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人生格言 > 文章正文

有哪位大神知道“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这句话具体出处

时间: 2022-09-22 11:03: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有哪位大神知道“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这句话具体出处

“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原文出自恩格斯哪篇文章?

这就是恩格斯说的一句话,不出自任何文章。
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原文出自恩格斯哪篇文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句话出自哪位名人之口 ?

出自苏霍姆林斯基之口,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扩展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

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

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

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参考资料来源:

出自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全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

扩展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3、《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4、《巴甫雷什中学》

5、《公民的诞生》

6、《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7、《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8、《我把心献给孩子》

9、《学生的精神世界》

10、《教育的艺术》

11、《致女儿的信》

12、《失去的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出自苏霍姆林斯基之口。

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哪里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光易逝,爱经不起拖延,别让他们等太久。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连老家也极少回去了。这句话意指父母在时,要多加孝顺。

父母在,我们还有家,每逢节假日我们还能有个心心念念牵挂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成了孤儿,忙忙碌碌无人喝彩,最后只剩下归往人生最后的归宿。虽然我们也会成家但是有一个我们生活从小至成年的家不在了.人大半生生活和思念的家不在了。所以要孝顺父母。

扩展资料: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参考链接:

孝心无价-百度百科

毕淑敏-百度百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孝心无价》这篇小短文。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自己的父母尚在人间的时候自己还有一个避风港,想家了可以回家,想父母了可以看父母,有了委屈可以向父母哭诉。而当父母不在了,我们的身边就再也没有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到心安的港湾了。这意味着我们从此就是一个人在这世间。有什么苦痛都要自己一个人担着,因为没有人会再听你哭诉你在生活中的不如意。


这句话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当父母在世时,我们要对他们多加孝顺。虽然我们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在上学的时候有学习任务,在上班的时候有工作任务,但是不管我们在何方,身为子女想我们都要每年都应该抽出空来回家多陪陪父母,好好与他们过过节假日。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无疑是世间最令人悔恨的事情。或许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你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繁华景象,这都是你在家在学校所不曾见识过的。这些繁花可能会迷了你的眼睛,让你忘记了回家的道路。而当你在这片繁华景象中迷失的时候,你的父母正在家中苦苦等待你的归来。而当你终于能从繁华景象中顿悟过来,想要回头去看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的父母却已不在这人世间,不知你会不会感到十分的悔恨与心痛。


父母并不要求你大富大贵。他们的心思很简单,只是想要你平平安安的一辈子,这就是他们全部的心愿了。他们为你操劳一生。这也是他们仅有的唯一心愿。
希望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处于上学阶段,还是处于工作阶段。不管多忙,都希望能抽出空来,多陪陪自己的父母。

出自作家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乡了,因为最牵挂的人已经不在。

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是: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善待父母与长辈,请从现在开始,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

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隔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趁时光未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讲讲你的故事,让父母感到“我在他乡很好的”“不要为我牵挂”,以此纾解因为孩子不在家而产生焦虑、苦闷甚至抑郁“分离综合征”。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蕴藏着许多道理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也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最终结局。任何一个人,都有离开人世的一天,不仅是我们的父母,也包括我们。可以说,“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在告诉我们正确面对父母离世以及人类生老病死的事实,

总的来说,“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更加丰富多了几分现实意义,这也是让前者成为精华部分的主要原因。

这句话是出自毕淑敏的《破冰北极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自己还有温暖的家,能够歇息。父母离世之后,只剩下回家的路途,却没有了家。

大学毕业之后,总是忙于工作,忙于挣钱买房,忙于挣钱买车,忙着去和对象谈恋爱,但是却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父母。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的大伯离世。当时听到这件事的时候不仅悲痛,也有点震惊。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大伯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都是很不多错的。在反复询问下,这件事被确定了。而我也搭上了返程的列车,去为我的大伯奔丧。回到家后,整个大家庭都很安静。昔日喜欢吵闹的家,现在变得很是冷清,大家也都不愿意说话。我的几个姑姑,眼睛都有点红肿,我的父亲也不吭声,只是默默抽着烟。

堂哥和堂姐站在一旁,两个人深情沮丧。我的堂姐结婚有一定的年头,家庭幸福。我的堂哥30多岁,之前离婚了,至今依旧单着。他们之前也一直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现在没想到却会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回到老家。

在大伯下葬的时候,一家人都哭得跟个泪人似的。或许是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也或许是后悔之前没有过多的陪伴。大伯走得太突然,连一句遗言都没有,我们也没有机会看见他最后一面。在处理完丧事之后,堂哥也走了,整个人就像蔫了一般,无精打采。这一走,也不知道以后过年还会不会回到老家。

有时候真的觉得许多事都比较突然,在你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它就发生了,打得你措手不及,让你痛不欲生。

在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因为谁都不知道哪次再见会成为永远。

这句话出自于毕淑敏的 《孝心无价》 其含义是: 父母还在人世 自己就有归处 可以回家 看望父母 父母不在了 我们就成了“孤儿” 忙忙碌碌无人喝彩 人生只剩下前往最后终点的归途

养恩大于生恩的句子有哪些?

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是民间俗语。

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解释:

释义:生的亲生父母,即使把孩子抛弃了,恩情也要大于其他人,毕竟给予了孩子生命;而养育孩子的父母恩情比天还大,因为孩子既非自己的骨肉,养父母也没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却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抚养长大。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

出处:民间俗语。

原句:生育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

用法:作谓语,宾语。


孝对国民性的影响:

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治统治,中国的统治者选择了“孝”来作为其主流价值观,从而隐蔽的利用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所以而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战国儒家便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代的“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大陆依然称官员“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这也是孝文化稳定社会的政治意义。

佛经里有内容解释为何许多"子女"不仅外貌外形还有性格酷肖父母吗?

净空法师---你为什么长这个相貌?这个相貌是你在投胎之前想的,你喜欢这个相貌,它就变成这个相貌,从心想生。所以世间人讲遗传,儿女的相貌很像爸爸、妈妈。它不是遗传,在佛法讲你喜欢爸爸、喜欢妈妈、喜欢他那个相,自己就变成那个相,不是遗传,这是想象,一切法从心想生

第一教我们「观身不净」,你真正清楚明白了,你对于身相就不会贪恋,你就决定不会为它而造罪业。众生造业,为身造的超过半数,为身体的享受,世间人所讲的身家性命,迷于身家,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诸佛菩萨所谓看破,看破什么?头一个就是把身家看破,身家的真相彻底搞清楚、搞明白了。搞明白是不是不要身?不是,要身,要这个身替我修积功德。世间人迷于身家,利用身造作罪业,佛菩萨利用身积功累德,那不一样。由此可知,身家是个工具,它不是目的,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教里面,这是经教里面讲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净,我们自己的身,一切有情众生的身,色身都是不净之物。为什么不净?心不清净,心染污,所以身也就染污。心要是清净,身就清净,这个事情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跟心相对的讲,身是境界,是心的境界。身从哪里来的?是心变现出来的。佛在这部经开头就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身是从心想生的,你来投胎的时候,你有想,想才变成身。你为什么长这个相貌?这个相貌是你在投胎之前想的,你喜欢这个相貌,它就变成这个相貌,从心想生。所以世间人讲遗传,儿女的相貌很像爸爸、妈妈。它不是遗传,在佛法讲你喜欢爸爸、喜欢妈妈、喜欢他那个相,自己就变成那个相,不是遗传,这是想象,一切法从心想生。古人有所谓,四十岁之前是受前世的影响,四十岁之后,你的身体相貌要自己负责任,为什么?这是这一生当中,你的妄想、你的思想会改变你的容貌,如果你的念头恶、行为恶,你的相貌愈变愈凶恶;你心地善良、慈悲,你的相貌愈变愈好,就是这个道理。四十岁以后,自己身体健康、容貌,是要自己负责任。从你的容貌,从你的体质,就知道你平常想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念的是什么,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都能够依照《十善业道经》来修行,前面世尊在总纲领里面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 、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果然照修,你的容貌一定跟菩萨一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的体质、相貌,没有达到菩萨水平,就是我们纵然修善,依旧夹杂不善,所以这种殊胜的果报,我们没有得到。一个人修行有没有功夫不必说,一看你的面相就知道,看你动作就晓得了。你有没有功夫,你的功夫到什么样层次,哪里能瞒得了人?瞒别人,那就是瞒世间愚人,有智慧的人、明白的人你瞒不了他。

诸佛菩萨绝不糟蹋身体,好好利用身体,所谓是「借假修真」。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身相也是虚妄的,借虚妄相修真的。真的是什么?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了三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净宗经典说的,「真实之际」就是禅宗讲的心性,「开化显示」就是明心见性,这是真的,明心见性是真的,「住真实慧」这是真的。「住真实慧」是什么?是四念处的第二条观受,住真实慧这个享受好,这就是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住真实慧,他不生烦恼。第三个「惠以真实之利」,这是他受用。我们身住在世间,对于一切众生要布施供养真实的利益。佛菩萨住世只有真实,没有虚妄,他们的享受,受就是享受,真的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是智慧,决定不是烦恼,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应当要明了的。

第三条教我们「观心无常」,心是念头,念头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常住是永远不变的。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永远不变的,清净寂灭。我们现在真心里面,起了念头,念头叫什么?念头叫无明,无明是个动相;真心是寂静的,它不动。佛家讲修行,修行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禅定。为什么佛教这么样重视禅定?禅定不是说禅宗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禅定,大家要懂这个道理,念佛也是修禅定。戒、定、慧三学,你离开了定,哪来的智慧?禅定生智慧,乱心生烦恼。乱心是什么?就是杂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六道凡夫各个都是这个样子,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永远不会停止。你要把念头停止,止就是定、止观。真实的功夫是怎样把我的妄念止住?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把心止住,把杂念止住。我们净宗,这是所有法门里面最方便的法门,是用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心止住。

六道轮回、三恶道,无量劫来我们所受的这些苦难,根源是什么?就是妄想、妄念。所以佛教我们好方法,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止住,以一个念头把一切的念头都打掉。念佛怎样念才功夫得力?妄念才起,「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一切时一切处,要有高度的警觉,念头无论是善念、是恶念,统统要打掉。为什么?善念是三善道,恶念是三恶道,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净念,要懂这个道理。

同业感招。
父母所感招的儿女往往(不是一定)与自己有许多相似的业,或者共业,以此因缘,儿女往往外貌外形与父母相似,性格相似。
有 就是有同样业报的人 会成为一家人 比如好看的人 脾气就好 罪业少的人 性格就好
这个是很正常的 科学也可以解释这个 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是绝对的
因缘所致呗
文章标题: 有哪位大神知道“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这句话具体出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renshenggeyan/150813.html

[有哪位大神知道“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这句话具体出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