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法德这些欧陆系国家始终没能取缔英美系国家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

时间: 2023-10-31 00: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为什么法德这些欧陆系国家始终没能取缔英美系国家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

帝国霸主和世界霸主的区别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强行干涉、控制小国、弱国的内政外交,在世界或地区称霸的政策和行为(比如:美国)。
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军国主义充满残酷性和反动性,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让其他国家劳动,得到利润的国家。一、帝国是国家政体的历史演进形态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人类的政治组织形式演化的时间线性理解是:部落→城邦→帝国→民族国家。这四种组织形态在地理幅员、人口规模、军事作战能力、经济体量等指标方面,基本上是由小到大,部落最弱小,城邦次之,帝国和民族国家各有优劣。但在希波战争时期,雅典与斯巴达作为城邦与波斯帝国进行地缘政治对抗,出现了城邦与帝国共存的局面。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里,帝国掌控了大部分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从地缘政治分析出发,帝国可以分为草原帝国(游牧文明主导)、农业帝国(农耕文明主导)、海洋帝国(商业文明主导)。还可以根据权力的地缘属性,分为陆权帝国(例如哥伦布时代以前的波斯帝国、蒙古帝国等,并非没有海权,而是海权的影响力相对有限,1500年以前可以说是草原帝国吊打欧亚大陆的时代)、海权帝国(大航海时代以来的欧洲诸帝国)、空权帝国(冷战以来的美国,在陆权和海权基础上的制空、制天和网络空间等),反映出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的范围与维度不断升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网络等。

霸权的适用范围更广,霸权更聚焦的还是权力投射。在西方文化中,霸权、霸权主义、霸主主要是中性概念。没有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历史演进指标。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二、帝国与霸权的关键区别:等级制程度

广义的帝国概念是指: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成为帝国。帝国的核心是使其他民族国家丧失主权,建立了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至于是否是君主制,并不重要。肯尼斯·华尔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帝国以控制外部地区的经济活动,那就是帝国主义;如果在不建立一个帝国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能够在国外运作,那也是帝国主义。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否建立帝国,只要它将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延伸到国境之外,就是帝国主义。

苏珊·斯特兰奇认为美国推行的就是非领土帝国主义。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里对帝国主义政策分类为:经济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在对外政策维度理解帝国主义。有帝国的帝国主义: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民族国家)的领土进行征服,将自己的政治统治置于它们之上,使它们丧失主权,并对其进行经济剥削。没有帝国的帝国主义:指表面上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领土征服和建立政治统治,但是实际上使其成为自己的经济和政治附庸。

综上所述,广义的帝国主义相对忽略了领土兼并的区分指标,更强调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在本国以外地区的战略投射与渗透影响。但如果想真正区别帝国与霸权,那么就需要狭义的帝国概念:在一个君主统治之下具有辽阔的领土或者众多民族的主要政治单位。只有更狭义的理解帝国主义对外政策,才能区别它与霸权主义的差异。因此,读者在文献中看到“帝国”时,最好理解为对他国的领土兼并以及因之产生的对他国的正式的主权破坏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无限制的地理扩张政策。狭义的帝国概念涉及对一定范围内其他主权国家的完全兼并,使一定区域内的无政府状态彻底被转变为等级制;而一定范围内的霸权至少形式上尊重其他国家主权,具有等级制特征,但是无政府状态依然压倒等级制。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三、如何理解霸权稳定论?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就充分说明对帝国与霸权的区分有多么重要。在霸权之下,一个支配性的国家创造出一种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秩序,但是它本身不谋求控制经济交往。而帝国则控制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地区的经济交往,尽管历史上不乏政治控制松散的帝国,或者说帝国通常被视为带有多民族、多文化、各个地方采取适当自治的原则,但帝国的等级制特征始终是首要的。

约瑟夫·奈认为,美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欧洲海外帝国的正式的政治控制和殖民征服是有区别的,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平等和剥削缺乏正式的吞并主权的政治控制。我们可以说美国在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对菲律宾的兼并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但是二战以来美国缺乏正式领土兼并的案例,因此将美国形容为霸权而不是帝国更加贴切。但广义的帝国概念理解和对美国的修饰在一些文献中更能突出一些个性化观点也是可以适当弹性理解。或者从占比多少而非两个概念非此即比的角度理解,美国的扩张行为一部分更具帝国特征,一部分则是霸权呈现。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四、帝国与霸权可以被一国对外政策同时使用

一国可以同时采取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例如美西战争后,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就是帝国主义,对古巴的非兼并式控制就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都是试图实现一种单极的权力分布,但霸权主义对外政策追求一种表面上仍然维持他国主权的支配地位。霸权主义与帝国主义并非互相排斥,一个大国可能对核心地区寻求帝国主义政策,而对边缘地带可能寻求霸权主义政策。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五、帝国与霸权的条件和障碍

无论是霸权还是帝国,都需要两个条件:能力和意愿。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是:英国走向霸权衰落、有强烈意愿但缺乏维持体系的能力,而美国则有能力但缺乏意愿。建立正式帝国的成本是高于霸权的,尤其是参照伊肯伯里在《自由主义利维坦》一书中提到美利坚霸权。

历史上帝国的衰落通常源于对边缘地区缺乏有效控制。在冷兵器时代,文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往往在欧亚大陆的地缘对抗中占有压倒性优势。尤其是在生产还很落后、交通补给不足的早期,草原帝国的南下扩张通常是在水草丰富、马匹强壮的秋天;农耕帝国的优势期则是春夏。不同地缘属性的帝国深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

霸权与帝国都涉及权力的地理投射,这就涉及到地理的磨损效应,国家陷入与其他国家的争霸或者在海外殖民扩张,都可能导致战略透支。从根本上讲,并非建立帝国或霸权就一定意味着战略透支或过度扩张。以大英帝国为例,它在追求、建立和巩固扩展海洋霸权的历史时段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一直持续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我们很难用英国在18世纪卷入的战争来解释二战期间英美权力转移和英国霸权的衰落,正如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里所揭示的逻辑:在二战以前,战争的成本和风险通常被修正主义国家认为是可以接受和收益颇丰的。但是,自从冷战以来,核武器等军事力量的杀伤力和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赖的高昂战争成本,都让二战前的帝国领土扩张与称霸行动的门槛不断升级,领土兼并带来的国际社会的负反馈会让任何一个还想进行多轮次博弈的国际行为体都望而生畏。

六、战争万能论VS战争无用论

帝国时代与列国争霸往往会得出两种相反的历史结论:战争万能论VS战争无用论。二战以前的时代,霍布斯文化的主流国际社会认知让战争成为国家追求战略利益的主要手段(甚至首选);但冷战期间高度对抗但没有美苏直接兵锋相见的案例却可能带来错误知觉:两极是稳定的、核武器时代不会再有大国战争,却没有考虑到像古巴导弹危机这样差点陷入人类毁灭的核时代悲剧得以避免多少要归功于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个人决策作用的偶然性。在后冷战时代以来,对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正面歌颂已经让至少一部分人陷入了战争无用论,这甚至会有忘战必危和自我催眠麻痹的效果。

只要战争行为符合克劳塞维茨界定的三要素:暴力、政治、偶然性,就不能回避领土兼并和大国战争的可能性,毕竟偶然性在历史上的战争根源中屡见不鲜。只要试想一下战争的原因有多少变量可以诠释,就不要简单认为只要其中几个变量是稳定的,国家就一定不会陷入霸权战争甚至重燃帝国扩张的可能性。毕竟历史的发展进程不会以理论依据为支撑,虽然理论学说也会塑造历史方向,但归根到底还是理论要顺应历史规律。对国家的过度“理性”迷思可能会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客观而言,让国家间关系保持战略稳定的从来都不只是受到结构性物质变量和互动性技术变量决定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变量,在战略互动的过程中,威胁认知与安全困境程度都会随着主观认知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正因为海上霸权比陆上霸权更容易获得且能维持单极状态(英国和美国都是单极海上霸权,参考近代欧洲大陆的哈布斯堡帝国、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法国、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德国的欧陆领土征服难度系数和失败悲剧),一旦出现权力的傲慢和对征服成本低廉的预期,也不排除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像更具帝国特征的方向转变。毕竟近代进攻性武器的优势地位未必会在未来的技术革命中仍然保持,人类对军事技术的创造力也很难界定为未来一定还是担忧核武器的恐怖威慑效果,尤其是考虑到在局部地区的有限常规武器战争。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倒不如更为聚焦历史的战略启示与对国际关系的深度谨慎。

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呢?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的原因有:
1、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的制度和道路选择不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能够主观决定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需要共同决定的。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同时,社会主义也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
只有读懂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今天中国的现实需要,才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
2、弄清楚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异,能够为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中西方国家的根本差异是我们评判国家政治制度、决策部署、核心价值观乃至具体事务的重要依据。明白了这些差异,我们才可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摒弃西方现代化老路。
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现代化动力机制和战略,给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带来启示。
坚持独立自主开辟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动力机制和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对人类文明的桎梏。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完全走西方道路,原因如下:首先,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基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发展起来的,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其次,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而中国正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验和模式。再次,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中国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落后之处。因此,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最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现代化建设中面对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自己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综上所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和政策,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中国无法完全复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民生福祉的改善,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国家安全和稳定的保障。这些因素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也在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和智慧。中国政府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和支持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需要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历史和国情之上。中国选择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利益至上,注重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路线,注重维护国家独立、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和民众权益。

现代十大文明国家有哪些?

(一) 美国
在这个依托西方殖民发展起来的神奇国度,在近百年中以强大的科技造就了经济和军事奇迹,同样的以健全的民主造就了政治和文化的繁盛;而强大的科技和健全的民主则来自于自由理念的果实。由此引导出一个结论:只有最自由的环境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并成为所有精英人才趋之若鹜的理想的无限发挥自己潜力之地。
自由的影响力绝不仅仅是粗略描述的这几个面,它涉及并激活了整个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组织,使文明得到更高级别如同新一轮生命大爆发一样的高度进化。不管有人如何刻画美国资本主义的可憎或帝国主义的可耻亦或是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对立及冲突,都无法阻碍美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所迸发出的巨大光芒!
一个国家的潜在危机不在于有多落后及贫弱,而在于进步理念的高度和深度;只要这台机器在同等运动中产生更多的动力且更持久,那就没有追赶不上的对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人类一切梦想都是在无限自由遐想和勇于探索中收获到丰硕果实,而最能造就这个梦工厂的只有美国这块最自由发挥的土地。
当然,美国也绝非完美之地,他在发展中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责,让许许多多无辜之人做了文明进步的替罪羊,但他们也用文明果实做出了相应的弥补!而与那些没有什么文明成果也造成大量人民的无辜受难,甚至还在专门狂吠别人的不是,试问这些羞耻者:你们做出了什么?
(二) 德国
在欧洲文明中,德国是后起之秀,但他的发展却是迅猛的,以至于这种高速发展在不断膨胀的专制思维下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导发起者。历次沉重代价足以让今天的德国人更明白文明绝不仅仅是让周边臣服甚至跪拜,而是用更多的理智去解读芸芸先贤深邃的哲学理念所隐含的理性进步。
但德国许多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不管工业、贸易、精密仪器、电子等科技成果以及对曾经罪责的反思和行为都看出他们不刻意做作,敢于直面一切不利于发展进步的任何瑕疵,今天的德国是严谨的、精细的、清廉公正的。他们在世界的声音正在加强,因此也将传的更远。
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本身就说明这不是一块凡庸之地,不管是阿尔卑斯山还是莱茵河,似乎都更好的传续了那种秀美环境而群贤繁出。
从柏林墙的倒塌看出德国人对意识和觉悟的掌控能力是多么坚毅,不管各种教条主义如何洗礼,人民还是心明眼亮,自主明辨是非常需要的,这关乎自己未来的生活环境;对这个拨乱反正的自信和决心要给与肯定和赞许,也为世界各地的这种潜在进步变革做出了表率。
虽然现代年轻人思想也有一点点浮华躁动,但相信那只是暂时性的一小部分。希望这片土地的未来如同他们的国名一样:德——意志,让世人多一些安心和憧憬,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多实效的贡献力!
(三) 法国
一个曾经最有自由理念的国度,一个极富浪漫并自誉为高贵品质的国度——法兰西。这是个惟一体验过短暂社会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真正依托进步的动力却是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是一个进步快速的国家,从陆上工业到海上繁荣,尤其半个多世纪来在航空航天、大型系统工程以及跨国合作等方面在世界上屈指可数。法国的地理位置似乎是文明西欧的中心,这利于接纳和传播先进文明。
法国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懿美传奇,为奠定自由进步的美利坚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美利坚和大英近乎同根同源,但为美国的自由和独立送去了很多援助,包括自由女神像,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美国以后的国家主体思想体系;充分展露了法兰西这种高贵的民权意识,即便今天的法兰西在世界舞台依然具有这种可贵理念。
从拿破仑王国到二战,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谁想建专制王国,谁就会被打败;谁想当一方霸主,谁就要背负罪责!从巴士底狱的解放再到巴黎公社墙的泣悲,欧洲的幽灵没有打破区域环境,像流星划破长空,转瞬即逝。
可见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没能侵入法兰西的心髓,也证明其虽然拥有自由浪漫的性格,但面对许多原则和正义良知时还是明辨曲直的,今天法国已不具有强国姿态,但从人性化社会和众多科研上却为世界做出了不俗的表现。
从现在到未来法国还将是一个非常独立、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文明和公正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职责;世界渴望拥有一个进步的法兰西,而不是法兰西王国。
(四) 英国
这是第一个打破手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开创者,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在延续几百年的工业发展中不仅产品成果琳琅满目,还造就了无法替代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在从无到有过程中,每个始创者的成熟标准数据都将会成为以后国际间这一行业的标准化范本。
许多理论上的逐步规范也让英国在国际间赢得无数的影响力;所以直白的看英国的外在实力还显得幼稚,其实他更多的潜在力量是软实力,这在和平时期不容易显现,,但绝不可小视,当关乎存亡时,这种隐形潜力将无可限量。
这个漂离欧洲大陆的岛国成为工业时代的先驱的确令人赞叹,细分析仍不难看出其政治的相对公正和社会平等的理念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所以人思想的解放宽松,必然产生了更多的奇思妙想,又随着人的能动性(从头脑中理论构思变成现实的实物),就是这些奇想逐步变成现实才最终把英国推到了工业时代引领者的宝座上。
虽然近百年来被周围邻国陆续赶超,但英国人的性格务实、简捷、高效、沉稳还继续为他们带来许多荣耀和成就。一个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岛国,用数百年时间推进了文明,而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一并输出,所以促成了英国语言成为世界通用的交流语言!
从资本初始到航海时代到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英国的文明成果是如此的绚丽夺目;当然天下没有永远不落的太阳,英国也一样;但不管走到哪个时代,提及工业时代都无法淡化对英国的重彩勾勒,那个音符永远是整个文明乐曲里的最重要节拍。
(五) 日本
日本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从那一刻,确立了西方文明成为他们未来的主要治国之本,这一思想体系的巨大变化也为日本未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在科技的大举进步下,日本的军事突飞猛进,并先后在庸腐的晚清身上榨取了无数的财富,用这些财富树立起一个战争化工业体系,以至于在当时那种狂热的无限膨胀的私欲下促成二战时的法西斯主角,当一切帝国梦想破灭后,日本才开始进入全面的工业化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一步步挤压欧美在世界各地的市场空间。
从先前的仿制到自制再到自主研发,日本在几十年里成就了自己,电器、汽车、电子、造船、精密器械等成为世界的宠儿。而一向精明的日本人本着自己国情,资源的相对匮乏,开创性的把节俭融入整个工业体系中,这一理念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丰厚的回报,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尤其在今天的气候变暖下更显可贵。
回溯二战那段历史,日本的前身是疯狂的民族武士,但即便战败后他的行为仍旧是可圈可点;对一些往事的遮遮掩掩,不敢直面,总让人心中感到无奈。但历史是不容欺骗的,正义是不容蒙蔽的;因为人人心中有杆秤。日本当然也不笨,他们找寻着这个平衡点,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世界其他落后地区付出很大的职责,这多少也让自己心态找回一点自信。
不过今天日本的教育程度相信许多人能够分清文明的真谛。不至于再踏入前辈的空幻怪圈,理性看待文明历程,任何穷兵黩武式的野蛮掠夺都不能保持强大,甚至招致全面落败和灭身!
(六) 瑞典
当人们看到这一国家时会略有点惊异,但如果仔细看看这个国家的规模(只有几百万人口),再看看他的科技和社保规模时就叹为观止了。
一个仅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份里的一个地区级的国家瑞典,创造了沃尔沃、爱立信等等世界级品牌,尤其他们在较早时还自主制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战斗机,要知道世界能造出战斗机的国家并不多,而小小的瑞典做到了,没有庞大的科研实力做后盾是做不到这一切的。
虽然瑞典不具有社会主义的嚼头美名,但其社会架构的人民意识却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无法比拟的。其外在形象(发展经济)是资本的运作,但比资本主义更平均;而福利又近似社会主义模式,但比社会主义更发展;准确说是汲取了两个主义的优点。
除此,瑞典的社保也是世人津津乐道的,不管是医疗、教育还是其他许多社保,值得做为世界其他地区的楷模以做范本。能在社会高成本(高福利)和巨大进步性(高税赋用来研发和制造)中找到准确的平衡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代表的是现实的福利,一个是现实的进步下创造未来更大的福利;而瑞典是最接近这一平衡点的国家之一,所以能取得今天巨大成果也并非偶然,而是群体智慧,力量凝聚的结晶。
好的国家就是这样,没有多少繁文杂节,一切都很实际、很充盈;不虚设任何华丽的形式外衣,遵守自然法则和普遍规律,好的社会结构并不难建立,只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人权益并让其长久保持。我们要始终记住一点: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而绝不是一部分人的。
(七) 以色列
在一个承受百般迫害的民族,在一个弹丸之地的地中海沿岸,二战后成长起一个智慧国家——以色列,并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这个被阿拉伯国家包裹中孕育的犹太国家以色列,曾数次为争夺自己的生存之地而与周边大打出手,几次战事让这个稚嫩的国家逐步成熟起来,尤其他在历次摔打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才是国家的强盛基础,并才能真正长久保存自己的栖息地家园。
在近些年来,以色列很快拥有了可观的经济基础和相当数量的前沿科技,这为他们自己夯实了稳固的根基,世界绝少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狭小的疆域、如此恶劣的环境(不管是气候还是地区民族争端)以如此少的人力取得相当的成就。
在许多尤其是军事科技上,以色列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许,在很多领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种表现也让以色列在未来具有很大潜力的现代化国家。
这个受过伤痛的民族国家也有好斗的血性,为自己能有一席世代传承的生存之地做着十二分的争取;世界不会抛弃一个有无限上进的民族,能高效进步就理应是文明的宠儿,应该有其相适应的生存空间。
当然以色列也应从民族性中脱离出来,用现代文明意识打破那种民族对立,让阿拉伯各国多一些依存,少一些仇恨。同时建立起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战争或许暂时有点收获(这需要优势非常明显情况下),但长久的收获必然来自于更多的合作。没有永远对立的民族,而最终没落的民族不是因为被屠杀,而是因为不自强、不进步!
(八) 澳大利亚
这是我所写十大现代文明国惟一的南半球国家,虽然从属英联邦,但这一新兴国家已经从平庸走入朝气蓬勃的新环境。这是一块地广人稀的南国,资源丰富,大片土地尚未开发利用。虽拥有有限开发的沿海区,但经济和正在成长壮大的科技却显得蒸蒸日上,并越来越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充分证明其自信、负责任的姿态。
做为后起发展的澳洲,在很多方面不会输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而且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还会展示更多自己的实力和决心,在大洋洲起到主导性的中坚地位。
澳大利亚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是采掘为主,但他肯定不会一直依赖于此,他们会很明白,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创造才是无限的,要想在以后有一个长盛不衰的国家,不断地创造开发是必需的。这也是澳正在努力的方向。
另外,澳的教育系统(包括私立教育)相信做的还好,除了能为自己的国家输送大量的人才外,也能为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尽到一份国际义务;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窗口,做好这个窗口非常重要。
一个相对比较健全的国家制度总是能最大限度调动人的力量为整个社会服务,在多方面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一面。就像整个社会是一台机器,而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零件,大家各尽其职,又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量,就是对整体的一大贡献。为此社会结构将更紧密、更衔接;有了这个稳固的社会构架才能让这幢大厦盖的更高且更结实。
澳本土没有经受巨大破坏的战争洗礼,所以澳更应该具有一种包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如此澳的崛起还将会继续,世界也将因有他而逐步收获更多的文明果实。
(九) 前苏联(俄罗斯)
之所以有如此的称呼,是因为真正创造巨大文明的那个时期是前苏联,但由于其过于追求一些急需的科技(几乎都为军事之用),而一再忽视人民的幸福,所以这种恶意打破自然法则的行为在几十年的辉煌后一溃千里。而同时由俄罗斯接管后的整个社会科技又没有太多的亮点,所以前苏联时期就永远成为科技文明的一段历史定格在那不足百年里。
前苏联的人民是比较痛苦的,就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为了国家的强盛付出了一切,尤其是整个国民的幸福和民权。但离开个人幸福的国家即便暂时强大了,也不会持久;原因很简单,没有富足人民后续不断的强有力支持;也就是当国家抛弃了国民的幸福时,国民也最终会抛弃国家概念!这是必然的结果。
前苏联的创造力还是很丰富的,但多为的军事服务,而军事又极其保密,所以很难找到他们对世界文明很明显的贡献点;如果仔细分析,最大的贡献恐怕就是航天事业了。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个载人航天到第一个空间站等等,对于现代和未来这些科技成果似乎不算什么,但那个年代,一切完全没有先例下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和努力。还有在长期运转的空间站和空间对接等方面研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知识,这为人类未来大批量走入太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地球是人类起步成长的摇篮,但人类最终总是要离开这个摇篮去开辟新世界的。
当然除此之外,前苏联在机械和许多大型装备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的成就,影响了几大洲无数人民的文明进程。今天以及以后的俄罗斯会不会成为这个文明的合格接班人,尤其能不能制定的出比前苏联更加完善的社会体制,我们拭目以待,俄最终将以怎样的姿态溶入文明世界?
(十) 韩国
说实话,人们看到韩国会认为其对文明的贡献并不会很大,但我之所以把他位列其中,是因为他所具有的潜力有很大的发掘性。
韩国的文化受中日影响比较深,自从二战及北南战争后,又不断地吸收了欧美的民主意识和普遍价值观;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民主化为韩国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且膨胀仍在继续,虽然强劲的增长率会带来经济波动,但只要这个基础达到一定量,就无法阻碍整体的进步性,所以韩国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以前不起眼的一个小国(韩国领土不足十万平方公里,只大约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到现在的中、日、韩的三角格局,其变量显而易见。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韩国在世界上的展露会越发活跃,韩国的汽车、电子、造船等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壮大。
一个国家就是这样,当依托自主科技制造出来的产品普及到世界各地时,他的文化和影响就随着产品一同输出并潜移默化影响到产品接收国。而且影响力总是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产品而逐步增强,成为一种隐形的文明侵蚀,推动本国文化向其他区域渗透。
用进步驱使落后,让更多的民众感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果实,而不是象某些虚假的国家意识,用空洞的虚伪的陈词滥调来愚弄人民。希望这一文明趋势能被世界更多人民所享用。
随着韩国的繁荣发展,半岛局势的天平会随着韩国的强劲发展而逐步向其倾斜;而他的政治环境也会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步加以完善;更期待亚洲民主化随着新文化的发展逐渐缩短与欧美民主的差距并赶上直至超越;同时希望韩国用新思想引导社会和国民对不同文化有更多更大的理解和吸纳,因为只有敢于接受外来文明才能更加完善自我,进步自我。

仅仅写这十个文明国家并不能概括现代文明,很多国家同样也很优秀,不能一一概述,世界文明是一个整体,但这十个国家现代和未来很具有代表性,也希望这些文明国家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带动世界其他地区人民,让人类文明的触角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从网上复制的,个人认为中国也应该是之一。

第一国际为何宣布解散?

  “第一国际”为什么会解散?

  韦定广

  摘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与欧洲、北美国家工业化的新发展推动产生第一国际,同时在此背景下现代民族、民族主义的勃兴又成为第一国际出现分裂、最终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现代国家”普遍建立和巩固进一步削弱了第一国际内部联合的力量,使民族立场、国家立场成为各国工人组织的基本主张。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受到“狭隘的民族观点”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第一国际 现代民族 民族主义

  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也称第一国际或简称“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马克思曾经对它寄予很高的政治期待,想努力使之“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马克思为保护和促进国际的成长倾注了全副的心血,特别是与内部各种思潮与派别的斗争几乎耗费了他近10年的精力。然而,苦心维持最终却难免解散的命运。为什么马克思为国际苦心经营的政治目标没有能够实现?关于国际解散的原因,国内流行的解释主要归咎于巴黎公社失败后各国反动政府的镇压与围剿;内部不同思潮和派别的斗争及由此所导致的分裂;再就是所谓的欧美工人运动新发展。 重新研究历史,笔者发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条件下欧洲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与巩固,或许才是导致国际最终必然走向解散的根本原因。

  (一)

  国际的成立首先是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工业化以及全球化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国家的阶级结构。60年代,欧洲的产业工人达到874万,手工业工人则有1123万。由于机器大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工厂制度的锻炼,主要工业国家工人阶级的组织性、觉悟性和战斗性都较50年代以前有所增强。因此从1859年7月的伦敦建筑工人大罢工开始,工人运动在欧洲各主要国家蓬勃发展,并且以各种组织活动方式对欧洲政治舞台旋转发生影响。而全球化推动下的跨国界人员流动与各国间竞争的加强,也使已经初步实现国内联合的工人组织意识到进一步加强国际联合的必要。例如在英国工人罢工时,资本家经常通过雇佣欧洲其他国家工人的办法破坏罢工,因而作为国际发起方之一的英国工会,需要借助各国工人的互相团结来维持罢工的成果。
  然而,工业化、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还有民族运动的勃兴;事实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欧洲范围现代意义的民族迅速生长和民族主义盛行时期。因此,为我们长期研究所忽视的是,国际实际从诞生之初就面临民族及民族主义问题的严峻挑战。
  现代民族学将族群(ethnic group)与民族(nation)当作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的两个概念。曾经被作为民族来理解的“族群”,主要是指由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别而形成的人类集团;而“民族”这个概念则“体现着主观态度与客观政治意愿环境的结合”, 其显著特征在于强烈的主观意识性和明确的地域性。人类整个近现代文明史与“民族”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密不可分。埃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如果不对“民族”这个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词汇有所了解,简直无法对人类最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做出解释。在古代欧洲,所谓“英格兰人”、“法兰西人”等等主要是地理概念,而不具有政治实体性质。16世纪到18世纪,贸易、商业以及市场关系的扩展,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改革,各种政治思潮及对古典政治思想的恢复、文艺复兴等因素促成群雄纷争的局面。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的征服与反征服,极大地刺激和引发了民族主义浪潮。对于西欧工业发达民族来说,全球性殖民扩张都是在国家旗帜下进行的,竞争的需要不断强化经济对民族国家的依赖,在征服世界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民族优越感的膨胀。对于落后国家,反抗外来入侵或被殖民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民族意识、“祖国”意识全面形成、空前高涨的时期。列宁在1913年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指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 列宁概括总结的两种趋势在19世纪后期恰好同时存在。于是,一方面有国际的诞生,另一方面又是民族的兴盛和民族主义的大发展。并且此时民族问题已经不再限于工业发达国家。曾经领导过意大利民族独立的马志尼认为,在1850年欧洲只有11个“真正的民族”。然而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民族主义运动甚至能够在料想不到的偏僻角落里产生。而且这时期民族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将民族与国家相等同,“族群”裂解,民族国家建立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于是,原本主要作为地理概念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等等,也就具有了丰富的政治内涵。
  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政治思潮比较,民族主义更容易影响广大国民思想情感,并在国际性质的联系与交往中获得流露与表现。关于世界劳动阶级实现联合的思想,在18世纪后期已经产生,例如在托马斯•潘恩的著作和英国通讯协会宣言中都有所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格拉古•巴贝夫也论述过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上半叶,陆续出现过三个反映劳动者团结愿望的国际组织:正义者同盟、民主主义者兄弟会和国际协会。但是这些组织既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且也都非常“短命”。根本原因在于工人的社会联合倾向与政治流亡者多半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活动之间存在矛盾。 劳动者的国际组织内部联合要求与民族主义表现同时并存,这在本质上是与上述列宁所揭示的全球化的两种历史趋势相一致的。而到第一国际时期,在民族主义推动下的民族国家普遍建立背景下,一方面联合由以往主要表现为单个人或小团体的行为,发展到侧重以国家为单位的整体组织性参加;另外一方面,民族主义也附带有更多的国家主义特征。成立国际的起因在于英、法、德三国工人组织声援波兰发动反对俄罗斯的民族起义,但在国际存在过程中,民族问题经常成为不同派别争论的焦点。可以认为,我们以往概括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派别的斗争,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必然存在的民族或民族主义问题。例如作为国际的主要成员团体,英国工联在爱尔兰问题上明显与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国际总委员会的观点相左。马克思认为国际的任务“就是到处把英国和爱尔兰的冲突提到首要地位,到处都公开站在爱尔兰方面”。 但是工联出于维护本民族利益的需要,却处处表现出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最后导致国际总委员会与英国工联彻底决裂。又比如与蒲鲁东主义的重要意见分歧之一,是如何对待波兰问题。马克思为首的总委员会是主张波兰独立的,因为从国际的观点看,“民族独立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波兰人“只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民族时,才更能成为国际的民族”。 但是,由于德意志属于占领波兰的民族,所以蒲鲁东主义者们从“德国人”的立场出发,明确反对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也明确反对国际对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援。另外到了中后期,国际内部又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人组织,反对少数人把持国际的“反独裁”态度。由于“这一态度同业已膨胀的民族主义已经结合在一起”,结果导致分裂、导致对马克思观点的抵制。 国际分裂的原因当然并不完全在于民族及民族主义问题,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因素。

  (二)

  民族问题之所以最后演变为国际解体的重要因素,又与这一时期欧洲的“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国家的建立、发展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相一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道:“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和统一的民族。” 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以和封建王朝达成妥协而告终,欧洲历史上从专制主义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剧烈转变的大门主要由法国大革命开启。从19世纪初到六七十年代,主要工业国家在政治上都处于向现代国家过渡过程中。例如在法国,有议会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复辟与反复辟、资产阶级共和派与资产阶级保守派……到了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后期,法国的政治才开始稳定下来,同时也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英国、法国较早实现民族统一不同的是,德意志民族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不断经历着分裂的痛苦,直到1871年,长期分裂的德意志终于成为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经济利益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意大利人民长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展开“民族复兴运动”,但也是到1871年,才第一次真正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形象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美国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却存在着北方工业资本主义与南方农业奴隶制的对立,南北战争后形成为一个强大的、具有同质性的民族国家。因此大体在六七十年代,西欧、北美主要国家在实现统一基础上,大致完成了从古代国家向现代国家的根本转变,现代民族国家成为新出现的国际秩序的核心。
  现代国家之“现代”,突出表现为“政治机器既明显区别于统治者,又明显区别于被统治者,在一个划定界限的区域内享有最高管理权,有暴力垄断的支持,并且作为国民对国家最低限度的支持和忠诚的结果,这种政治机器享有合法性。” 这种解释如同政治分析中的许多定义一样,或许存在分歧,然而无异义之处在于对统治合法性的认定。古代国家的统治属于“君权神授”性质,而在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兴盛之后,“神圣权利”日益受到挑战和侵蚀,在固定领土和民族范围内的国民认同与忠诚,成为统治者不得不努力争取的目标。有人认为在近代西欧,国民认同与忠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获得:政治领域——普选权的扩大与兵役制;思想文化领域——义务教育和民族主义思想情感的培育;经济领域——税制与社会福利政策。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实现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后,西欧各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都需要借助于这些手段来巩固其政治统治。以英、法、德民主权利的扩大为例:
  ——英国虽然由1688年的“光荣革命”创立起具有民主内涵的政治结构,但因缺乏有效形式,“国家”实质上堕落为寡头政治的工具。1831年,英国1300万人口中只有选民35万(2.6%)。但在1867年改革后基本废除对选民的财产要求,大部分城市工人阶级开始拥有选举权;稍后不久,全国60%的男性公民获得选举权。
  ——法国从1789年起,公民的选举权几经反复。1793年宪法承认男子普选,而且规定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路易十八宪章则强调交纳直接税300法郎以上者才有选举权,于是3000万法国人中只有1/10的人拥有选举权;第二帝国时期一度自由倒退、普选成为帝国的摆设,然而1860年开始“自由主义帝国”时期,1864年5月工人获得罢工的权利;1870年5月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拿破仑三世顺利蠃得了“帝国的第二次重建”。
  ——德国在统一后的1871年“帝国宪法”同样规定了民主选举原则,只强调25岁以下男子、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和妇女、军人无选举权。
  将选举权扩大到工人阶级及社会的大多数人,这使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拥有现代政治合法性内涵。我们可以指责其“虚伪性”和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性质,然而,当一个政权主要由社会选举产生时,任何阶级再要试图夺取政权,除非当政者极其反动或腐败,否则就要背上“非法”的罪名。更何况在西欧、北美主要资产阶级国家,工人阶级不但开始获得政治权利,而且随着社会改革措施的推广,还不断从“国家”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例如在英国,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要求5-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875年颁布《企业主和工人法》,维护工人的就业权利;同时英国国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案》,确定由市政当局负责地方的健康管理。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日益巩固,工人通过罢工方式争取自身权益的做法也逐渐被法律允许。这一切再加上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确立,不能不使人们对“祖国”拥有更具体、更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当由于国民认同和忠诚的扩大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时,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民族国家在更深程度上侵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民族主义更广泛地在国际交往中发挥作用时,在许多情况下,民族性不能不压倒阶级性而对政治活动产生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命题。然而随着19世纪后期现代国家的普遍建立和巩固, “祖国”的概念却越来越深入人心,并日渐成为工人国际联合的障碍。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存在的无产阶级政党;1875年与拉萨尔派合并,改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以后又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875年两派合并大会通过的“哥达纲领”中,德国党明确将自己定位为“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进行活动”,而把“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当作次要的或以后的事情。马克思指出,“纲领”渗透着拉萨尔的“最狭隘的民族观点”。马克思批评道:既然“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在经济上又处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而在政治上则处在‘国家体系的范围内’”,那么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就不能忽视自己的“国际职责”。然而遗憾的是,“纲领”“关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实际上,这个纲领的国际主义,比那个自由贸易派的国际主义还差得难以估量。” 如果我们联系上述背景来思考,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也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

  (三)

  回顾历史,我们不能排除马克思有将国际建设成世界性共产党组织的设想。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所有参加国际成立大会的代表中,“只有一个人清楚地懂得正在发生什么和应该建立什么;他就是早在1848年就向世界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号召的人。” 在国际成立之初,马克思认为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已经达到有可能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政治目标的时刻,因而成立国际的目的,“是为了用真正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来代替那些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 然而在现代民族与民族国家普遍建立背景下,事实上只能是社会主义政党在各国范围的建立与发展。1875年即在国际宣布解散当年,马克思一方面承认国际工人协会是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创立的一个中央机关的第一个尝试”;同时也指出“这种尝试……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已经不能再以它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继续下去了”。 根本原因何在?马克思没有做出明确解释,或者事情在当时还不那么清楚,或者是不愿意承认。但在今天看来,主要在于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与巩固。19世纪后期,不但是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的民族化,而且工业欠发达国家(例如东欧、北欧国家)和工业不发达国家也陆续开始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在现代国家形态下,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对抗等等,都会对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形成严重障碍,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受到“最狭隘的民族观点”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问题刚开始显露,或许由于主观上过于重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正如霍布斯鲍姆所指出,马克思当时认为民族及其民族国家问题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是次要的”。
  我们当然不能过于苛求马克思,因为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落后于事实发展本身,这是经常的事情。民族问题早已在19世纪的欧洲政治和世界政治中充当重要角色,但整个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及其深入研究却是在20世纪。1907年,奥地利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奥托•鲍威尔就已指出:“科学几乎将民族问题完全留给抒情诗人、杂文家以及国民大会中、议会里和啤酒桌旁的演说家去议论。”然而不管怎样,在马克思思想中是次要的东西,后来却成为第二国际辩论的核心。由于构成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要求的根本挑战甚至冲突,首先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正是第二国际中的社会民主党人,例如考茨基、罗莎•卢森堡、奥托•鲍威尔以及稍后的列宁。恩格斯后来总结道:国际工人协会“是属于第二帝国时期的东西”,这一“旧形式已经过时了”。 恩格斯的总结是与对现代国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这一思想长期没有引起后人的充分重视。如果联想一下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挫折和与教训,特别是第三国际的错误,对问题的性质及其后果会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列宁后来在1919年对第一国际有过一个评价:“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使工人做好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的准备”;“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总结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列宁的这个评价显然是过于“高度”了,因为至少在国际之后,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工人“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大规模行动。
  在民族国家兴起背景下,第一国际最终没有能够完成马克思为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但以当今观点考察,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以对抗西方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为内涵、并取得重大影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其成立时间早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一个政府间组织——国际电报联盟(1865年)。即使仅凭这一点,国际也足可确立其历史地位、足以令当代记忆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参见张汉清:《马克思、恩格斯与第一国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361页;杜康传、李景治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Peter Alter,Nationlism,1989,p.16;转引自钱乘旦主编:《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导论”部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4卷,第129页。
  参见[德]雅克•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65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262页。
  参见雅克•德罗兹:《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年》,第1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黑体字为原文所有。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参见Immanuel Wallerstein, Social Science and the Communist Interlude, or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ISA Regional Colloquium, Bulding Open Society and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in East-Central Europe, Krakow,Poland,Sept.15-17,1996.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5-26页;黑体字为原文所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9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33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6页。
  参见[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643、644页。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0、791页。
为了成立第二国际

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于20世纪20年代。几家美国石油公司想出了一个主意,即发行一种卡,允许顾客凭卡购买汽油并且以后付账。那是一种简单而实在的想法,但在后来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流行起来。另一种早期信用卡是“就餐者俱乐部”的卡,1950年由纽约的拉尔夫·施内德尔发行。这种卡允许俱乐部成员在27家纽约餐馆就餐。

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并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准贷记卡。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英国。 是英国邮政于1840年5月1日发行(5月6日正式开始使用)的一枚面值1便士的邮票,由于票面底色是黑色,所以后来这枚邮票被称作为“黑便士”邮票。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美国

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在中国

中国环境标志 I型认证:

中国环境标志是中国官方的产品证明性商标,依据ISO:14024标准,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产品环保标志,获准使用该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高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保优势。

中国环境标志二型认证:

是依据GB/T 24021 idt ISO 14021《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与宣告 自我环境宣告》要求,由第三方对组织的自我环境宣告进行评审,经第三方评定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证书和签订标示转让合同,表明组织的自我环境宣告符合GB/T 24021 idt ISO 14021《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与宣告 自我环境宣告》要求的活动。

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出生在哪个国家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出生在英国。

英国邮政于1840年5月1日发行(5月6日正式开始使用)的一枚面值1便士的邮票,由于票面背影是黑底,所以后来这枚邮票被称作“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

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出现在哪个国家

英国1840年黑便士

:baike.baidu./link?url=yPCoop6u9D6ZTzOvXVo8_73U4WXYzQgYWjzQXq5VorC0hbKe96alkrZ4GrCSyHHD

世界上第一计算机是哪一年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储存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式执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资料的现代化智慧电子装置。由硬体系统和软体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体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路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充套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资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世界上第一包餐巾纸在哪个国家诞生?

餐巾 首先是面团一次性餐巾纸的斯巴达人称为'apomagdalie',表一混合物切成小块,在冷轧kneeded,自定义,导致使用切片面包抹手。 在罗马古代,餐巾称为sudaria和mappae是长度在小型和大型。 该sudarium,拉丁语“手帕”,是一个口袋大小的布料所赚取的印迹地中海气候温暖的眉头用餐时改小。 该mappa是一躺位大布遍布采取的粮食保护边从沙发上的。 织物也用于杂交的嘴唇。 虽然每个客人提供自己mappa,对离境mappae充满了美食盛宴剩下的,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习俗,在餐厅“狗袋。” 早在中世纪,从表中消失,餐巾,手和嘴巴上的东西也可以被消灭,在手,衣服回来,或者是一片面包。 后来,一些设施回来了,桌子上有三个布约4至6英尺长,5英尺宽奠定。 第一布,称为沙发(来自法国,coucher,意思是“躺下”)之前被解雇的地方纵向主人的。 长毛巾称为surnappe,意思是“在布上,”被铺在沙发上,这表示客人的地方设定一兑现。 第三是布餐巾,像一个社群从桌边赃物挂起。 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由Dierik较量最后的晚餐(1415年至1475年),在圣彼得教堂,鲁汶,比利时挂起。 在中世纪晚期的公用餐巾纸减少到对我们的平均浴巾的大小。 餐巾纸已经从织物上到一个以上的仆人省览的左臂挂著一块布。 该餐厅领班,酒店,在负责人的节日,作为办公室及职级,身披一张餐巾纸,从他的左肩的象征,地位较低的折餐巾在他们的左胳膊纵向仆人,一习俗,到十八世纪继续。 在今天的美国,餐巾放在了首页左侧。 但是在欧洲,餐巾往往是奠定在正确的勺子。 餐巾是一个在中世纪宴会仪式的一部分。 该ewerer,该浴室的负责人,携带一条毛巾,上帝和他的贵宾用来擦拭手的。 贝叶挂毯描绘的碗,餐巾一ewerer手指跪在桌子高。 在潘特刊登了portpayne,尊贵客人餐巾折装饰品携带的面包和上帝所用的刀由庄园,从这些自定义的空间分辨他的。 摺叠的餐巾放在这个地方的设定左边,开口端所面临的主。 勺子是包裹在另一餐巾,餐巾纸和三分之一是在第一和第二餐巾奠定。 为了证明净瓶没有毒害,元帅或持票人吻杯上的毛巾抹了耶和华上帝用他的双手,左肩披着毛巾。 “如果餐巾分布,你应放在左肩膀或手臂,高脚杯和刀去到右边,左边的面包。” 伊拉斯谟,德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1530 到了十六世纪,餐巾接受完善的餐饮,在不同大小的各种事件作出布。 尿布 ,餐巾的一个英文单词diaspron,来自希腊字,是一个白色的棉布或亚麻织物图案织具有体积小,重复的,钻石形。 是一个大型的餐巾纸餐巾纸在餐桌上使用。 排序规则餐巾纸德是一个较小的餐巾使用,而站着吃,类似今天这样一个鸡尾酒餐巾纸使用。 阿touaille是一个披着毛巾辊超过木管或墙壁作为公用毛巾的挂。 这也意味着要在坛上布长度或表附上面包,或者用来保护一个枕头或披着装饰品围绕一个女人的头布奠定。 在17世纪以前,标准的餐巾纸约为35英寸45英寸长,一个广阔的容纳规模广泛,人们用他们的手指吃掉谁。 从本质上讲,餐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桌布广度。 然而,当叉被皇室接受在十七世纪,餐巾纸中下降了贵族和整洁的餐饮强调使用。 根据本琼森,“福克斯抵达英国从义大利到餐巾节约'。”讲德语的人被誉为是这样一个整洁的餐巾食客,他们很少使用。 在交岔路口,在十八世纪的接受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整洁以餐饮和降低了36英寸大小的餐巾约30英寸。 今天,餐巾是在各种尺寸,满足各种娱乐需求:为multicourse餐大,简单的选单,下午茶和鸡尾酒中小型。 法国法庭判处贵族的礼仪规范,其中详细说明的方式使用餐巾,何时使用它,以及如何开展远在膝盖上。 法国论文1729追溯到说,“这是不君子用牙齿餐巾为抹在脸上或刮,最庸俗的错误来擦拭一的IT鼻子。”和去年规则礼仪来自同一奠定了协议: “该公司的最高级别的人应该展现在他的餐巾首先,所有的人等待着,直到他已经这样做了,才展现他们的。当传送的所有前的是社会平等的,都一起开展仪式,没有。” 时尚男士的时间穿着笔挺僵硬地竖起衣领,保护,同时与周围的脖子上系了餐巾用餐风格。 因此,表达“入不敷支。” 当与花边衬衫方面开始流行以来,餐巾塞进扣眼或颈部或用针连线了。 1774年,法国的论文宣称,“餐巾盖在膝盖前方的身体到了,下面开始从衣领,而不是塞进衣领说。” 大约1740年,桌布餐巾作了配套。 据萨瓦里德Bruslons,“十二餐巾,台布,大一个小,他们组成一个所谓的这些天'表服务。”

世界上第一副扑克是在那个国家诞生的?

霍契曼经过考证则指出:

“世界上第一副扑克牌是埃及人于1300年使用的”

由于扑克牌成为中世纪欧洲贵族们的玩具,因此质地越来越考究,印刷越来越精美,使扑克牌成了珍贵的艺术品。

沃克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瑞士扑克牌的图案是一组盾、花、铃和橡树果,德国扑克牌的图案是心、铃、橡树果和叶子,而义大利和西班牙的扑克牌使用的是官杖、杯子、剑和钱币的符号,至于印度的扑克牌的图案,是10个护持神的化身或占星术的图案。”

而霍契曼呢?他收藏了17世纪佛罗伦萨的微型扑克牌,也收藏了为纪念1878年巴黎博览会用钢板雕刻、手工着色的精美扑克牌。

最出人意外的是,扑克牌居然一度曾成为国王的教科书。那是因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年轻,红衣主教担心他不肯学习,就把神话、寓言、地图之类绘制在扑克牌上!

不料,许多贵族争相效仿,于是印制了各种“地图扑克牌”。有的旅游者身边带着“地图扑克牌”,既可以玩儿,又可以用扑克牌上的地图寻找道路!

世界上第一台空调诞生哪个国家

诞生在美国。威利斯·开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1月26日-1950年10月7日),美国工程师及发明家,是现代空调系统的发明者,开利空调公司的创始人,因其对空调行业的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空调之父”。

我国中国境内发信用卡的银行有哪些?

我国境内发信用卡的银行如下:

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花旗银行。

地区性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包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河北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盛京银行、成都农商银行、上饶银行、尧都农商银行、商丘市商业银行、温州银行、广州银行、天津银行、++++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汉口银行。

拓展资料:

信用卡又叫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

信用卡一般是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塑料卡片。是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此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其形式是一张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磁条、签名条。

信用卡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账单日时再进行还款。

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并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准贷记卡。我们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萌芽并迅速发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信用卡已在全球95%以上的国家得到广泛受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作为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的起伏后,我国信用卡市场在2021年有所回暖。截至2021年底,国内信用卡发总量已突破5.9亿张。

2021年全国信用卡消费交易金额达到741.81万亿元,增长10.75%,信用卡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

中国大陆地区的贷记卡(即国际意义的信用卡)的特点:

1、先消费,后还款

2、存款不计息

3、有免息还款期,在中国大陆一般为20~60日不等

4、有最低还款额

5、利息一般为按日单利计息,按月付利计息

6、对未能按期以最低还款额还款的,征收惩罚性利息或滞纳金;恶意透支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7、申请需要提供一定的身份及财产、财力证明,有时还需要担保。

信用卡后面的三位数字查的到吗

信用卡后面的三位数字可以找到。用户可以携带手机到银行网点查询。信用卡后面的三位数字是CVV2验证码,也称为安全码。信用卡可能被用于国外的信用卡消费,这也是信用卡经常在国外被盗和刷卡的原因。 平时一定要防止信用卡CVV2代码泄露,因为信用卡消费可以依靠信用卡CVV2代码、++、有效期三个信息来实现。事实上,信用卡CVV2代码可以用刀擦除,但在擦除之前,用户应该能够确认他们能够记住并且不会忘记。 使用信用卡时,持卡人必须按时还款,避免逾期还款。毕竟,逾期还款后会有拖欠利息。时间越长,产生的违约利息就越多。而且,银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收款。如果金额较大,银行也可以++用户。 信用卡逾期还款由银行上传至征信中心。在个人信用调查失败后,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逾期未还,该记录将始终保存在信用调查报告中,并且永远不会消失。归还后,保存5年,5年后自动淘汰。

拓展资料:信用卡背后最后三位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1.信用卡背面的最后三位数字是信用卡的安全代码。安全代码相当于信用卡的身份证。根据安全代码,持卡人可以无卡消费。visa和万事达卡的安全代码称为CVV2;discovery卡和express卡的安全代码称为CID;银联卡的安全码为cvn2;JCB卡的安全代码称为Cav2。

2.安全代码的信息存储在信用卡的磁条中,并由发卡行进行加密。因为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加密算法,所以很容易识别非法制造的信用卡银行。

3.信用卡是商业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向合格的消费者颁发的信用证书。持有信用卡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先消费后还款的购物方式,持卡人可以在规定额度内透支。信用卡正面印有发卡机构的名称、有效期、编号和持卡人姓名。芯片、磁条和签名条设计在信用卡背面。

4.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具有一定信用额度的信用卡,在该额度内,用户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准信用卡需要存入一定数额的零用现金。当零用现金不足支付时,可以在信用额度内透支。一般来说,贷记卡是指信用卡。

民生信用卡哪个卡最值得申请

精英白一直是张好卡,也是民生银行首卡的必选卡片。因为新户申请可以免首年1800元年费,老户则没有这项福利。今年民生开启优质单位申请有效期免年费活动,使之成为大热门。其权益并非默认,而是以权益积点的形式自由兑换所需权益,这样就避免了权益的浪费。如果你的单位在民生的优质单位白名单内,精英白绝对值得申请。

拓展资料

一、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民生银行的分行级专营机构,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于2006年8月11日经中国银监会核准开业,历经十四载积淀,已成为中国信用卡产业的领先品牌之一。民生信用卡中心已在全国设立分中心112个,全国员工人数近10000名。

二、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自2005年6月16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2006年8月11日,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成立,并于2007年6月4日获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开始持牌经营。2021年9月15日,(成都)后台运营中心成立,为卡中心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运营支持。年来,民生信用卡良好的经营表现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荣获一系列奖励和荣誉:2021年,荣获“2021年银联卡业务规范先进奖”;2021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银行业优秀客服中心评选中获“综合示范单位奖”;2021年8月,获国际数据公司(IDC)颁发的“2021年度中国金融行业最佳创新项目奖”;2021年2月,获“2021-2021年度银监会系统文明单位”;11月,荣获“中国最佳消费者数字银行”;2021年,荣获“全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信用卡跟蚂蚁花呗都可以提前消费,两者有什么区别?

现如今的消费形式大家都倾向于移动支付或者是信用卡刷卡消费,移动支付当中的蚂蚁花呗因为消费模式与信用卡十分相像,因此也是常常被拿来与之比较。

信用卡也叫做贷记卡,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信用度和财力给予授信额度进行消费。花呗的话同样是要根据信用来发放额度,不过花呗额度不是由银行授予。正因为与信用卡有诸多的相似之处,花呗也是被形象地成为“虚拟信用卡”。

对于这两种都能享受提前消费的支付模式你会更喜欢哪一种呢?两者又有何区别呢?

从申请门槛上来看,信用卡无疑是比较难的。不同于花呗,信用卡审核较为复杂,银行会查询申请人的存款、工作、收入、社保、个人征信等多个方面来确定是否可以下卡,所以信用卡申请的难度会比较高。花呗的话门槛就低很多了,只要支付宝用户的信用分高,并且活跃度高,经常使用支付宝的话基本就能开通了。

在额度上,信用卡对比花呗也有很大的区别。信用卡额度是没有具体上线的,但正常来说一般的信用卡额度都在5千到2万之间。类似的白金卡或者钻石卡额度就会更高了,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都有。花呗的话是有具体上限的,支付宝官方公布的授信额度最高是在5万元,通常的用户都只有几百到几千元这样的额度。

免息期上,信用卡也比花呗要久。正常花呗的还款时间是在每个月的10号或者9号之间,满打满算的话,花呗免息期最长也是只有40天。而信用卡就不一样了,信用卡的账单日与还款日时不同时间的,持卡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更改,正常的免息期都能达到50多天。

不过在逾期方面的话,信用卡的惩罚就要重得多了。由于银行对于个人信用要求十分严格,信用卡一旦逾期就会对个人征信有着严重的影响。征信有污点了,对于我们以后的买车买房贷款影响之大。花呗的话想对没那么严格,逾期的话有可能会上征信,但大部分是不会上的。不过逾期了支付宝也会有相应的举措,严重的话你会别封号,并且罚息。

信用卡是怎么来的?

信用卡的由来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

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颁发机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

文章标题: 为什么法德这些欧陆系国家始终没能取缔英美系国家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788.html
文章标签:国家  取缔  没能  英美  现代文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