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30 14:30:05 | 作者:国馆读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33次
01
提到董卿,我们会想到她的端庄优雅,学识渊博,说话大气。
有时候,她的形象甚至超越了一个主持人,代表了东方女性的美。
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种气质,和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化内涵。
有人说,董卿这么优秀,是老天赏饭吃。
但实际上,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源于她的努力、坚韧。
各种高光时刻,背后是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给她撑起的一片天。
02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出身贫苦农村,靠着不懈的努力考进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报社总编辑。
他一生笃信:人的命运要靠读书来改变。
所以,从小他对董卿的教育极其严苛。
刚认字的时候,要求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背诵。
大一点,就列出书单,严格控制每天的阅读量。
平时不允许董卿多照镜子,也不准妈妈给做新衣服。
他认为,女孩子不能放过多心思在打扮上。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在爸爸的高压政策之下,董卿度过了相当晦涩的童年,
她回忆道:“最开心的时候是爸爸出差,那我才能做自己的事情。”
董卿是文体爱好者,喜欢参加演讲比赛、唱歌跳舞,愿望是当一名演员。
但父母都不赞同女儿从事文艺工作。
处处受到打压的董卿,对父亲一直心怀怨恨。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让她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而这个习惯,也造就了后来的她。
图片来源 | @CCTV朗读者
03
成年后的董卿克制不住文艺的心,不顾家里反对,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
毕业后,董卿陪一个朋友去浙江电视台应聘主持人。
结果朋友没考上,自己却意外被录取了,误打误撞得到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工作两年,顺风顺水,既做主持又做编导,生活也是十分惬意。
很快,董卿觉得无趣,希望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朋友的介绍下,董卿入职了上海东方卫视。
初来乍到的她意气风发,想着能更上一层楼。
可换来的却是同事的冷脸,没人理她,也没节目可做。
每天只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做剧务,璀璨的舞台,根本不属于她。
这让董卿感到无比失落。
日子闲着有些无聊,董卿想到了读书,就去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
别看现在董卿光彩照人,在美女如云的艺术院校,她不过是人群中的一只“丑小鸭”。
“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老师教我们芭蕾的基本动作,只有我跟不上节拍。”
“最难过的还是周末,周围女同学都有男生追求,我只能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排遣寂寞。”
那时的董卿被自卑困扰,在难捱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
终于,董卿顺利读完本科,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
讨巧的节目样式,加上董卿清纯的主持风格,让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董卿站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第一次尝到了名气的滋味。
04
充满野心的董卿并不满足于此,她想找到更大的舞台。
于是把心一横,放弃小有名气的东方卫视主持人职位,去了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
她心想,这一次应该会顺利了吧。
可到了新单位后,董卿后悔了。
每天就是串联节目,收视率一塌糊涂,刚开始还有劲头,但很快她感到了失落。
平时上班跟玩儿似的,来了,点个名,就可以走,这让董卿十分焦虑。
又一次,读书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为了调整心情,董卿开始研读《红楼梦》、《西厢记》,还有《唐诗宋词》,只要与现实无关的,她都读。
读了半年书,工作还是没有起色。
古典文学的滋养,平复了董卿的浮躁,也让她想清了方向。
她继续提升学业,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古典文学的研究生。
当年,主持人崔杰感叹:“董卿继续深造的选择很正确,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学校的导师也透露:“在董卿身上,我看到了一颗平常心,这对主持人来说很难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毕业那年,上海卫视改革成功,收视率蒸蒸日上。
董卿也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
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有营业员认出了她,还兴奋地说出了几个喜欢的节目。
2000年,董卿受邀主持“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
流利的英语,大气的风格,震住了所有人。
从此,董卿一战成名。
2001年,强大的实力让董卿一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而且,是全票通过。
凭借这个奖项,让董卿也进入了事业的极速上升期。
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读书可以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05
金话筒奖的一位评委,对董卿非常赏识,邀请她进入了央视。
从那时起,董卿获得了大量国家级活动主持机会。
2005年,董卿第一次站上春晚舞台,大气温婉的形象和颇具气质的台风,瞬间收获广大观众的认可。
越来越多的工作接踵而至,最忙的时候,一年要主持了130台节目。
但董卿没有因此膨胀,繁重的工作依然没有阻挡她读书学习的脚步。
期间,董卿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
在知识的充实下,董卿释放出了更大的光芒:
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持人,乃至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
强大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头脑和机敏的反应,更成了她的标志。
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金色三分钟”救场神话。
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接近零点时,现场突然出现两分半钟空档,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
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耳麦里突然传来导播的误判:
“不是两分半钟,是一分半钟!”
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
而此时,导播再次传来更正:
“不是一分半钟,还是两分半钟!”
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躬。
用即兴的排比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肢体停顿让她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达,让这次救场成为了主持界的一个完美案例。
06
有人说,看董卿主持节目,十分赏心悦目。
在适当的场合,正好的时间点,董卿总能说出最恰当的话语来,让人赞叹之余,不禁佩服董卿渊博的学识。
这一切,都归功于她长年累月的读书习惯。
董卿在一次访谈中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正因为有了文化的积累,董卿总能展现她的大气、睿智、处变不惊。
但光纸上谈兵也不行,还要学以致用。
对待每一个节目,董卿都非常认真。
每次拿到主持稿,她都先一遍一遍地校对、背诵,提前准备许多可能用得上的桥段和语料。
甚至会细致到每句话的斟酌、表情的把握、衣饰的挑选。
在青歌赛准备期间,董卿早上7点就坐在书桌前看资料,一直到晚上一两点,期间不吃任何东西,饿了喝口水,急了上个厕所。
每天大声朗读,背诵,声音穿透了整幢公寓楼。
节目开播后,董卿更忙了。
据工作人员回忆,每天下午2点到央视以后,董卿马上到后台做准备,下午四点彩排,十点直播结束。
紧接着,去会议室核对第二天的考题、节目设置,各种细节,回到家已经是两三点了。
踏进家门的董卿,即使疲倦,但也不会马上休息。
她泡一杯咖啡,拿出台本,继续背词。
非常人能及的努力,成就了青歌赛,也成就了董卿自己。
我们只看到董卿台前云淡风轻,却不知幕后的负重前行。
而这一切,才是董卿在节目上能“出口成章”的有力保障。
07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董卿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褒奖。
但生活就是这么吊诡,每当你一帆风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摔得很惨。
2008年春晚,董卿在介绍相声《新五官争功》表演者马季的儿子马东的时候,一时口误,说成“马先生的儿子马季”。
直到晚会结束,她才知道自己的失误。
董卿的眼泪瞬间决堤,后来还因为这件事哭了整整3天。
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口误是常有的事。
但在春晚这个特殊的舞台,每个节目,每个场景,甚至是稿子里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反复排练,力求精益求精。
在十几亿人的眼皮底下,任何小毛病都会被无限放大。
那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谩骂更是让董卿差点招架不住。
即使已经对马季父子致以最诚恳的歉意,但部分网友还是不买账,
董卿的形象一下子跌落谷底。
2019年元宵晚会,董卿再次犯错,将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的“昼”念做“书”。
这被剧作家魏明伦发现后传播给了有关媒体。
全国网友对她口诛笔伐,甚至有人针对她的形象、能力,用不堪入目的词汇进行谩骂。
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董卿饱受争议,她哭过、委屈过、抑郁过。
她感觉站在舞台上,已经不那么忘我,不那么兴奋了。
无数个夜晚,她都坐在书房沉思:
“自己可能要迎来人生中漫长的修整期。”
时间有多长,她也不知道。
08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有一句话: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历经挫败的董卿,痛定思痛,她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底蕴欠缺。
“主持人不是演员,而应该是一位文人。”
于是,她毅然放下一切,暂别央视舞台,只身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
有网友讽刺说,董卿此行不过是为了图个虚名。
但她知道,这是一趟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征程。
没有镁光灯,离开了紧盯着自己的目光,独属于董卿一个人的深造时光。
重新进入校园的董卿,每天7点起床,吃早饭,然后去上课。
有时候只有半天课,她就泡在图书馆,或者参观一些博物馆、看一些演出。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董卿也不忘拿起中国古典名著和诗词佳篇。
这段日子让她内心平和,充满温暖。
在董卿看来,只有诗书才是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09
2年后,董卿学成回国,受邀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
当时,不少人以为她只是一个走流程的普通主持人。
谁知一亮相,竟成了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女子。
节目中,董卿对优美的词句信手拈来,点评都是用古文诗词。
当名家念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董卿对上:“月如无恨月长圆。”
选手遗憾退场,董卿送上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一对父女用诗词创作歌曲,董卿为之感动,竟脱口而出外国是人叶赛宁的《我记得》。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实让人惊叹,甚至有人怀疑她用了提词器。
董卿的清新隽永,也正应了那句古语:
“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10
如今的董卿,高贵,典雅。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董卿衣着纯白色的西装,妆容毫无瑕疵,短发干净利落。
那缓缓一笑,简直优雅了全场观众。
董卿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
节目中,董卿总是将身体前倾,认为这才是倾听时该有的姿态。
即使工作人员举着“坐回去”的大纸板提示董卿,她也不管不顾。
尽管,那样可以让她更加好看,更加上镜。
她说:“镜头上的脸是否好看,并没有那么重要。”
上过节目的嘉宾,无一例外夸赞董卿为人体贴,善解人意。
人们都说董卿漂亮,实际上,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知性美”。
图片来源 | @CCTV朗读者
她一直坚信,精神世界的满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终生学习的女人,魅力无穷。
真正的美,从来不是单单指外貌。
三毛曾经说过:“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董卿的眼睛里,是有光的。
每一望皎然的优雅,都是书香的芬芳。
/今日作者/
部分图片来源《朗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感谢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读书原创,转载请注明
END一个人很难既懂科学也懂文艺,既能理性也能逗逼。但在这里,这样的人有两百万个。每天十点,原创精彩时评、戳心感情美文、高级生活攻略,你想要的知识,你渴望拥有的洞察,都在国馆文化。
国馆文化
长按海报,识别关注
推荐理由 ✉:观点犀利,幽默却不失风雅,国馆君与你分享新鲜狠辣的热点评论、热泪盈眶的生活干货以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人生苦短,只该用精彩填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