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21 11:01: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开国第一名将分别是:秦朝是王翦、西汉是韩信、东汉是冯异、晋朝是杜预、隋朝是杨素、唐朝是李靖、北宋是赵匡胤、南宋是岳飞、明朝是徐达、清朝是多尔衮。他们的主要功绩如下:
1、秦朝
秦朝开国第一名将当属王翦,秦始皇发起的灭亡六国之战持续了十余年,其中王翦一人就灭亡了三个诸侯国,他的儿子又灭亡了两个,整个东方六国只有韩国不是王翦父子灭亡。
2、西汉
西汉开国第一名将当属兵仙韩信,韩信虽然没有参与灭亡秦朝的战争,但他绝对是楚汉战争中最耀眼的名将。还定三秦之战中,韩信只是提出谋略,由刘邦领导,韩信没有战绩,彭城之战中,刘邦大败,韩信没有指挥权,此外刘邦命令韩信开辟第二战绩,韩信开始了神奇的灭国之战。
3、东汉
说起东汉,开国名将很多,功绩也比较接近,很难说第一名将是谁,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只能说冯异堪称东汉开国第一名将。冯异的战绩包括击破王郎、大败铁胫农民军,平定河北,瓦解分化并攻取洛阳,冯异是首功,平定关中赤眉军,冯异又是首功,征讨陇右,病死军中,冯异是个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打仗扬长避短,尽量用谋略破敌,有韩信的风范,因此他是东汉开国第一名将。
4、晋朝
西晋的江山是靠篡位得来的,而不是战争,因此名将不多,能够称得上西晋开国第一名将只能是杜预了。杜预出身世家大族,文武双全,是明朝之前,唯一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他的战绩包括参与平定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的造反,参与晋灭吴之战,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等高级官吏14人,牙门、郡守等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5、隋朝
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是杨素,杨素出身弘农杨氏,早在北周时期,就在朝廷为官,曾跟随北周武帝讨伐过北齐,颇有战功,也曾率军攻打陈朝淮南地区。杨坚篡位后,杨素被拜为大将军,率军击败并斩杀叛乱的宇文胄,杨素最大的功劳就是率军灭亡陈朝,在隋灭陈之战中,杨素率领水师在长江沿岸作战,大破陈朝水军,为隋灭陈打通了最后的道路。
6、唐朝
李靖之才不亚于兵仙韩信,他是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李靖文武双全,是唐朝初年军事造诣最高的人,能被称为军事家,既有谋略,又有战术,还能率军作战,几乎没有败过。李靖随李世民参与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与李孝恭一起平定了南梁的萧铣政权,李靖是首功,既有谋略之功,又有作战之功。
7、北宋
北宋开国第一名将当之无愧就是赵匡胤,赵匡胤本来就是武将出身,也是后周名将,他的战功在北宋初年的武将之中,无人能及。赵匡胤跟随柴荣讨伐淮南,大破南唐,赵匡胤冲入南唐军中,砍伤敌军主将皇甫晖的脑袋,并俘虏南唐节度使姚凤,第二年,赵匡胤连败南唐军队,平定整个淮南,柴荣北伐时,赵匡胤打败数千契丹军队,平定关南。
8、南宋
南宋开国第一名将当然是岳飞。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南宋,南宋与金朝时战时和,岳飞是南宋初年坚定的主战派。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文武双全,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依靠军功,升任为一方名将,岳飞个人武艺突出、战绩无数,滑州之战,岳飞两次打败金军,岳飞随宗泽在开德府与金军作战,数战皆胜。
9、明朝
明朝开国第一名将是徐达。徐达是将帅之才,可以独自率军攻城掠地,应天府(今南京)就是徐达攻下的,毗陵之战,徐达生擒张士诚的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徐达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俘虏三千,并肃清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徐达还率军大破张士诚部,攻取了张士诚在江南的大部根据地,朱元璋的劲敌,几乎都被徐达所消灭。
10、清朝
清朝开国第一名将是多尔衮。清朝的开创者是努尔哈赤,他为清朝的强大奠定基础,他以十三副甲胄起兵,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政权,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主力,导致明军彻底失去战争主动性,从此开始了一步一步蚕食明朝的土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翦
武庙是和孔夫子的文庙相对的,用来供奉古代名将的庙宇,最早以武成王姜子牙为主祭,汉朝张良为副祭,还依照文庙十二哲的规格,以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等十人为武庙十哲。唐德宗年间再添加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其中就有张辽、周瑜、陆逊、关羽、张飞等三国名将。
从唐玄宗开始设立武庙起,到德宗添加六十四名将,一直到唐末、五代时期,武庙的配置都没有变过,可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武庙的入选人员就有异议了。
乾德元年,赵匡胤在祭祀武庙之时,看到了十哲之一的白起像,勃然大怒,认为白起虽为名将,但 “杀降不祥” ,于是下令将白起像移出武庙,之后群臣就此事分为了两派,一派以左拾遗高锡为主,认为需要重新制定武庙配置人员及数量,必须“功业无暇”者才能进入武庙祭祀,也就是十全十美,不能有一点瑕疵。
一派以秘书郎梁周翰为主,力主不能按高锡的要求来勘定武庙人选,梁周翰给赵匡胤上了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章,里面详细地表明了其观点,因为若是按照赵匡胤和高锡的想法,那从古到今 (宋朝) 那就没有一个名将能够入祀武庙了,甚至连带文庙里文宣王孔子、四配十二哲也没能达到其要求,毕竟他们都不是“功业无暇者”。
梁周翰特意举了周公和孔子两位为例,这两人已足可称为“圣人”,周公辅佐成王尽心尽力,可依旧外有蛮夷作乱,内有管蔡造反,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却也不被诸国看重,且有陈蔡之厄,还有冤杀少正卯的污点,这两位能算是“功业无暇者”吗?既然连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在功业还在他们之下的先贤名将们了。
梁周翰此疏可谓是一针见血,世间人无完人,战场打仗更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事,是要见血的,被擒被杀,甚至于最后死于政治操作之下都在所难免,就连赵匡胤自己都不能称得上是“功业无暇”,却偏偏要把这要求按在前辈们的身上,以小污点来掩盖大功劳,未免是本末颠倒了。
可是赵匡胤也有他自己的打算,作为武将出身的他要缔造的是一个不同唐末、五代时期的军政府,而是一个新兴的王朝,对他来说,遵崇文化可以,而且还是需要大肆宣传,可重视军事就不行,武庙六十四将中多的是战场名将,个人私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这并不符合赵匡胤以文治天下的方针。
即便梁周翰引经据典地希望保留武庙原样,可最后赵匡胤还是把关羽、张飞等“德行有亏”的名将二十二人给移出了武庙,另外加入了二十三位符合赵匡胤要求的名将进去,如汉之灌婴、王霸、班超,晋之王浑,唐之秦叔宝等等,这些人或许没有前面那几位那么大功绩,但却胜在善始善终。
所以赵匡胤可不止把关羽、张飞踢出武庙,而是将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二十二人全部移走,这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为了统治的需要,无可厚非,不过到了宋徽宗时期,就又把关羽、张飞请进了武庙,再增添数人,成为了七十二名将。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这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事其实发生在建隆四年(963年)。
这年四月初六日,赵匡胤巡幸武成王庙,所谓武成王庙就是姜子牙庙,俗称武庙。
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下令,天下诸州为姜子牙各建一所太公庙,每年定期祭祀,并且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武圣人,同时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一文一武,交相呼应。
此后唐朝又将历代名将总计六十四人(后有七十二贤)配享武庙。于是,配享武庙成为武将死后的最高褒奖,一直到五代都没有变过。
不过这次赵匡胤来武庙可不是来褒奖、缅怀这些武将的,他是来干一件大事的。
赵匡胤很快历观两廊所画名将,当他走到秦国名将白起面前时,突然指着白起说道:“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于此?”
白起什么人,战国四名将之首,杀人如麻,史记记载,仅长平之战他就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后世有人将其称为杀神!
赵匡胤不能容许这点,马上命人撤掉白起画像,并且下令对武庙供奉的武将进行裁定,能继续配享武庙的武将,有一个标准—— “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什么意思?就是既立有大功,又没有污点的武将才能进武庙,杀俘虏这种事就是污点。
赵匡胤一发话,底下人哪还有不听的道理。
六月十一日,裁定结果出来了:
魏国吴起、齐国孙膑、赵国廉颇;西汉韩信、彭越、周亚夫;东汉段纪明;魏国邓艾;蜀国关羽、张飞;晋杜元凯、陶侃;北齐慕容绍宗;梁朝王僧辩;陈朝吴明彻;隋朝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朝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等二十二人,加上之前被赵匡胤踢出去的白起,总计二十三人,被踢出武庙。
也就是说,赵匡胤最先针对的是白起,关羽和张飞其实是被白起牵连的,这倒霉催的。
有人出,就有人进,然后宋朝大臣上交报告,增加西汉灌婴;东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朝王浑、周访;刘宋沈庆之;北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北周李弼;唐朝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后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等二十三人进武庙。
赵匡胤接到报告后稍作调整,把齐国管仲、魏国吴起加了进去,其他都不变。
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六月十三日,秘书郎、直史馆梁周翰提出反对意见,他首先以周公旦和孔子为例,指出就算是圣人也做不到“功业无暇”。
然后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各朝名将求情。
人无完人,打仗又不是耍嘴皮子的事,谁还没点错误?
但是赵匡胤不听,按原计划来,就这样,别废话了。
现在问题来了,赵匡胤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在武庙配享上做文章,要和白起过不去呢?
赵匡胤绝对不是兴血来潮,一时兴起,而是充满政治意味。
这事有个直接原因。
这年二月初九日,宋朝大军兵不血刃,灭掉南平,接下来大军剑锋直指湖南,要去收拾武平节度使周保权。
南平只是道开胃小点心,赵匡胤接下来要去吃湖南这道大餐。
结果接下来上演了宋朝统一战争中最惨绝人寰的一幕。
史书记载:
指挥作战的李处耘发的哪门子疯,他抓获俘虏后,从中挑选了数十名大胖子,然后当着其他所有俘虏的面,让士兵们把这几十个大胖子给吃了!
古往今来,战争期间,屠城的不罕见,吃人肉的也不罕见,可像李处耘这样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吃人肉的,还是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
李处耘竟然真的吃人,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吃,以一个人一百五十斤,吃了四十个人来算,宋军这次也吃了六千斤人肉!
不知道吃人肉的宋军以后还吃不吃得下肉,会不会犯恶心。
反正至少把在场所有武平降兵给恶心坏了。
李处耘这是要干嘛?很快他就给出了答案。
李处耘随即下令在数十个少壮俘虏脸上刻上字,然后放归朗州。这些幸运儿应该感谢自己不够胖,否则他们也将成为宋军的口粮。
当他们侥幸逃出生天,逃回朗州之后,立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朗州城里所有人。
兄弟们,宋军真的吃人肉,父老乡亲们,赶紧减肥,宋军首先吃的就是胖子。
这件事告诉我们,减肥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减肥的重要性,再次被重申,宋军的恐怖,再次被宣传。
很快,宋朝大军会吃人的消息已传遍朗州全城。
对面可是一支会吃人的虎狼之师,谁还有胆子抵抗这样的军队?还有谁想试试自己的体重有没有达到被当做人肉的标准?
于是“贼众大惧,纵火焚州城,驱略居民,奔窜山谷。”
恐惧是会传染的,朗州城内军民开始大乱,百姓们纷纷纵火焚州城,奔窜山谷,朗州溃不成军。
这就是兵法里说的,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李处耘的手段是恶心了点,残暴了点,可效果却出奇的好,湖南很快被拿下。
整个荆湖大地就被赵匡胤给吞并了,这本是开疆拓土之功,最让帝王兴奋的事情之一。
但是当赵匡胤得知李处耘杀俘的消息后,可把他给恶心坏了。
赵匡胤开始了反思,他在反思李处耘吃人事件的前因后果。
李处耘的做法其实就是五代常规做法,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没错,李处耘的办法效果十分显著,瓦解了敌人抵抗的勇气,兵不血刃,攻城拔寨。
但这个方法只是纯粹的军事手段,只适合打天下,却不适合治天下。
事后证明,当李处耘大军拿下湖南后,残暴的吃人事件所积累的恐惧和仇恨,被大军扰民行径给彻底点爆了。
湖南百姓开始纷纷反抗宋军,湖南爆发民变。
之前劫持周保权的汪端更是召集数万人马,反攻朗州。
直到这年九月,汪端被慕容延钊擒获斩杀,湖南的乱子才渐渐被平定下来。
最后大宋击败武平军、拿下湖南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低于此后平息湖南民变的代价。
这不是赵匡胤想要的结果,天下还有这么多地方没拿下来, 如果每个将领都像李处耘,每个地方都像湖南,赵匡胤纵使消灭了敌人,又该花费多少精力,才能安定地方乱局呢?
赵匡胤已经不是一个攻城拔寨武将了,而是一个治国安邦的皇帝。
他是一个政治家,他必须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不能接受李处耘这一套,新朝新气象,现在是大宋王朝了,必须进行改变。
于是这才有了武庙一事,实际上,赵匡胤是借武庙,杀鸡儆猴,或旁敲侧击,打击李处耘这种杀俘之风。
当然,这只是直接原因,就算没有李处耘这事,赵匡胤也会想方设法的进行改变。
其实在战争开始前的建隆三年(962年)二月十四日,赵匡胤便对左右近臣说:朕欲令武将尽读书,知为治之道。”
什么是为治之道,就是用读书人推崇的温和统治,取代五代以来武将奉行的长刀大剑般的残酷统治。
等李处耘拿下南平后,赵匡胤就开始任命一些文臣做知州,王仁瞻、吕余庆、李昉、薛居正这些新任知州,都是典型的文官。
到了这年四月初四日,赵匡胤又在湖南各州设立一个副职——通判,通判有权管理本州内所有军民之政,并可越过知州直接将地方情况上报皇帝。
首先担任通判的就是刑部郎中贾玭等人,清一色的文官。
与此同时,赵匡胤又收天下节度使们的支郡管辖权,所谓支郡,即归属该节度使辖内,但非该节度使驻地所在的其他各州。比如昭义节度使,昭义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潞州为其治所,泽、、邢、洺、磁四州即为支郡。
从此,天下节度使们只剩下了他们各自本州之内的权利,其他所有支州便由中央直接派来的文官担任知州、通判进行管理。
这样一来,文官开始成为地方父母官,成为接管地方行政权,代表朝廷对辖地进行管理。
武将们在地方的行政权就这样被剥夺了大半,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赵匡胤又设立了一个专职机构——转运司,由文官担任转运使,每一个转运使来负责一路的财政收入。将地方上每年税收,除了少量必要的经费之外,全部上交,一下就剥夺了地方武将的财权(注:此时地方边将还有财权)。
行政权,财权没了,司法权呢?
五代时期,地方司法由地方武将的校尉充当司法提刑官,负责地方司法事务,有权进行一切司法审判,包括死刑。
但是,赵匡胤在此之前就下令,全国各州所有的死刑案件,要全部上报朝廷,由刑部复查,地方官员没有执行死刑的权力。
而由武将担任的负责司法的司法提刑官员全都清除,改由文官担任。
司法权就这样被剥夺了。
这样一来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语) ,武将就剩打仗了,地方行政、财权、司法权全部被剥夺,都由中央委任的文官负责,文官再也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了,文官们终于度过了五代的寒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赵匡胤这样的政治家,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兴血来潮,而是有着深意。
赵匡胤对白起、关羽、张飞动刀,其实就是为了改变五代武将嚣张专权之风,推动宋朝文治的到来。
此事虽小,却也让宋朝开始和五代泾渭分明 。
赵匡胤把关羽张飞移出武庙倒不是针对这两人,毕竟被移出武庙的共二十二人之多。而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其背后提现的是他“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及宋开国前,经汉唐两朝,门阀割据,又经两次大的分裂,武将虽然在抵御外族和开疆扩土方面多有建树,却也成为中央政权最主要的不稳定因素。
加上赵匡胤的皇位受“让”于柴氏,对武将坐大有天生的恐惧。在赵匡胤登基后迅速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开始收拢外放的军权,终宋一朝都延续了他重文抑武的统治方针。
武庙为唐玄宗李隆基为供奉姜尚所设,时值盛唐,国力强盛,天下来朝,李隆基所为实际上是为了宣扬中华国力之强盛,提高民族凝聚力。所选将领武功卓著,偶尔私德有损,却也为国家鞠躬尽瘁。
赵匡胤更换武庙供奉将领实际上就是昭告天下,宋朝须以“仁德”治天下,武功次之。被移出武庙的武将也大部分是因为私德方面的瑕疵而被赵匡胤所“不齿”。
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匡胤评白起“坑俘”,是而大怒。而关关羽刚而自矜,痛失荆州;张飞暴而无恩,伐吴前临阵折将。皆是私德有损又祸及国家。
其他被移出武庙的武将也大多在这几个方面有污点。
不服从调度,以称病或逃至他国对抗
治军不严,飞扬跋扈,甚至造反的
依附宦官
有被俘虏 历史 ,甚至投敌
依附外地,或暗地勾结。
所谓武庙,于民而言是祈求眷顾的精神寄托;于统治者而言,不过是对外传播国家政策,强化中央意志的宣传机器,怕是远没有那么神圣。
因为关羽、张飞具有高尚的人格,尤其是张飞忠于职守、有情有义,对叛主之人尤为憎恶,刘关张结义,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而赵匡胤是乱臣贼子篡位并成功的代表。赵大作为乱臣贼子,对于忠义之士,天然的有一种畏惧感。怎么敢把关张供奉起来,况且,就算供奉,关张在天之灵也不会保护赵宋这样得国不正的政权。
柴荣正当壮年,没有任何征兆,遽然而逝,很可能是赵大、赵二合谋毒害。赵大赵二的行为太过阴毒,往小了说遗祸子孙,往大了说甚至牵连了整个民族。往上上溯,司马懿也是太过阴毒,也造成子孙互杀,民族被荼毒。
二晋二宋的遗毒都影响了民族几百年的发展。晋以后,天下大乱,至于隋方休;宋之后,天下大乱,以至于民国。
大乱到大治,民族得到重塑,重新获得了新的生机,就像一个 历史 的大循环。这期间百年的乱世,让乱世人不如盛世犬羊,期间民生多艰又有谁知,如果稍有不慎,整个民族就会满盘皆输。而晋宋作为大乱的开启者,实在难以美言。
什么七十二文达,什么七十二武哲!好大一部分,皆欺世盗名之辈,世人多有不服,多有异议!
几千年 历史 ,完美的将军毕竟不少,却落选在外,拿什么激励后人,后人只发现,敢替换从新发表,就敢拿出去胡咧咧。
所谓的文武之高庙,尽成荒唐之地。垃圾而已!
最该踢出去的是太公吧,武装械斗时代,他算哪门子统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