会怀疑李白是不是能够真的打赢一场战争,而且永王璘事实上也并没有把兵权交给他。甚至,永王璘也根本就没想要与安史叛军交手,而是别有用心,是想和已经当了皇帝的李亨一争高下,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下场,但是李白当时对这一切却是无从知晓的,他是一腔热血,满腔抱负,在筹划着对叛军的决战,甚至在憧憬着胜利的喜悦。不过,这种筹划和憧憬带有明显的“谪仙”色彩,既没有出生入死的征战,甚至也没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而纯粹是一种李白式的理想的蓝图,在他的心目中,这个理想人物,便是他最佩服的东晋名将谢安石了,大敌当前,他命谢玄、谢石等人前往淝水与苻坚对垒,自己则在后方终日会客下棋,直到前方战报传来,他还在纹枰对弈,手谈不已,旁人问他战况,他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儿辈已破敌矣。”李白最钦佩的就是谢安这种胸有成竹,胜算在心,喜怒不形于色,而又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现在当然更是浮想联翩,不能自已了,连马鞭都是“玉”的,酒筵也是“琼”的,一切都是诗化的,充满了浪漫色彩。也许,这不过是李白的一厢情愿,但是我们欣赏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并不是要考察他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或者说他的设想是不是现实,而是要更加贴近这位中国诗歌史上的奇才,体会一下,当他真的有可能面对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厮杀时的内心世界,我们欣喜地发现,不论何时何地的,虽然他已经在政治上遭受过打击;也不管年龄是否还能经历奔波,他当时已经五十六、七岁的,只要碰上机会,他真的会一跃而起,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一点哪怕我们今天恐怕都是不能不佩服的。

  诗的后两句是“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当时永王璘的军队在南方,故以南风为喻。胡尘当然还是指安史叛军,日边,皇帝身边。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从始至终都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细分又包括两方面,即相信永王璘军队的必将在平叛战争中起到举足轻举的作用,还有就是相信对自己必将在这场风云际会中大显身手。在他的心目中,永王璘的军队此次行动,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转瞬之间,一举荡平看上去飞扬跋扈的“胡尘”,在完成了解救唐王朝于危难之际的大业之后,跟随着永王璘去长安向皇帝报捷献俘,“西入长安到日边”这句诗清楚地表明了李白对朝廷的拥戴立场,因为这时,肃宗已经登上了皇帝宝座,李白认为永王璘此次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叛,为了“静胡沙”、“扫胡尘”,所以李白才表现出如此的热情与振奋的心态,可惜的是,他在政治上是过于天真了,结果成了宫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永王璘兵败身亡之后,被判长流夜郎。但这种不幸的结局,丝毫不会贬低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投笔从戎,为国效力,老而弥坚,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和爱国热情。所以,李白入永王幕府一事,并未被人们看成是他一生的污点,反而更加喜爱他的真诚与浪漫,而这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也成为李白诗歌中最具个性色彩的代表作之一。

形容有强烈的使命感的古诗词

1.形容肩负使命的诗句

1,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出自宋代:陆游《病起书怀》 白话文释义: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2,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白话文释义: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出自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 白话文释义: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白话文释义: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白话文释义: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表达强烈爱国情怀的诗句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采纳,谢谢

3.求一些描写强烈决心和信念的诗或词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东征行 王建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

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

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

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

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

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

司庖常膳皆得对,好事将军封尔身。

男儿生杀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

曈曈白日当南山,不立功名终不还。

呈王子蒙隐者

国士还须为国忧,肯同儿女作身谋。

存无补世亡无异,生不惊不死不休。

秦鹿须还屠狗逐,楚猴犹为烂羊羞。

如今若论西都事,却与中唐风马牛。

中原行怀古

汉家中原一百州,故老南望空悠悠。

问君北贼何足道,坐守画地如穷愁。

不共戴天是此仇,生不杀贼死不休。

诸公但能安身计,更无一点英雄气。

遂令多士皆沉醉,绝口不复言时事。

恭惟主上天勇智,皦日平生复仇志。

秋色平场千万骑,望裹亭亭黄屋至。

六军拜手呼万岁,报恩便欲无生意。

西风萧瑟天无云,牙领蟠冢愁黄曛。

白衣不得见天子,道人何得愁朱门,

可怜泾渭胸中分。愿起沔阳死诸葛,

作我大宋飞将军。

言志

足濯长江万里流,手提三尺龙泉游。

胸中一片英雄气,生不杀奸死不休。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有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千三越甲可吞吴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授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只有伟大的目的方能产生伟大的毅力。”

——斯大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班超。

5.有什么古诗词是表达了诗人入仕做官的强烈理想的

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包含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和积极入仕的态度.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

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

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

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

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

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

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

6.描写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的古诗词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扩展资料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唐代李白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四)?

《永王东巡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组诗传世十一首,都是七绝。
《永王东巡歌》(其四)如下: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全诗译文: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简析:这首诗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李白《金陵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金陵三首原文: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金陵三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著曾经繁华的江洲。

魏晋 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注释 1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2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3《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4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5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6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7当时:指六朝。8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9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十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金陵三首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晋朝南渡以后,在这里建都,代替了旧日的长安。这里的地形是人间帝王的住宅,山势则为虎踞龙盘。而钟山却空有壮丽的景象,长江天堑也变得清波平静不起波澜。游客在沉醉中归去,欢乐的吴歌在江上传遍。

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三杯酒后让我为你献上一支歌。论宫苑你比长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阳差不多。你残破的古殿中曾生长著吴王喜爱的花朵,幽暗的宫墙中曾有晋代后妃们的绮罗。这些都与前朝的繁盛一起消失,可叹的往事早已付与长江东逝的碧波。

注释 1长安: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这句是说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晋朝南渡后曾作为都城。旧:一作「即」。2「地即」二句:一作「碧宇楼台满,青山龙虎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亮称为帝王之宅。3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此指长江。《隋书》: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天堑」一作「江塞」。4回桡(rao):掉转船头,改变航向。桡:船桨。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5吴歌: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晋书·乐志下》:「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此句一作「谁云行路难」。6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7江:一作「汉」。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8当时:指六朝时期。9夹道:在道路两旁。《周礼·秋官·乡士》:「帅其属,夹道而跸三公。」朱搂:谓富丽华美的楼阁。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十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⑾王宫:一作「离宫」。离宫: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⑿空余:只剩下。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末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⒀瀛(ying)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岛。瀛:一作「江」。⒁六代:即六朝。《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⒂秦地:指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少:一作「小」。⒃「山似」句:《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⒄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战国楚宋玉《风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汉徐干《情诗》:「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⒅与:一作「只」。沧波:碧波。李白《古风》之十二:「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金陵三首赏析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这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亭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古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这一句诗犹如惊雷劈空而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升平气象,这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这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像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这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这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而,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淫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而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这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 唐代 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覆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而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而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古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而去。这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这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而去,再点出吴歌自欢,这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这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 ***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藉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古丘,触目荒凉、衰败。这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古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著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著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这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是少了;但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这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而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而在这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这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而去。这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这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古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古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这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而不平直,语意斩截而不浅露,词采清丽而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 唐代 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古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金陵三首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在金陵时所作,吊六朝遗迹,抒兴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当时「朱楼」、「王宫」,备极华丽,到唐代都湮没不见了。这和唐代天宝(742—756)、至德(756—758)年间两京残破的景象,颇有相似之处。 诗词作品: 金陵三首 诗词作者:【唐代】 李白 诗词归类: 【怀古】、【地名】、【组诗】

《永王东巡歌》:李白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和夫人正在江西庐山避难。永王李璘带领水军沿长江而下,想占领江南一带。部队到达九江时,听说大诗人李白就住在庐山,先后三次派人邀请。李白一直希望能像东晋谢安一样建功立业,也就欣然从命,在李璘幕下当了一名参谋。

但是,唐肃宗却十分忌惮李璘挥兵东进,他命令他到四川去侍奉太上皇。李璘没理他,照样向东挺进。唐肃宗大怒,派大诗人高适进剿,李璘兵败被杀。那些跟从他的人也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当成逆党处理。

李白当时名动天下,自然也在劫难逃,被关进了浔阳监狱。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在京城做官时,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大太监高力士及杨贵妃兄妹。再加上他才华出众,人称谪仙一般的人物,许多人很嫉妒他。墙倒众人推,一时间,要求处死李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杜甫曾经为他鸣不平,坚决不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会谋反,曾经写过“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后来,经过亲朋好友的多方奔走,李白被判流放夜郎。在路上走了一年多,到了白帝城时,正逢朝廷大赦,被无罪释放了。李白激动不已,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那么,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吗?我们可以节选两首他在永王幕府写的《永王东巡歌》。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洛阳一带现在被大批叛军占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纷纷南逃。人民受到的战乱之苦不亚于东晋“永嘉南渡”之时。我和谢安一样才能出众,只要大王肯任用我,我一定能在谈笑之间为你平定叛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大王授予我部队指挥权,我能在筵席之间指挥军队平叛。到时候,大王的正义之师乘胜北进,收复长安,迎接天子回京。

这两首诗充满了爱国激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叛军的豪情壮志。诗中并没有劝永王自立称帝的片言只语。李白一直仕途不顺,“乱世出英雄”,他只是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建立不世功勋的机会而已。

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好朋友孔巢父也在座。但是他有着极高的政治灵敏度,他敏锐地觉察到了皇家之间的勾心斗角,李璘不会成功,留在这里有杀身之祸。他就借口说自己身体有病,离开了永王。后来在代宗,德宗时,他受到重用,当了很大的官。他的这一行为,当时令许多人称奇。相比之下,李白就单纯得多。

李白晚年一直很委屈,他给许多朋友写诗为自己辩白。比如,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说“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表示自己是被胁迫的。

确实,和永王相比,李白只是一个有点名气的老百姓,大王再三邀请,他敢不去?要是坚决拒绝,可能当时就送了性命。

李白一直到暮年还不忘从军报国。后来,安史叛军史朝义向东南窜拢,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征。李白当时六十一岁,他不顾体弱多病,毅然从军。但是后来又病了,半路而返。一年后,他就去世了。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宋朝人蔡居厚在他的《蔡宽夫诗话》中,就为李白辩解: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之时,欲藉之以立奇功,故《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其卒章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可见其志矣。

现代也有许多人为李白写了许多鸣冤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找来看看。

李白并没有谋反之心,李白只是一个诗人,虽然她也有武功,但是他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我认为李白并不是真的有谋反之心,因为李白只是性格上有点自傲,对国家还是挺忠诚的。
没有。李白当时没有谋反在之心,他只想恢复唐朝的繁荣,因此他很怀念唐玄宗时期。
文章标题: 如何赏析李白词作《永王东巡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5049.html
文章标签:李白 赏析 王东

[如何赏析李白词作《永王东巡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