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2-19 14:35:55 | 作者:晓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33次
今天上午参加了术科教研活动(术科是指音体美自然等学科)——音乐专场,两位年轻的音乐教师为大家提供了研讨课例。
第一节是《在欢乐的节日里》,一首印尼民歌。老师先介绍了印尼,期间边讲边做出各种代表性的动作,很有情境感。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很是连贯。从节奏到识谱,从试唱到表演,学生们都相当投入,老师更是激情澎湃。最后在一段印尼文化片中,带给孩子们对遥远国度的憧憬……
第二节是音乐欣赏课《牧童短笛》。老师从“周杰伦的中国风”开始导入,让孩子们感触到中国风的味道,然后了解中国古代的乐理宫商角徵羽。对于《牧童短笛》欣赏,老师通过让孩子想象情境勇敢表达,也让孩子通过中国话的PPT来欣赏,还有就是老师也现场弹奏,朗朗隔空表演……一次次让孩子们对这首名曲有了切身感受。期间,老师出示了作者贺绿汀先生的简历,了解这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标志性人物的生平。最后,教学在贺渌汀先生创作的《游击队之歌》中结束。
这两节课有这样几个特别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师生之间互动是舒服和自然的。教学中也有队列的变化,还有座位的调整,更有舞蹈的表演,整个过程中没有听到任何老师指令性的话语,都是如此亲切,学生也是如此自然的做该做的事情。教师言语是柔和的、真诚的,不会对孩子造成恐惧。学生课堂上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素养。动静自如,井然有序。我坐在教室的后方,看不到孩子们的听课时的表情,但通过那一个个挺直的腰板就可以感受孩子们的认真。说实话,在学校的楼梯和走廊、运动场,我见到洵阳小学的孩子们是颇具动的欲望的,身上有一种活力,总以为课堂上也会令老师头疼。没成想,课堂中孩子们会有这样的表现。老师越是用柔和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儿童就会自我建立成长意识。
二是教师是处在将自己完全打开的状态。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开玩笑地说音乐教师善于表现。说得不错,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为孩子们表演了舞蹈,带着孩子们在音乐中徜徉,两位老师都好像并没有长大的大姐姐。从她们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视野是开阔的,选择材料是有时代气息的,没有墨守陈规,将众多资源引入到了课堂中。比如第一位老师课上为大家表扬印尼舞蹈,课后还为听课的老师们高歌一曲;第二位老师表演了舞蹈《青花瓷》,为孩子们现场弹奏了《牧童短笛》。老师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调动孩子们的参与度,课堂呈现了蓬勃的教育生态。
三是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不管是舞蹈还是视频资料,教师们都在努力为孩子创设情境,努力让孩子们进入其中。舞蹈的时候,分工合作,集体表演,如同进行一次晚会;演唱的时候,孩子们穿着自己设计的印尼裙带载歌载舞,此情此景看到教育的美好。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讲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来坐——你就看到,有的孩子成了“思想者”,有的孩子背靠背,有的孩子“卧倒”,有的孩子干脆躺在了地上……处在怎样的情境中,就会有怎样的思维。课堂需要一种场,一种利于投入,利于思考,利于表达的场,生命才会真正成长。
四是跨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两节课中音乐教师对孩子的培养已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音乐范畴,让孩子创作情境剧,让孩子们了解文史资料,让孩子感受异域文化,让孩子练习舞蹈,让孩子练习口头表达……你会看到一节课里面学科的界限已经呈现淡化的趋向。在保持音乐欣赏和乐理认知的前提下,以丰富的体验来感受表现歌曲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达成。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唱与表演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联结。今天的课堂需要为孩子的持续学习提供保障。
在洵阳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新基础教育的课堂追求: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和重建。这是基于对生命尊重的课堂,也是对生命负责的课堂。能够产生达到今天的课堂样貌,洵小走过了十多年的实验历程。
忽然很是感动,感动于一朵花的背后蕴含着的太多守梦人的浇灌。是啊,对教育的追索,需要落脚在课堂里,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