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在这个时代,做个诗人能吃饱饭吗

时间: 2022-08-24 00: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在这个时代,做个诗人能吃饱饭吗

为什么在老一辈的眼里年轻人都不能吃苦?

每个人吃苦的方式不同,相同的是会苦尽甘来。

吃苦的定义是什么?

爷爷说:肚子经常是饿着的,吃不饱饭。也没钱读书,经常光着脚穿越乡间小路。家里的屋顶漏雨,一下雨家里面也下雨。

爸爸说:十几岁就挑着担子下河挑水浇菜,带着饭盒上学,起早贪黑上学,没有宽敞的房间和学习的桌椅,只能蹲在外面马马虎虎完成作业。

妈妈说:哪里有好看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的。过年才杀鸡杀鸭,平时有鸡蛋就不错了。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岁月如梭。在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每一代人对于吃苦的定义不同。

老一辈的眼里吃苦是吃不饱饭,是穿不暖衣,是上不起学,是干不完的农活,喂不完的鸡鸭,是割不完的杂草,种不完的田地。

年轻人的眼里吃苦是还不完的车贷房贷,加不完的班,读不进脑子的知识,还有无休无止的内卷,不停地无效社交和自我消耗。

吃苦的形式是什么?

爷爷说:一年365天种地,长菜,卖鱼。夏天要冒着大太阳浇水,冬天还要忍着寒冷杀鱼。

爸爸说:冬天在小河旁边洗衣服,手冻得发紫。上学没有交通工具,脚上一层一层的老茧。

妈妈说:十几二十几岁就上班了,夜班不能睡觉,天天熬夜,很伤身体。

老一辈的吃苦是可以看得见的。就像金灿灿的稻谷,就像洗好的衣服,就像工资卡的钱。

年轻人的吃苦看不见摸不着,无形之中的苦。就像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样升职加薪,怎么样才能买得起房,怎么样才能获得高的分数,考上心仪的大学?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征程,每一代人肩上背负的使命也是不同的。

我们不是吃不了苦,而是老一辈的苦于我们看来更像是“无效吃苦”;也是足够佩服老一辈可以吃苦的精神!

前言

一直有人习惯性地用现代年轻人与上一代做对比,尤其是老一辈的人眼中,年轻人都吃不了苦。在他们眼中,我们属于被惯坏了的一代。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老一辈人的某些落后观念,加深了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偏见,使他们形成了对年轻人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作为当代年轻人中的一员,我不认同老一辈人的这个观点。


一、时代的发展本就应该让一代比一代吃的苦更少

中国长久以来的发展,本身就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如果每一代都在吃苦,甚至一代比一代吃更多的苦,请问国家的发展体现在哪里?国家的发展作用于哪里?科技的进步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让人继续吃苦。有了冰箱就可以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有了空调就可以减少炎热的痛苦,有了洗衣机就可以节省洗衣服的时间来工作。所以为什么要忽视发展带来的红利而去一味地追求吃苦呢?中国改革开放,前辈们努力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为了社会越来越好,时代的进步本身就是为了让国人越来越幸福。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牺牲、奉献的结果,是为了日子越来越好,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越来越好。我们必须要承认上一代的长辈们为如今的美好生活所作出的贡献,但是老一辈已经吃过的苦,年轻人本身可以避免的也不需要继续吃。

二、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年轻人与老一辈吃的苦不同。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年轻人与老一辈人经历着不同的苦难。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是资源分配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等一切差距造成的阶级矛盾;是当权者特权阶级体制内老爷和升斗小民的矛盾;是高喊996是福报的资本家老爷和996社畜之间矛盾;是高房价高物价要全家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买得起一个鸽子笼住房的矛盾。在老一辈眼里,没有足够粮食吃,每天都要干脏活累活才算是能吃苦,这样的情况在当代社会确实是少见了。

在他们眼里,在办公室上班的人是轻松的,不用干苦活累活,加上年轻人通常报喜不报忧,所以他们看不到年轻人的努力和付出。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早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要做的事。年轻人正经受着体力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老一辈的人更应该认清主要矛盾,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年轻人不能吃苦。




三、老一辈的对于吃苦的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很大程度上是把有多少成就和吃多少苦挂钩,即吃苦越多混的越好,不肯吃苦一定混不好。相对而言,老一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混的好的人就是能吃苦的人。很多年轻人试图让他们的家长知道他们也吃了很多苦。但这几乎没啥用,因为大部分的老一代人都会觉得你既然吃苦了那就一定有很多成就,没混出个样子来那肯定就是偷懒了。就拿工作来说,在很多老一辈眼中,我们为了获取工资,需要忍受艰苦条件,忍受别人的谩骂和白眼,这样才叫吃苦。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可以被改变的状态,是当代年轻人不必要的吃苦。

新时代的“能吃苦”,在某种程度可以被解释为,在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时候追求更多样的自由、更认真的生活态度。我们不是不能吃苦,是要吃有价值的苦,是要吃让自己无悔终身、将来受益的苦。确实当代年轻人中不乏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者、稍稍遇到点挫折时垂头丧气自暴自弃者,其实不止当代年轻人,很多年代的人都有,但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从未忘记过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通过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


总结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说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 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 虚郑了不少年华, 所以有人就想说, 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 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 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 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 这种想法不仅有害, 而且是有病。”

以吃苦为荣的心理是病态的扭曲的,人的天性是向往美好。希望老一辈人看到年轻人所做的努力,不要一味的用“吃苦”来道德绑架年轻人。也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怀着拥抱美好生活的目标,在生活中努力奋斗,不轻言放弃,向老一辈证明我们能行。

因为老一辈人与我们的经历不同,他们从前的生活过得很苦,不像我们现在有着美好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都是他们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呀。

两代人的所经历的不同 思想自然不同

小的时候常听我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她说从前你们姥爷年轻的那个时候的日子是真苦阿,那个时候中国还在发展阶段,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多少吃的。在老一辈人心中他们曾经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别说有没有白面可以吃,在他们那个时候能不能吃饱都是一个问题。所以看到如今年轻人过着比之前好太多的生活不知道珍惜从而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

如今年轻人吃苦的方式变了而已

但实际上也不是现在的年轻不能吃苦,只不过是吃苦的方式变了。现在的时代虽说是再也不用为吃而发愁了,但是如今年轻人的压力也很大。他们从小就开始在父母或者是在周围环境的促使下,与同龄人之间比学习,比成绩,比才艺。从小学开始就要奔波与不同的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他们的童年不像是要一辈那样自由自在,想做什么都可以。年轻一代的童年里围绕的更多的是学习,作业,所以呢他也有属于他们这个时代该吃的苦,而且这个苦也不比之前老一辈人的少。

年轻人有想法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人他们因饥荒饿过肚子,而年轻一代的我们也因新冠疫情打乱了生活。刚成年的他们就挑起大梁,奋战在疫情前线。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不少的00后不顾自己安危地去做志愿者,去守护国家的人民,他们吃得苦不比老一辈人的少,只不过就是他们吃苦的方式变了。


老一辈人吃得更多的是时代不够发展的苦,而年轻一代吃的更多的是生活和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苦。时代在进步,我们虽然不再像老一辈那样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辈子吃苦了,但我我们也有属于自己这个时代该吃的苦,时代不同度量苦的定义自然不同。

就我个人的观点,之所以在老一辈的眼里年轻人都不能吃苦,大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老一辈没有清楚的意识到新旧时代社会的不同,一个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

 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新旧时代社会的变化

 老一辈习惯性把他们那一辈的艰难生存和年轻人现在相对较优良的时代环境做对比。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在距离他们那个时代过去很多年,而在这么多年里的快速发展,国家各方面软实力的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会说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用担忧基本的衣食问题,但年轻人也有他们的压力,升学竞争压力大,就业紧张,房贷车贷这些。但老一辈只看到了我们不用每天在太阳下“挥汗如雨”,不用去吃那些没有必要但他们吃过的苦,让他们产生了年轻人都不能吃苦的片面观点,就像我们听到老一辈聊天时常常说的“现在年轻人都不能吃苦,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顶着能晒晕人的大太阳出去劳作,为了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而四处奔走,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好吃好喝着只会享福,一点苦都不能吃。”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这两者是没有可比性,但老一辈通常没有意识到这点。

                                     

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

 真的会有人在可以选择不吃苦的前提下去选择吃苦吗?当然不会,有的选的前提下,谁又会喜欢去劳心劳力。而老一辈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注定了他们要为了基本的衣食而辛苦劳作,劳作了大半辈子,时代变了,社会更加便利美好,但他们吃过的苦,没有办法去消磨掉,只能自我安慰,吃苦是好的,甚至是崇尚吃苦来让自己心里更好受一些,以至于他们觉得不能吃苦是极其离谱的大错,还有把“吃苦”片面定义为身体上劳累的苦,不把现在年轻人所承受的精神上的苦考虑进去。


                                   


未经他人苦,未走他人路,切莫妄加定论。

作为大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都遇到过被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一点苦都吃不了,想想我们那个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无奈,那么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会觉得我们吃不了苦呢?

一. 老一辈的人理解的苦比较片面

        在父母那个年代,他们是孩子的时候,家里基本上都是非常穷的,而且兄弟姊妹众多,家里靠种地维持生活,他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鸡蛋甚至都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他们没有漂亮的衣服鞋子,没有美味的菜肴,甚至没有上学的条件,所以在他们眼里,苦就是物质上的苦,就是没钱改善生活的无奈以及得不到教育的辛酸。但是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的经济条件普遍都很好,有各式各样的零食、衣服、鞋子,几乎每个人都能上学,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们认为的片面的苦,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消失了,他们就不会觉得我们有什么苦的地方。

二. 老一辈的人不理解我们的苦

        在父母的年代,苦是物质上的苦,而在我们这一代,苦是精神上的苦。经济条件的富足带来的是对能力的大考验和大筛选,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年代,内卷开始了,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的学习压力陡然上升;随着政策的成熟,找工作不再是有勇气就能赚钱的容易事。这样的证书要考,那样的能力要有,工作门槛越来越高,年轻一代被压得喘不过气。而随着新思想的浪潮,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想要过得相对轻松自由,但是这一想法与现实是冲突的,我们身上的责任只会越来越重,这一矛盾加剧了我们的迷茫。当我们想要诉说这矛盾的心情时,父母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们几乎没有追求过精神上的满足,只一心扑在赚钱养家上,所以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和压力。

三. 老一辈的人缺乏对我们倾诉目的的了解

        父母更倾向于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因为那时的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没有靠过谁,都是靠自己,所以他们不善于倾诉自己的难过,这种行为他们也非常认可,认为是坚强的表现。而我们这代人从小有好朋友、有老师父母的关爱,我们更倾向于倾诉,这就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在抱怨,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然,这只是清空心里的烦扰,重新燃起斗志的一种方式,我们倾诉完后,还是会义无反顾努力学习和工作,只是父母缺乏对我们倾诉目的的了解,所以他们觉得我们倾诉就是吃不了苦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对他人的祝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诗歌赏析。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诗人,海子无疑是颇引人关注的。读他的诗歌,可以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勿庸置疑,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为了今天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虚伪的活着。甚至人们为了“坚强”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还要不得不戴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现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本该纯洁无暇的坦诚,被金钱和权利腐蚀后变得坚如磐石无“孔”可入;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动物之间也早已摒弃了“一脉相承”的情结。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无出其左的高等动物恣意的践踏着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许诗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于是海子也概莫能外。当长期的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诗人于是爆发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重新勾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关注身边的每一处场景,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一滴的快乐之源。而诗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环顾在房子周围,自然是想超凡脱俗远离尘嚣。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说海子给了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很难达到,起码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存在。因为作为生存在某种社会形态里的个体,人们的意识形态便绝定了某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于梦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灵依旧在期待。作为依旧苦苦于尘嚣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几人会感悟到诗人的用心良苦呢?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似乎宣告了诗人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不再任时间在贫穷、单调和孤寂中逝去。“周游世界”是诗人的理想,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充分享有这个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料。“关心粮食和蔬菜”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从这可以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的幸福感受因过于强烈而溢出,他用真诚的祝愿、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

因而,无论是想象中抑或是现实中的尘世幸福,海子都不在其中。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撇开海子的身世,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写作时间,我想将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一、题目

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

(1)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2)“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我认为,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如“春暖花开”至少有(1)房子的布置(2)周围的景色(3)诗人的心情等日常意蕴,然而在这里被海子泛化为一种幸福感了,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二、结构

第一章:最核心的语言是两个“从明天起”,并点出“幸福”这个中心意念。很显然,今天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

第一章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二三两章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需要指出的是,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

三、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劈柴,如何能周游世界?海子是喜欢周游世界的,每每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因此他的周游,不是基于物质的,主要是精神的流浪。

(2)“幸福的闪电”。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

(3)“给每一条海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

(4)“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第一章:以两个“从明天起”对称引出幸福,明确点题。

第二章:以一个“从明天起”暗合第一章的幸福体验,以写信来阐释幸福,句法不是对称,而是以“幸福——幸福的闪电”进行内在的勾连。

第三章:未以“从明天起”引文,但以“取名”暗合新生,表示从明天起的新生式幸福和理想,且以陌生人与熟悉人对举,最后以我只愿落脚,一个傲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句法采用的是外在的排比(亲人,陌生人,我)和内在的排比(三个愿你)布篇,非常富有气势

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似乎宣告了诗人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不再任时间在贫穷、单调和孤寂中逝去。“周游世界”是诗人的理想,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充分享有这个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料。“关心粮食和蔬菜”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从这可以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的幸福感受因过于强烈而溢出,他用真诚的祝愿、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
因而,无论是想象中抑或是现实中的尘世幸福,海子都不在其中。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
诗人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
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好
不像现在这么腐败,同时也说出了诗人并不抱怨世人,只是抱怨生在这个时代
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

理想,真的能当饭吃吗

吃饭不存在理想,只是吃而已,如果理想也可以吃上饭,那是你努力加命好,主要还是看你理想是什么,如果你的理想是有朝一日到月球上走两步,那就不用谈了,如果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也许还可以,理想和现实当然有差距,没差距也不正常,没饭吃,不行,死了的人不会有想法,更别说有道理的想法,但如果人活着就只是为了吃饱饭,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也为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遗憾。
理想不能当饭吃,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才能吃饱肚子
有些理想能帮你获得财富的时候,就是能当饭吃。只是你的理想是否跟现实中有冲突吗?这一点要搞清楚。比如你的理想是跟A相关,而你却做着B的事情。

文章标题: 在这个时代,做个诗人能吃饱饭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8163.html

[在这个时代,做个诗人能吃饱饭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