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诗歌专题

时间: 2021-12-25 21:31:09 | 作者:忙角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诗歌专题

初期白话诗派

一.形成1917-1919年是新诗的尝试期。《新青年》、《新潮》、《星期评论》等发表的诗歌,大体显示出初期白话诗的面貌,刘半农、茅盾称之为初期白话诗派,主要诗人有刘半农、胡适、沈尹默、康白情、周作人等。

二.诗歌理论 1.重造新韵,增多诗体。 1919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1.“各就土音押韵”;2.“以京音为标准”;3.“希望国语研究会撰一定谱”。)

2.诗体大解放 1919年10月,胡适,《谈新诗》。

①“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学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

②从语言、诗体方面提出“新文学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

3.反对虚假,提倡真实。 1917年7月,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 “诗之根于性情,流于感触,而非牵强为者”。

三.创作风格——写实主义

茅盾“初期白话诗的最一贯而坚定的方向是写实主义。”

(一)内容上:

1.反映狂飚突进的“五四”精神是初期白话诗派的创作基调。

2.不少诗作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充沛着强烈的平民精神。

3.很多诗作宣传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4.还写了大量咏唱自然的诗。

(二)在形式上,创建了白由体新诗。

1.“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不借助押韵。”

2.从语言来看,不少诗以清新质朴的白话口语完成。

四.评价

1.功绩:在诗歌理论创作诸方面均突破了传统诗歌的约束,确立了新诗的基本艺术规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不足:

(1)在诗的立意、遣词、音调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摆脱旧体诗词的痕迹。

(2)初期白话诗人不善于把自己的情绪化为诗的意象,经常采用直言的方式。

(3)语言、技巧、形式等都方面比较粗陋

“人生派”诗歌

一.形成 “人生派”指的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形成的一支强大的现实主义诗派,以《小说月报》、《晨报文学旬刊》和上海的《文学周报》及《诗》月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诗歌,出版了《雪朝》(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刘延陵、郑振铎,180多首)《将来的花园》(徐玉诺)、《繁星》(冰心)、《旧梦》(刘大白)等。

二.诗歌理论 1.“为人生而艺术”是“人生派”创作的重要标志和理论旗帜。

2. “人生派”也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生活客观真实,也要表达主观的真情实感。

3.“人生派”并不排斥想象,主张在对现实人生的客观观察的基础上,发挥主观想象作用。

①在诗的内容上,“人生派”主张诗歌应表现人生,尤其是平民的人生。

②在诗的源泉上,他们强调“唯有充实的生活”才是诗的“汪汪无尽的源泉”

③在诗的目的上,他们认为诗歌具有激烈人心和唤醒民众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俞平伯“诗是为诗而存在的,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这话我一向怀疑”。(《冬夜·自序》)

三.创作内容

1.“人生派”的大部分诗作反映了“五四”落潮后人们的苦闷与悲怆,但又同时表达了不甘沉沦、积极探索的心情。 2.“人生派”诗人关注社会问题,诗中充满鲜明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朱自清的《人间》、《宴罢》

3.表现积弊最深、苦难最重的农村生活,是“人生派”诗歌内容的又一特色。

四.艺术探索 1.“人生派”诗歌的创作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以“真”为根本,以“情”为灵魂。

例:叶绍钧的《浏河战场》

2.在创作中,“人生派”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作用。

3.在形式上,更为彻底地摆脱旧诗声韵格律的束缚,从自由体向散文化发展。

五.历史评价 1.“人生派”的诗学比初期白话诗派有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并突破旧现实主义的范畴,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合理成份,为现实主义诗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人生派”的形式特征在彻底摆脱旧诗词窠臼上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又导致诗行松散、语言过于自由,缺乏音乐美等

小诗运动

一.小诗的发展情况

“小诗”泛指篇幅短小、通常只是抒写点滴感想或简洁地描绘景色或表达精辟的人生哲理的短诗。

“小诗”又特指发端于1919年、鼎盛于1922年、衰落于1924年,以“人生派”为主的一支诗派。

诗集有《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谢采江《野火》,湖畔社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蕙的风》等,《将来之花园》、《旧梦》、《踪迹》、《晚祷》、《童心》等都收有不少小诗。

二.小诗的艺术渊源

1.泰戈尔的小诗 郑振铎《飞鸟集·序》“近来小诗十分发达。它们的作者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泰戈尔诗集的影响的”。 2.日本的短歌和俳句

3.中国古典短诗 宗白华“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我和诗——<流云小诗>后记》)

三.小诗的特点1.小诗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内心波动

2.小诗也可以写人记事。

3.“小诗派”诗人更多擅长于写景。4.阐发哲理是小诗的一大特点

四.“湖畔”诗派的爱情小诗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有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和应修人,其后魏金枝、谢旦如加入。1925年解体。潘、应为革命牺牲,汪写革命斗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个人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苜蓿花》。

大胆而率真地表现青年爱的欲望,对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五.历史评价

1.小诗的尝试为更复杂完整的哲理短诗准备了艺术经验。

2.小诗的格调丰富了诗歌的风格。

3.小诗的精练纠正了早期新诗的冗赘之风。

浪漫诗派

一.流派的形成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潮的兴起,是与“五四”时期社会大变革和文学思潮相适应的。

浪漫诗派是指以创造社为核心的诗人创作群,自觉形成一种流派是在创造社成立之后。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的作用。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仿吾、邓均吾、郑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

二.诗歌理论——“自我表现”1.诗是诗人“自我”个性的张扬。

《三叶集》,1920.5出版,郭沫若、宗白华、田汉,较为完整系统的浪漫诗学,是浪漫主义诗学的奠基之作。 郭 “诗的主要成分总算是‘自我表现’了。” 诗=直觉+情调(Inhalt)+想象+适当的文字。

2.诗是诗人“情绪”的抒写。 郭“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

3、诗是诗人情绪的“自由”抒写。 ①没有目的,即“为艺术而艺术”。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假使作家能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以从事创作,上之想借文艺为宣传的利器,下之想借文艺为糊口的饭碗,这个我敢断定一句,都是文艺的堕落,隔离文艺的精神太远了。”

首先,从创作的目的和出发点来说,“为艺术而艺术”反对创作的功利主义,强调作家对于生活、对于现实、对于创作本身的忠诚,达到全身心的沉没,丢弃一切自私的狭隘的个人的利害打算,从感情的自然触动出发而真正孕育起创作的冲动。郁达夫《〈茫茫夜〉发表以后》“艺术家在创造之后,他的艺术的影响及于人生,乃是间接的结果,并非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先把结果评定了,然后再下笔。”

其次,创造社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而是认为社会价值应是文学自身的客观效果,它深蕴在艺术价值、情感价值之中,而非有意识、有目的的结果。因此,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在他们心目中是人生与艺术的统一。

②力求“自然”,不可硬作。 郭“只是我自己对于诗的真感,总觉得以‘自然流露’的为上乘,若是出以‘矫揉造作’,不过是些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

③在形式上没有限制。 郭“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④讲究“内在律”。 郭《论诗三札》“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压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总结:浪漫主义诗学以主观感情为本,强调“自我表现”,在美学追求上打破了“温柔敦厚”的旧有观念,在形式上冲破严谨整饬的中国传统诗学法则,具有美学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叛逆精神,在诗的审美构成上生发了一次重大革命。

三.创作实绩1.对黑暗势力、腐朽传统的彻底破坏,对个性解放、自由理想的热烈赞美,洋溢在浪漫主义诗作的众多诗篇中。

这既是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五四时期的显著精神。《凤凰涅槃》《匪徒颂》

2.浪漫诗人“返归自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天地。 《太阳礼赞》《光海》《地球,我的母亲!》把大自然视为力的象征,把大自然蓬勃的生命与人的创造力结合起来,使天地万物与自我之间沟通,从而透过人化的自然,歌颂人的伟大创造力。《霁月》《晨兴》风格恬静、柔婉,表达对大自然的美和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3.浪漫诗派发展了“湖畔诗人”大胆无羁的爱情诗。 爱情叙事诗:冯至《蚕马》,成仿吾《海上悲歌》,邓均吾《遗失的星》,梅绍农《菩提树下》

4.浪漫诗派中有不少消极乃至颓废的作品。

《湘累》《春愁》《蜜桑索罗普之夜歌》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反抗、自由和创造的形象,它不仅真实反映了诗人的“自我”人格,也真实地表现了崭新的民族性格和觉醒起来的民族意识,充分反映了“五四”狂飚突起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标志着二十年代初中国浪漫诗派的独特色彩。

5. 浪漫诗派追求雄奇之美,以情感为本,更多采用《女神》式的自由体,一任感情放纵、倾泻,诗行长短不一,语言粗拙,不事锤炼。钱杏邨《血钟响了》

《女神》中的诗篇,情感自由奔放,想象奇瑰,夸张大胆,新颖的语言和奇幻的构思都立足于“内心的冲动”和感情的力度,它冲溃了古代严谨整饬的美学法则,大胆逾越常规,在诗的艺术领域里进行新的开拓。

《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它的大多数作品是内在韵律和外在韵律相结合,在自由变动中又有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为新诗自由体的确立显示了重要的作用。

例:《凤凰涅槃》《天狗》

四.总体评价

浪漫派诗歌应和着时代的浪潮,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强调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感的诗学观,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规律,并在美学上打破了“温柔敦厚”的旧有观念,在形式上力主自由,促成新诗创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对中国新诗的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感情的直泄往往带来诗味的不足。

欧化倾向

新月诗派

一.形成 新月诗派是由新月派派生出来的,新月派是一个涉及学术、思想、文艺各个领域的派别。新月派因新月社而得名。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一个具有社交性质的文化团体,后逐渐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等。

前期新月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编辑、出版《诗镌》。1926.4.1——1926.6.10,每周一期,共出11期,由徐志摩主编,“专载创作的新诗与关于诗或诗学批语及研究文章,”,开创了新月诗派。

后期新月派:受欧美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

①1927年春,部分成员重聚于上海,胡适、邵洵美、徐等筹备新月书店。

②1928.3徐、闻、饶等办《新月》月刊—1933.6

《新月的态度》“人性论”“天才论”

③1931.1徐创办《诗刊》(季刊),1931.11徐遇难,《诗刊》由邵洵美接编,出至四期停刊

④陈梦家从《晨报·诗镌》、《新月》、《诗刊》上挑选徐志摩、闻一多、饶梦侃、孙大雨、朱湘、邵洵美、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梁镇、卞之琳、俞大纲、沈祖牟、沈从文、杨世恩、朱大枬、刘梦苇18位诗人共80首新诗,辑为《新月诗选》。 1933.6,新月社无形解体,新月诗派也随之衰落

二.完整、系统的现代格律诗理论 闻《诗的格律》1.反对“自然音节”,倡导创造艺术的格律。

2.高度重视格律的作用,但最终没有否定情感的决定意义

3.提出“三美” 的建设性规范

4.新月诗派提倡格律运动,不单从艺术形式着眼,也带有古典主义的审美趣味

三.创作特色1.在内容上,①前期积极上进,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抒发爱国热情,表达对自由、理想、个性解放的追求

②后期,多数新月诗人陷于空虚颓丧,表达对生命的厌倦,具有浓厚的幻灭色彩

2.在艺术上,他们成功地实践了“三美”主张。

PS 闻一多对新月派的影响和对现代格律诗的贡献

沈从文 “出于《死水》风格所暗示,现代国内作者向那风格努力的已经很多”。

(一)理论的倡导

(二)创作的示范

1.确立新诗音节等。

2.为现代格律诗的体式树立典范。他对诗的节、行、字数都有一定规范要求,改变了过去自由、松散的自由体诗风的弊病,让诗节、诗行在整齐中变化。 《死水》《发现》

3.韵式也变化多样

4.他还善于调度诗行排列,传达自己内在思想感情

5.闻一多还注重“绘画的美”,注重运用形象化、色彩化的语言创造诗美

四.评价

1.就理论的倡导而言,新格律诗是符合民族诗歌传统的,它把新诗从欧化边缘拉回民族诗歌道路,是对诗艺的一大贡献。这种理论一直绵延在20世纪,甚至21世纪。

2.新月诗派倡导的格律体在艺术上为现代新诗开辟了又一条广阔途径,并奠定了与自由诗并存的地位。

艾青、臧克家、戴望舒、卞之琳、冯至、林庚

3.但在诗节、诗行上要求过严,形式又较呆板、滞重,一定程度上影响诗情的尽情抒发。末期有流于形式主义的倾向

文章标题: 诗歌专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0936.html
文章标签:专题  当代诗歌  诗歌欣赏

[诗歌专题]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