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24 21:48:00 | 作者:祝羽捷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8次
主播/思婕 配乐/栗先达-相守
吃日料的时候我最期待甜品环节,服务生端上木质小碟,里面盛着珠圆玉润的和果子,配上一支木制小叉,让你用它将甜甜糯糯的果子送入口中。果子精美,造型多变,属于治愈系食品,所谓“治愈”就是让人赏心悦目,一扫愁容。
每次吃它的时候,我都想象这些果子怎么做出来的?做它们的人又是怎样的?
认识凌琳,刚好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
初次见面,凌琳就开始为我扫盲,估计这事她已重复千百回,谁叫我们过去吃到果子都是在日餐厅,以为果子是舶来品,还好她不厌其烦,解释果子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产物。
其实很容易想到,日本的手艺,带有“唐”字的有很多,比如唐纸、唐伞、唐锦、唐带、唐菜……“唐”代表着中国,“唐物”顾名思义是从中国传来的珍贵物品。
果子最初也叫“唐果子”,是日本的遣唐使从唐朝带回来的食物。当时日本的甜品多是年糕和丸子,吃到甜美的唐果子后,贵族们赞叹不已。在日本,果子最初太过珍贵,只流行在贵族之间,他们用果子供奉神明。日本明治时代,经济昌盛,处处改革,果子也在这个时候通过继承和改良,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甜品“和果子”,新的名字不但显示日本人的自信心,也能感受到他们不再拘于模仿,为物品赋予自己的精神内核。
可惜我们的唐果子断了传承,可没有系统在做的师傅。凌琳也是跟随日本师傅学习,为了吸纳全面,师从果道大师三堀纯一研习果道,才把丢失的文化找回来。
她不喜欢用“果”字,更愿意使用“菓”,这一个草字头的细微差别,可能也只有我们熟悉汉字的人才能感受。在汉字里,“菓”和“果”的意思相同,“菓”仅作为“果”的异形字。上溯到《史记·叔孙通传》,有“古者有春尝菓,方今樱桃熟可献”就出现了此字,这里的“菓”就是指自然界里结出的果实。当唐代糕点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就将当时中国汉字中加了草字头的“菓”字一并引入,用来指代面食点心,跟自然界中结出的果实区别开来。我们尊重她的虔诚和痴心,也从此写“菓”。
和凌琳还有一层缘分,在识她之前,她已识我,看她做菓子,竟穿了跟我一样的改良旗袍。她虽说是受了我的影响,可她偏有着我没有的恬静,看她低头专注于手上之物,顺滑的长发别在耳后,现场之人,无不被她东方气质里独有的沉静吸引。
大家是同龄人,都属于焦虑的一代,世界变化很快,每个人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所有能让我们慢下来的事其实都是奢侈品。
一瞬间,我感觉凌琳不似年轻女孩,更像入定的老僧,坐得稳,气息定,没有多余的动作,几分钟的时间,一颗精致的菓子就在她的指间绽放。观看结束,才懂,做菓子的这个过程首先就有独特的魅力。若要下油锅,用刀剁,抡铲子,怎么也不能让人安静。菓子的造型也含蓄雅致,并非有那些血淋淋的生肉、生鱼自带的原始。
凌琳最初学的是西餐,曾在蓝带和乐逢学习法餐料理和法式甜点,西餐用途广,也是当下时兴的美食,转向做菓子,也源于被过程的美感折服。
没有厨房里机器的轰鸣声,没有西餐精确到分钟的流程表,没有刻板的程序,没有冰冷的厨具。做菓子更需要的是用心而不是靠刻度表,工具是木制的,更亲肤也更有温度。菓子的东方美学让人觉亲切,接触之中就会轻易勾起记忆,引起共鸣。
第一次在作坊体验完,她回去翻出以前那些甜点书里菓子部分的内容,被婉约又蕴含典故的菓子名字、雅致的造型和配色彻底吸引,再也无法忘怀。了解完菓子的历史后,她不但下定决心当学徒,内心还有想要将我们自己的菓子文化重新续上的志气。
凌琳老师制作和菓子使用的工具
从口味上和生产效率上来说,菓子确实比不上西点,但制作它的过程蕴含了许多东方人的生活哲学。例如“菓子不可甜过干柿,不可好吃过茶”,意思就是为人处事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茶道里不谈金钱、美色等等的世俗烦扰,使得菓子造型专注在“花鸟风月”的清净小世界里,需要你从自然界里去寻找灵感。
大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穷人富豪都可以抬头欣赏同一轮明月,得到多少愉悦感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渐渐的物欲会变淡,快乐更多来源于一阵微风、一朵花开等等单纯的细节,让人很放松。
菓子很细腻,做起来要小心翼翼、十分专注。那种“入定”的状态,凌琳很喜欢,可以把注意力从曾经最为受累的“外在标准”“他人期待”中收回来,更多去关注自己当下的一呼一吸,手中的一方小天地,因此少了许多焦虑和烦恼。
以前学西餐强调食材的珍稀,但菓子相反,追求食材朴素,有种不争不抢的气质。而且菓子追求“简约”“抽象”“留有想象空间”,这很接近国画的审美,跟她之前学的美食分类都不一样,去提炼和再解读的过程也会让人沉下心来。
虽然没有西方精确的标准,菓子自有其衡量的准绳——“五感之美”,色香味形意俱全。
一感为视觉,外表足够吸引人们去观赏赞叹。造型简约却不失自然之意境,颜色由内而外透出来,给人一种晕染的感觉,更像是我们中国的山水画。不只是菓子本身,容器和配饰包装也相得益彰,构成完美整体的视觉享受。
二感是味觉。人们多易出于猎奇而品尝食物,唯有真的好吃才能让人流连,这样的食物才具有生命力。在味觉上,菓子也不争不抢,只保留食材本身的淡雅香气。再加上入口即化的口感,很难让人不增添好感。
三感是触觉,不仅是制作时指间舞动的柔软,完成的菓子,外皮特别柔软。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会让人想卸下包袱,静下心来细细地欣赏玩味而舍不得入口了。
四感是嗅觉,菓子的气味通常比较清新淡雅,内馅料的食材更多会选用水果类的,比如苹果、草莓、柠檬等,而不会选为了博眼球选择时下流行的重口味食材。
五感是听觉,所谓“听”指的是它的“菓铭”。“菓铭”常会结合诗词典故把菓艺人想表达的意境,做菓子的心境,传递给每一位观赏者。比如爱心造型的菓子取名“灵犀”,一定想起这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定会心头升起一片温柔缱绻。
菓子常常是茶席上的配角儿,是花鸟风月般的点缀,“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腹的点心”,正是文明世界里的礼仪。它甘愿不出风头的品性,从这五感中表露无疑,也更符合中国人对志趣高洁的定义。只有集合了五感之美的菓子才是佳品,让食客通过一枚菓子,就能感受到自然中的无限灵感。菓子只做当季,蕴含着珍视时间的文化背景,菓子的造型、色彩和意境,无不自源于眼前自然中的细节。
由此可见,菓子背后,是文化的滋养。看似简单的事物,往往才叫人挖掘不完,只嫌人生太短,时间不够,全然不担心会有灵感枯竭或腻掉的一天。
我欣赏凌琳将之前所学西餐知识运用于菓子的制作,为菓子注入现代活力,有了栗子蔓越莓的口味创新、万圣节南瓜的萌趣应景。
为了推广菓子文化,她还策划展览,设置四季场景,让观者与菓子一期一会,感受时间的流动,她把菓子暴露在空气中,它会变化、衰老、干燥、开裂,来寓意菓子的生命。四时流转,每个菓子如人一样,自有其命运,无法复刻。
说实话,我在认识了那么多手艺人后,见到他们把热情都倾入一件物品上,既能感受到这种不诉诸于外界的快乐,我也有些担忧。是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才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情感在人身上,为了逃避现实,只好更多地关注手艺,关注物,构建一个与世无争的乌托邦。如果真是这样,即便是匠人别无二心地热爱艺,也会透露着一丝悲凉。
但转念一想,她做的菓子最后还是送入我们的口中。菓子更像是一种媒介,把菓艺人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也都悄悄包含进去,个中滋味,就看各位食客如何去品尝了,最终还是落脚在人本身,这样想我稍有欣慰。
或许,情感依托于物的表达,对于这个张扬的时代而言,才更为真诚。
わがし
和菓子
想要把这样的美好和真诚传达给你
我和凌琳一起筹划了一场
和果子的线下活动
不想错过机会亲身感受菓子的滋养和魅力
记得戳次条参加哦
*文中配图均由凌琳老师提供
??点击“阅读原文”,我们一起来做和菓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