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拉瓦锡值得同情吗

时间: 2023-10-16 16: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拉瓦锡值得同情吗

出身贵族,继承父母大笔财产,影响人类的天才,结局怎样了?

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物理界,我们都知道牛顿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同样在化学这个领域,拉瓦锡的名字却不太为人所熟知。

拉瓦锡,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律师家庭,家境极为优越,5岁时因母亲过世继承了一大笔财产。

在1754年到1761年这段时间,拉瓦锡在马萨林学院读书,家人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律师,也算是继承了祖业。但是拉瓦锡对律师行业并不太感兴趣,他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1764年至1767年,拉瓦锡有幸成为地理学家盖塔的助手,进行采集法国矿产、绘制第一份法国地图的工作。虽然这是一份枯燥的工作,但在拉瓦锡的眼里,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考察矿产过程中,拉瓦锡研究了生石膏与熟石膏之间的转变,并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随后,拉瓦锡和盖塔组建了团队,考察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矿产,这段经历给拉瓦锡之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拉瓦锡25岁时,他就成为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毫不夸张地说拉瓦锡的未来是光明的。火是怎么燃烧的,稍微懂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其原理。

然而,在拉瓦锡所处的时代,要证明火的燃烧原理,却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论证。在拉瓦锡所写的《化学概要》中,他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解释了火是怎么燃烧的。

拉瓦锡除了正确解释火是怎样燃烧的,他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的人。我们现如今学习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在拉瓦锡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下来的,所以说拉瓦锡是“现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除了成功解释了燃烧原理外,他第二大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他提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后,就衍生出了化学方程式,他的这一研究可以说是影响了人类的发展。

我们可能还不是很能理解拉瓦锡的伟大,如果没有拉瓦锡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我们对自然界中各种矿石的利用就会很难,甚至不能理解矿石之间的转化。

正是拉瓦锡的燃烧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才奠定了现代化学该有的样子。但是拉瓦锡这个科学巨人,要是好好研究化学,或许还能有别的成就。

命运就是如此的捉弄人,拉瓦锡后来无缘无故地卷入了法国的政治。1769年,在拉瓦锡成为法国科学院名誉院士的同时,他当上了一名包税官。

拉瓦锡成为包税官后,向包税局投资五十万法郎后,承包了食盐和烟草的征税大权,并先后兼任皇家火药监督及财政委员。无疑拉瓦锡无形之中卷入了法国的复杂的政治。

1771年,28岁的拉瓦锡与征税承包业主的女儿结了婚,更加巩固了他包税官的地位。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拉瓦锡不仅在科学界享有盛誉,在政治上更是不得了。

然而,不久之后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拉瓦锡自然也就卷入其中。虽然拉瓦锡很少参与波旁王朝的横征暴敛,但是拉瓦锡作为包税官,同样很难逃过惩罚。

拉瓦锡虽然是包税官,但是他却很少涉足政治,并不明白接下来革命意味着什么。没多久包税官也受到冲击,拉瓦锡自然没能逃过。虽然拉瓦锡在新政府时期,担任了度量衡学会的成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但是后期矛盾激化,拉瓦锡先是被开除出度量衡学会,之后逮捕了28名包税官,其中就有拉瓦锡。与此同时,拉瓦锡的全部家产没收,当时很多学会成员纷纷为其求情,但是在社会矛盾面前,拉瓦锡等在内的包税官全部被处以死刑。

拉瓦锡出身名门,他继承了父母的巨额遗产,原本可以过上富庶的生活,然而他内心也有贪婪的一面,为了追求金钱最终落下了不好的结局。

但是不管拉瓦锡再怎么追逐金钱,他在化学上所做出的贡献,依旧令人敬佩,他的一生依然是光辉的一生。另一方面,拉瓦锡过于追求金钱,最后的结局令人值得深思。

其实非常不错,而且他一定用自己的头脑壮大了自己的家族,希望他能够一直顺风顺水下去。
原本可以过上富庶的生活,然而他内心也有贪婪的一面,为了追求金钱最终落下了不好的结局,但是他在化学上所做出的贡献,依旧令人敬佩
最终这个人的结局其实是不太好的,因为自己的贪心也最终受到了处罚,家产也没了。

现代名人感恩故事,急需

最好是现代的,如奥巴马之类的,一定要有感恩故事情节,拜托,急需

1、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2、华罗庚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

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

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

3、钱学森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

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4、科学家有他的祖国——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

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5、生物学家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

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第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易斯·巴斯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嘉庚

  一个人,要做好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懂得感恩、报恩。

  慧人相识、恩人相救、贵人相助、亲人相教、友人相帮。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事业成功,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古人的美德和传统。

  毛主席历来提倡尊师、报师恩,他对徐特立先生的明言,“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也是我的老师”。至今教育着我们尊师、爱师、报师恩。

  中国历史上,大凡在事业上卓越成功者,都是有良心、有道德的感恩人。刘翔,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人。

  刘翔奥运会夺冠后。普陀区政府在上海“苏堤春晓”社区奖了他三室二厅的装修房。他有了新房子后,就马上想到其师父孙海平教练的房子。

  (孙教练也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他房子给了母亲和兄弟,自己的住房不宽敞。)

  他说:师傅的房子一定要比我好,能住在一个小区多好!

  于是,他为了报师恩,无偿代言楼盘广告,为师傅分得了一幢四房两厅的精装修房。此房市值要四百多万啊!

  一个人在没出道时,尊师并不难,难的是成名、尤其闻名天下后,依然尊师、一辈子尊师啊!

  平时,刘翔开口闭口不离“师傅的培养”。师傅的母亲病了,他去探望,尽小辈责任;师傅病了,他焦急万分,“事必躬亲”,对师傅爱护有加。

  一个师傅,能收授和培养出像刘翔这样有作为、有良心、有品德的徒弟,这是师傅的光荣,更是师傅的福分。

  像刘翔这样有天赋的徒弟难寻,像刘翔这样有品质的徒弟更难觅。孙海平教练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刘翔将其当作师傅,一直按师傅的教导,在努力地训练不断地成长,他们是伟大的师徒关系。

  刘翔将其当作偶像,他说“好男人的品质,都在我师傅身上全部体现了,我曾发誓要做师傅那样的人”。他们的师徒关系,又是伟大的明星和“粉丝”之间关系。

  刘翔将其当作“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直在尽“孝道”,行“孝行”。他们的关系,不是“父子”似父子、胜父子。

  刘翔将其当作“朋友”,相互之间心通、意融、情深。他们的关系,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

  “吃水不忘掘井人”,刘翔对师傅如此有良心、有孝心,是值得赞誉和宣传的,它继承了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改革开放后中华儿女的现代文明和时尚。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人!

  同样,在刘翔身上,也倾注了其师傅孙海平的一生心血。是他慧眼识才,最早发现了刘翔的“天赋”,耐心地说服刘翔父母,让刘翔走上跨栏之路。也是他,以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刘翔训练成才。

  他当过运动员,知道光靠苦练是无用功,他发明和创导用独特的“神经系统训练法”来刺激和提高刘翔的肌肉力量,使刘翔的跨栏那么有节奏、有活力、有速度,堪称世界第一技术。

  他在刘翔脚伤后,不是让其减少运动量,养伤、治伤、而是加强训练量,进行专向训练。结果,刘翔人更壮了,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了,不久就打破世界记录创造了奇迹。

  为了刘翔训练,孙海平是日思夜想,走路都在琢磨,真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

  能遇到慈父般的师傅,能在开放的有科学头脑的师傅带领下进行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文明训练,这是刘翔的幸福和福气。

  某些教练、教师、家长、公司经理,对弟子、子女、员工动手就打、张口就骂,那么凶,那么霸道,简直把弟子当成奴隶。

  只要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孙海平教练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厚道、多么的文明。刘翔是何等的幸福和舒畅啊!

  刘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刘翔和孙海平的师徒关系合作的结晶。这对师徒,是中国最优秀的师徒之一,堪称完美、成熟、绝配。

  是孙海平培养了刘翔,也是刘翔成就了孙海平。

  我们尊敬他们,赞美他们,更要宣传他们,学习他们。

  如果都像他们那样师爱徒,徒尊师,社会就会更和谐,人间就会更美好,中国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国家、世界,将会更和谐、更兴旺、更发达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数学大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上面四段文字。
3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动的部件。这个人生的斗士,这个智慧的英雄,除了他超人的意志之外还靠什么?靠的是爱,还靠的是高科技。没有爱他的人的照顾,卢伽雷病是不会让他活到今天的,也许他在生病之初就与世长辞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不能动弹,但可以说话,才得以口述完成他的巨著。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巨著《柳如是别传》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也都是著者在双目失明或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
可霍金只有仅仅3根能微弱活动的手指和一双不会说话的眼睛,没有计算机,他怎么去表达他的思想;还能将他的智慧发挥出来吗?没有发达的医学,他仅仅能活动的3根手指如何总能动弹?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他微弱的3根手指又如何能产生伟大的学问?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光环,常常会令人忘乎所以,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所以,这个如今完全可以骄傲地面对人生的人,他在回答完那位记者的提问后,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毛泽东谢师:毛主席说,先生你20年前是我的先生,你今天还是我的先生,你20年后仍将是我的先生!
.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科学家有他的祖国 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3. 钱学森 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5.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6.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7. 生物学家 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8.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攀登幸福阶梯
序言

一只手脚笨拙的绵羊和一只年迈愚蠢的山羊掉进了一口废弃的深井中。绵羊的名字叫萨拉,山羊的名字叫布雷。山羊布雷不停地大声呼救,直到农夫布朗出现了。绵羊萨拉和山羊布雷高兴极了,布朗是它们的老朋友,一定会救他们出去。可是可怜的老布朗可不这么看。这对手脚笨拙的绵羊和年迈愚蠢的山羊年纪越来越大,干农活越来越不中用了,而且这口井足有一英里深,已经多年未用了。再说,农夫布朗也不知道该怎么把他们弄出来。

绵羊萨拉扯着嗓门叫,而山羊布雷则不断哀求,不分昼夜,终于农夫布朗再也受不了了。于是他开始向井里扔石头,他想只要石头埋住了这两只羊,那些讨厌的叫声就会停止了。

一开始,两只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石头砸在它们后背上,击中他们的头,石头慢慢堆积在脚边。绵羊萨拉动都不敢动,而山羊布雷则吓坏了。石头越来越多,他们一定会被活埋的。

这时,远远的井口上那一片蓝天好像快乐的天堂,突然绵羊萨拉有了一个主意。绵羊萨拉和山羊布雷于是开始搭建通向幸福天堂的阶梯,让我们参与其中,了解它们成功的秘诀吧。

导论

你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是从长远看,你完全能够改变脚下的路。

--莱德·齐普林,选自《通向快乐的阶梯》

历代探险家都在寻找它,哲学家试图给它下定义,科学家轻视它,而普通人只想知道如何到达那里。

天堂,获得快乐幸福的秘密。

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根本没有什么快乐的秘密。没有通行密码,没有秘密的手势,也没有神奇的药剂。山顶上根本没有什么盘腿而坐的年迈智者等着你发问:"师父,获得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好消息是这无关紧要--你可以靠自己获得快乐。实际上你可以制造快乐。你可以从脚下开始搭建属于你自己的通向幸福天堂的阶梯,然后走上去,这本书会帮助你。

若真实世界中真的有天堂,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死后灵魂的存在呢?不是,我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但这个问题留到以后再谈……比如等我死后到了那儿再说。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如何前往那个天堂。

如果你想生活在天堂里,为什么要等到死后呢?诗人伊丽莎白·布朗宁说过:"人世间充满了天堂。"甚至教皇大人自己也说过天堂"既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也不是位于云端的某个地方"。

本书与宗教无关,但是书中提到的九种习惯却可以帮助你建造一座人间天堂。也许还能帮你找到死后的天堂。

人间的天堂不是绝对的快乐。如果我保证在里面你绝对快乐,那是在说谎。人间的天堂只是最大限度的快乐,是你能得到的最大幸福,这是我能向你保证的。但是前提是你要把它建成。

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那里。你可能成为寥寥成功者之一,能够建造起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通向幸福天堂的阶梯。如果你在读这本书,你肯定希望如此。祝贺你,你已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引用田径运动员吉姆·瑞安的话:"动力让你迈出第一步,习惯推动你不懈向前。"

这就是绵羊萨拉和山羊布雷得到的教训。你可能会问:"绵羊萨拉和山羊布雷是谁?"你一定没有读序言。我建议你先读读序言,因为没读的话后面有些章节你可能会比较费解。

你大概想知道我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快乐了,回答是:"还没有,但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了--本书中的九种习惯每天都推动我更近一步。"是的,它们的确有效;我可以作证。

写这篇导论时我想起了昨天的一段对话。我的嫂子渴望回到她的高中时代,因为那里有她的许多美好回忆。而我的哥哥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我比以往都快乐,"他说,"每一年我都更加快乐。"回头想想,确实如此。

而我自从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九种习惯以后,也比以前更快乐了。一开始,我和我的妻子钱特尔读了几年前杂志简报上列举的快乐人群的五种习惯,发现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开始培养这五种习惯。两年中我们又发现了另外四种,所以现在就有九种了。而我们因为养成了所有九种习惯也变得快乐多了。

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呢?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习惯不能一夜之间就改变。就像我先前说的,没有什么秘密的咒语,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公式。获得快乐需要努力,但是回报比赢得彩票还要大。

和许多其他关于快乐的书有所不同,《攀登幸福阶梯》一书仅仅教你养成九种习惯。没有什么102个步骤。也没有什么人生36个重大变化。只是9个简单的习惯,让快乐伸手可及。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将帮助你了解如何将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也许会问我为什么愿意把这么宝贵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我很愿意告诉大家。是的,我会告诉大家的,但是要等到最后的一章。

所以我郑重邀请你加入我们,开始搭建属于你自己的通向幸福天堂的阶梯。

第一部分理解幸福

第1章围墙和阶梯

如果没有枝叶,不要责备太阳偏心,而要归咎于自己。

--中国谚语

我们所能够确定的是活在世上。听说过集中营幸存者故事的人,会理解这指的是什么。当被剥夺了一切时,除了自身我们一无所有。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描绘了集中营里的凄凉:"除了赤裸的身体,我们如今真是一无所有了--哪怕是汗毛。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存在。"他只剩下了眼镜和皮带,后来用这条皮带换了一片面包。设想一下,没有了鞋袜,没有了衬衫和内衣,仅剩下自我。

拥有自我就能感到幸福吗?如今,大多数人看起来十分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令人惊奇的是,甚至连维克托·弗兰克尔也是如此。也许你也属于他们之一。在1998的一项盖洛普调查中,91%的美国人表示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很满足,86%满足于他们的住房和健康状况,85%满足于他们的交通运输工具,84%满足于他们成功的机会。

对幸福的定义取决于对幸福的看法。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但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幸福的真谛。是否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有所收获取决于个人对幸福的定义。

幸福的研究者(老实说,确有其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埃德·迪纳(EdDiener)博士给出了关于幸福的三种观点:

1.美德与圣洁:这是希腊禁欲主义所指的幸福。如果能够拥有渴望具备的品质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把这叫做"eudaimonia"(希腊文,即幸福--译者)或存在的理想状态。

2.生活的满足:这是对生活肯定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那就是幸福的,满足的,就能够徜徉于生命的绿洲。

3.令人愉快的情感经历:这是指某一时刻的感受--欢欣,愉快,兴高采烈。因为经历愉快,所以感觉良好。

幸福的色彩虽然对每个人来说都大不相同,但基本上包括前面提到的三种观点,即对野生生物不造成侵害,也即另一位幸福研究者大卫·迈尔斯博士称之为"一种积极长久的良好感觉"。

欢迎你,石匠

生活是地狱。少有幸福的时光,但当一个人经历其中一段幸福时光时,就应该去尽情享受它。大家干杯!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平托

在其继子婚礼上的祝酒词

在遭遇逆境时,有人引用这句祈祷:"上帝啊,请赐予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那些我所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所能够改变的,并赐予我以智慧去了解其中的差别吧。"这一圣经章节帮助我们获得智慧。的确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试图改变那些已经被刻在石头上的碑文呢?我们应该从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物中获得幸福。

痛苦的围墙包围着我们,好似路障隔绝了我们与巨大的幸福的绿洲,甚至也许有人已与这堵围墙相撞过一两次。噢!但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围墙上,就能够触摸到人间的天堂,那是因为有通往天堂的阶梯的帮助,它帮助我们跨越樊篱。而我们自己既是天堂的攀登者又是筑梯的石匠。这如同自学自助教材,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获得最大幸福的九种习惯--修建阶梯、降低围墙所需要的工具,这些工具有助于把用来构成痛苦围墙的石材变成筑造通往天堂的阶梯。

围墙与阶梯的比喻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我们如何能够使生活充满快乐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带上探险者的帽子,我们要勘查围墙了。围墙很高,它耸立在我们面前。通过仔细勘察会发现,围墙有四个不同层次,每层都由不同大小的石材筑成:

第一层:像行星一样巨大的地基石材。

第二层:足以让健壮的男人不堪重负的房屋石材。

第三层:几乎无法举起的沾满泪水的石材。

第四层:口袋般大小有多重选择的石材。

现在让我们登上阶梯,一起窥视一下这四个层次。

第一层:地基石材

这里没有规则,只能跟着感觉走。

--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

痛苦的围墙与通向天堂的阶梯都是由一系列巨大的地基石材筑成的。每块石材都重达几吨并且像托举着它的苍穹一样亘古不变。

地基石材是一个人的基因、童年、过去的经历--所有那些已经完成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些石材确实无法移动,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了过去。如果能拥有一架时间机器那该多好啊……

也许有人想去移动或者修补一些带来不幸的地基石材,或许想把一些砸成碎片。当本·史蒂文森成为休斯敦芭蕾舞剧团的艺术编导时,他说:"我想要从头开始建设这家公司。"也许你也想以同样的方式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你的年龄已经大到可以读这本书(你确实够大了,对吧?)了,那就太晚了,因为生活可以重建,但不是从头再来。

围墙最基础的石材是基因,而你继承了它们。父母的基因也许有的你没能继承,但你的基因却永远都是你的。从1924年起,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就在升级:我们到底更多是遗传(基因)的产物还是外界(环境)的产物呢?

小测验: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幸福?

答案:

如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基因决定了我们一半的性格。这就把另一半的决定权留给了我们自己。好消息!无法移动的地基石材仅仅构成了痛苦围墙的一半。

更好的消息是,我们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它们在出生时大脑的98%已经发育完全,而人类的大脑在出生时只发育了38%,这使得我们有62%的几率去塑造自我。这是人类的特权!

其他基石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肯塔基大学的研究者对七种幼年时期的创伤进行了测试:父母或手足的死亡;不和睦的父母关系;家庭破裂;家中有人酗酒或吸毒;情感问题;虐待和忽视孩子;重大的疾病等等。这其中的一些创伤我们不是很熟悉吗?研究者们发现,除了疾病,其他的每一项都能降低成年后的幸福感。那些经历了多种幼年创伤的人更不容易得到幸福,而且成年后收入也更少。这就是围墙的基石--它们是无法移动的。

正如有些幼年的经历会给人们留下创伤,有些经历也会使人们感到温暖,带来爱和安全感。这些就是通向天堂的阶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关于遗传和环境的观点呢?因为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去试图改变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本书关注的是那些我们能够改变的情况。所以先别去理会第一层基石。

第二层:房屋石材

我曾体会过的疼痛是我的一笔财富,因为它使我能够更好地洞察我的病人。

--疼痛专家保罗·凯利博士

矗立在巨大基石之上的是第二层--房屋石材,即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状况。其中有些我们能够选择,有些则不能。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孟加拉的贫民窟,他的房屋石材可能就很难移动。

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清楚,大部分美国人能够选择他们的房屋石材。如果你有机会读到本书,你就能够掌控自己大部分的房屋石材。你也许会把事业重新定位在地震多发的旧金山,或者在家乡爱荷华州耕种土地。你也许会学习那些能开启在国外生活的大门的语言,或者专注于对你在密苏里的家庭的责任。

我母亲是布达佩斯一位著名牙医的女儿。17岁时俄国入侵匈牙利,她是侵略者唾手可得的目标。但她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俄罗斯共产主义者到来时,她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偷偷逃走了。快逃吧,妈妈!(请原谅我的兴奋。如果她没有移动房屋石材,我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人从芝加哥搬到阿拉斯加为的是躲避鼠害;而另一个人则从阿拉斯加移居芝加哥想获得灭鼠的经历。为什么我们想要走?正如拿破仑·波拿巴所说:"是环境使然--什么环境不环境的!环境由我创造。"

有些状况是无法避免的,如痛失孩子、伴侣或肢体。托马斯·杰弗逊在妻子过世几个月后对他的一个朋友说,他刚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他妻子的死曾使他的生命也似乎消亡于世。

其他应该珍惜的第二层房屋石材还有:房子后面的森林、从事的事业、温馨的家庭,这些都是通向幸福阶梯的房屋石材。

尽管有些房屋石材可以移动,但仅靠一本书无法引导你完成整个过程。现在,让我们暂且撇开房屋石材,一旦掌握了本书中关于幸福的习惯后,你也许会重新来阅读这部分内容。

第三层:沾满泪水的石材

当幸福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却敞开了。人们往往过于专注关闭的大门,而看不到那扇已经开启的大门。

--海伦·凯勒

对第三层沾满泪水的石材的感受,就像清晨嫩草上的露珠一样,也许有些甚至会使人沮丧,但它们并不会存在得太久,只是从你的时光中倏忽而过而已。

有些沾满泪水的石材是可以移动的。现在处理它为的是避免明天栽跟头,就像仔细收拾生鸡是为了避免食物中毒。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本书来体会这一点。

有些沾满泪水的石材是无法移动的。要是一个南瓜从你的屋顶上坠落并且把你的餐桌砸得粉碎,你能说什么呢?

有些事就没那么幸运了。一个自杀的男人跳到地铁车前并向列车猛地撞去,不止撞一次,而是两次。这个男人刚刚在车上看起来还是那么的平静。金伯莉·皮德里拉永远不会忘记当时地铁司机脸上那惊恐的表情。她真希望自己没有目睹这悲惨的一幕,但这由不得她选择。

尽管在痛苦的围墙中这类事情使人伤心悲痛,但在通向幸福天堂的阶梯上,沾满泪水的石材是乐事,就像女儿不为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可以紧紧拥抱母亲,或配偶为所爱的人的生日献上鲜花一样。

有些事情用不了3个月就会失去对幸福的影响,即使重大事件对幸福产生的副作用也不过6个月。对待阶梯上沾满泪水的石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产生影响时热情地拥抱它们并尽量忽略它产生的影响,直至影响完全消失。让我们选择幸福,越过围墙的第三层,关注第四层,因为在那里最大幸福的九种习惯开始发挥作用。

人身首异处后,还有意识吗?科学家拿自己做实验,为何用命得到了真相?

人身首异处后,还有意识吗?科学家拿自己做实验,用命得到了真相

相信大家在看古代那些电视剧的时候,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刽子手将囚犯带到行刑台上,随着手起刀落,犯人人首分离,而在一些武侠电影片段,硬气的角色们即便是首级被砍落,还要挣扎着说出几句台词,这虽然有着夸张的成分在里头,但是也诱发了人们的联想,人被砍头后,生命逝去的那一瞬间,是否还有意思吗?而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最终用命得到了答案,他就是18世纪的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拉瓦锡。

1743年,拉瓦锡出身在了法国巴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上身份显赫,原本家人想要他成为一名律师人,然而拉瓦锡偏偏对自然科学更加感兴趣,在1764年到1767年,拉瓦锡成为了地理学家盖塔的助手,进行走遍法国矿场,绘制第一封法国地图的工作,从此,拉瓦锡对土壤中组成的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科学界不少人都坚持四元素说,认为水长时间加热会生成土壤物质,而拉瓦锡用蒸馏实验有有利的驳斥了这一个观点,拉瓦锡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发现了氧气,德国医生认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是物质失去“燃素”,空气得到“燃素”的过程,很多人都拥护这一说法,为了证明他,拉瓦锡在1772年秋天开始进行硫、铅在空气中燃烧的研究,为了确定空气是否参加了反应,他还设置了著名的钟罩实验,1777年,拉瓦锡正是将这种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命名为“氧”。

拉瓦锡还做出了其他声声色色的实验,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现代化学之父”的称号,不单单是化学,拉瓦锡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兴趣,而他也萌生了人体切掉头颅,是否有意识的问题,然而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拉瓦锡也只能将他放在心里面。

时代在改变,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展开,不幸也降临到了拉瓦锡的身上,在1769年拉瓦锡成为法国科学院名誉院士的同时,他还当上了一名包税官,承包了食盐和烟草的征税大权,在法国大革命当中,拉瓦锡贵族和包税官的双重身份,自然成为了革命的重点对象。

拉瓦锡并不知道这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在1793年11月28日,包税组织的28名成员全部被逮捕入狱,而拉瓦锡就是其中之一,1794年,法国激进法庭开庭审判,认为包税组织成员有大量收揽私财的行为,最终将28名成员全部送上断头台。

尽管欧洲科学界做出最大的能力挽救,还是没能够夺回拉瓦锡的生命,为此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疾首的说:“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

然而拉瓦锡生前想到的是什么呢?竟然还是那个“人首分离”的实验,他在登上断头台前,和刽子手请求完成这个实验,拉瓦锡告诉他,你仔细观察,如果我在死后有感觉,那我就会拼命地眨眼。刽子手以前还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处于好奇和同情的心态答应了这个请求。随着拉瓦锡在绞刑架上固定好位置,刀片重重地落下,刽子手盯着拉瓦锡的首级,让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拉瓦锡竟然眨了11次!验证了拉瓦锡认为人死后是有感觉的推断,这位科学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他最后的实验,他虽然死去,他的精神也将永远鼓励人类社会前进。

科学家拉瓦锡一生都执迷于研究人首分离的实验,最后被判斩头的死刑时,和刽子手请求完成实验,当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来时,他向刽子手眨了11次眼睛,也证明了身首异处之后是有意识的,最终他用命验证了真理:人死了之后也是有感觉的。
没有停止心跳的时候还是有意识的,因为这个科学家愿意为科学实验献身,所以从这种亲身经历得到了科学真相。
身首异处的时候,还会有两三秒的意识的,不会瞬间死去,西方有一个科学家就做了试验,自己被砍头以后,还在拼命眨眼,证明他是有意识的。
文章标题: 拉瓦锡值得同情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768.html
文章标签:同情  值得  拉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