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荀子早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什么中国历史反而搞得“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迷信遍地

时间: 2023-10-20 14: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荀子早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什么中国历史反而搞得“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迷信遍地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天论》。“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松柏”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大略》。

《荀子·天论》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他的另一个含义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 社会 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从题目中涉及的三个人——荀子、尧和桀说起。

(一)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应该有相当了不起的学问。我们对荀子的熟悉应该是他那篇被选编在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劝学》,当时是要求必须背过的文章之一。

荀子是儒家思想流派的传人,但他的思想观念又不完全相同于孔子,比如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一出生就用口咬母亲的乳头而不管母亲是否痛苦,本质是是自私和丑恶的,大多数人在后来变为好人,就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

本题中荀子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的也是人的后天改造问题。

(二)尧和桀

尧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被称为中华民族著名的“五帝”之一。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美德是将部落领导权传贤不传子,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据说他领导部落70年,在年老体衰之年开始选择继承人,让全体部落人都认为贤能的舜接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在中国 历史 上留下了最美的佳话,由此,尧也被认为是中国 历史 上的圣人之一。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君,也是 历史 上有名的暴君。桀在位时以荒淫无度,暴虐无常而著称,他的亡国也与众叛亲离有关。所以,后世人一般在说到国君的贤与昏对比时,往往把尧与桀放在一块,本题中荀子仍然是用这两个人来说明贤君与昏君的问题。

(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不够完整,其实荀子在说这个话时,还有下句,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连贯起来看更容易理解。整体解释就是:

大自然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它并不因为世上有尧这样的圣人而长存,也不因为有桀这样的昏君而灭亡。人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吉祥,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就有祸患。

结语:

荀子的这句话很有哲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今天的人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一定要正确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盲目、过度、无序地搞掠夺式开发,那样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去年年末到今年春天以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包括澳大利亚持续半年之久的山火,也包括在我国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都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过度伤害大自然的恶果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

荀子以及《荀子·天论》的背景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期,为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又称孙卿。曾经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楚国兰陵令。

荀子作为当代大儒,他对整个时代的影响深远。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李斯和韩非以及汉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曾拜在荀子门下。 荀子一生对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唯独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常以孔子继承者自居,与此同时,他广泛学习、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先秦哲学作出了总结 。因此,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荀子也对儒家思想做了批判性的继承,这体现在他作出的各种修正性主张。

例如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相悖。在荀子的主张里,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

同时,荀子对发扬儒家思想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儒家的各类典籍重新做出整理。

后人总结,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既重视礼义道德教育,也强调政治法度的惩戒作用。他的弟子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正是承袭了荀子的这一思想。

《荀子·天论》是一部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及其客观规律的哲学文章。这篇文章有力地驳斥了古人信奉的各类迷行,强调了人在客观规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那个时代,荀子的这篇文章旨在告诉世人,一个 社会 无论是富足安康还是风雨飘摇都与自然界无关,一切时代的悲剧喜事都是人力的所为罢了,强调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个全新的观点在当代 社会 具有鲜明的科学进步性。我们今天所要将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是出于这篇文章。

这句话中,“尧”和“桀”分别是指古时的两位君王。

“尧”和“桀”的分析对比

人们总结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中,尧帝便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也是这里提到的五帝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尧帝”的存在:“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可见,“尧”不是传说中的虚拟人物,而是上古时期真正存在的一个君主。

孟子在《孟子·告天下》中告诉世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事实上用“尧帝”和“舜帝”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和贤君的楷模。那么,“尧”的一生都有哪些贤德之举呢?

其一,尧乃世间大孝。

根据《尚书》的记载,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孝子。尧是家中的长子,在家里十分有责任和担当。但是,他的父母和弟弟并不喜欢他,总是排挤他,联合起来加害与他。尧偶然间得知了这个事实,但他心中并不怨恨,反而以德报怨,感化了家人,家庭也因此走向和睦。

其二,爱民如子,广开视听。

根据《尚书·尧典》记载:“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在尧帝统治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尧帝多次派遣 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治水,但是收效甚微。但是他还是亲自带领族人迁徙,躲避危难。

除了爱民以外,尧帝是个“在其位谋其职”的贤君。根据《尚书》的记载,尧帝为了防止自己成为闭目塞听的昏君,设立了“诽谤木”,即在交通要到上立下木柱并派人看守。百姓的意见可以对看守人陈述,也可面见尧帝说明。除此之外,“欲建之鼓”也是尧帝的首创。但凡对国家建设有所意见的百姓都可以敲响此鼓,尧帝也会在第一时间接见敲鼓之人,听取百姓疾苦。

其三,胸怀大爱,实行“禅让制”。

尧帝的贤明之处除此之外,也体现在他对黎明百姓的大爱。在尧帝在位七十余年,大限将至之际,他没有让儿子丹朱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尧帝深知丹朱生性暴戾,知道他无法成为一位好的君主。

因此,尧帝在“四岳”的建议下,考察了舜,而舜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秉性和治国天赋。尧帝便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舜帝”。在舜帝的治理下, 社会 上的百姓得以继续安居乐业。

尧帝也因此成为明君的代名词。接下来,我们讲一下与之相反的一个暴君——桀。 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名癸,谥号桀,史称夏桀,是 历史 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在桀在位的52年里,夏朝内忧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激化,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一切,全部可以归结为夏桀的昏庸残暴。夏桀的昏聩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骄奢淫逸,不思进取。

其实,在夏桀继位之时,腐败的商朝已经出现了倾颓之象。然而,继位后的夏桀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匡扶夏朝上,而是纵情享乐,沉迷于一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夏桀的骄奢淫逸到了什么程度呢?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在百姓们怨声载道,政权岌岌可危的形式下,他心中所牵挂的不过是红颜一笑和酒池肉林。

相传,夏桀特别挑剔食物。他吃的每一顿饭,食材都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同地区,光是伺候他伙食的官员百姓就有成千上万。夏桀好酒, 由于夏朝时期,酿酒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人们想法设法也很难酿出清酒,而夏桀不愿意喝浊酒。但凡他喝到的酒水浑浊,负责酿造的相应厨师往往要人头落地。

除此之外,夏桀还全国各地搜罗美女,日日夜夜与她们在后宫纵情声色,不理朝政。

其二,在政治上刚愎自用,亲近小人。

夏桀的昏聩体现在生活作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夏桀是个奸贤不分的君主,身边围绕的都是一群小人。这些小人们只知道一味投其所好,助纣为虐,教他如何享福作乐,夏桀自然喜欢。

正因为他重用这些奸臣,那些说着逆耳忠言的贤臣反而遭到了排挤和陷害。久而久之,他身边的贤臣不是被他杀害就是远离了他。

在小人的挑唆下,夏桀的暴政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他甚至为了自己取乐,放虎于市中,欣赏百姓们落荒而逃的惊恐模样。百姓们在这时候已经狠毒了他,大家呼号着 “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表示即使夏桀是天上的太阳,自己也要与之同归于尽。

最终,这样一个昏君也在商汤的讨伐之下亡国。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含义

“尧”和“桀”的 历史 典故被后世之人分别作为明主和昏君的象征,也作为盛世与乱世的指代。这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达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史观。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即天道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样一个规律不会因为尧帝的圣明或者夏桀的暴虐而改变。

在荀子的主张当中,自然界看似变化无穷,神秘莫测,但是事实上有一套自己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顺行这样一套规律。这套自然规则不会因为人是否喜欢或者厌恶而发生改变,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顺应这一自然规律。

可见,荀子已经把自然规律与人类 社会 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 社会 的治乱吉凶并没有自然的关联。这便是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还认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子在“天人相分”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要求人们去“认识天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掌握自然规律。

荀子认为,与其将大自然看做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对象,对他顶礼膜拜,歌功颂德,祈求它为人世降临福祉,倒不如去认识它,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为人世服务。

荀子的这一先进哲学思想,哪怕在今天看来,都不会在几千年的长河中失去它闪耀的光芒。

END.

也就是大自然循环往复有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就是伟大如君主,也不能改变天地运行,四季交替。尧舜是神仙,又是君主,但还是有蚩尤祝融大洪水之灾害。

历史 告诉我们:世界是残酷的,活下去才能想的更好

世界是残酷的,往往不会以人们的喜爱而推进。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一战灭秦,最终也逃不过饮恨乌江;大唐万邦来朝,恩泽四方,最终还是把失败怪罪在了一个女人身上;清朝摆着满汉全席,讲着满汉一家,也遮不住“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的灭绝人性。

孔子父母早亡,虽出身贵族,但年少时没有享受一天贵族生活,青年时满腹经纶,周游列国,欲一展抱负,却因思想不被 社会 接纳,不得以“有教无类,向老百姓宣扬周礼。”被逼成为千秋圣人,抱负终身未得实现。

写以上这些不是告诉你:付出终究会有回报,努力也一定会得到成功。只是想告诉你,天道无常,命运多舛,残酷永远是世界的常态,且不以人性的善恶为标准,对圣人孔子如此,对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如此,对一切成功者皆是如此。因此,请你学会忍耐,不忍耐,一切皆无可能。

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他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残暴而改变。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认为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寻的,既然是规律,那就是恒常不变的,不会因为某个人就改变。人类只能利用这个规律,从而让它为人类服务,而不能违反这个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污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自然运行自有规律,不会因为人间的安定有德改变什么,也不会因为世上无道混乱而乱了分寸。

社会 秩序不是一尘不变的。生产力发展, 社会 就要作相应调整, 社会 关系决定法律道德,而不是圣君与昏君制定法律约束 社会 关系。

这句话语出《荀子•天问》,单从字面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哲学层面深意。

荀子的哲学思想相较于二千多年前所祟尚的鬼神论,无疑是超前的,它体现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师出儒门,却兼容众家之所长,形成了对宇宙人生独特认识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谓天,即自然。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天道是永恒的,无私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否则灾殃必至,尧和桀就是例证。所谓顺天意,尽人事,就是要按规律办事,而不能逆天而行。《易传》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努力了,无论成败,就无愧于天。

这句话太过超脱了,不是站在一般的高度看人类,有点像从宇宙哲学宏观俯视地球世俗人类演化进程的意味。既使是明君的尧和昏君的桀也不过是在大自然中一个物种之间发生的小事件,整个宇宙天和地的规律不会因为你有德就让你的王朝永世不灭也不会因为你无德就让你的王朝瞬时猝亡,人类自鸣得意的善恶得失在造物主眼里不值一提,米兰昆德拉有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大概也是这意思。要让我说这句话虽高却没意义,现实的想想我们就是人类就生活在人类 社会 的之中,思想可以升高俯看,但身子做不到凌空下望,更不可能无限期坐在一架不属于哪个国家的飞机上超然阅览完一段人类的 历史 ,我们就想在人类 社会 之中甘愿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就很好了,太超然太脱俗也就是太空高太消极。我本人真的不喜欢经史儒道学类的东西,难恐陷进去与现实追求脱节,因为我们是吃当下饭的,脑子就想当下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何寓意?

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出自《荀子天论》,“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意思。

全文(节选)如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译文如下:

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希望能帮助到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出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春秋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他的想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下去,影响了不少儒家弟子的行为。

这意味着,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普遍规律的,社会的成员,只有正确梳理好事物的发展顺序,才能够让所有的事件都按照正常的理由发展,这也最符合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作息,符合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一生以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它同时说明了只有明白这一条法则,社会建设的参与才会明白思想的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把自己的行动都落到实处,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实现最为稳健的发展。

儒家中的思想家荀子深刻地明白人的渺小,而在整个宇宙中,人不过是世界里的一颗灰尘,他明白事物的发展不是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他也明白苍生不是一两个人就说了算得,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它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哪怕时代的发展偶尔导致了暴君的产生,这些暴君的得意也并不会持续多久。

他的话同时是非常多的真正活在社会的人都会去做的事情,他们明白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历史要求的必然结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就是荀子作为思想大师的最基本的想法。这也告诉了众人,他们推崇思想家的理由,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只有能够脚踏实地地行动的,才是他们教给其他人的做人最基本的出发点,这也是生活追求幸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最本质的儒家思想。

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许多观点十分犀利,有些还颇具现实主义,同时,因为其观点与儒家先贤孔孟观点在一些地方有较大的分歧,荀子在后世也是备受争议,甚至曾有一段时间不太受后世崇尚孔孟的儒家学追随者的认可,这也便是后话了。

这里来说说分歧。分歧在哪里呢?

除了比较明显的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以外,孟子、孔子的观点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意志之天对人命运的控制作用”,而荀子虽有些许言论有肯定意志之天的些许意味,但是他对放弃主观努力等待所自然“恩赐”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在荀子的眼里,“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天的发展规律,人有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命运不是天定,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被动等待所谓“自然恩赐”而不做任何努力,这才是不符合万物本性的思维。

也就是说,荀子指明“天道有常”,对传统的“君权天授”、“天定人事”等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而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确实有许多超前的观点,比如他提倡人们应该去主动了解自然规律,并且加以运用,这种思想就当时那个时代来说,是颜小二倾羡的了不得的远见。

1、孔孟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关于天命,孔子曾与自己的学生子夏谈论过人贫富贵贱,他指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明富贵、贫贱由“天”决定,生死、祸福,则由命决定。

而孟子也曾为了佐证自己的性善论,指出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反省,继而自我提高,回归“纯良”本质。

孟子的观点初一看确实没毛病,但后面孟子接着说了,人可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性地反省自己的错误,继而进一步精进,人这种理性自省的能力是“天”赋予的。他指出“莫非命也,顺受其命”,表明人的主观努力,包括理性自我检讨、自我纠正等等,都是为了让自己不去违背天命,继而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归宿。

也就是说,绕了一个圈子,孟子的观点中的“主观努力”,以及人拥有主观努力的能力,也是“天”赋予的,孟子的所谓“主观努力”,最终还是回到对天命的“圆满”上来。

由此,我们综合来看可知,孔孟对于“天命”的看法,有浓郁唯心意味

2、荀子自然观对孔孟思想中对天命之“唯心主义”的批判

在荀子的思想观点中,他明显不认可所谓“天命”,他更强调人应该去主观努力,颇有“人定胜天”的风采。

荀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要注意区分自然现象与人世变化之间的区别,不能把二者用“神秘”联系起来,毕竟二者发展都有各自的规律,某种程度上,不是谁绝对驾驭、绝对操控谁一说,于此,荀子提出,我们要做到“明于天人之分”。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荀子还进一步指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是荀子在说,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而废除冬季,地不会因为人们无法战胜长途跋涉而缩小面积。

荀子的比喻很形象,他突出了“天道无情”的事实,并以此对孔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进行激烈批判。

而后他又犀利指出,人世中的吉凶与社会发展的昌盛或混乱,和“天”没关系,这取决于维系自己小家的人、或者说维系“天下一家”的大人物。“大家”和“小家”是不是清明,与这个“家”中的人是不是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有关。这种措施,可以是小家的“生存之道”,也可是天下一家的治国之法。

于此,我们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从荀子看待“天”的自然观上看,他更趋于认为人世旦夕祸福,主要缘起于人的主观行为,亦主要缘灭于此。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

3、坐待其成,不如巧妙运用

说了这么多,荀子之“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实更多是在阐明其“制天道而用之”的观点,他犀利指出,与其把天(自然)想象成神秘可以制衡万物的存在,不如试着把握其规律,根据其规律来利用它。

也就是说,荀子对于“天”或者说“自然”,甚至说我们自己的“命运”,他更主张人们与其被动等待“恩赐”,不如主动“出击”,主动去探索、去把握,最后去对症下药,去治理。

荀子这种拒绝“坐待其成”,强调主动行动并“巧妙运动”的观点,在颜小二看来,对今人亦有十分重大的启发,各位可体会一下。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是儒家荀子的观点,出自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
是儒家学说出自荀子的《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自有其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出自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作品《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文章标题: 荀子早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什么中国历史反而搞得“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迷信遍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2033.html
文章标签:不为  天人  荀子  搞得  中国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