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莫言和余华,谁能被历史记住更久

时间: 2023-09-27 22: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莫言和余华,谁能被历史记住更久

莫言和余华谁更厉害

仅仅就作品而言,没法说谁更好谁差一点。不能因为余华的作品观众缘更好而说余华的书更好,也不能说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天下无敌。

余华和莫言都是中国非常知名的作家,还有王朔和苏童,他们四个人曾经一起去国外参加研讨会。这四个作家的书其实在中国知名度都很高,最高的是余华和王朔,不过王朔后来没怎么写了,所以总体上看余华的人气更高一些。

余华的作品很多,我个人推荐的是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和文城,这个不是说其他的就不好,因为要有取舍,没有多少人是可以都看完的。我认为这几本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再读其他的。其中,前面几本都有电影,也是相当好看的。

从文学奖来看,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两个重量级文学奖。而余华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特等奖,也非常有分量。茅盾文学奖虽然有很多争议,但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文学奖。

在获得文学大奖这个层次上,莫言超过余华。

其次文学可读性看。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阅读莫言的作品就是一部痛苦的历史。由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语言上让人感觉很痛苦,阅读起感觉像催眠曲。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这些作品读起来非常舒服,很容易进入情节,被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着。不过余华后来的《兄弟》、《第七天》大失水准,让人感觉这简直不是余华作品。

总体来看,余华作品在可读性、语言上都在胜过莫言。莫言语言有故弄玄虚之疑,读着读着就仿佛进入迷宫。

【读书】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

读书:余华《文城》

前阵子,余华被媒体炒得火热,原因有二,一是余华去教育机构讲中学应试作文,二是时隔八年出版新书《文城》。对于营销号强调的‘时隔八年’我并不感冒,毕竟我两年前才读到余华,再者好作品与其所隔长短并无必然联系——尤其是在如今潮流撵人的信息化时代。去年莫言出《晚熟的人》也被冠以十年磨一剑的名头,可是读来并没有先前的‘剑’锋利。

时隔年月久,平日琐事多。说明了这个时代总会推着人们往前走,曾经坐禅一般的文人也未能幸免于难。

可再怎么样,这些都是文坛金字塔顶峰的人,在墨水里浸蕴了一辈子,就像活了几百岁的张三丰,功力依然雄厚。

《文城》,余华新书,原本计划的阅读时间是一周,谁知道见缝插针两天便看完了。余华的文字依旧是行云流水,句子读起来的连贯性,不得不让人佩服。一口气读下来,根本无暇摘录。我有很多想说的。

(两部分:读后感+读后疑问)

《文城》分了两个部分:文城 和 文城补。第一部分从林祥福的视角出发,记录他从北方到溪镇寻找小美,一直等到他为匪所杀也未能如愿。十七年里,他和溪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相遇友人,给女儿订婚,经历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捱过匪患猖獗,最后命丧于此。第二部分,从小美的视角讲述她和阿强的一生,解释小美的销声匿迹。小美阿强原来是冻死在那年的雪冻中。

最后,林祥福在棺材里,小美在墓里,两人在西山短暂地见了匆匆一面:“他们停下棺材板车,停在小美和阿强的墓碑旁边。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这算是美好的结局了,减弱了悲剧性。

想来‘文城’意味着林祥福没有尽头的寻找还有小美夜不能寐的悔恨。其实时代的变迁混乱才是小说的重头戏,‘寻妻’逐渐沦为战乱时代的背景。

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小美入土为安,她生前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初立,死后避开了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林祥福替她把这一切都经历了。

林祥福死的前一夜,给家乡的田大写了一封信,信末写了一句: “叶落该归根,人当还故乡” ,但犹豫之下又将其抹去。

余华以往的长篇,都是人物主动推着剧情走,逐渐构起一个完整的、后劲儿十足的故事,而《文城》,开篇即是全是视角的语气,时间流逝,物是人非,死亡的接踵,余华都是一个冷漠的态度,余华推着情节人物向前奔走,让我来不及可怜其他人物便被推到下一段的叙事里。

林祥福在北方即是大户,到了南方凭借着一技之长和老实的性格也成了富户。在文城里,人性并没有那么复杂,除了恶贯满盈的土匪,一生都没有遇到坏人。这也看出余华如今的心态,功成名就佛系了许多,写一部温情些的作品弥补自己的空缺。

文中有几个小人物余华塑造的很真诚:

1 ‘和尚’ :正直的土匪,他只是被时代裹挟着走的难民,在善恶难辨的世道坚守自己心底的选择,虽然把陈耀武的耳朵割了下来,但三番五次救陈耀武的命。他最后的形象是被砍断了左臂,傲然站立。‘和尚’代表的是凡人的英雄主义。

此时的陈耀武:

陈耀武无声流泪,他此后的人生里没有‘和尚’了。

他心中的‘和 尚’已经被现实的残酷碾碎,他不会再胆怯。

2 李元成 :军阀的副官,是旅长的外甥,看中了林百合,临行时吐露心思,得知林百合名花有主后,少年英俊的李元成站住脚,对林百家说:“记住我,李元成,将来你在报纸上看到有个大英雄李元成,必定是我,你若是遇难了,就拿着报纸来找我。”

我看着这一点我都要沉醉了,这等英雄气概,我就是个怂比。

短短几句话就把李元成的形象傲然纸上,这个人物太成功了。

3 顾益民 :溪镇商会会长,有土乡绅和仁义领导者两个形象,当然第二个更耀眼些,考虑事情周全,有父母官的姿态。顾益民不是一般的乡绅,他并没有成为宗族和官府压迫百姓的工具。当然,他也没有脱离阶级局限,带民兵打仗要八抬大轿抬着,训练打枪,但凡枪响就是好枪法。

除了这几个成功的角色,还有好几个角色我觉着在文中显得不伦不类。比如,顾会长的儿子顾同年,怎么会这么垃圾?还能把四个弟弟都带坏?和林白家订婚后,二人竟然再无瓜葛了?觉着这个人物并不恰当。

文中有一处稍显荒诞,匪祸之时,群众用土匪的刑法进行比赛。是这部小说里少有的不可思议之处。

文中人物最常见的状态便是“哭泣”,受雪灾的群众、被迫害的乡民。描写‘哀鸿遍野’的景象一直都是余华擅长的,这本书也不例外。眼泪越多,意味着情感越丰富,现在人的感情都被网络攻占了,眼泪即便流出来,也难觅真诚。

此外余华是这样写小美的绝望的:“哭泣是因为希望尚存,绝望反倒让她平静。”

文中数次提到‘命运’:公公对小美说‘这就是命’;小美再次出走后,林祥福觉着‘这都是缘分,都是命’……

百年前的中国,新旧纠缠,小美活在两个男人中间,对阿强的爱,对林祥福的愧疚,加上婆婆的顽固,这就是中国式爱情悲剧的起因,一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婆婆当家,这些古老而腐朽的观念束缚着小美,封建纲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然而,所有人都会用‘命’来解释一切。

余华显得苍老了许多,也许这部书是他在告别清末民初那个年代,所以,他着重突出人物的善良。

“小美在他的记忆里远去的时候,他对小美的怒气也在散去。”

林祥福的善良正像他出场的形象: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总得来看,个人觉着《文城》不失为一种好作品。余华还是余华,只是曾经的锐利被如今沉稳的底色取代,由此招来许多批评之声,倒也不至于。

曾经的作品登峰造极,人们很难不拿来比对,读者的批评也算是恰如其分,这同时也说明他们曾经的作品推动了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一:民国初金条在闽南地区被称为‘黄鱼’ 。林祥福祖上就有攒黄鱼的习惯,此时还是清末,远在北方内陆的林祥福便有称‘黄鱼’的习惯。这部书除了开篇便再没有提到林祥福北方老家的事情,中途管家田大来溪镇了一趟,再后来就是田氏四兄弟推着棺材运回北方老家。这证明北方老家并没有遭到军阀侵扰和土匪掠夺,不然北方万贯家产怎么会保存如此完好?这起码可以看出北方老家的封闭性,南方的黄鱼说法又怎么会成为林祥福一家的习惯?

二:江南地区到底会不会有如此大雪?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将书中雪冻与08年南方雪灾对比,以我个人浅薄的地理知识,认为还是有可能的。08年南方雪灾,当时媒体报道积雪厚度逾27厘米,想来百年之前,自然环境完好,温度会更低。我在知网搜到了百年气温变化图,图中显示,1901年到1910年间南方气温急剧下降,清末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寒冷期。《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左右的江苏‘人畜冻死万计’‘冻死百余人’‘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都是常见的表述。

此时,我的质疑烟消云散,再者说,小说夸大现实也并无所谓,况且余华并未失偏颇。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也是该改口了。

莫言表示自己名气不如当年,他的作品对于年轻人是否具有“可读性”?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就很强的深度和高度,如果对文学作品没有过多的涉及,莫言的作品很难让人理解它其中的含义。因此年轻人大多数不太喜欢莫言的作品,只有少数对莫言本人有很高的兴趣和热爱浓度的读者,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其中所写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究竟是什么,所以莫言的作品流传度不是很高跟他的可读性较低有很强的关系。

莫言的书大多都蒙上了一层纱布,仅看书名可能觉得内容有些许的庸俗,然而书名与内容描述之间的关系却有些许的紧凑,在阅读的时候却又觉得不太相符。《丰乳肥臀》这部作品而言观看书名觉得这本书中的内容有些庸俗和低趣味,但是真正的阅读之后才知道莫言所写的说明是想要表达一位母亲在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时受到的痛苦和折磨,生活的重担让们她不得不经受身材走形,面容衰老的痛苦。

妇女生活主要讲述的是女性的悲剧,祖孙三代都在重复着生活所带来的折磨,身为女性不得不经受这样的苦难,然而当下一代来临的时候,又会维持灿烂的笑容,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将自己的依托全部赋予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尽管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反复经历让人疲惫不堪,然而一代又一代燃起的希望,让她们又得以重生。

莫言的书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有他的道理的,余华与莫言关系不错,他们两人在文学造诣上的成就不相上下。余华的文学作品传唱度很高,一部《活着》就让不少人为之动容,而莫言的作品虽然并没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他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却具有较深的含义,只有真正的经历了与书中主角类似的经历,才能够感知到生活的不幸。

有的,莫言的作品本来就是给年轻人读的,但是需要有耐心才行
莫言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可以读一下莫言的作品。他的文笔非常细腻,表达了很真切的感情。
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读他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与自己的生活特别遥远。
文章标题: 莫言和余华,谁能被历史记住更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290.html
文章标签:言和  谁能  更久  记住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