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的律诗《登高》全诗在声律上,如何分析?
现附上其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该诗八句皆对,首联中也有对。由于本人属于半道出家学习中文,对平仄声律方面的概念极为模糊,还请知晓者详细分析一下,不胜感激。[]谢谢版主,还是不太懂,看来有时间需要系统学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本诗,袁本教材上有相应的分析。说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有极精细的考究,该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但是我看了之后很是困惑,不太明白其中的妙处。希望,知晓声律的朋友多加交流讨论。也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这首诗是很被人推崇的 有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还有一点就是 最后一句可押可不押(我很困惑:我记得有人说是一定不能押 但是我确实读过押韵的)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杯 就没有押韵 其实更工整的是颔联: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 | —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 — | | —此外 本诗的对仗也很工整这只是我的说法 未必正确 建议你多关注一下
律诗不压入声韵四声分别为平上去入四声一般说来 平声分阴平 阳平 对应一声二声 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 对应三声四声 但是要注意的是 平上去入应以古声为标准 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四声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一二三四四声来区别平仄至于入声字 普通话现在已经将入声字分入四声当中了 只是在部分方言当中还存在着入声一般说来 作诗的平仄有个初学的口诀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别 首句倒数第三字为平 末尾字仄起平收 但是这个规则也对也不对 所以不能用这个标准一概而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平仄具体请参考古代汉语的教材一下用 — 表示平声 用 | 表示仄声 O表示可平可仄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O — O — — | |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O — O — | — —一般诗律还可分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七言分别在首加上 平平 或者 仄仄我也不是很懂 如有错误 还望大家纠正 谢谢
怎样分析诗的平仄?(音韵学)
近体诗的平仄如下:
五无言绝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
一直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所以想了解一下,也有助于自己读懂诗词嘛!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声是没有变化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变化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四声关系: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平仄
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是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是仄。
古音也分成平声、上声、 去声、入声四调,平声是平,上去入是仄。
诗词中的平仄介绍: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诗词中平仄乃至格律的知识是比较复杂的,一下子讲不完,这里给你讲解几个比较常见的点,也有助于你辨别诗词的平仄。
平仄的识别。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的通用汉语虽然每个时期语音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对应今天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除此之外都是仄声。今天入声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只存在于少数方言当中。也就是说,今天的三四声都可以大致认作仄声。当然,由于古代字音和现代有较大差异,所以,要仔细区别平仄还应考查字的古音。
平仄的格式。五言句有四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七言句有四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些句式可以对应组合成不同的绝句或者是律诗。
平仄的规则。第一讲求平仄相对,即同一联上下句同样位置上的字音要平仄相对;第二讲求平仄相粘,即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要相同;第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规定,一三五字则不必。原因可能是因为汉语言两字一重读的音步。
这只是诗歌格律知识中比较基础的几点,但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平仄辨别。我国古代诗词艺术博大精深,纷繁驳杂又融会贯通,要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知识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关于诗歌格律的确立发展可以参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参照《诗词格律》里的格式,再对比一下《平水韵》里面的字,基本上就能明白了。这两个都可以百度一下,下载来自己研究一下。
律诗怎么分析平仄?
律诗怎么分析平仄?看教程看得直接晕。应该步骤是怎样 啊!如;二十三年弃置身。如果按照它的声调,不是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么?当时教材说,原为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拗救后为(仄仄-)仄平-仄-平。??究竟我怕标出平仄,是直接按照声调表,还是说套上那四种格式啊。还是什么啊。拒绝黏贴资料给我。一 标出平仄,是不能仅按声调表的,因为古今声调有变化,举例说“职”“觉”现在是阳平,可是古代是入声字,在律诗里是仄声。按现在的声调去标就不合理了。大学里的音韵学讲这些的。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二 只要记住平仄规则,给你任何一句如“平平仄仄平 ”你就能写出一首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也如此)的平仄格式了,不必照那四种格式套。只要记住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就行了。
注意以下规则:
1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即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平可仄。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字必须是仄
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单就这一句说是 仄起平收式
如果以这句按规则繁衍就又会写出一首七言或无言的律诗格式来了。
2 尾部不能出现三平调,即“平平平” 。
3 ”拗救”比较复杂,古人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上下句补救一下,属于特殊情况,不必花时间
研究它。
4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你所讲刘禹锡的这首《酬白乐天扬州初逢见赠》便是其中的平起仄收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到乡翻似烂轲人,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船侧畔千舟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完全符合平仄,根本就没有拗救,“十”在古代读仄声的。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若发生拗救,则“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的第五、第六个字都可以不按照这个格式来写,即可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不用“仄”,而用“平”,则既可救出句的第五字,又救出第六字,很多情况下,还往往连同就出本句的第三句“犯孤平”之拗。如杜牧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古音中,“四百八十寺”五个字都是仄声,但对句的“烟”字就可以就出这拗句。
在这里能学到个毛线啊。推荐王力《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专业又通俗。2本+起来30块左右,可以家藏。
是你本身错了,“十”在平水韵中是仄音,“年”是平音,那么这句的格律没有出律之处
就按照最简单的来说吧!毕竟我们不是行家,不需要也没必要太在意这些的。你只要记住一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说,一联中,上下两路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去理它,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就要分平仄了。
文章标题: 怎么分析诗歌的声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