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Broke Girls
最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说到一个网络现象,就是不管什么内容下面的评论,总存在那么一小撮人,习惯以否定别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优越感等等。
比如面对某明星孩子的照片,在一片赞美声中,一定会有几个扎眼的评论,“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小孩很丑么?”
或者是某电影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减、几经波折才终于上映后,大部分观众都在表示期待,有的人却非要回复句,“别傻了,一看就是炒作的套路。”
甚至是你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不妨碍任何人地为爱豆输出点彩虹屁,都会有莫名其妙的人跑来点评,“我觉得他就很一般啊。”
from Broke Girls
??????????????????
亲亲,这边建议你不会用嘴巴就捐给别人呢。
如果是些哗众取宠的营销号也就罢了,可当你点开那些ID,你会发现他们就是一个个切切实实存在的人,说不定和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过遥远的交集。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在这些热衷于否定别人的虚拟ID背后,可能会是一群什么样子的真实的人呢?
01.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朋友
你拍照1分钟,修图2小时好不容易发个朋友圈,他回,“P的都不像你了啊,你看我都是发原图。”
你遇到烦心的事儿,正好他也问起了你,你本打算顺嘴一说求个安慰,结果他听完张嘴就来,“你这算什么啊,我当时比你还惨都没矫情成这样。”
from Broke Girls
你好心想推荐给她某样东西,例如一首歌,结果人家毫不领情地告诉你,“写这些歌的人没啥水平,有很多厉害的乐队你不知道。我跟你讲……”
这类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否定别人,并不是为了给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只是想把话题扯到自己身上,最终进行自我夸奖。
02.消耗型交往的恋人
之前在《杠局》我们讨论过一道辩题,“跟满是负能量的恋人分手,我有错吗?”其中我们讲到负能量时,有区分过对自己的负能量,和对他人的负能量。
而消耗型恋人,很大程度上是只对他人负能量。
from Broke Girls
上学时,你喜欢表演参加了话剧社,她像是开玩笑说,“你长得又不帅,别拿那张脸给观众添堵啦。”
工作时,你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加班想方案,他抱怨你,“一个女孩子那么拼命干嘛,反正结婚了有我养你,你还不如多陪陪我。”
03.打击式教育的父母
否定型人格的年轻人,长大后就成了否定型人格的父母,伤害也延续到了儿童身上。
打击式教育出现在你成长的各个阶段。
7岁学画画,你正天马行空涂鸦得起劲儿,爸爸说,“这都画了些什么?你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别再浪费钱了。”
from Broke Girls
15岁参加奥数比赛,你正因为解不出一道论证题而怀疑自己,妈妈说,“早就告诉过你,你没人家谁谁谁那脑子,分科时学文就好了。”
23岁大学毕业,你跟同学想去大城市闯一闯,他们说,“你没那本事在外地留下,还是在老家安安稳稳找份工作得了。”
后来你再没画过画,也不参加任何比赛,最后留在了父母身边。你只是偶尔想想,如果当时他们都是鼓励你,结果会不会有点不一样?
04.杠精附体的陌生人
因为工作,你不得已朋友圈加了不少人,包括连“点赞之交”都不算,却时不时语出惊人的“陌生人”。
你发一组旅行风景照,底下评论,“这地儿有什么好玩的啊,我给你推荐哪哪哪。”
from Broke Girls
你发跟朋友的聚餐合照,秒速留言,“旁边那姑娘比你好看,给介绍一下呗?”
他们不把自己当外人的程度,远远大于你惊讶世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他们热衷于否定别人来获得的乐趣,也远非我们所能理解的范畴。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态其实来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通过讽刺和贬低别人,来满足和填补自己的心理平衡。
而这些经常否定别人的人,哪怕在网络上多颐指气使,看似言之凿凿,在现实中也一定没有多少朋友。因为网络就是撕掉遮羞布后的现实状态。
from Broke Girls
因此,远离这些习惯性否定他人的自卑者,不仅有助于身心愉悦,还是拥有健康社交的必然选择。
毕竟,他们否定别人的同时,就是在否定自己。而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勇敢接纳的人,是不值得深交的。
作者:杨六直,表达即偏见。
你最讨厌别人说哪句话否定你?
留言大家帮你怼回去!
⬇️星?标七门,不错过我!⬇️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