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07 16:57:54 | 作者:春水煎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4次
未读《大学》之前,就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词,貌似是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里知道的。其实“八目”,很多人都是只记住了这四目。可见,内明之学固然是根基,大众更希望看到的还是“外用之术”。古代读书人崇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主要与“修齐治平”有关。
“修身”是很特殊的一目,既属于内明之学,也就是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就是为了达成修身;同时,“修身”也属于外用之术,也就是内明之后自身修养的外显,是外用的第一层级。孔孟之道,尚德尚仁,绝大多数是从教导人“修身”开始的,所谓“修己达人”。因此儒家很多文字,都存在这一教义。曾子自己就说“三省吾身”,荀子有“修身篇”,还有诸如“见贤思齐”、“君子慎其独也”……太多了,枚不胜举。修身养性,然后通过修身,来和谐家庭、来睦邻乡里、来忠孝悌信。过去曾经一度出现“举孝廉“,这样的推举制度,其实就是乡邻周边承认这个人品行好,国家用这种制度来推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一个人,修养有了,家庭就容易和睦。自古以来,耕读传家是读书人的追求和向往。而读书人的很大一个目标就是“光宗耀祖”,读书入仕,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为家庭荣誉而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齐家的重要性。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这些都在历史上经久流传,被人推崇备至,其实也能看出来对齐家的重视。
治国其实孔子自己当时也没做的多好,他更多的是因为学术对后世的影响,而“治国”。周游列国,想把“屠龙术”卖与帝王家,结果也不过是自我解嘲“累累若丧家之犬”。历史上能称得上“治国”“治世”能臣的人很多,像范蠡、管仲、魏征、张居正、曾国藩,有的是遵循了儒道,有的则是巧用了“权变”。
事实上,很多治世能臣、包括平天下的一些君主,也不一定能做到齐家或者修身。比如秦始皇嬴政,也算是“平天下”的第一人,本身暴戾,谈不上什么修身,并且吕不韦与其母一些瓜葛,也算不上能齐家。比如刘邦,本身就是无赖的出身,自身修养一般;吕雉的彪悍,也令刘邦“妻管严”严重,乃至刘邦死后,吕雉干政多年。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也由不得修身、齐家。帝王术,并非单纯的“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实际上只是儒家的一种追求,一种完美的朝向。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都是外尊儒术,内用法家。
其实,“修齐治平”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今天来说意义仍然重大。当然,今天的“修齐治平”,应该和当时曾子的初衷有所差异了。当下,诸多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与“修身”没有做好引发的。比如说“扶不扶”,比如说性侵、比如说“碰瓷”……何谈修,底线滑坡,“底裤”都没了,基本上“兽化”!因为身不修,所以齐家就像是一个笑话,不敬养老人、家暴、虐童,离婚率高的吓人,很多班级离异家庭率达60%以上。当下的治国,可以这样理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自己的事业就是“治国”。当下的平天下,可以这样理解,把分内的工作做好,“摆平”工作上的难题也算是“平天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