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30 09:46:22 | 作者:青杏酱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文 / 采薇
我直到高中时才意识到自己比同龄女生矮一些。原因可能是父母都不高(最重要的原因),生长发育期没有好好吃饭,不喜欢喝牛奶,睡眠不足等等。但无论如何,我是不会再长高了。这件事如阴影般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
在那之前,由于成绩优异,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骄傲的有点光环的女孩子。我被朋友簇拥,我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小王国,在其中生活得相当惬意。
但在那之后,我转为内向、敏感、多思。我意识到,我的小王国与外界连通,我无时无刻不警惕着,告诉自己:你生活在别人的注目和有声或无声的评价中。
高中时代我曾经和一个男孩走得非常近,但我最终疏远了他,因为某一天他告诉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心想,一个普通的矮女孩,但是……”尽管他的重点是“但是”之后的内容,尽管我们都知道唯有“但是”之后的内容重要,我却深深被刺伤。直到今天,在回忆中,我也不记得“但是”之后的内容。只记得在那之后,我不愿再和他多说一句话。
每当我遇到拒绝,不管是面试某个机会,或者在和异性的接触中,我都会下意识地将这件事和身高联系在一起。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见解:男生都是视觉动物,他们喜欢细腰、长腿、白肤等等。
因为这些挫折,也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活泼好动的我渐渐收缩社交圈,变成一个宅女。这让我感到安全和舒适——当我不去迎上别人的目光,也就无从读出他们对我的评价。
直到我在旅途中遇到第一任男友。在欧洲学习期间,欧盟国家间的自由流动政策使我得以四处旅行。最初,我还担心一个女生独自旅行的安全问题,并在网上找旅伴同游。但很快,我的好奇心占了上风。我不在乎住在哪里和吃了什么,不愿花费时间去制定紧密的行程,我钟爱博物馆和小市场,对地标性建筑毫无感觉。这一切使我成为一个糟糕的同游者。我开始独自旅行。
我们相识在旅途中,他跟我聊天。开场白是所有英语课本的第一句“How are you”,我于是回答,期末将至,我有繁重的任务要完成,但我还想在回国前多看几个地方。我随口抱怨着。他告诉我,他欣赏我的坦诚,他厌倦了small talk。
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当他站起来时,我被他的高度惊得目瞪口呆。他超出了我对身高的认知范围。他显然比180cm高。但到底有多高,我无法估计。后来我知道,他足足比我高出近40cm。这个男孩给我写邮件,然后来找我。这是一段故事的开始。
即使在更为包容和多元的欧洲,我们的身高差也经常令路人侧目。有时经过的路人猛地回头来看我们,似乎在确认一件稀奇事,有时他们会投来一个善意的笑容。某一天,我们走在步行街上。我忍不住说,天哪,你太高了,我太矮了。他把我举了起来,说,这样我们就一样高了。
在那一刻,我全心全意感受到爱,并确信这份爱。我感受到这个人对我的欣赏、喜爱和认同。它们基于共同的趣味,基于共同的对世界的野心。
这是我的心结,但他的眼里根本没有这项指标。这不是一项不得了的标准。不得不承认,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这个操作有些玛丽苏。但是,这个寻常的“举高高”对我而言非同寻常,它是我重拾自我认同的起点。
我意识到,这份困扰我多年的阴影,也笼罩了我的视线。对我而言,也许它是一片浓得散不开的迷雾;但当我走出自己的小剧场,走出我对于“别人如何看待我”的想象,它也许只是一片薄薄的树叶,挡在我的眼前,用手轻轻一拂便可落下。
后来,我和这个男孩并没有走下去。后来,我遇到了另一个男孩,奇妙的是,这个男孩对我来说也是个巨人。后来……后来,我再也不会感到被压制:如果对方太高,说话时我就站远一些。160-这个事实好像不那么刺耳了。渐渐地,我可以以霍比特人轻松自嘲了。
我并不是在鼓吹世上存在超越外表而仅基于精神的爱。事实上,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对于身体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间的奇妙关系,我也正在探索。但关键是,无论如何,去爱自己。
当我重新开放我的世界,去认识更多的人,我发现有那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对自己身体的怀疑和否定。最近我遇到的一个例子是,一个180cm的男孩跟我分享他的身高焦虑。这令我大吃一惊。在中国,这个身高绝对不矮,而在他的国家,这却低于平均身高。甚至有185cm的男孩,强烈纠结于5cm。他认为,再高一些他就可以更好地追求模特事业。
这些故事时时让我感慨。我想,这些焦虑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解决。与此同时,我的另一个男生朋友,一名160-星人,却不以为意。某次,他拦住比他高一头多的路人说,“老兄,借个火”,当时就在他身边的我马上笑了起来。
这种自然的态度和对世界的信任让我更加喜爱他,更加想要和他分享种种有趣的事。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我可再不能一叶障目和圈地自萌了。
我读过很多男生父母嫌弃女生矮而阻挠婚约的故事。但在消费社会的大潮席卷一切的当下,男生也经历着与女生相似的物化。身体,我们最亲密最自我的身体,正经历着资本的估值和掠夺。在这一大背景下,“悦纳自己”仿佛成为空谈。
我们可以大谈悦纳自己,而实情是我们真真切切地处于他人的目光之下,我们被评判,以至于我们也习惯了先用那把大众意义上的“美”的镜子照一照自己。也许我们能做的,是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规训,然后,以忠实于自己的方式确定自己的位置。
相信有很多人也像你一样肯定多元,相信有很多人也愿意像你一样给予温柔和善意,而这些肯定、温柔和善意能鼓励更多人悦纳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最永恒的命题。每个人都在和世界搏斗,但归根结底是和自己搏斗。关于身体的焦虑亦如是。
近期热门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阅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