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文章正文

你的身边有没有超励志的牛人

时间: 2023-05-11 09:00: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你的身边有没有超励志的牛人

你知道有哪些在逆境中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在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

你好!我知道在逆境中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有:王洛宾、张海迪、韩琦,王洛宾和韩琦是狱友,是挚友,韩琦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王洛宾和韩琦在狱中度过了将近二十年,虽然他们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但是他们的心却是自由的。王洛宾工作之余写歌曲,韩琦工作之余看书,他们经常谈论歌曲和书籍,讨论人生,两个人非常投缘。王洛宾出狱前写了很厚一摞歌曲,出狱后发展他的歌曲,成为“西部歌王”。韩琦在狱中博览群书,对很多书籍都有深入研究,因为他看得多研究的多,被称为“狱中博士”。现在韩琦一直在画画写字,周六周日不舍得休息,他说他要把过去的时光“补回来”。他们都是值得学习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逆境中的压迫,和责任,痛定思痛的迷途知返所激发出来的力量所展现的强大,身边有个同学,保安工资少还嗜赌如命,妻子在孩子上学后的经济矛盾下离婚,双胞胎女儿的花费压力,旁人的冷嘲热讽,他象重生一样,保安稳定收入持家,空闲去做短工,晚上河里下网,早上托朋友卖,别人都说这叫浪子回头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立中,但是有着顽强拼搏精神的人,例如在我的身边中就有一个女生特别的拼搏,她家里很贫穷,但是她学习成绩非常的好,每一次都比我们起得早早起来背书啊,其他的时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时间,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经常看到他跑图书馆或者是上各种各样的课程,最后他终于考上了公务员,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精神。
任正菲40岁离婚失业,带一家老小来到深圳开始创业拼搏,我身边有任正菲40岁离婚失业,带一家老小来到深圳开始创业拼搏,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样的人。
任正菲40岁离婚失业,带一家老小来到深圳开始创业拼搏,我身边有这样的人。

谈谈看,身边有没有特别努力的人?

‍‍看到身边最努力的是老年人。他们无论穷也好,富也罢,年年种田种菜,养鸡养鸭,喂猪喂羊,从不间断,照样努力工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67岁的五保老人,每年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生活不用愁。照理,可以坐享清福了。但他每年要种八亩水稻。没面积,寻好友讨;没牛,用锄头挖。为了赶时间提前作准备,每年从正月就开挖。随后的浸种,育秧,插秧,施肥,中耕到割禾,踩打谷机,直至晒干入仓,全是他一个人,没有请过人。‍‍
‍‍学生时代,十分“轻视”努力的人,总觉得天资愚钝才需要后天努力使得勤能补拙。但现在工作了几年,在对比同窗间的变化,不得不说努力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特长,因为大多数人知道努力的重要性,我高中的同桌。我觉得“努力”还不足以形容他,“刻苦”应该更贴切。在我每天11点睡觉6点起床逃课上网还抱怨高中煎熬的情况下,他可以刻苦到每天学习到深夜1点,早上5点起床继续看书,课件基本不休息埋头苦读。高考,我上了重点大学,他只有第二批。然后大学他就开挂了,可能专业和符合他的个性,好像是研究古文字,最后报复旦研究生且考上了。‍‍
‍‍‍‍我室友,成绩学年第一,保研清华出了意外,去了北航!常年混迹于实验室,一般只有晚上十一点半以后才会回寝室,平均大概十二点半睡觉,早上正常七点半起床,再不会再回寝室!学习一般也只是在实验室,图书馆在他看来只是借书的地方,不适合自习,另外就是他从来不逃课,一节都没有!学校各项活动,比赛也不落下,四年回家没多长时间,寒暑假在实验室做项目,写论文,很优秀的一个人。‍‍‍‍
‍‍曾经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对自己太狠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长期睡眠不足,学生时代经常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工作的时候大概也就勉强睡到七个小时吧。可能睡眠时间这事没啥特别牛逼的,对自己最狠的是醒来的时候。没有娱乐,没有生活,只有工作和学习。也许对他来说学习就是娱乐,工作还是工作吧。他应该比同龄人优秀,那是他努力应有的回报,不过还是希望他能健康,能多一些时间享受生活。‍‍
‍‍我觉得最努力的人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像我们的父母这辈!特别是工人 环卫工
门卫等这种特殊工种的人。他们到了这个年纪本可以享子女的福,相反他们这么大年纪还要出来打工赚钱给子孙,以前为子女操心,现在为子孙后代操心,一辈子都是为了子孙,每到年后看到他们大一包小一包出去谋生,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父母才是最伟大最辛苦最努力的人。‍‍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出生年月:1961.12.3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创新工场职位:总裁 经历: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体子公司———Co *** o Sof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2009年9月4日,从谷歌离职。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旧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前任大中华区总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

人生经历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 *** 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于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成就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体子公司Co *** o Sof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体的研发工作。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体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寻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体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寻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2、李开复部落格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像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体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引言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著“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李开复先生2009年做客《咏乐汇》! 与百度各走各路 不一定你死我活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令人相当“羡慕”,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教到苹果电脑公司互动媒体业务副总裁,从SGI公司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到微软全球副总裁及微软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如今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依然是IT行业的明星。“我觉得加入谷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考验。特别是在其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逐渐消失的时候,谷歌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面对着过去4年的职业生涯,李开复向记者发出如此感慨。好在,经过4年的盘整,谷歌在中国的发展也日渐起色,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谷歌在中国搜寻市场的份额占比已经接近30%,

李开复谷歌四年大事盘点1、2005-2006:加盟Google 惹官司2005年9月13日,美国金县高等法院就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做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这一限制在2006年1月的庭审之前一直有效。12月22日,微软公司终止了对Google以及李开复的诉讼。2、2006-2007:大举招聘 推进人才本地化2006年4月12日,“谷歌”——Google的全球中文名称在北京正式发布。2006年9月4日,谷歌正式入驻清华高科技园谷歌大楼。这一年里李开大力推进人才本地化的工作,通过高校招聘工作赢得了Google总部的信任,并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声誉。从2005年9月开始,李开复就在全国各大高校宣讲,最后在中国招聘了70多名员工。这些员工于2006年7、8月陆续开始上班。3、2007-2008:发力研发 结盟合作伙伴从2007年上半年起,谷歌开始频繁地发布新产品及搜寻的整合功能,陆续发布了地图、图书、热榜、生活、输入法、金融Onebox等10多种新产品,还有若干诸如搜寻建议、相关搜寻等等一些搜寻功能的优化。与此同时,谷歌阵线联盟还在不断扩大,联盟中的成员越多就越能让谷歌摆脱舆论一边倒的劣势。正因为如此,李开复反复在各种场合说的四步论:人才、技术、流量、收益,终于将走到最后一步。4、2008-2009:防守反击 运营本地化截至2008年底,谷歌中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营销论坛一共举办了26场。在这一年里,百度遭遇央视曝光,让许多原百度的代理商和客户转投正努力开拓市场并标榜“不作恶”的谷歌中国,也使得谷歌中国业绩突飞猛进。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08年谷歌中国营收达到14.32亿元,同比提高6%,谷歌和百度的市场份额差距缩短了几近8%。

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离职创业消息人士透露,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将于今天正式辞职,结束其为期四年的任期。谷歌中国官方和全球均尚未对此消息发表评论。最新消息显示,谷歌中国将于今天上午或午间宣布李开复离职的消息。在过去四年中,曾多次传出李开复离职的消息,但最终均被否认。此次离职消息也已在业内流传数日。据悉,李开复离职后或将自行创业。目前尚无法得知其离开对谷歌中国的影响。2005年7月时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跳槽谷歌,出任谷歌中国区总裁。随后,微软起诉李开复,阻止其跳槽。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李开复于2005年12月加盟谷歌。李开复回到中国后,四处演讲组建团队,并表示将带领谷歌在中国推出更好的产品。四年来,谷歌中国遭遇多次危机。目前尚不清楚其谁会接替其职位。(腾讯科技随后获悉,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将暂接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正式宣布从谷歌离职。2009年9月4日 19:41:54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专访李开复:新公司下周成立 做青年创业平台

李开复先生宣布新公司为“创新工场”2009年9月7日,李开复在部落格内首度公布了新公司的名字“创新工场”,并对新公司做了简短的介绍,称“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最后很有自信地展望了公司的前景——一个崭新的模式,是一条未选之路。"创新工场"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创业指导的混合.

李开复-与谷歌从知春路的微软中国研发中心至五道口的谷歌公司车程不过二十分钟,李开复却用了半年以上的时间走完这段路程。为了阻止李开复加盟谷歌,微软一纸诉状将李开复告上法庭,官司虽然最终以和解结束,但是却将李开复加盟谷歌的日程推迟了近半年左右。 结束官司后的李开复于2005年12月正式履行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当时他对谷歌提出了两大使命:一是雇佣最好的人才;二是使最多的中国用户对谷歌的产品满意。 中国互联网的特别之处在于:与传统行业相比,中国公司在互联网上更容易击败国外公司,谷歌宣布进入前,雅虎、eBay均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为此,李开复为谷歌总部开出了“本地化”的解决方案。首先,众多前去谷歌应聘的人员发现主考官并非人力资源总监而是李开复本人,其次他宣布在中国招收50名关门弟子的消息迅速引起媒体对谷歌公司的关注,这些举动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谷歌节省了绝大部分的广告支出并增加了媒体曝光度。 2006年4月12日李开复带领下的中国团队迎来了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视察,当日施密特亲自宣布了google的中文名称"谷歌",尽管中文名称宣布后当时曾引来了业内的部分非议,但这一名称还是在随后的几年内迅速取代了google。 2006年6月的一件小事成为业内第一次传出李开复离职的离职传闻,当时有外电报道称呼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表示将重估中国。随后即有国内媒体猜测并撰写报道称谷歌将退出中国市场,李开复本人也将离职。 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是Br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谷歌正在全球各地进行政策评估,中国也不离开,这一言论被媒体误读为谷歌将重估中国市场。 据日前《PCWorld》披露的数据显示,谷歌和百度合计占中国互联网搜寻市场的95%份额,在移动搜寻领域,谷歌和百度在其中分别占26.6%和26%的份额。此外,尽管百度与谷歌的市场份额之比仍然是接近3:1,但收入上的差距却相差不多,谷歌虽然没有扩大战果,但已通过多年的努力拿下雅虎推出中国市场后被竞争对手吞噬的部分市场。

李开复-个人影响李开复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体子公司--Co *** o Sofare的总裁。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李博士在Co *** o任职期间,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体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李开复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他们后来开发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关于俞敏洪的励志故事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俞敏洪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俞敏洪的励志故事1:

  中高考很快就要开始了,日前,晚报报邀请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晚报网络版上视频直播,与网友互动,谈考试与人生成长,为考生们鼓劲加油。

  化悲痛为学习动力

  问: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很快要高考了,但看到四川大地震夺走了很多同龄人的生命,我们很难过。俞老师,你说我们能做点什么?

  答:学生的任务还是认真学习。不是一定要到灾区去。而且等高考完后,你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帮助他们,如一对一的互帮互学的小组等。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走出悲伤,使自己走向未来。能够再帮助别人。高考的学生来说,我们很多人没有时间支援灾区。高考的学生有这样的心为同胞出力是很好的,但更应该一心投入高考中去。

  作文不妨写个故事

  问:您是英语教学专家,能否教教我们英语高考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写出好作文?

  答:英语高考时,要先做自己有把握的题目。关于写作文,其实中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写出流畅的作文。方法是写作时减少心理负担,不要怕犯错,尽力表达思想,思路要清楚。最好的办法是写一个故事,记叙文容易写,阅卷老师也容易被故事吸引,你就有可能拿高分,一两句评论的话也可以加入故事里。

  读普通大学同样有出息

  问:马上要高考了,我成绩一般,重点大学肯定是考不上了,读普通大学是不是很没出息?

  答:这个观点首先是错的。犯这个错误的不仅是孩子,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想的。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一年也就那么多,一个国家就只能靠少数人吗?显然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进校的时候程度高、读书气氛浓,但假如你只进了一个普通学校,只要好好努力,不把自己的志向弄没了,期间做大量社会实践工作,将来同样会有出息。读什么样的大学决定你4年大学的生活,但不能决定你一辈子的生活。

  怕考试因为怕失败

  问:我是一个无奈的家长。我孩子今年也要参加高考,这几天他回家几乎不看书,说不想高考了。我们不敢说,怕最后几天更影响他考试,但心里很着急,你说怎么办?

  答:假如我是孩子父母,我肯定会对他说:你应该参加一次高考,把它当作一种考验,考得上考不上都没有关系,但你应该去试试,大学四年将是你一辈子最难忘的,如果你考不上我们也不会怪你,我们会再讨论下一步怎么走,你该怎么样养活自己。很多时候孩子害怕考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失败,需要家长、老师共同来引导。

  高考我考了3次

  问:我是一名高复生。去年差了很多没考上,我怕今年万一再考不上,明年还考吗?因为明年省里实行新高考,对我们更难了。我很担心。

  答: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都要有良好的心态。比如走台阶,你有准备的时候是不会摔跤的,但是你没有准备,就会摔得鼻青脸肿。高考我就考了三次,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几次考下来,我还总结出经验了,一是更加拼命,二是更注意锻炼身体了,另外还有些朋友和我一起学习,心情愉快,果然最后的成绩大大出乎我意料,英语甚至几乎满分。

  整体素质是成才关键

  问:谢谢俞老师的回答。最后关于学生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

  答:从我们单位招聘人的经验看,首先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整体素质,比如你是不是愿意帮助别人,做事是不是勤奋刻苦等等。我们公司有成长潜力的人,都是素质好的人;其次大学毕业时,你若有某方面的能力能够马上就运用到工作上去,那就更有优势了;第三要有心理能力。你在社会上会被不断被拒绝,但你不能怕失败,要不断展示自己的优秀的一面,坚持到最后你肯定成功。

  关于俞敏洪的励志故事2:

  高考考了三年,终上北大。前日下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用自己高考实战经历鼓励江城高三学子:大考在即,要学会自我鼓励。

  俞敏洪坦言,从小学到大学,从未考过全班前20名,但凭借“自我鼓励”考上北大。

  从33分到90分自我鼓励考上了北大

  很多人知道作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参加过三次高考,但曾拖后腿的竟是他现在的强项---英语。

  俞敏洪说,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在复读班,英语基础差,从未得到老师的鼓励,靠强大的“自我鼓励功能”挺到最后。第二年高考,英语成绩55分,虽比前一次有进步,但总分不高仍落榜。

  在一片质疑声中,俞敏洪坚持再读一个高三。当年暑假,俞敏洪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有了前两年的积累,加上最后一年的拼命用功,“高五生”俞敏洪英语得了90分,最终被北大录取。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俞敏洪说: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任何人都打不倒你。“没有人鼓励,就自我鼓励。”

  考上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精英分子编成一班,俞敏洪是其中之一。“大学期间,我从未进入全班前40名。但我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一天内背不下课文,我就花一周的时间天天背,到最后可以脱口秀。”俞敏洪说,在与同学智商相当的情况下,惟一能胜出对方的是超常的努力加毅力。

  他寄语即将参加高考的后进生:即使最后一名,也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

  每天5分钟记单词学英语需要骆驼精神

  “新东方牛人多,他们中很多是海归。论口语,我不如王强和周成刚(新东方另两位创始人),我的英语里有较明显的口音。但我的英语词汇量是他们所不及的。”俞敏洪说,每天不论多忙,都会抽出5分钟时间巩固词汇。“我手机里装有英汉大词典软件。”俞敏洪直言,自己不是天才,在脑海里库存的3万多个词汇,不是哪一天哪几个月积累下来的,而是这么多年每一天巩固的结果。

  对于很多人头痛的词汇量问题,俞敏洪说没有丝毫的捷径可走。只有和遗忘规律较劲,每天花一定量时间巩固记忆单词,让词汇在脑海里日久扎根。

  俞敏洪说,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他认为,英语学习应具有骆驼精神,而不是骏马精神。“品种再优良的骏马,一刻不停息地奔跑,总有一天会停止;而骆驼在沙漠的漫漫长路,则需要长时间的韧劲坚持下来,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

  关于俞敏洪的励志故事3:

  1962年10月15日,俞敏洪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个木匠。高中时候的俞敏洪学习成绩并不好。1978年,他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却失败而归,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高考失利的俞敏洪无奈回到农村喂猪种地。农村平静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没过多久,他就受不了了。当时,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好似进了天堂: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参加了第三次高考,一举考进了国家重点学府北京大学西语系。

  凭借着扎实的外语功底留校任教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唯一的农村生。因为当时家里很穷,俞敏洪穿的衣服几乎都打着大补丁。

  当时他的体育老师从来不叫我的名字,一直都是:“哎,‘大补丁’,出来做个动作!”因为来自农村,俞敏洪的普通话也不好,蹩脚的发音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之前学的典型的“哑巴英语”让他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

  这一系列的不适应没有把俞敏洪吓倒。他慢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那时候攀比的是谁读的书多,谁在同学面前发表的观点受重视”,俞敏洪回忆说。普通话不好,他就跟着收音机里的播音员学说话;英语不好,他就天天坐在未名湖畔背单词。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幅度提高。

  然而,好景不长。大三时,俞敏洪患上了肺结核,无奈之下,他只好休学一年。当他再次返回学校时,人也变得更加瘦削,对未来一片迷茫。幸好,凭借着扎实的外语功底,毕业时,俞敏洪留在了北大,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被迫辞去北京大学英语教师一职

  教师的生活很平淡,眼看着昔日的同窗们都纷纷出国深造,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他刻苦准备,然而命运却跟他开起了玩笑。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这次的政策调整使得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除此之外,更大的打击还在等待着他。此前,为了凑出国留学的学费,俞敏洪以北大西语系教师的身份去校外兼职教书,还约了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补习班。当留学的梦想破灭后,为了谋生,他只能继续这样的生活。1990年秋天,俞敏洪办补习班的事情被学校发现了,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打着学校招牌私自办学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一职,生活愈加艰难,前途似乎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的考试和流程了如指掌,还对培训行业十分熟悉,他决定彻底加入培训行业。

  他常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俞敏洪把他创业的决定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他以自己那种特有的坦承说道:“我的一些朋友挣到了更多的钱,我妻子希望我也能更成功。她觉得,与他们相比,我是个失败者。”为了给妻儿一个殷实的家庭,被北大“踢”出来的俞敏洪必须面对生活的困窘,必须逼迫自己去闯。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文人对商业的事情总是两眼一抹黑,办企业、求生存、图发展,就意味着必须要跟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对于刚从北大象牙塔走出来、社会经验基本为零的俞敏洪来说,这无疑是一堵翻不过的墙。“创业初期对我的最大挑战是,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要与各种职能部门打交道。”这个过程和办学是两码事,曾经让俞敏洪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他经常鼓励自己:“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摆脱文人处事酸溜溜的作风,不要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太敏感。做商人脸皮要厚,因为他要遭受挫折、失败,要被人看不起。”

  在创业之初,生源很少,他常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结成冰。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

  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待在“教室”里。那是位于北京中关村二小的一个10平米、漏风漏雨的违章建筑,除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冬天还未刷完小广告就结冰的胶水桶,什么也没有。当时,俞敏洪是每天早上刷上广告,下午,他和妻子就在办公室虔诚守候,盼望着来报名的学生。俞敏洪在办公室守了一个多星期,人来了不少,但都是看看四周,看看报名册,然后又走了,任凭俞敏洪好说歹说,只有三个学生报了名。

  到了第二年,俞敏洪招的学员慢慢变多。俞敏洪望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非常高兴。1993年,他把培训学校的名字改成了“新东方”,这三个字里包含着俞敏洪对未来的希望。

  这年的12月,俞敏洪租了北京图书馆(现称国家图书馆)1200人的报告厅搞免费讲座,没想到,一下来了4000人。进不去的学生很愤怒地在门外推搡,还砸破了玻璃,结果把几十个警察全部给招了过来。警察过来后站成一排,学生根本就不买账,把警察推开继续推门。

  俞敏洪想亲自出去平息学生们的怨气,警察说你出来学生就把你撕碎了。但他没有听从警察的劝阻,礼堂里面的课程由其他的同事代讲,俞敏洪独自一人走出了大门,他爬上了一个大垃圾桶,望着底下的学生们。

  他回忆说:“我的衣服全部脱在礼堂里面,只穿了一件衬衫。我一挥手,我说大家不要闹了,我就是俞敏洪。”这时,所有的学员都安静了下来,俞敏洪在外面讲了一个半小时。他站在一个大垃圾桶上,在凛冽的寒风中像革命志士一样慷慨激昂,讲得自己和学生都热血沸腾……

  “本来很多学生都愤怒地看着我,讲着讲着学生就很开心很高兴。有的学生把他们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我穿。”此后,俞敏洪多次到高校、走到学生身边演讲,他的讲座经常爆满。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俞敏洪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事务的合格“校长”。现如今,新东方分布在全国34个大中型城市。2021年度,新东方共招收100多万名学生,收入逾10亿元人民币(合1.36亿美元)。

  要竭尽全力提升农村地区英语师资水平

  2021年,“新东方”快要20岁了,俞敏洪在创业之路上也走过了20多个春秋。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的同时,他也不忘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在今年两会上交的提案中,俞敏洪给出了一组调研数据: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他解释说:“在我看来,造成农村孩子进入中国一流大学越来越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日益加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英语教育资源。”因此,他疾呼,要竭尽全力,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英语师资水平。

  此外,俞敏洪还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社会发展太快,中国社会没有跟上对留守儿童保护的步伐。”俞敏洪说,“留守儿童长大后缺乏对社会的温暖感,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补救。”他为此提出了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设立“留守儿童心理救助中心”、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组等一系列建议。“为了近5000万留守儿童的未来,国家值得加大投入”, 俞敏洪坚定地说。

文章标题: 你的身边有没有超励志的牛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lizhiwenzhang/170182.html
文章标签:励志  身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