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25 20: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对于诗和远方的向往,从根本来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或是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
对于诗和远方美好生活的期望,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现在的生活现状有所不满。学习工作上的压力,生活环境的糟糕,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容易导致人类身心疲惫。对于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会让人有厌倦感。家庭的重担,会让人有压迫感。学习工作的不如意,会让人有挫败感。而诗和远方,对于身心疲惫的人来说,可能是自由、快乐、舒适的疗养圣地,至少能够从眼前这个纷杂的现实中短暂逃离。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诗和远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TA们的好奇心。远方不一定是美好的,但一定是新奇的。对于哪些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却拥有超高好奇心的人来说,可能远方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可能好奇外面奇形怪状的瓜果蔬菜,好奇外面形态各异的山川,好奇外面无穷无尽的大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有空闲的时间,背上背包,去一趟未曾到达过的远方,去看一看未知的世界。
诗和远方,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因为对美好的事物有所希冀,所以会更加向往诗和远方。同时因为诗和远方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物,所以可以无穷尽的去想象,突破现实的限制,就如同VR技术一样,诗和远方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个奇妙的世界。
因为生活的压抑,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因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诗和远方。
还记得去年一张辞职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火爆网络,刷爆朋友圈,虽然
后续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辞职信,但是其实后面的大多就都是炒作了。现在回过头来
我在想这个其实不放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并不会引起半点涟漪,为什么现在
会引起这么多的轰动。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其实现在看上去网络特别发达,人们不再会无聊,看上起
我们能做的事特别多,看电影、玩游戏等等。但是我认为其实看上去我们好似拥有
了许多,生活多了很多乐趣,真的是这样吗?我反而认为现在的人会更加孤独,
我们看似拥有了网络上的许多,但是我们可能失去现实中的很多,而且还陷入了一
中死循环,我们越孤独,就越泡在网络上,但是越泡在网络上就越会感觉到孤独。
现实中的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爱拿着手机,不停的点点点,上班路上,公交车上,
饭桌上……可能现在的我们离开了这个手机都不会生活了。人们常说的现在时代
发展的太快了,社会进步了。但是社会进步真的进步了吗,我真不认为这是一种
进步,现在有多少人,有多少心里话,不是对现实中对你好你最亲近的人说出,而
是对着你一个没有见过面,认识没几天,就因为说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你把它当
做了可以倾诉的人,给你几句安慰,而现实中给你端水,为你准备衣服的人,我们
却无数次的无视。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在网络剧《一起同过窗》里面,任逸帆
追大二学姐的时候,学姐来大姨妈了,任逸帆給送水給学姐,学姐喝了,任逸帆
惊讶的说:你是我见过送过来真的喝水的。学姐说你是我见过真的送水来的。我们
现实中都忽视现实中的温暖,而去珍惜那网上的那些所谓的安慰。真是因为我们
太过关注网络上的那些安慰,情话,太过美好,现实中的我们忽略了那些温暖,
反差太大,所以我们感受都得孤独感就越强,所以我们会对诗和远方充满了向往
,那是我们梦想去不敢迈出的远方。那是我们也想去的远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诗和远方。但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却不能
或者说不敢迈出那一步,去追寻我们自己的诗和远方。所以当有人去到他的远方时,
那也是我们的远方,也是我们的寄托。也是我们曾经的向往。
最后我想说一句,我们的远方其实不在远方,而在脚下,重要的不是条件,而是
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去找他,他一直在脚下,不在于所有的一切,只在于你何时开始。
高晓松是最有资格谈诗和远方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认为说这样的话无异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显赫的家世,全家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在高晓松眼中,什么是诗和远方?
他的生活在我们常人眼中,本就是十分诗意的。而对于高晓松而言,眼前的苟且也无非是迫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妥协而已,但这份妥协,对于多少人而言,同样是一种求之不得?
高晓松早年玩过音乐,写过诗和散文,后来还和人一起做乐队。一首《同桌的你》差不多是高晓松名字被大众知晓最直接的因素。包括之后同样被推为校园民谣典范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身边有很多人知道高晓松,就是因为这几首校园民谣。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范,高晓松的道途走得可谓顺当。
所以你不能否认,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其实高晓松一直就在享受着这一切。从高晓松创作的歌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明显的诗意。他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其实在他的歌曲和电影中都能窥见,这就是高晓松想要的诗和远方,但这些,即使是高晓松,也不可能永远以此为生。
所谓诗和远方,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要不起,而是不敢一直要吧。
不论是《同桌的你》还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些歌曲都在感怀过去,而这份感怀中,就有难以排遣的诗意。
《那年花开》、《我心飞翔》,作为北影导演班的预备生,高晓松很早就拿出了自己的影视作品。96年和宋柯一起做“麦田音乐”,到后来入驻阿里娱乐,再到后来干脆做起了脱口秀彻底走向了幕前。《晓说》的推出差不多是把高晓松在娱乐圈的形象彻底点燃了,乃至与参加《奇葩说》,慢慢地,高晓松真正走到了幕前。
所以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其实说得简单些,就是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这是生活的诗意,但所谓远方,就是只能一直仰望,而永远无法达到,这就是远方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苟且于现实,安分守己而已。诗和远方太珍贵,珍贵到我们没有去享有的福祉。
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每个人的诗和远方以及自己追求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高晓松眼中的诗和远方。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说高晓松的家庭背景:高晓松是很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如图:
高晓松也说自己的基因是比较好的,因为家庭背景让他有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基因,(没事的时候就泡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一个乐观的基因,家庭条件当然也属于中国上层。
好了,回答正题,高晓松眼中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样的?
高晓松擅长三个领域,一个是导演、一个是音乐、还有一个就是文字。他眼中的诗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东西,是一种经历过人世红尘后,看穿一切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的诗,目前高晓松是向往诗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还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关于远方,高晓松自己也有提到过,就是他第一次去厦门的时候。当然眼前的一切都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那天,天下着雨,空气中有一股海水中的腥味,路牌上一些看不懂的地名,身上也没有钱,抱着一把破乐器。(好像是吉他,记不清了)
突然,高晓松感觉到自己到了远方,心中的那个远方,这不就是自己渴望的远方么?远方就是无穷远的地方,远方就是永远看不见的地方。但是,高晓松突然感觉来到了远方,此时,他的内心是幸福的。
以下为百度百科资料,当时他的主要作品就是在“心中的远方”创造的:
1990年高晓松在校外和来自各个高校的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 。暑假他和老狼忽然收到海南岛一家歌厅的邀请前去驻唱,返回时因路费不足,高晓松辗转来到当时厦门大学的“校中村”东边社暂住了大半年时间,包括《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在内的许多校园民谣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初稿。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这可能是笔者最喜欢的一句歌词了,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到《晓说》,看晓松老师的节目也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这么多年来,笔者觉得晓松老师说得最有哲理的,就是这句歌词了。说来有些可笑,就因为这样的一句歌词,矮大紧可谓是被骂的狗血喷头。很多人说矮大紧同学是故作深沉,是炫耀。作为一名成功人士,高晓松自然有的是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诗写诗,可以环球旅游,可以去看“远方的原野”。可是普通人每天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或者说活在高晓松所说的“眼前的苟且”之中,而“诗和远方”这普通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样的说法貌似还很有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这样的舆论遍布整个网络,只不过在笔者看来大家都有点曲解高晓松这句话的意思了。
诗和远方,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其实适合眼前的苟且相对应的。苟且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苟且之中,着只能算是生存,而不是生活。“诗和远方”指的并不是读诗写诗,也不是四处旅游,物理意义上的远方,对于有些人来说,即使到了所谓的远方,也仍然是生活在一种苟且。高晓松想说的其实指的是一种人生的理想,理想的生活。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即使是人生的压力有多么的巨大,也要有自己的理想。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儿 汗…… 我又想到了现实的生活 更汗…… ”理想是什么?曾经我们都有过理想,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经憧憬过我们的未来,都有过我们的美好想象,都有过希望。可是在长大成人之后,谁还记得曾经的理想呢?现实的生活在眼前,但是心中也应该有理想。虽然我们的理想未必会成为现实,但是至少给了我们奋斗的方向。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