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情感文章 > 文章正文

怎样理解成人依恋理论

时间: 2023-09-05 14:59: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怎样理解成人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的成人依恋

到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为止,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 1987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加入,才使得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典型的标志是 Hazan和 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因此,他们在 Ainsworth等人对婴儿依恋模式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报告量表。在这个测量中,受测者要求从三个有关依恋类型的描述中挑选一个最能够反映他们在恋爱中经常有的感觉和想法。如安全型的描述以信任对方,喜欢保持亲近为特征,而回避型的描述是缺乏信任,喜欢跟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距离,焦虑型的依恋类型的典型特征是对恋人的情感效用性缺乏信息,有一种强烈的、而又不太满意的与对方亲近愿望。此后,有关成人依恋的量表不断涌现,并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哪几类

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哪几类

1. 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依恋样式。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亲密关系的经验。这些经验塑造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期望。依恋类型将成人扶持到爱情和亲密关系中,在情感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分类依据

在研究成人依恋类型时,主要有两种基本分类方式:一种是依据阿尔弗雷德·艾因斯沃思和玛丽·安·斯特兰奇提出的原始模型,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回避和焦虑三种类型;另外一种是基于科林·麦克唐纳和菲利普·肖夫提出的扩展模型,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不安全-避免型(避免型)和不安全-焦虑型(焦虑型)三种类型。

3. 安全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类型的成人得益于童年时期亲密关系中得到的一致、情感充沛、体贴和热情的关爱。安全型的成人在恋爱中通常感觉到安全、信任和稳定。他们又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平稳地解决所有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4. 回避型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类型的成人通常在童年时期中很少得到情感的回应或是照顾,对他们来说亲密关系是不安全的。回避型的成人通常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冷漠和独立,不喜欢展示情感,并通常是理智和自负的。即使当他们处于恋爱或亲密关系中,他们仍然趋向于回避和距离。

5. 焦虑型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类型的成人在童年时期常年感到亲密关系中不安全,不可靠和不知所措。焦虑型成人通常处于一种更加焦虑和担忧的情感状态中,并通常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需求。在恋爱中,焦虑型成人往往表现得很强势、倔强和依赖。他们通常需要超乎常态的亲密性、被爱和关注,而且往往对潜在的失去极度不安和恐惧。

6. 不安全-避免型依恋

不安全-避免型依恋的成人在童年时期很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而不是安全感受到威胁。不安全-避免型成人在情感上可能跟回避型成人一样表现出冷漠和独立。但不安全-避免型成人会试图避免情感过多的投入而导致的损失和受伤。

7.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成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稳定、不可靠、情感空虚和恐慌的亲密关系,导致他们的应对方式变得焦虑和忧虑。与焦虑型成人不同的是,不安全-焦虑型成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回避情感投入,相反,他们通常是寻求亲密关系的,并且试图维持这种关系。但是不安全-焦虑型成人会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和需求,倾向于过度表现自己的情感,重复检查和解读另一半的情感表达。

8. 结论

不论理论基础是什么,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于他们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他们的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改善人际交往和感情健康,并提高幸福感。

依恋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被称作依恋。

因此,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家鲍尔比将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称作依恋,依恋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对心理发展影响很大。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成人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双方会经常相互影响,并希望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由此开始了成人依恋的研究。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他认为: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鲍尔比又通过一系列现实情境的考察,比如少年犯罪者,孤儿院儿童等,提出早期母婴分离的经历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解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安全型依恋:和母亲在一起能安心玩玩具,母亲离开后表现出明显焦虑,当母亲回来,会主动寻求和母亲接触。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母亲离开并不会产生焦虑,母亲回来后也不理会,表现出躲避、回避的行为。陌生人和母亲的安慰,对这类孩子来说,没有分别。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愤怒和强烈反抗,当母亲回来时寻求和母亲接触,同时又表现出愤怒和反抗。

4、不安全依恋—破裂型:对母亲表现出冷漠,一般是遭受过虐待的孩子。
在 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1%,反抗型占 14%,破裂型不安全依恋约占 4% 。后来在多个国家的实验,与Ainsworth的研究结果几乎相同。

依恋关系,是孩子和父母亲情感的纽带,在和父母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也是人类幼崽为了提高生存的适应性结果。依恋关系,或者说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模式真的可以影响一生么?如果是真的,那么换个说法也可以成立: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孩子的未来?
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了我想表达的观点:孩子在依恋关系中和父母的互动模式,产生的缺失,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心智的成熟逐渐消失,而是会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变成与世界互动的模板。
孩子在儿时与父母互动的一点一滴,都会像代码一样写进骨子里,然后像代码一样自动运行。然后我们会看到每个人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都不同,也就是常说的人格。麻烦的是:自动运行的代码,很难被发现,我们反而成为了代码支配下的“机器人”,这也就是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文章标题: 怎样理解成人依恋理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78816.html
文章标签:依恋  成人  理解  理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