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9-13 07:11:17 | 作者:匿名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35次
一、 对早期“网络诗词”的印象
随着网络BBS的兴起,诗词成为各门户网站、文学网站的一个重要板块。1999年是互联网BBS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网络诗词”圈的一些中重要人物多数都是在1999-2000年这段时间登场的。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网络诗词”质量不高,除了几位比较重要的诗人相对比较成熟外,多数人作者水平一般,甚至很多人不懂格律,不懂平水韵,缺乏基本的文言写作能力,内容空乏,语言浅俗也是很普遍的。但一个有利于诗词写作的传统文化场域开始逐步形成。在诗词论坛里,有人写,有人评,有人看,有切磋讨论、相互求教,当然也有骂战。
早期最成熟、公认水平比较高的诗词论坛是清韵书院的诗韵雅聚板块,高手众多,非常活跃。我是1999年上雅聚发帖的,针对许多人诗词创作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我写了一些有关诗词格律音韵方面的帖子和文章,对推动规范写作起过一些作用。后来靳晖(象皮)连续发表了“诗林学步”“词林学步”系列教授诗词写作的文章,产生很大影响。他又在大象出版社主持编辑了《网络诗三百》,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网络诗词”作品集,虽然所选作品水平一般,但代表了互联网诗坛早期的发展现状,发轫草创,功不可没。
二、 “网络诗词”的创作气质
“网络诗词”的兴起,其意义不亚于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相似,都是在僵化的教条长期禁锢之后的一次思想复苏。很多“网络诗词”作者满怀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激情和敬意,从古典文艺中汲取滋润心灵的营养和精神自由的力量。这不是复古,而是面向未来的更化。“网络诗词”是否应视为一个诗歌流派还有待商榷,但“网络诗词”的确与线下的民间、学院或一些官方机构的诗词大相径庭,同样与历代诗词相比,也具有富有自己特点的创作气质,从中国诗史看,可谓别开生面。即使一些作者惟妙惟肖的拟古之作,也因为创作时代与环境的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创作意义。网络诗坛普遍恪守传统诗词的写作规范,反对音韵改革和不讲格律,反映的是其内在的保守传统价值的文学主张,他们以一种近乎严苛的态度,刻意与线下的官方协会创群体拉开距离,显示了他们的文学观、历史观与其对立方有着很大差距。经常有人问,今人写诗词能超越古人吗?能超越李杜苏辛吗?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写作场域不同,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三、 “网络诗词”重建了传统文化场域
所谓场域,代表着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复杂关系。伴随着历史的沧桑变化,与一切古典文艺创作相关的传统文化场域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被人为地颠覆,本来是全社会普遍的知识文本反而成为大众陌生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所谓新文化的场域中,传统诗词作者的写作行为是孤岛式的,被逆传统的洪流包围、分割,甚至淹没。
互联网的出现,再次证明了传播与文化同构、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共时的理论合理性。互联网技术为诗词作者重新构建传统文化场域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新的场域不依赖于现实的实体,如传统的书院等,但同样能在里面构建起学习交流、自由竞争、共享资源、传播和储存知识文本等重要的群体行为关系。由于不依附于现实实体,传播上也不需要依赖于传统仪式的繁文缛节,也不受其他场域的干扰,如线下的文化、法律、政治等场域,因而形成一个自由度极高,自主性极强的传统文化场域,渐趋没落的传统文化要素也于“网络诗词”兴起之际而开始复兴。尽管“网络诗词”创作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个体创造性的参与,就使得其意义并非只是对“国故”的整理,更多在于对“国故”的复活。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些“网络诗词”作者今天能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做得水起风生。例如,徐晋如(胡马)今天致力于国学推广,特别是儒家诗教的传播,在国内中青年学者具有广泛影响力。主要由“网络诗词”作者创办的菊斋书院和雒诵堂私塾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间国学教育机构,一南一北,联璧生辉。
诗词之所以能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发端,其原因在于,一、诗词是中国古典文艺中最易流行的形式,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诗词写作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写作技能,也是知识阶层最为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二、诗词因其自身创作的要求,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传统文化精髓最为凝炼的浓缩版。我们几乎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诗词水平来判断其总体文化底蕴的深浅。今天“国学”热正蓬勃兴起,但泥沙俱下,伪学横行,而诗词即可以成为辨别某些“国学”的真伪和某些“大师”真实水平高低的鉴定标准。我一向认为,凡是不讲诗词的国学都是偏邪的伪国学,凡是不讲诗词的国学大师、专家都是伪大师、伪专家。可以说,今天诗词是进入国学的唯一门径。我们回过头来看,可以说,“网络诗词”的兴起是代表传统文化开始复兴的重要标志。
四、 “网络诗词”的线下影响
“网络诗词”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网上。对于“网络诗词”,非网络诗词圈中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民间也好,学界也好,由于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场域,少数人的诗词创作和传播长期以来都限于私人小圈子,并依赖于落后的传统媒介,如书信或小型私人聚会等,很少进入社会公众视野。“网络诗词”的蓬勃发展和人气的快速集聚,让很多人赞叹、艳羡,当然“网络诗词”创作群体自由率性的行为风格和创作主张,也让很多人极不大习惯。不管对“网络诗词”采取何种态度,它的存在已经成为国内整个诗词界不可忽视、不可缺位的一个存在。谁都无法否认,“网络诗词”作者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文化场域,彻底宣告了一个只有毛主席能写诗词、才能发表诗词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同时,它借助这一经过重构的传统文化场域和它内在的力量,对官方协会写作群体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从而避免了现代诗词创作过度为意识形态所左右而沦为烂俗的可能。目前,尽管后者群体的诗词创作依然避免不了“歌德体”的泛滥,但在遵守传统写作规范方面,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呼吁新韵改革的声音已经大为减弱。#p#分页标题#e#
从积极的一面看,线下越来越多的人在写作中主动接受传统用韵等写作规范,甚至不少人将“网络诗词”作者作品下载打印用于学习,可见“网络诗词”所一直坚持的正确导向对线下的诗词创作形成了积极影响。并且,“网络诗词”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文学史学者的研究视野,如马大勇(吉林大学)、李遇春(华中师大)、刘梦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都有专文论述或涉及。就个人层面而言,今天网络、民间、学界包括官方协会之间的畛域已经淡化,壁垒逐步被打破,个体之间的交流极其频繁,这种合流现象与线下作者对“网络诗词”的创作质量以及“网络诗词”对传统文化场域重建贡献的认可密不可分。
五、 互联网诗词(Internet shici)与“网络诗词”(on-line shici)
尽管十五年来,“网络诗词”成就卓著,但绝不能止步于此。“网络诗词”十五年发展乃至更早时间的历史需要有人梳理记录,相关媒体报道、论文应该汇编形成资料库。“网络诗词”理论研究尚不成气候,互联网诗词(Internet shici)与“网络诗词”(on-line shici)的分野应该如何界定,是否有必要正名,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网络诗词”圈子里,徐晋如(胡马)是较早形成自己诗学思想体系的诗人,段晓松(嘘堂)和曾少立(李子)也基于自身创作做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探索,但像这样具有独具诗心、勤于思辨的诗词作者目前还是凤毛麟角。作为“网络诗词”发展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踏踏实实做一些实事,对历史对未来有个交代。
“网络诗词”创作群体,作为近数十年来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依然任重道远,面对红尘喧嚣,仍应继续高擎互联网自由与独立的旗帜,绝不曲学阿世、随波俯仰,不忮不求,用心持守,“阐旧邦以辅新命”。
(根据2019年7月25日南京圈外艺术馆衡门书院“网络诗词十五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修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