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1-24 14:30:07 | 作者:赵婀娜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5次
今天,诗歌到底进入到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有人说,2019年,诗歌正回暖。这话说得有理。从年初余秀华一夜之间的 家喻户晓,到“诗刊社”“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的方 兴未艾,再到年末以诗歌为名的各类沙龙、聚会的蓬勃兴起,似乎是一夜之间,诗歌成了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睡觉之前不读首诗、漫话闲谈之间不谈谈诗, 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诗歌喧嚣太盛。这话似乎也有道理。看吧,尽管每天涌现的诗歌数量不少,但真正流传 开来,为广大公众接受并熟知的篇目却不多。 写诗的人多了,但是,真正树立起独立风格与美学风范的人却也寥寥。而且,不知怎的,诗歌的发展总还是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余秀华的走红便引发了不少的争 议,再比如,各家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依然面临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的难题、实现原创与转载有效平衡的难题等。
因此,我们在评价当下诗歌的发展状态时,还真不能简单、武断地得出结论。
不过,在两种观点中,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当前诗歌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一些人生活的常态,成为与普通人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喜欢、追求的时尚。
究其原因,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一些传统的诗歌守望者的坚持。以《诗刊》杂志为例,面对纸媒普遍式微的趋势,杂志社主动求变,借助新媒体平台重新 打开市场,实现了阅读量的逆势上扬。同样需要肯定的,是以四川卫视为代表的地方卫视的文化坚守与创新精神。四川卫视推出的“诗歌之王”节目,让诗歌参与到 流行音乐的建构当中,让流行歌曲与传统诗歌浑然一体,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助推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重新激发起观众对于诗歌的文 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在娱乐传播与文化坚守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和结合处。加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大大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提升了传播效率,聘 请知名人士朗读诗歌的方式,也满足了人们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于文字与声音的双重需求。
当然,需要冷静思考的是,诗歌最重要的价值还在 于内容,正如《诗刊》副主编李少君所说,在于其美学的独特性,在于其作品本身能够起到抚慰人心、 疏导人性、引领风尚的作用。而这就需要呼唤在当下诗歌回暖的大趋势下,能有更多诗人保持冷静的心态,沉潜下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真正走入人们的精神世 界,成为经典。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