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有什么成语或者典故可以对应“奥德赛”这个词呢

时间: 2021-10-04 23:03: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中国有什么成语或者典故可以对应“奥德赛”这个词呢

成语“城下之盟”来自哪个典故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指的就是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而被迫签订的条约。用到这个词的时候,背后往往都是一些充满了屈辱的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战役。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的讨伐战役,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鲁桓公十二年。楚国进攻一个叫做绞国的小国家,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门。有个叫做屈瑕的官员说:“绞国这个地方,国家小,人倒是很轻浮,轻浮的人就缺少谋略。

我们只要对那些出去砍柴的人不加保护,就能引诱他们了。”楚王听了觉得这事有谱,就听从了这个建议。绞国就这么俘虏了三十个楚国的砍柴人。

第二天,绞国的军队大概觉得这战功也太好立了,都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面,看来是想要一个一个抓的意思。但是打仗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已经在北门那里等着了,同时还在山下埋伏了军队。

果不其然,这样的战术让楚军大败了绞军,楚国就逼着绞国在城下签订了盟约,然后自己就回国享受去了。

打不赢人家自然就要吃亏,都被打到城墙下,什么谈判优势也都没有,只能听着人家开条件了。像绞国这样的小国,选择签订被人占便宜的条约,还是被灭国,答案很显而易见了。

扩展资料:

南京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出]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正音] 盟;不能读作“mínɡ”。
[辨形] 盟;不能写作“蒙”。
[近义]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反义]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
[用法] 多用于政治军事方面;有时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

孔融让梨
门当户对

谁提出了“奥德赛年代”这个词?

查询一下

中国有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比如:望梅止渴—曹操,黄粱一梦—卢生,洛阳纸贵—左思,等等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 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王佐良翻译的论读书里面的中国典故、成语有哪些?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文章标题: 中国有什么成语或者典故可以对应“奥德赛”这个词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lizhiwenzhang/124694.html
文章标签:有什么  典故  这个词  中国  成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