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目测光的传播

时间: 2023-08-26 2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2次

如何目测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光速是如何被发现的?

光速在很早很早以前就被科学家们发现了,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光速是不可测量,瞬间的东西,直到后来有个天才的科学家偶然观察到光速的规律,总结出光速是可以被测量的,这在当时科学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那么究竟是谁率先发现了光速可以被观察测量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说道说道。

一、打破常识,第一位尝试测量光速的科学家。

话说,当时物理界的大佬开普勒和笛卡尔都认为光速的传播不需要时间,是瞬间进行,通俗的讲就是人眼是感觉不到的,把眨眨眼快N倍,但是当时另一位大佬伽利略却认为光虽然传播的很快却是可以测定的,伽利略是位行动派,既然认定了自己的理念就开始了最早的测量光束的实验。

二、光速并不是瞬间传播的,而是在空间中以有限的速度传播的。

真正证实伽利略的猜想的是奥勒·罗默,一名天文学家,罗默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伊娥绕木星一周需要42.5个小时,但是按年观察的话有时伊娥出现时间会有偏差,或早或晚点。罗默认为并不是伊娥绕木星的时间会有偏差,而是地球离木星的距离决定了偏差,即地球离木星越近伊娥出现的时间会略早,反之就会略尺。由此罗默发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木星离地球越远光的传播速度越久导致了伊娥出现的时间越迟,越近光速传播越快,伊娥出现时间更早。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科学家已经精确测量出光速: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通俗来讲一个眨眼的功夫光速能绕地球七圈。

三、光速是宇宙万物的速度极限,它是时空的基本性质 。

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极限,光速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科学家可以用光年衡量距离,也能衡量时间,为什么说可以衡量时间呢,通俗讲物体离我们越遥远(光年计算),如果能够观察到以光速的角度可以定义为过去。

此文到此就结束了,读者朋友如有补充意见可以留言板留言哦。

是由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利用木星卫星的成蚀发现,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和跟进,不断一点点修缮,终于将光束一年所走的长度成功的测量出来。
光速是通过最严密的科学设备发现的,这些设备可以检测出光子的移动,这样就可以发现光速了
光速是科学家通过严密的计算而算出来的,光速是用位移除以时间而得到的,非常严密

炮兵如何目测距离?

一、跳眼法
  跳眼法是我军常用的简便测距法。柱子在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用的就是 “跳眼法”。它的具体方法是:将手臂向前伸直,竖直拇指,闭左眼,使右眼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至该点的宽度,将此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者至目标的距离。跳眼法的原理是人两眼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不久前去世的志愿军优秀狙击手张桃芳最擅长此法。在上甘岭狙击战中,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没有配发瞄准镜,测距主要依靠目测,而3个月毙敌214名的战绩,也证明了熟练使用跳眼法测距的准确度。
  二、拇指测距法
  据资料刊载,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勤人员也有一种简便的拇指测距法,与跳眼法不同,这种测距法的目标只能是步行的人。测距者将右臂伸直,竖起大拇指,对准目标。如果目标一步刚好跨越了整个指甲的宽度,距离约为50码,2步100码,3步150码,4步200码。这种方法的测量极限只有200码,因为如果拇指宽度进行5以上的等分,误差将会大大增加(注:1米=1.0936码)。
  三、 臂长尺法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你:你的臂有多长?你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具体地说,臂长尺是以自己臂长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在铅笔或直尺上,并依次注以数字的尺。如你的臂长为60厘米,则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长为6毫米。具体地说,尺的一端为0分划,据此6毫米处为1分划,12毫米处为2分划,18毫米处为3分划……按上述方法在铅笔或直尺上标好分划数,臂长尺就做好了。
  用臂长尺测距离有两种情况:
①已知目标间隔(高度)求距离。测量方法是:以手持尺,将臂向前伸直,使尺的0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拇指压在目标的另一端所对准的分划上,读出分划数,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间隔(高度)×100
距离=――――――――――
分划数
②不知目标间隔(高度)求距离。要领基本同前。不同之处是在前后两点上,分别测定目标的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点间(前进或后退)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进(后退)距离×小分划
距离=―――――――――――――――
大分划-小分划
四、三角孔法
三角孔与臂长尺类似,也是一种简易的测距工具。三角孔的制作方法如图:取长约15厘米,宽为8厘米的硬纸片,中间用刀挖一等腰三角形孔,使底边B 长和高L的比值为1︰2,底边B长等于自己臂长的1/10,再在三角形两腰刻上10等份分划,并从顶角注记0、1、2、3……10等数字,则两腰上相应数字的孔间,表示臂长的百分之几。
  用三角孔测距离时,手持三角孔板,臂向前平伸,眼睛通过三角孔观察目标,使目标间隔(高度)正好嵌在三角孔的某个对应刻划间,读出分划数,按公式:
间隔(高度)×100
距离=―――――――――――――――
分划数
即可求出目标距离。
五、 用声、光速来测定距离
大家知道,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钟约30万千米,声的传播速度每秒钟约为340米,即每3秒钟传播约1千米。由于光速很快,在简易测距中,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记。根据光速与声速的关系,可以测量距离。具体方法是:从看到光起,用秒表卡出或数出听到声响时的秒数,再除以3,即得到距离的千米数。其计算公式为:
见光到听见声音的秒数
距离(千米)==-----------------------
3
六、夜间估计距离法
  夜间利用光源和声源可以判断距离:
  在1公里以内可以看到香烟头和火光;
  在1.5公里以内可以看到火柴的火光和手电筒的光亮;
  在2公里以内可以看到步枪射击的火光;
  在0.5公里以内可以听到人平常的谈话声;
  在1.5公里以内可以听到人的呼喊声;
  在1公里以内可以听到汽车开动声和马蹄声;
  在2公里以内可以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在5公里以内可以听到枪声。
  七、 用军用望远镜测量距离
在军用望远镜右镜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密位分划,以十字线交点为基准,左、右为方向分划,上下为高、低分划。每个大分划为10密位,小分划为5密位。方向角是指被测两目标(或一目标在水平方向的两端)对望远镜在水平面上的夹角。高低角是指被测两目标(或一目标在竖直方向的两端)对望远镜在竖直面上的夹角。用望远镜测方位角,是用它的方向分划进行的。测量时,应将望远镜持平,当所测的两目标在视界范围内时,则以十字线交点或任一方向分划对准其中的目标,再数出至另一目标间的密位数,即为该两目标的方向角。如图所示,两目标的方向角为 0-65(65密位):
  用望远镜测高低夹角,是用它的高低分划进行的,其要领与测量方向角相同。
  当你测出目标的方向角或高低角后,即可用密位公式计算距离:
  目标间隔(宽度或高度)×1000
距离=——―――――――――――――——————  
密位数 
   例如:用望远镜测得远处一男子高低角为20密位(成年男子高度一般为1.7米),则到该男子的距离为
 
       1.7×1000
     --------------------- =850(米)
          20
首先是在指挥部通过卫星搜索目标后,锁定目标-测量距离,具体位置,跟踪目标,再把信息资料用电脑快速传达到指定的炮兵指挥部,通过上级批准后,再根据信息资料上的卫星位置快速准确的跟踪目标!
远程的 打的都是超视距目标 只能瞎猜
或者根据地图 看距离多远 怎么整 直接看是看不到的
  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那么距离是怎样计算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
  大分划-小分划。
  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这个侦察员先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分划,然后照直后退30米处又测得该两地物的间隔是5个分划。把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
  30×5=50米。
  8-5

  目测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测量“仪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远,远到宇宙太空的天体。用眼睛测量距离,虽然不能测出非常准确的数值,但是,只要经过勤学苦练,还是可以测得比较准确的。在我军炮兵部队中,有许多同志练出了一手过硬的目测本领,他们能在几秒钟内,准确地目测出几千米以内的距离,活象是一部测距机。
  怎样用眼睛测量物体的距离呢?
  人的视力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物体的远近不同,视觉也不断地起变化,物体的距离近,视觉清楚,物体的距离远,视觉就模糊。
  而物体的形状都有一定规律的,各种不同物体的远近不同,它们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练习目测,就是要注意观察、体会各种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程度。观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目测出它的距离来。例如当一个人从远处走来,离你2000米时,你看他只是一个黑点;离你1000米时,你看他身体上下一般粗;500米时,能分辨出头、肩和四肢;离200米时,能分辩出他们的面孔、衣服颜色和装具。
  这种目测距离的本领,主要得靠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学到手。别人的经验,对你并不是完全适用的,下面这个表里列的数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眼力观察的经验,只能供同志们参考。
  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
  距离(米) 分 辨 目 标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
  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可分。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你觉得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判断距离没有把握时,还可以利用与现地的已知距离,相互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判定。比如,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五十米,如果观测目标附近有电线杆,就可以将观测的物体与电引杆间隔比较,然后再判定。现地没有距离比较时,就用平时自己较熟悉的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经过反复回忆比较后再判定。如果要测的距离较长,可以分段比较,尔后推算全长。
  由于天候、阳光、物体颜色和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会受到影响,目测的距离就会产生误差。
  晴天: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视力会减弱,容易把物体测远了;如背向阳光观测,眼睛不受光线刺激,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体测近了。
  阴天或早晚天色较暗时:能见度减弱,物体显得模糊,容易把目标测远了。
  雨后:空气清新,物体颜色鲜明,又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在开阔地形上目测,或隔着水面、沟谷观察,或从高处往低处观察,都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经过艰苦练习,反复体会,摸出自己的经验。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体会深,经验丰富了,就能比较准确地目测出物体的距离来。

  用步枪测
  我们手中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等,都是消灭敌人的武器;可是在简易测绘上又有它的新用途,它既是武器又是一具出色的测距“仪器”,使用起来迅速方便。在你对敌人射击,进行瞄准的同时,就能测出距离来,这对于选定标尺分划和瞄准点来说,是非常及时适用的。
  武器怎么还能测量距离呢?
  这是根据准星的宽度能遮盖目标的情况计算出来的,所以叫准星覆盖法。工厂里制造武器,都是有一定尺寸的,如准星的宽度是2毫米,瞄准时眼睛到准星的距离,各种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动步枪为74厘米)。目标(主要是人体)的宽度一般是50厘米。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武器在不同距离上准星宽度与目标(人体)宽度的关系。根据计算,当准星宽度恰好能遮住一个人体时,各咱武器的距离分别是:半自动步枪200米,冲锋枪160米,轻机枪170米;若遮住半个人体,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准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个人体,那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记住准星遮盖目标的情况,就能立即估出距离来。

  用指北针测
  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
  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
  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叫做“跳眼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测量方法是: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些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这种方法误差很大,只能用来估算。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ppt课件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与教学设想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其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认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本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前面观察光和影的活动后,先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获得一些关于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科书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实验的器材、方法和步骤,卡纸上蓝色的点表示小孔。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教科书中左图,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而教科书中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实验结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除了以上实验方法外,还希望学生能自己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有两个用意,一是希望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是反复验证,最好是用多种方法验证。二是学生想办法证明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教科书插图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弯管对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能看见光亮。如果用的是弯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不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就不能看见光亮。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教科书没有介绍出来,是为了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希望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光是直线传播的。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
文章标题: 如何目测光的传播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182.html
文章标签:目测  传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