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17 01: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满洲八旗:八旗排列次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另外满洲八旗分左右两翼即左翼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满洲八旗又分上三旗、下五旗、内务府三旗。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下五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实行兵卫制,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内务府三旗即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与八旗无关。内务府旗人是皇帝和宗室王公贵族的奴仆,但不是一般旗人的奴仆。从内务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历来被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内务府三旗抬入八旗,二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三是依照八旗排列次序由下一旗抬入上一旗。抬旗或因建立功勋,或以上承恩眷,如皇后丹阐(母家)在下五旗者,例皆抬旗,可见是一种“恩遇”,表明地位提高。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故而清朝太监的数量仅二千人。内三旗的构成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 *** 佐领。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以及内管领20。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内三旗包衣人,除担任内廷供奉亲近差使,专供驱使外,有按丁披甲的义务。其中,满洲、朝鲜佐领,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领,披甲人各59名:管领,披甲人各89名。
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家奴的意思
满洲正白旗包衣是什么意思?八旗制度是清朝时一种重要的的社会组织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职猛安谋克制,《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太祖努尔哈赤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洲八旗相同。至此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分为部卫和兵卫。部卫是皇帝的亲军,必须出身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旗),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的任务是保卫京师,兵卫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绿营兵是由 *** 组成的兵队。驻防兵分驻各省重要地点,构成对全国的军事控制网。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护军营、步军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善扑营、神机营为特殊兵种。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 满洲八旗:八旗排列次序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另外满洲八旗分左右两翼即左翼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满洲八旗又分上三旗、下五旗、内务府三旗。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下五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实行兵卫制,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内务府三旗即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与八旗无关。内务府旗人是皇帝和宗室王公贵族的奴仆,但不是一般旗人的奴仆。从内务府系统转到八旗系统,历来被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内务府三旗抬入八旗,二是由下五旗抬至上三旗,三是依照八旗排列次序由下一旗抬入上一旗。抬旗或因建立功勋,或以上承恩眷,如皇后丹阐(母家)在下五旗者,例皆抬旗,可见是一种“恩遇”,表明地位提高。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故而清朝太监的数量仅二千人。内三旗的构成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 *** 佐领。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以及内管领20。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内三旗包衣人,除担任内廷供奉亲近差使,专供驱使外,有按丁披甲的义务。其中,满洲、朝鲜佐领,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领,披甲人各59名:管领,披甲人各89名。 蒙古八旗:明万历二十二年(1615年),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将归附的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其余单独编为蒙古牛录。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左右二营,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乃正式编为八旗蒙古,并任命阿代、 *** 、恩格图、布彦代、伊拜、苏纳、吴赖、扈什布为固山额真(都统),以后续有降附的蒙古人编入。 汉军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将降服的 *** 编成十六个佐领,隶满洲八旗。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贝勒)的军事实力,以 *** 精于火器,拨出 *** 别置一军,名“乌真超哈”。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总管)。十年分为二旗,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都统)、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都统)。十二年分为四旗,石廷柱、马光远、王世选、巴颜为固山额真(都统)。十五年增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为固山额真(都统),计一百二十九个佐领,两万四千五百人。入关后,因形势剧变,又陆续编进了许多 *** 官兵,发展为二百七十个佐领,兵额两万人。编制扩大一倍多,兵额却少于初建。官多兵少,体现了笼络汉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后,为加强对其控制,参领以上员缺,每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补授。 附: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我姓于,是满族,百度说满族于氏是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 这个包衣是什么意思包衣,一般指包衣阿哈,在满语里是家奴的意思。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才的意思,包衣阿哈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为八旗贵族所有,从事家务和生产劳动,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宠而显贵,如曹雪芹家族。
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意指:正白旗与正蓝旗旗下的奴才。正白旗与正蓝旗均属于满清八旗,其它六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扩展资料: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内府包衣,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
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至微极贱,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种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令皇贵妃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的内务府正黄旗包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衣阿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刘佳氏:有两个刘佳氏,一个是满洲姓氏,隶正白旗包衣籍;一个是蒙古姓氏,隶镶黄旗包衣。从你提问的思路上就能看出来,你不是半汉半满,你就是汉族。而且属于那种对少数民族事情一无所知的汉族。
‘刘佳’是满语 liogiyara 的汉字音译。由于汉语里实在没有 这个音,所以只能写成 刘佳。 “刘佳氏”其实是汉族对满族姓错误理解后产生的错误说法。你接受的是这个错误说法,也就跟着一起错了。 ------------------------------------------------------------------------------- 满族的老姓与汉族的姓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满族的老姓是指一个家族的名号,满语称这种家族名号为哈拉。姓刘佳,用满语说就是“刘佳哈拉” liogiyara hala,翻译成汉语就是‘刘佳氏族’。 这种整个家族的名号不代表某一个人,而是代表整个家族。一般是不作为姓使用的,当然没人把它挂在名前,平时并不用它。除非有人问到家族出身,满族人才会说自己是 XXX哈拉 的。 所以也就没有 刘佳XX 这样的名字,从古至今所有满族刘佳氏的人没有一个名字是 ‘刘佳XX’这种起名方式是汉族的,满族里根本没有。刘佳玉完全是个汉族名字。 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生活地区流动性很大,所以并不讲究门第出身,也就很少用姓,大多数是没有姓的。你可以看到清代那么多满族人的名字,比如: 索尼、敖拜、巴海、阿克敦、布尔赛、和伸、福康安、明瑞、英和、荣禄...... ,如果不查资料,你看的出他们姓什么吗? 谁是正白旗?刘的老姓很多,是最早使用的汉姓,老姓包括:伊喇氏、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又作留佳氏)、宁古塔氏、钮祜禄氏、吴库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刘氏(汉族、朝鲜族)等。
伊喇氏:隶正黄旗。 伊里氏:隶镶黄旗。 伊拉齐氏:隶正黄旗。 刘佳氏:有两个刘佳氏,一个是满洲姓氏,隶正白旗包衣籍;一个是蒙古姓氏,隶镶黄旗包衣。 宁古塔氏:世居宁古塔地方的宁古塔氏中,尼喀理一支、丰匹讷一支、翁嘉达一支、南泰一支编入正蓝旗。 钮祜禄氏:钮祜禄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各旗都有,镶黄旗最多。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 吴库理氏:隶镶红旗。 刘氏(汉):隶满洲镶红旗的一支刘氏,世居长白山,因劳翰救驾有功,被赐姓觉罗氏;其他的刘氏,多是内务府的包衣,少数是下五旗的包衣(也包括正蓝旗,世居抚顺地方的刘氏归附者有不少是正蓝旗包衣)。另外,也有极少数隶属正黄旗、镶红旗、正蓝旗的汉族刘氏。 刘氏(朝鲜):隶正黄旗包衣 入宫当奴婢的包衣的父母在清朝都是什么样的人?清朝包衣来源主要有三种:
1、由诸申(满族平民)转化而来。平民犯罪,沦为奴隶。或穷困欠债,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
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亦称“家生子”。他们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来安排。
3、战争掠夺俘虏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掠取对方部落人口为奴。尔后,抢掠 *** 、朝鲜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馈赠,亦可以买卖。沈阳开城地区就是一处贩卖奴仆的市场。
扩展资料:
包衣奴才是历史上满族社会的最低层,其来源一般是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奴才所生的子女等,有满人,也有 *** 。
他们一般无人身自由,实际上是满族奴隶制度下的奴隶,被当作满族贵族(宗主)占有的私人财产,本质上是“哞哞叫”的工具,被迫从事各种劳动。
包衣在主子家庭里面自称为“奴才”,他们世代为奴才,他们都是被迫在贵族家庭当中当奴才的,在自家主人面前唯唯诺诺,但是一到外面,就借着主子的身份鱼肉百姓,但是也有些人是比较收敛的。
上三旗包衣是直接服务皇帝的,但是又不仅仅只是在宫廷伺候皇帝及他的家人。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几个重要税差都是留给内务府的人的。
比如盐税和关税,这两类税收都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收入大头,但是这些税收都要经过内务府之首,由此可见,内务府的包衣在清朝财政方面扮演着皇帝的左右手的角色。
包衣的地位很神奇,在八旗的体制内部,他们是家奴,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但在体制外部,他们变成作威作福之人,更容易升官发财、假权作势。
比如曹雪芹家族,曹家原为汉族,曹雪芹的高祖兵败被俘,纳入正白旗包衣,后因战功入关后开始当官。更有一些成为皇亲国戚,如雍正与嘉庆的生母,都是包衣出身。
抬旗,指清朝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
具体制度:
八旗制度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清朝建立后,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直属皇帝,其余五旗为下五旗。康熙朝后,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及其母家在下五旗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即抬旗。
扩展资料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3]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抬旗
所谓抬旗,就是将某旗佐领下某家人或其整个家族,抬升入地位较高的旗分中;或者由包衣佐领,改为没有奴仆性质的旗分佐领。抬旗这种特殊制度之所以能存在,主要原因就在于八旗系统内部存在等级差异。
清朝的八旗系统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镶黄、正黄和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红、正蓝、镶红、镶蓝和镶白旗。其中:
1、上三旗乃天子所领之旗,下五旗由宗师王公领属。
2、八旗的每一旗色内部,还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
3、上三旗内还有若干包衣佐领,统一由内务府管理,又称内三旗。这种层层划分使得八旗成员存在身份的等级差距。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清朝皇帝会采用抬旗的形式,提升某些人在八旗系统内的地位。
例如,由包衣佐领、管领下人抬入满洲旗。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包衣佐领管领的身份较低,很多成员都要承担皇室的服役工作,具有一定奴仆性质。
因此,将其抬为满洲旗分佐领,实际上是提升了八旗包衣的身份。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功勋卓著的旗人官员,或者一些得皇帝看重的官员,其家族由下五旗抬为上三旗,由此摆脱了与原属王公的身份约束关系。
最后,我举一个抬旗的案例作为说明。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深得乾隆皇帝宠爱的孝仪纯皇后魏氏(时为皇贵妃)离世前四日,乾隆将她的家族抬为满洲旗,并编为世管佐领。这道抬旗的谕旨内容如下:
abkai wehiyehe i dehici aniya aniya biyai orin sunja de. hese wasimbuhangge. hūwang guifei i dancan be kubuhe suwayan i manju gūsade tukiyebu adarame niru banjibure icihiyafi tukiyebure babe booi ambasa harangga gūsai ambasai emgi acafi. kooli be baicafi toktobume gisurefi wesimbu sehe.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
奉旨:著将皇贵妃娘家抬入镶黄满州旗,如何办理编牛录后抬旗之处,命内务府大臣会同该旗大臣等查例后定议具奏。钦此。魏氏原本为正黄旗下的包衣管领(辛者库)出身,最终被自己的丈夫改善了整个家族的阶层。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