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怎么写,有一些例子吗?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用以小见大法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
二是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扩展资料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以小见大通俗说就是从小事情,小方面,悟出一个大道理。
可写的题材很多,例如,一次爬山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成长的艰辛,这样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麻雀可知绝大部分动物的内脏结构,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体现以小见大的古诗
而且在古典诗词当中,很多古诗都是平铺直叙的来表达内容。毕竟字数有明确的限制,要想把自己所抒发的情感完全的用古诗词的格式套进去,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很多诗人都是采取最简便的方法,用尽可能有丰富含义的字眼,来书写所看到的场景,表达要抒发的情感。
问答体的诗词很少见,就是因为这种题材所要需要的篇幅比较大,在诗词当中不容易展现出来。但是在唐诗300首的一首五绝古诗当中,却很好的运用了这种问答体,而且把唐诗以小见大的功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不错,就是那个写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苦吟派诗人。不过细读这一首唐诗,可能很难发现蕴藏在其中的苦吟意味。但是诗人毕竟用到了问答体,可以看得出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通读全篇,我们就能够看到,“松下问童子”就是“问”,而其余三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答”。诗人在“松下问童子”,省略了问的内容,而后“言师采药去”,省略了回答的主体。
但是我们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其中省略给这首古诗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反倒觉得这首古诗虽然很简单,但是却意犹未尽,意境深远,还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唐诗当中以小见大,在这首古诗当中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
首先,这首古诗当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隐逸之人的向往。也正是因为心生向往,所以他才“寻隐者”。
其次,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环境非常的悠远意境优美,很有田园牧歌的风格。“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苍苍的青松可以看到朵朵的白云,几乎每一个意象都有诗人独特的意义表达,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意悠悠和价值追求,更是有着无尽的韵味。
杜甫赤壁一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杜甫赤壁一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赤壁》中运用以小见大手法,表现三国时重大历史题材
《赤壁》中运用以小见大手法表现三国时重大历史题材的诗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以小见大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赤壁这首诗是怎样采用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的
赤壁这首诗是怎样采用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的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高卧且加餐
文章标题: 有没有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的诗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