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而论,淮西勋贵不被清理,明朝会出现汉初的共治局面吗

时间: 2023-10-25 17:02: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如果而论,淮西勋贵不被清理,明朝会出现汉初的共治局面吗

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将帝位传给燕王朱棣呢?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成功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朱棣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王爷身份击败皇帝最后成功夺取皇位的人,而从此之后大明朝的天子血脉则从太子朱标一脉变为燕王朱棣一脉。

而提及明初的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在为朱元璋可惜,为什么呢?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感慨朱元璋的短视,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另立太子而是设立皇太孙,而这就造成了朱家的骨肉相残。而且朱元璋自己都承认,在他所有的儿子之中唯有朱棣最像他,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放着这么一个现成的储君却要去立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而朱允炆的才干又远远不及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他的重臣又都是齐泰、方孝孺这种书生见识的酸秀才,最终造就了朱元璋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设立燕王朱棣而偏偏要选择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呢?

其实这背后并非朱元璋不想,而是背后的形势错综复杂,就连朱元璋自己都要掂量掂量。

支持朱允炆的人太多,支持朱棣的人太少

很多人认为朱标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虽然这是一句夸大的话,但是朱标的确深受朱元璋器重,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悉心培养,可以看出朱元璋将来的确是有意立朱标为太子。

假设是朱标当太子可能朱棣的确没什么好想的,一个是因为朱标是他大哥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另外一个也是支持朱标的人实在太多,朱元璋的起家势力“淮西勋贵”之中有大批就是朱标的人,比如蓝玉。

所以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朱标的背后势力不可谓不庞大,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让朱元璋多年的辛苦毁于一旦。

然而就算朱标死了,朱棣有机会吗?还是不可能,为什么呢?朱标虽然死了,可是他有儿子按照古时候的规矩皇位就应该是他儿子的,所以支持朱标的大臣们就将自己的选票投给了朱允炆,虽然后来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的皇位剪除了蓝玉等大量开国功臣,可是在当时还是有大量的人支持朱允炆。

比如燕王朱棣的大舅哥徐辉祖就是朱允炆的支持者,后来靖难之役之时还帮助朱允炆出谋划策,可惜朱允炆不信任他否则历史可能会改写,而除此之外朱允炆更强大的势力在于他背后的文官集团,当时方孝孺可以说是士人领袖,而他也是朱允炆的支持者,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当初朱棣杀他也是经过掂量的。

而当时支持朱棣的人呢?几乎没有,除了北平燕王府的人以及黑袍妖僧之外根本没人看好朱棣。

非嫡非长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很现实,那就是朱棣登基是名不正言不顺,我们知道古代继承法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那就是立嫡立长,而如果没有嫡子的情况之下才会设立长子。

而朱棣当时吃亏就吃亏在这一点,他虽然是嫡子,可是他并非是长子,当时太子朱标死后就算按照规矩来也轮不到他,为什么他前面还有老二秦王以及老三晋王,这两个人如果不死他是没机会的。

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吗?对此我只能说,面对这种情况你可能小看明朝言官集团的力量了,只要是皇帝打破了常理那么必然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喷”,就拿万历年间的事情来说吧,万历想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福王,可惜文官集团不答应,为此他就和整个文官集团杠了三十年也没有赢。

而朱元璋想要打破自周朝以来的祖制,这背后牵扯的力量太多了,虽然皇帝是万人之上,可是有时候他也要看着点舆论,如果他立的太子得不到臣民的拥护那么这太子还不如不立。

而朱棣就吃亏在这一点,朱标死后他顺势排下来不是嫡长子了,就算朱元璋怎么喜欢他也不可能立他为太子。

而且在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本人就立下了嫡长子继承的规矩,这个时候自己打破规矩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而且更主要的是,朱元璋晚年由于大开杀戒导致朝臣人心惶惶,而朱棣的性子又太像朱元璋,这个时候传给朱棣明显是不合适的,所以一般来讲传位于柔弱的朱允炆更合适。

然而朱允炆这个人太过于柔弱,他根本没有汉景帝的腹黑手段所以最终导致朱棣靖难成功,而自己最后也下落不明。

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不太喜欢燕王这个儿子吧,这些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且作为当时明朝的太子来说,确实也做得比较好,而且朱元璋当时特别喜欢自己的孙子,想要把皇位传给太子之后,太子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
因为朱元璋的大儿子死了,但是他留下了一个长孙,所以朱元璋想把地位传给长孙。
因为朱棣是武皇帝。明朝的创立结束了元朝的暴力统治,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个怀柔的皇帝来治理天下与民更始。
因为朱元璋认为朱棣和自己一样都是适合打天下,所以才要将皇位传给仁慈的朱标,让朱标以仁政来治理天下。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明朝作为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推翻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君主专政王朝。其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少年时期的朱元璋家境贫寒,靠为地主放牛为生。后来因蝗灾和瘟疫导致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以及大嫂和侄儿。当时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一直逃到皇觉寺才没被饿死。后来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最终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当上了皇帝。


等到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开始对当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进行赏赐,陆续分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这三十四被封公侯的人都是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每一个都武艺高强,谋略过人,立下了战功赫赫他们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大明。朱元璋不仅给他们颁发了免死金牌,还把公主选配给他们的儿子,让自己的皇子娶这些人的女儿为妃,彼此结为了儿女亲家,一个个都成为了皇亲国戚,作为明朝头号开国元勋的徐达就是其中的一员。


不少人都比较好奇,徐达作为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的第四子徐增寿究竟犯了什么大罪,在金殿上落得被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的下场?

徐增寿出生年不详,父亲是徐达,母亲是谢夫人,明成祖朱棣之妻的同母弟。在建文帝才登基的时候,燕王朱棣为了打消朱允炆的疑虑,直接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入入京面圣。当时就已经怀疑燕王朱棣准备造反的朱允炆曾向徐增寿发问,徐增寿直言: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这才慢慢打消朱允炆的疑惑,放松了对朱棣的警觉,并没有将燕王的三个儿子留下做人质。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此时的朱允炆听到燕王造反的消息后,非常诧异和懊悔。毕竟将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的话,自己不但多了一个底牌,朱棣或许不会这么早造反。建文帝此时开始徐增寿心生怀疑,认为他暗中与朱棣勾结,毕竟徐增寿当时的话对他影响比较大。毕竟徐家是开国功臣,如果没有证据的话,现在不能对他下手,否则容易造成朝野动荡。


谁知徐增寿不但不收敛,还屡次密告京中部署,最终被建文帝所发觉。等到燕军渡过长江后,气愤不已的建文帝在在金殿上质问徐增寿,这时候的徐增寿一言不发,愤怒之下的建文帝直接持剑将徐增寿一剑劈死。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数,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后来,徐达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义军,最终,朱元璋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皇帝,而徐达也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徐达极高的评价和荣誉,曾评论徐达说;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徐达为太傅、参军国事、中书省右丞相,爵位为魏国公。可以说,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1385年,徐达享受了半世荣华之后因病去世,得了善终(烧鹅之说纯属清朝时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子孙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每个儿子都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为了保住徐达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为了让徐达子孙忠心于大明王朝,给了徐达子女们非常优厚待遇。

当时,徐达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绪被朱元璋授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授左都督。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来临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时,支持削藩的大臣齐泰请求朱允炆把他们一并扣留,而黄子澄却反对。朱允炆陷入犹豫。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达长子徐辉祖密告朱允炆说:“我的三个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没有忠义之心,迟早会背叛陛下,而且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一定会成为后患!”

正在犹豫的朱允炆听了徐辉祖的意见,又跑去征询了徐达四子徐增寿的意见。他心向朱棣,所以对朱允炆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朱允炆听后觉得有理,所以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后,朱棣抱着三个儿子喜极而泣,同时也看透了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这时,徐辉祖所说的全部应验,朱高煦作战勇猛,俨然成为了朝廷的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非常后悔地说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为了应对严峻的南下,朱允炆启用了徐辉祖对抗朱棣。徐辉祖虽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对这个造反夺权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就在形势对南军有利之时,朱允炆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所以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城驻防(也有一说,当时谣传徐辉祖认为朱棣是至亲,并未尽力,所以被朱允炆调回了南京)。徐辉祖回到南京后,朱棣等人又卷土重来,并且突破了长江,距离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朱允炆发现了京城之内又一个燕军的间谍,那就是徐增寿。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区的军事部署,这才让朱棣有机可乘。

得到这个消息后,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来徐增寿当面质问。徐增寿无法反驳,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宝剑,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看到了徐增寿的尸体,抱着他痛哭流涕,并且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进封徐增寿定国公,子孙世袭,岁禄2500石。后来,徐增寿子孙的爵位也传到了明朝灭亡。

说完了徐增寿,再说徐达长子徐辉祖。南京城破之后,他留在了徐达祠堂,根本不出来见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逼迫他支持其称帝,徐辉祖不肯屈服,朱棣决定处死他,但徐辉祖有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和俸禄,将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纳闷,徐达的三儿子徐膺绪为何没有出现。实际上,历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中立,根本不参与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达三个儿子中唯一得善终的人。

看完徐达三个儿子的经历,突然觉得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很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的多留几条后路。”难道徐达也告诉了他三个儿子,为了徐家长久的富贵做打算,三个儿子要做不同的选择?

因为徐达的儿子徐增寿做了二五仔,不仅帮助朱棣的儿子逃跑,还把南京的情况泄露给朱棣,所以建文帝一怒之下用剑劈死了他。
因为徐达的儿子对朱允文说朱棣不会做造反,可以把朱棣的两个儿子放回去。但是后来朱棣造反了。朱允文十分恼火。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以后,为什么要一直打击淮西勋贵?

淮西勋贵势力强大

朱元璋打下了明朝天下后自然是会对帮助他的功臣们进行封赏,但是封赏也是有利有弊的,虽然这可以拉拢淮西勋贵的人心,但是同时也让淮西勋贵们的内心逐渐膨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蓝玉和胡惟庸了。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之一,随着徐达和常遇春等人退出历史舞台后成为明朝第一名将,于是蓝玉逐渐开始膨胀,和手下的将军们成为骄兵悍将,同时又和当了左丞相的胡惟庸关系亲密,文臣之首和武将之首混迹在一起,势力逐渐强大,对朱元璋造成了威胁。
淮西勋贵对国家治理造成了重大影响

淮西勋贵因为居功自傲,内心的欲望也不短的放大,于是逐渐开始贪赃枉法起来。在全国各地的淮西勋贵利用自己的职权贪污受贿,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贪污官员集团,而武将集团则更是无法无天,蓝玉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回军过程中仅仅是因为守军遵守法规不让蓝玉军队进城,蓝玉就下令进攻自己国家的城池,造成了许多伤亡,对国家的安全和治理造成了重大的隐患,所以朱元璋要铲除淮西勋贵。
朱元璋为朱标铺路

虽然淮西勋贵们在朝堂上为非作歹,但是朱元璋还是能够震慑住他们,但是朱元璋害怕如果自己死后,朱标继位还能不能压制住这一群骄兵悍将,如果不能控制他们对朱标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到时候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问题,于是朱元璋才会在晚年时期对蓝玉和胡惟庸等等淮西勋贵进行大清扫,主谋蓝玉等人全部被斩杀,整个案件涉及达到一万多人,为朱标日后继位铺平了道路,可惜朱标最终没有等到做皇帝的那一天,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因为淮西勋贵手里有着大批的财富,而且占据着很多的矿产资源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资源,这个地方对于朱元璋的天下来说一直存在着隐患,朱元璋害怕他们雄起而反之,距离过远,害怕自己的政权控制不到。
因为他觉得后者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且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疑心严重的人,后者曾经做过威胁朱元璋的事情。
因为淮西勋贵的势力很强大,对朱元璋的地位造成了威胁。

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朱元璋只封他诚意伯,为何默许他被胡惟庸害死呢?

汉朝初期的张子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朝初期的刘伯温,都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他们几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足智多谋,能掐会算,甚至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都是仙风道骨、神仙一般的人物,他们辅佐着君王,创下了丰功伟绩。

在历史上,汉初辅佐刘邦的张良张子房,三国时辅佐刘备的诸葛亮诸葛孔明,明朝初期辅佐朱元璋的刘基刘伯温,都是有名的谋士,他们所辅佐的君王都是开国之君,都是在乱世之中起于萍末之人。打得江山之后,三人的结局却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是刘伯温,晚景十分凄凉。

朱元璋坐了天下之后,在洪武三年大肆封赏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名将,封了六位国公,二十八位侯爵。作为开国功臣和朱元璋看似最器重的谋士,刘伯温被封赏的爵位只是诚意伯,位列第三十六名,他的每年的俸禄只有240石。而和他一样同是朱元璋的文臣的李善长,则被封了国公,俸禄每年有4000石。

当然有人会说,朱元璋封了国公和侯爵大多都是武将,这也是一方面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这三十四位被封了公侯的人,大多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他们结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淮西勋贵集团。

而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和他来往比较密切的,大多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元朝的旧官,或者是不擅长武力却足智多谋之人,他们隐隐形成了一个以文臣为主的浙东集团,与武将较多的淮西勋贵集团相抗衡。

朱元璋也是一个非常擅长权谋之术的人,他用浙东集团的力量来牵制如日中天的淮西勋贵们,提拔了浙东集团的杨宪来制衡朝中的力量。不料杨宪是个立场不坚定的人,不愿意得罪李善长为首的勋贵们,想要两边讨好,最后却被李善长找了个破绽收拾掉了。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时期,绝对能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那怕到最后内忧外患的地步,朱元璋依然可以力缆狂澜,因为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东林党文官集团,像女真和李自成都是不足为惧。

首先以朱元璋的性格和能力,东林党那些文官跟朱元璋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朱元璋可是杀伐果断的帝王。当年那批淮西勋贵和战功赫赫的武将,如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那个不比东林党有手段,在朱元璋的压制之下也是老老实实的。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位置,东林党成不了气候,东林党敢威胁皇权,朱元璋直接杀一批,关一批,那个敢在多说一句话。人都是有从众心理,东林党文官集团也是如此,只要东林党稍微有一点威胁皇权,朱元璋必杀之,其他文官也就战战兢兢的听朱元璋的,那敢妄自做大。

财政方面,要知道朱元璋是底层出身最恨贪官污吏,朱元璋如果在崇祯时期,那个敢贪,贪一些银子都是要剥皮实草的。各个官员不敢贪污是其次,以朱元璋的性格断然不会加重农业税收。明末农民税收过大才让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一向反感商人,肯定加重对商人的税收,东林党那些提议取消商人税收在朱元璋这里没商量,直接否定。民众没有那么的压力自然不会起义,李自成之流断然不会起兵造反的。

当初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开始明朝军队完全吊打农民起义军,崇祯采用安抚手段和加重农民税收才让李自成之流做大。以朱元璋的性格,李自成起义直接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李自成在第一次起义失败的时候,朱元璋不用说直接处死李自成,还能让李自成翻起大浪。

崇祯和朱元璋性格虽然都是多疑,朱元璋比崇祯强在敢于用人,像袁崇焕那些武将,朱元璋肯定大胆用之,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种平贼杀敌毫不手软的人,朱元璋绝对是委以重任,女真在这些武将手里还不是小意思。朱元璋可是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皇帝,御驾亲征对朱元璋也是小意思,女真确定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像文官武将和东西两厂等之间的权利之争,要是朱元璋在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当年杀了多少万文官武将,像明末那些官员胆敢放肆直接就是杀,朱元璋可不怕没人可用。文官那些以退为进的小把戏在朱元璋这不好使,换成朱元璋你想辞官,直接就让你告老还乡了。

如此下去,明朝末年的几个心腹之患全部解决,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就算以最后局面,朱元璋的性格说迁都南京,那个敢有二话。

我认为不能,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靠的是身边的谋士和将领,以及他获得的民心。而崇祯那时已经失去了所有,即便换朱元璋来也是一样的结果。
能,朱元璋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人,无论是与皇太极议和先将其稳住、还是南迁暂避锋芒,他都会尝试的。
这是肯定的。因为朱元璋能力非常厉害,他肯定会整合力量,把这些困难全部去除掉。
肯定能呀!
对于那些只知道钱的文官武将,直接杀了就是。
崇祯就是太软弱了,总想着做明君,这个不敢杀,那个也不敢杀。
文章标题: 如果而论,淮西勋贵不被清理,明朝会出现汉初的共治局面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456.html
文章标签:明朝  不被  清理  局面  淮西勋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