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物理学家的战争”这一概念

时间: 2023-09-08 14:00: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3次

如何评价“物理学家的战争”这一概念

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的理由有哪些?

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的理由有哪些?

战争有如一枚印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社会的进步.
从历史进程看,每一次战争后都会带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军转民用,也有民为军用的!
就拿飞机来说,二战期间的飞机研发速度是二战后和平二三十年速度的几倍。 战争会促进科技的发展,就不说医学,化学和制造业在战争中的大发展了,就说你上网用的电脑,最早的电脑研制目的就是为了要破译敌方密码,而最先进的电脑大型机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制造的,它要承担模拟核爆炸,模拟气象等大规模运算。
人们总是在战争时期才能激发出足够的热情去创造!
和平时期的人们又总是安于现状,战争意味着一次毁灭,就像革命一样,革命总是要见血的。改革不同于革命,改革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管理方式。但旧的总是旧的,就像清 *** 最后的改革一样,也只是垂死挣扎了几下。
欧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在欧洲估计是再打不了了,法国和德国历史上的战争从来没有停过,但看看现在。我的工厂在你那,你的工厂在我这!这仗就打不起了!
战争总是从根本上打破旧的统治,如果统治得再不好,那就再打!不是自家人打,就是和为人打,有时还和劝架的一起打。但是打赢的人总是能推动进步的人!除了战争,人类似乎很难再被任何外部力量改变!
说阻碍社会的发展也得辨正来看!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一直可在中国人身上,但是先进有时一样挨打。我国古代,大汉发不发达?宋朝的科技发不发达?但一直被野蛮的外族欺负。阻碍中国先进的文明进程,就是阻碍世界的文明发展。
军事和经济一直是辨正着在发展。军队发达,庞大,但没经济支持,整天勒着裤腰带,不行;经济发达,庞大,没用军队的保护,整天怕土匪强盗,也不行!
关键还是对军队建设得重视问题,尤其是中国这种发展时期!
只有重视战争,我们才会远离战争,才能又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如果那一天,我们又走不动了,那时后就会有人出来抽我们一鞭子。
同样,欧盟哪天不行了,我们也可以抽它一鞭子。
那是注定的!

战争能否促进科技的发展?

这个跟战争没有什么关系,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取决于自身国情的特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所以有庞大的内需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经济结构更偏向于内需型,比如制造业,房地产,修路架桥,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石油煤炭等资源开采......
再看看德国和日本,首先这两个国家领土面积都不大,人口相对较少,资源不足,对于内需型经济发展空间不大,要想使自己的经济长久的发展,就得把重点精力放在外销上,比如汽车业,电子业,IT业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扩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出口占有率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制定和投入不同的精力

二战促进了那些科技领域的发展

直接催生了电子计算机领域和核技术领域的发展。此外航天航空领域、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管理学领域、新材料领域都在二战期间和战后获得较快发展。

是什么促进了日本科技的发展

向外国学习,且通过战争及美国援助获得了大量资金,采取科技强国的政策,十分重视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教方面投入较大。

战争促进科技发展的辩论材料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人类使用武器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战争,最早出现于人类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恩格斯指出:“在这一阶段上,我们发现了已经充分发达的氏族制度。。。。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对外的冲突则由战争解决。”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
战争 *** 了科学,增加了科学系统的正常输入。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写到:“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在这种暴力行为中,双方谁有先进的武器,巧妙的布阵,充足的财源,谁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争一直促进着科学的发展。
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亨利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中认为一支尽善尽美的军队的条件之一是“无论在攻势和守势方面,尽可能保持着装备和武器的优越性。”他并强调指出:“武器的优越可能增加战争胜利的机会,虽然武器本身并不能够获得胜利,但它却是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的发展可以日新月异,所以一个国家在这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是可以占了不少的便利。“武器的发展对科学的 *** 是科学受战争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
弓箭这种武器的运用很早。我国在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发明了弓箭。弓箭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内杀死敌人,所以它一出现就为兵家所重视。弓箭的出现,贝尔纳认为它在三个方面 *** 了科学的发展:“研究箭的运动, *** 了动力学。。。。。代替手的动作,并且仅用一手就能运用的弓钻,可用来扭转发火棒或钻头,是持续的旋转运动的一个先例。弓弦弹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乐器的起源。”在战争的实践和弓箭的制造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力学现象。《考工记》记载了工匠在弓箭的生产中的经验:“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燥。”这一段话揭示了飞行物体的重心、形状同重力、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飞箭飞行轨道的一些基本理论。
弓箭的出现已引起了人们对抛物体的重视。在火炮出现后,弹道学这门学科也随之诞生。抛石机在亚历山大时代已成为攻城的主要工具。管形火器大约出现在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伽里略继塔塔里亚后,通过对抛射体轨迹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力学结论。炮弹的射击准确度的提高导致了线膛炮和膛线的发明,炮筒的生产导致威尔金森炮筒镗床的产生,从而推动了精密工程学的发展。火炮的出现对科学的促进可以初步看到战争对科学的激励作用。无怪于贝尔纳写到:“炮弹的飞行给人带来新的力学观念,至少具有同等的革命作用。在大炮出现以前,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力学。”大炮的出现,炮弹的飞行,不仅仅带来的力学革命,还对当今最伟大的成就---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要求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和设在马里兰州的陆军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提供6张火力表。当时,用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条弹道需要20小时,而一张火力表就要几百条弹道。为此阿伯丁实验室专门雇用了200名妇女,日夜不停的计算,但仍完不成任务。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种紧迫需要之中产生的。
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优良的装备和仪器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我国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以车战为主的。由于车辆的好坏、坚固程度、灵活性对战争的胜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那时的车辆制造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工匠在战争的这种要求下,总结出许多方法来达到要求。他们用水的浮力检查车轮质量分布是否均匀。“揉辐比齐,平沈必均。”为行驶迅速,必须减少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圈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弛也。”这是关于滚动时阻力与轮子半径有关的这一理论的朴素描述。在近代,战争更需要优良装备和仪器,而且效用也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些新型的装备和仪器的出现,扩展了战争对科学影响的范围,将科学开拓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我们可以从雷达的出现看到这一点。雷达的出现也是战争促进的结果,它是为了从较远的地方内能发现敌机而研制的。德国在雷达开始应用于战争时,雷达还处于实验阶段,而在战争中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这种“秘密武器”能有效地发现目标,提供准确方位,因此能有效的消灭敌方,保存己方。在1916年,平均11000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1918年为3000发击中一架飞机;雷达出现后,在1945年这个数字骤减为365发。由于雷达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所以交战双方都投入了一定的力量来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的物理学分支中应用微波电子技术极为兴盛,且出现了全新的射电天文学,这些都是雷达研究之故。
雷达的出现又导致了电子干扰的发展。电子干扰的使命是遏制或者降低敌方无线电通讯、无线电导航、雷达和其它无线电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美国军事当局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无线电干扰保存了约450架轰炸机,使四千五百名空勤人员免于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学的发展,而且这个劲头至尽不减。在原苏联有人声称:“在现代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军事威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水平及其成就的利用程度。”美国在研制武器装备的全部拨款中,用于研究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开支就占20%--25%,可见战争对电子学的这种促进作用还会延续下去。
当一种新武器问世之后,由于它的性能比其它武器要好,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加紧研制该种武器。这种武器研制中的正反馈现象无疑对科学有着加速促进的作用。雷达出现后,电子干扰随后出现。1942年为了发现盟军的轰炸机,德军统帅部给夜航战斗机安装了截击瞄准雷达。英国司令部为了对付雷达,利用轰炸机上安装的发射机对其施放无线电干扰,这些干扰机使德军战斗机上的截击瞄准雷达在欧州上空就已失去作用。但德军随后试图用改变歼击机雷达频率的方法摆脱无线电干扰,盟军又开始用从飞机上投放铝箱的方法对付这一措施。尔后,德国学者又设计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在移动较慢的偶极子反射体所产生的干扰背景分辨出移动的目标的回波。这一个个回合惊心动魄,某一措施的延误都会给本国带来巨大损失。在核武器的生产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现象: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对日投下两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原苏联就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52年10月31日,美国又试验成功氢弹。。。。。这种正反馈式的研制,是在短短的几年战争时间里创造出和平时期多少年科学成果的原因之一。
战争中战斗队形的排列对战争的胜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电影《拿破仑在奥兹特里斯》和《滑铁卢战役》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而对战斗队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柏拉图认为几何学的唯一实用是在战争方面。他在《共和国》中写到:“整个算术和计算都要用到数,是的。。。。因此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学问,它有双重用途---军事上的和哲学上的;因为打仗的人必须学习数的技巧,否则他就不知道如何布置他的部队,。。。。”同样的看法也存在于孙子兵法中,孙武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又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认为,计算是用兵的基础,两军的胜负,经过精确计算后,就会象秤称物一样地轻重分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步兵方阵是由位、列、行三个因素构成的。位是步卒的位置,列即伍的队形。伍是由弓矢手、殳手、矛手、戟手、戈手组成的。为什么由五人组成呢?因为古人相信五这个数字会发生无穷的变化,不同的位、列、行之间的组合,可以排出许多不同的几何图形。根据有关资料考察,古代阵列之前都要根据地形计算阵地的面积,可见战争对于早期的几何学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兹写到:“在筑城术中,我们看到几何学几乎支配着从大到小的一切问题。在狭义的战术中,即在关于军队运动的理论中,几何学是基础。在野战筑城中,以及在关于确定阵地和对阵地进攻的学说中,几何学上的角和线象决定一切的立法者一样居于统治地位。”
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战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亚历山大时代,地理学曾有着很大发展,这大部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引起的。由于战争的需要,他们测量山的高度、谷的深度、海的广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战争带来的便利,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越来越多。亚历山大在他的所有的远征中,都随军带着工程师、地理学家和测量师。他们绘制了被征服国家的地图,记下了这些国家的资源。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第凯尔库斯就是利用这些地理知识绘制了一张已知的世界的地图。在罗马奥古斯都大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曾组织过一次测量绘图,由工程师阿格帕里为主管,经历十年才绘成。为罗马军队行军时的方便,附近的山、湖、驿站以及距离都标明在上面。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地理学由于战争的作用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的军事地图已包括有:“轩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唐宰相李吉甫晚年曾著《元和郡县志》54卷,他是从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撰写这部地理书的:“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从这段话中战争与地理学的关系初步得到了体现。
战争对科学的 *** 作用并非局限于一个小的领域。战争 *** 了科学的许多方面如数学、物理学、医学、电子学等学科。在战国期间,由于各国间战火纷起,金创患者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外科医学大大被促进。失传的《外经》计有37卷,它的篇幅是《内经》18卷的两倍。青霉素由于战争才重新被人拾起;微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在战争的促进下以生物学战事为服务对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有了很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成为化学之战,橡胶的合成、哈伯制氨方法的出现都与这场战争有关。当时,对3000种以上的化学物质进行筛选仅发现一打有效的毒剂。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称之为科学之战。有人戏称前一段美国对冲基金对东南亚造成的“金融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见战争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学的前进。
二.
科学不仅仅被动接受战争的 *** 。各个国家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开始组织本国的科研力量集中进行研究,其规模和费用都是以前不能比拟的。这说明科学已从以前的被动被战争 *** 所发展,已转变为主动的为战争的需要而研究。
贝尔纳写到:“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科学家的协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问题不在于少数技术人员和发明家把众所周知的科学原理都加以应用,而在于所有国家都对本国科学家实现总动员,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战争期间提高现代化武器的破坏力并且设计出防护方法,以应付对方在现代化武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也描述了同样的情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的发明机器应用以及控制防空炮火的迫切任务,把大量有修养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动员到这个领域来了。自动计算机的神奇也属于这个思想领域。的确,人们在过去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活跃地探索着这个思想领域。”大批科学家的集中是 *** 集中控制的结果。不仅如此,一些新的学会和研究机构在 *** 的直接干预下也相继出现。美国于1916年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这个研究会在1932年度的报告中写道:“。。。科学的应用将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于是便把科学工作者征集到国家的工作人员大军中并受到相当效果。” *** 和国家集中科学家进行研究以增加控制很早已有,但这种情况只是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明显起来。战争是促进科学研究集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十年代,美国参加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人有一万五千多人;维纳与其他一些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在火炮的自动跟踪目标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共同创立了控制论这门新学科。战时导致的这种集体化研究,跨学科、跨部门、收效快,为以后的集体化研究起了很好的一个示范作用。
三.
战争导致了部分科学研究者的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者的转移。科学家人数和质量往往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对科学中心的转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武装移民”的制度;当攻克了一个城邦之后,将本城邦的一部分公民移居那里。这种“武装移民”制度,将希腊的科学文化传遍各处。伏尔泰认为认为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意大利人的天才创造,而不是君士坦丁堡逃亡者的来临,但也不能否认,文艺复兴前期,拜占庭帝国与土尔其人打仗时,得到了意大利人的帮助,希腊的教师来到意大利,而意大利的人则到拜占庭去学希腊文,这些情况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作好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当土耳其人在1452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时,大批希腊学者逃往意大利。希腊学者的转移不能不视为文艺复兴的原因之一。在回教徒攻占亚历山大亚后,大部分的学者迁居到当时的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增加了八百年后流传给欧州的文化知识宝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组织阿尔索斯敢死队,到战败国把科学家弄来。美国把德国所有著名的科学家都俘虏了,大批的技术专家被弄到了美国,其中包括德国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战争的结果会导致一个国家威信和地位的提高,从而吸引科学家到此国进行研究工作。小李克特分析法国科学地位的下降与德国科学地位的上升原因是:“与这种转移有关的是法国科学家成就的减少与德国科学家成就的增加,以及其他国家的科学向往去德国而不是法国,。。。。。”当时,拿破仑1815年滑铁卢战败后,法国的地位日益下降,科学家大多愿意去新崛起的德国而不愿去法国,以至法国科学中心的地位被德国替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威信和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的人才都流入美国,这种“科学剥削”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四.
战争的作用使得科学结构产生了一定异化和畸形。科学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方面构成的。早期战争对于科学的 *** 多集中在应用研究上,如英国皇家学会研究的多是航海技术,美国人也热心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有关的科学研究。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这种倾向有所转移, *** 开始支持纯科学研究。美国的一份文件就 *** 大规模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理由申述到:“说明联邦这种强大作用的一个理由是想支持各种与 *** 自身的需要直接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研究。这样一来,国家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如国防和卫生)内就能保持强大的能力。。。。。”由于战争的影响, *** 在决定基础研究的同时,便侧重了基础研究的目的性,一些与战争有关课题的学科,诸如核物理、电子学、空间技术、海洋科学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战争期间,基础科学的成果向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过渡开始了加速。战争的需要使得 *** 考虑每一项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否能转化为实际技术而应用于战争。F。梅森写到:“这样,亚历山大军队所收集的资料,为亚里士多德生时就已出现的那种思辩倾向转入经验考察的趋向,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往后我们还会看到,拿破仑征服了一些国家之后,法国科学也表现了一种由理论重新转入实用的类似倾向。”战争期间,一些理论科学家转向实际研究,成为工程师。维纳在用数学方法解决弹道学问题时,发出感叹:“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我们数学家在世界上将是有所作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冯。诺伊曼主要研究纯粹数学,大战爆发后,他开始转向应用数学。1940年左右,冯在认识到,世界上充满斗争和对抗,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皆如此,于是他对对策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飞机设计和爆炸研究的需要,他又开始了对流体力学的研究。他参与了洛斯。阿拉莫斯的曼哈顿计划,特勒的氢弹发展小组。战争期间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密特根都进行了反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用数学象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库存论、决策论、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应用数学分支相继推出,系统工程、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这些显然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移加速有关。
战争的影响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研究周期缩短。由于战争的需要,军事课题的紧迫性会大于其他课题,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经费都会大于其他的研究,所以导致“研究---生产”周期的缩短。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外交政策研究所1960年的一份报告中写到:“在一个军事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赶上、拉平或超过敌方技术成就的时代,武器研究、发展和生产所需时间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飞机的应用周期为14年,雷达为15年,核反映的应用周期为10年,原子弹的应用周期为6年。比起其他方面的成果来说,这些项目的应用周期是较短的。

战争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战争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是正负各半:一方面战争对科技的需求很大,所以对科技的投入资源也大,但由于战争,很多的研究设施、研究资源如样本、生态等遭到破坏,也对科技起到抑制的负面作用。还有就是战争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是偏面的,不是象和平建设一样全面发展。
战争对社会发展有非常负面的影响:一是对社会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沉重的破坏;二是对社会生存环境的极端破坏如对经济、就业、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三是在交战双方的社会中留下了仇恨,为将来战火重燃埋下了种子;四是破坏了其他国家对世界安全的信任,大家还是确信世界是靠武力生存,弱肉强食,这样的信念会让更多的和平时期的资源流向军事,从而削弱了其他方面如教育医疗等的发展效果,进入军事竞赛的恶性循环,在高科技的情况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科技发展促进人类发展的事例有哪些?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将人类推进到了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应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的分类

1、生命科学

2、空间科学

3、哲学

4、自然科学类

5、人文科学类

6、高新技术类

是工业推动科技还是科技促进了工业发展,简述理由

是工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反过来,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出现瓶颈,这时候就需要科技的发展来突破和带动。一旦出现新的科技,就必然会带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是工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两者均为现代文明的基础,工业好比土壤,科技好比种子,没有土壤,种子没有作用,没有种子,土壤也是荒地,科技依靠工业发展的土壤得以壮大,种子的开花结果也回报给这片土地丰硕的收获,两者循环促进,交替着前进。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Yes or No? 请说明理由

Certainly Yes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是依靠战争手段完成的,它为两国的大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度量衡、关税。美国正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的。 
2.阻碍乃至破坏生产力。中国汉族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小农经济的代表,他们经不住战争的威胁,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分裂和战争。

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篇一

  对物理学家失误的解读

  摘 要: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科学家付出劳动的艰辛,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失误;科学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08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介绍了物理学家成功的、正确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失误。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酿成失误原因的剖析,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

  事实上,物理大师也会走弯路,有失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贝克勒尔认为要找到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得多的元素是不大可能的;牛顿推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大;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由于实验的局限而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

  中子发现的历史更值得回顾。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前,在实验中已有迹象表明在核中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子。例如,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利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后来居里夫人的女儿I?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对这种射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种射线射到石蜡上,测到了有反冲质子从石蜡放出,他们认为这反冲质子是由这种不带电的的射线所轰击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和玻特等人都没能抛弃传统的旧观念,而断言为这种射线正是大家所知的Υ射线。太可惜了!尤其对约里奥-居里夫妇而言,只要根据打出质子的动能,仔细地推算一下,假如入射粒子是Υ光子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将达几十兆电子伏,要比实验测得的这种未知中性粒子的能量大得多,于是就会发现,这种未知中性粒子不可能是Υ射线。可惜旧的传统观念太深了,以致快到手的成果丢掉了。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中,同样的失误又一次发生在约里奥-居里夫妇身上,使他们成了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

  纵观物理学家们的失误,造成他们作出错误分析或错失了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是人类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难曲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发现和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发现,但突破传统观念总是非常不容易。

  二、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积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家的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似乎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不敬,在时代呼唤更多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个曲折艰苦的过程,是个反复修正、反复深化的过程;有利于确立不怕挫折的信念,增强学习中的毅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挑战权威,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当然,仅仅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更要注意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待失误和挫折的科学态度和不屈的探索真理的精神。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后来又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934年获得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工放射性,并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教授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现中子、验证中微子存在等物理研究方面几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热诚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众多领域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直到年逾90,仍不时到研究室去,他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成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项目,一旦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物理学家的失误和科学上的骗局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法国物理学的权威布朗洛发现N射线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对科学史上骗局的揭示显然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家的失误,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由衷的敬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重复物理学家的失误,比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实验,将电流表的表面背对学生,在插入磁铁后,让学生跑到讲台后看指针的读数,学生看过常常露出不解的神情,“指针没动啊!”可磁铁确实在线圈中啊!如此,模仿了当年科拉顿所做实验的情景,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科拉顿的失误和法拉第的成功在创新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三、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几点反思

  1.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正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对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抓住学生因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生成;不轻易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的机会,为教学的有效介入创造最佳时机。

  2.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教师更好地锤炼教学艺术。

  既然物理学家都可以有失误,对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的失误也就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在教学中,教学双方也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发生错误,错误可能来自学生,也可能来自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能从容应对,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也不能回避,而是要认真反思,究其原因,寻其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也可以是一次机遇,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教师正确处理失误是可以锤炼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

  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篇二

  物理学家阿伯拉罕・派斯和他的物理学史著作解读与述评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阿伯拉罕・派斯进行评述,探究其对于整个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从其著作方面入手,加强关于著作方面的科学解读,希望能够充分继承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精神,对其贡献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整个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阿拉伯罕・派斯 物理学史 著作 解读 评述

  2000年,作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科学史作家,阿伯拉罕・派斯不幸去世。派斯去世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时光在哥本哈根度过,终年82岁。

  派斯,1918年出生于荷兰,属于传统犹太人。派斯的中小学教育始于阿姆斯特丹。随后,凭借着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他非常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1938年派斯顺利毕业,并获取了两个学位,一是物理学,二是数学。但派斯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来到乌得勒支大学,进行个人学术的进一步深造,追随导师乌伦贝克。后来乌伦贝克定居美国,因此派斯的硕士毕业论文,由罗森菲尔德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最终派斯在1940年硕士顺利毕业,取得了相应的硕士学位。然而在当时,德国已经发动世界大战,并逐渐占领荷兰。第二年,德国宣布,7月14日之后,整个荷兰的任何一所大学,严格禁止犹太人考取博士。这件事无疑影响了派斯,他努力赶写博士论文,限期真正到来之前,他最终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纵观派斯的整个求学生涯,真是十分不易。然而,派斯随后将要面对的处境更加危险和艰难。当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压迫,这也使当地诸多物理学家,为免于遭受迫害而选择逃避,离开了培养自己的大陆。但是派斯不同,他没有离开故土荷兰。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爆发后,派斯提心吊胆,整天需要东躲西藏。访问他的当地物理学家也越来越少,除了克拉默斯,派斯较为重要的朋友。克拉默斯访问时,一般都带科学文献,两个人进行物理学知识的相关探讨。克拉默斯本来在莱顿大学承担教授职务,但后来,犹太人解雇现象较为严重,教授对德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抗议,德国占领大学之后,勒令当局关闭了学校。这对派斯的日常研究,即量子电动力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当回首往事,派斯都感到非常不堪。荷兰当地犹太人,包括派斯的妹妹,普遍开始被抓,然后进入死亡集中营,遭到德国人残酷的杀害。而派斯自己,幸运的是能够免于这场灾难。灾难具体情况,详见其自传体著作《欧美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派斯到达哥本哈根。在那里,派斯会见了波尔,与其一家人相处融洽。与此同时,他与波尔展开了知识方面的沟通,彼此交流十分惬意。在波尔的大力推荐下,1946年秋,派斯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和调查,访问的具体地点为普林斯顿,当地的一家高等研究所,但是在当时,这个研究所成立时间不长,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杰出成果。不过研究所的物理学家鉴于自身多年的经验,告诫派斯,研究过程中,如果一味闭门造车,是绝对行不通的,需要广泛涉猎。派斯听取了同行的建议,决定不再回欧洲,留下来潜心研究物理学。

  派斯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理论物理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47年,设尔特岛会议顺利召开,派斯有幸受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施温格做出了科学量子力界的报告,报告非常详细。与此同时,“费曼图”这一理念得以提出。

  派斯深深明白,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今后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似乎已经和自己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了。尽管这方面的雄心有一定的挫败,但是派斯并没有被真正击败,而是转向宇宙线的相关领域。派斯变得更加努力,在加强探索的同时秉承更加积极的态度,针对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基于此,派斯得以明确自身的方向,并着眼于基本粒子,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

  派斯经过大量研究,逐渐提出了协同产生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在日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和确立。后来,新量子数即奇异数,诞生并发展,关于这方面,派斯曾经与盖尔曼展开过合作,但是实验研究最终失败。

  派斯仍然不放弃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K介子混合理念。基于物理学本质来说,量子力学得到了充分诠释,态叠加原理也得到了完善。但是很多物理学家不禁产生了疑问,粒子混合究竟能否符合实际?然而,我们如果站在量子力学角度进行分析,透过基本粒子的本质,会发现观察量具有自带属性的特点,本身存在相应特征和形态。在态叠加原理的应用过程中,守恒电子数一旦满足这一相同条件,粒子混合就能实现。经过派斯等人的共同努力,K介子系统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在这之后,粒子混合不断涌现。不久,科学界又提出了量子排这一概念。通过量子排方面的科学研究,粒子物理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并对其形成一定反哺。基于此,量子力学概念得到普及和推广。量子排现象之所以提出较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敢对其进行大胆想象。

  派斯在其他领域同样做出过一定贡献,比如G宇宙领域。然而,在70年代末,派斯逐渐转向物理学史,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朝着作家的方向发展,并在这方面进展顺利,例如爱因斯坦传记得到了广泛好评,波尔传记也同样大获成功,中文出版量相当可观。还有关于基本粒子方面的科学史巨著《基本粒子的物理学史》的中译本也问世。派斯造诣十分高深,熟知理论物理,对物理学史的叙述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除此之外,派斯语言能力超强,除了母语荷兰语外,他还熟悉地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丹麦语,这为他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派斯的物理学著作,内容更加凸显真实性,如对科学界出现的错误等都进行了如实体现。特别是曾经承受的挫折、物理学走过的弯路,以及物理学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迷惘、物理学家个人存在哪些不足等,他都较为直率地指出。

  比方说,在爱因斯坦传中,派斯对爱因斯坦的不成熟之处以及其研究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都进行了毫不客气的说明。再比如,书中指出,马赫原理虽然没有对物理学理论起过推动作用,但它仍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虽然派斯对波尔十分尊重和爱戴,但在波尔传记中对其并未有讳言。比方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波尔失误不少,尤其是波尔还曾否定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能量守恒定律,对此派斯在书中也如实进行了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哥本哈根阵营中泡利、狄克拉等人对波尔的不满之词。

  由此可见,派斯在潜心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公允的态度,并且敢于分析伟大物理学家的不足,敢于说出真话,态度十分端正,因而学术界对其十分认可和重视。派斯尤其重视书名,绞尽脑汁之后,才能拟定完成,而且一定要别出心裁。

  1963年,派斯最终选择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来到了纽约,进入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直到退休。1990年,派斯同他的第三任妻子――丹麦人类学家尼可莱森结婚,结婚之后,派斯每年往来穿梭于纽约和哥本哈根之间。2000年,派斯的《科学英才:20世纪物理学家群像》问世,这部著作是派斯从个人视角对自己所认识的物理学家进行的速写,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

  参考文献:

  [1] 史明宇,陈绍军.“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J].理论月刊,2021(2).

  [2] 刘昊淼.浅析量子力学无限方势阱――通过无限深势阱来理解量子力学非定域性[J].神州(上旬刊),2021(9).

  [3] 胡化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诠释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21,10(1).

  [4] 张占新,莫文玲,王凤鸣等.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大学物理,2021(30).

  [5]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2021(46).

爱因斯坦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不会达到时空领域的科学水平。
首先,科学家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2种,爱因斯坦是前者,提出理论可以给科学带来想法,但也要有人能实际做出来(这就需要实验物理学家)。
他的存在会带来学术上的活跃,就想一群人大游戏突然来了一个高手一样。科学会更发达,但巨大变化,我个人认为不会,不过有他在的话,我也相信会多不少有趣的新理论。
不会加大战争,爱因斯坦是反战的,他有个外号叫“世界公民”,原子弹的事,也惹怒他亲自去电视台质问美国政府。如果他还活着,自然会吸取教训,注意哪些有趣的科学的危险性。
多了一个比霍金还大咖的科学家,网上会经常有他的新闻,但也很少能有实际采访的视频,他是一个讨厌个人“崇拜”的人。
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帮助对抗纳粹,他曾在利奥·西拉德等人的协助下曾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而二战后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使用核武器,并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关于战争科技的历史与现状,不要繁杂,要有自己的见解、评价

1069年——宋神宗采用王安石新法,开始实行青苗法。
1900年——我国飞机设计师冯如第一次试飞成功
1926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首次发现物理超导性
1942年——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发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原型机进行首次试飞。
2003年——伽利略号太空船任务结束,撞向木星坠毁(图)
9月22日
1981年——高速火车在法国首次露面
1986年——英国给一个两月半男婴移植心肺成功
1988年——首次横穿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抵北京
1988年—— 火星距地球的距离由4亿零130万公里的最远点缩短到5881万公里的最近点。这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地面上观测这颗神秘行星的最佳时机。
9月23日
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
1846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格弗里恩·伽勒根据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的计算结果发现海王星。
1949年——苏联研制成功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9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9月24日
1852年——法国人吉法尔制造的用蒸汽机推进的飞船试飞成功。
1909年——中国设计的第一条铁路通车
1960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在美国下水。
1994年——美国首次提取出恐龙基因材料。
9月25日
1952年——我国第一部自制三千瓦水轮发电机在东北电机厂
试制成功
1966年——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试飞成功
1973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天空实验室2号”——的三人飞行小组,在地球轨道飞行59天后,在太平洋安全降落,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1992年——美国发射火星观察者探测器。
2004年——中国返回式卫星FSW-3-2返回。
2008年——中国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1:10发射升空

物理学家的剧作背景

《物理学家》作于1962年,是为迪伦马特带来国际声誉的作品。《物理学家》有着广阔而复杂的时代背景:美苏冷战正酣,军备竞赛如火如荼,1962年,赫鲁晓夫不远万里把导弹运到古巴,向美国叫板,尽管后来又不得不妥协,这场“导弹危机”并未真正引起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战争,但巨大的蘑菇云却从此成为笼罩在全世界上空挥之不去的恐怖阴霾。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延续了二十年、地域涉及美苏连带整个欧洲的故事。但是在这个剧本中,迪伦马特仍然对故事进行了最高度的压缩,把时间局限在两个小时之内,把空间局限到了樱桃园疗养院内旧别墅的客厅这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范围内,事件则紧紧围绕着莫比乌斯杀死蒙妮卡护士展开。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物理学家的战争”这一概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989.html
文章标签:这一  物理学家  概念  评价  战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