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文学批评·“月是故乡明”考(2021年5月13日)

时间: 2021-07-26 22:27:43 | 作者:青天井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文学批评·“月是故乡明”考(2021年5月13日)

“月是故乡明”考

自中国有人以来,就有诗;自中国有诗以来,就有思乡的诗;自中国有思乡的诗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思乡情绪。有一望而知是悲痛的“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有焦急盼望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也有借写信来表达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在中国诗歌的大历史里,思乡的诗占了满满的一大角落。在这些“望极天涯不见边”的思乡诗中,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月是故乡明”算得上名声远扬、鹤立鸡群的一句。其名声远扬、鹤立鸡群的理由,乃是许多学者认为这句诗:

……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1]

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知道,这样颠三倒四的解释,是完全不符合诗文原意的。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主观加在古人的客观上,营造出许多原文没有的东西来,还借此夸耀自己的机智。我想起钱锺书先生的小说《猫》里,写某学术机关主任一生的工作就是数古籍里的错字,因为“这题目一辈子做不完,最足以培养学术探讨的耐久精神”[2]。我想,今书里的错误理解和古书里的错字一样是数也数不完的,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见到一个,消灭一个”,“以俟后世君子”再接再厉也。

杜甫的话的真正含义,只需看他诗的全文就知道: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按照张明非的解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标榜自己家乡月亮最为明亮的一句。月亮全天下一般明亮,可作者非要说自己家乡的月亮最明亮,这难道不正是表示自己对故乡爱得深沉吗?按西方文学的观点看,这句不恰好还是英文里的paradox(悖论修辞)吗?“真理总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更见得自己观点的正确了。可是我们要反驳这种观点也十分容易:作者全文都在表达思念的“愁”,何以突然出来一句话表达家乡的“好”?难道没有家乡“好”的例证,就得不出值得为家乡“愁”的结论了吗?

这样错误观点的由来,是中国诗里的“自大思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诗其实都反映了一种诗文里特有的“自大思想”——不合理性得觉得自己天下第一。用这种思想来解释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一句,当然讲得通。可是一到全诗里面,就立刻不通起来。我们如果按照这种解释,把全诗翻译一遍,就成了:

边鼓敲着行人走过;

大雁叫着秋日已暝。

露水今夜开始发白,

月亮还是家乡最明。

我的兄弟都已分散,

孤独一人自由死生。

寄信家里久无回信,

战争依旧永不消停。

可以看出,全诗其他七句都是客观情况,即“实在”的描写,写出一种十分凄凉的气氛来。而到第四句时,却不伦不类地出现了通常在喝酒高兴时才会出现的“自大思想”,是非常之不通的。张明非在文中也写出,“月是故乡明”基本等同于“故乡月明”,可是“故乡月明”也未必是“故乡月最明”啊。

那么,这句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梁实秋在他的《双城记》一文里说的十分清楚:

不知是谁造了「月亮外国的圆」这样一句俏皮的反语,挖苦盲目崇洋的人。偏偏又有人喜欢搬出杜工部的一句诗「月是故乡圆」,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何况杜诗原意也不是说故乡的月亮比异地的圆,只是说遥想故乡此刻也是月圆之时而已。[3]

在《故都乡情》里,他又做进一步的阐释:

人于其家乡往往有所偏爱,觉得家乡一切都比外乡的好。曾见有人怀念故乡之文,始终不说明其家乡之所在,动辄曰"我家乡的桃是如何肥美"或"我家乡的梨是如何嫩甜",一似他的家乡所产的水果可以独步天下。其实肥城桃莱阳梨才是真正的美味,无与伦比,其他各地所产相形之下直培娄耳。我们并不讥评他的见识不广,我们宁愿欣赏他的爱乡之殷。我也曾见人为文,夸赏他的家乡的时候,引用杜工部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以表达他的情思。"外国的月亮圆",固然是语无伦次,若说故乡之月较他处为明,岂不同样可嗤。按:九家注杜诗,师民瞻注云:"江淹《别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子美工于用字,析而倒言之,故其语势尤健。"是工部乃在说故乡之月此时亦正明也,何尝有比较之意?妄引杜诗,也是由于爱乡情切,不无可原。[4]

可见梁并非是一时所写,而是笃定了一个念头:用“自大思想”来解释这句杜诗,是完全错误的。

而杜诗的真正含义也很明显,杜甫在这里是看到了他乡的月亮,触景思情、思物又思乡,想到了家乡的月亮。由于是同一个月亮,他不由得要想“故乡的人,想必也能看到如此明亮的月亮吧”。这样的思想,是完全之合情合理的。而看到他乡的月亮,因为思乡却产生故乡的月亮才天下第一的思想,是完全之不通的。

这种“见贤思齐”式的思想,即“见到他乡之物,便联想到故乡”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学里时有出现,不单是杜甫一家。 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一)》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就是看到了他乡的来客,联想到了故乡;马戴的《灞上秋居》中“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就是看到了他乡的树,联想到了故乡;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就是看到了他乡的山,联想到了故乡。

不光是“看见”东西会联想到故乡,“听见”东西也会联想到故乡。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就是听见了他乡的笛声,联想到了故乡;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就是听到了他乡的铎声,联想到了故乡;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就是听到了他乡的唱歌声,联想到了故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就其根本而言,是思乡在前而联想在后。如果没有思乡的情感,纵看到事物也联想不到故乡来;如果有思乡的情感,纵看不到事物也要想办法联想到故乡。而月亮这一独特的东西,是故乡他乡所共有的。于是看到他乡的月亮,便联想到故乡的月亮,在诗人写诗的时候就更为容易,更为顺水推舟了。

这种“睹他乡月,思故乡月”(因为本身就是同一个“月”)的例子,有白居易《望月有感》里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有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来中国后,写的《望乡》里的“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三笠の山に、い出し月かも)……如此种种的“见月思乡”看过去,我们才恍然大悟:何以李白“举头望明月”,便会莫名其妙的“低头思故乡”——缘故是他联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同一个月亮。

这样,杜诗此句的解释问题便被解决掉了。由此,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这首诗的真实含义,那是:

边鼓敲着行人走过;

大雁叫着秋日已暝。

露水今夜开始发白,

故乡的月想必也明。

我的兄弟都已分散,

孤独一人自由死生。

寄信家里久无回信,

战争依旧永不消停。

孤独的杜甫的这首孤独的诗仿佛在我们头顶的天空飘过,嘲笑着世界上一切自作多情的文学评论者们。

[1] 张明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钱锺书,《人·兽·鬼》,三联书店

[3] 梁实秋,《雅舍小品》,武汉出版社

[4] 同 [3]

2021年5月13日夜

文章标题: 文学批评·“月是故乡明”考(2021年5月13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16798.html
文章标签:诗歌  杜甫  诗歌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