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军攻城能力怎么样

时间: 2023-08-26 17:00: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明军攻城能力怎么样

大明朝北京保卫战,刚吃了大败仗的明军为什么能全胜

北京保卫战刚吃了大败仗的明朝升任于谦为兵部侍郎,令其全权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但根据当时的体制,兵部尚书无权直接指挥军队,朱祁钰特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将领必须听从于谦指挥,否则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重任在肩,于谦当仁不让,立即撸起袖子开始干活。
首先诛除王振亲信,平息民愤,稳定内部;接着解决“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问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使也先挟英宗作为政治工具攻城掠地的企图破灭,又便于统一部署京师的保卫工作;然后解决人才问题,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鉴于土木堡之战犯了许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后勤保障很糟糕之血的教训,于谦把后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级别”,把后勤工作当成法宝,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准备。
一是人力准备。
土木堡之变后,京军损失绝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队很少,必须重组,充实力量。于谦除了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入京,还把沿海为倭寇准备的“备倭军”也调来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浙江兵调来
后,北京兵力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人数上超过了来犯的瓦剌军。
二是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个重要官员,到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兵买马,然后进行训练,作为预备队备用。
三是筹措武器装备。
当时的情况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普遍。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将南京库存的126万件兵器紧急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
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共得头盔9000多项、甲5000多件、火枪1.1万多杆、火铳2万多支、火箭44万枚、火炮800多门。
四是更换明军的战服、军旗。
五是粮食准备。
民以食为天,粮食更是军队的命根子,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当时有数百万担粮食储备在通州,而且是为北京储备的,是北京军民一年的口粮,但因无法快速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军夺走,建议一把火
烧掉,于谦坚决不同意。在于谦的领导下,紧急运粮的工作开始了。官府征用500辆大车日夜不停地运输;动员百姓及官兵家属、亲友自备车辆运粮,运费官府支付,运到北京20石以上另发一辆银子。几天工夫就完成
了运粮任务,军心大振,民心稳定。
六是为官兵预支半年工资和军饷。官兵们欢呼雀跃。
七是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为了备战,于谦把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
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备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的城墙,长达45公里;增修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
改城内侧土筑为砖砌;深浚城壕,加强城防;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11000多个,在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5100多丈长的沙栏木。
八是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准备切断瓦剌军后路。
九是严惩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任用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
十是改革军制,把之前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北京守军兵精粮足,士气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保家卫国战斗中奋勇杀敌。

准备工作做好了,气势汹汹的瓦剌军也到了,还把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带上了。
由于准备充分,经过五天五夜激战,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不但没有重演,明军还越战越勇,在于谦的统一指挥下,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瓦剌军打得人仰马翻。
屡战屡败的瓦剌军攻城不克,意欲和谈,却是一厢情愿,于谦尿都不尿他!
这边厢在北京吃了大亏,那边厢进攻居庸关的部队又不顺利,被守关明军挡在关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军又陆续抵达,再不脱身,连退路都没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断的瓦剌军向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撤退。于谦立即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军,击溃一万多人,大将阿归等48人成了明军的俘虏,被瓦剌军抢走的一万多头牲畜也“物归原主”。
当年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面溃退,被赶出塞外。

明朝抗日援朝明军战斗力是比日军强许多吗

不是强 而是旗鼓相当 互有胜负 (费正清: 明史)
明军强在大炮和朝鲜支持 日军则强在鸟枪,实战经验丰富。
在双方后期僵持 都没有给对方致命攻击。恰巧2次战役时 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撤退。

文禄庆长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李氏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文禄庆长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李氏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1592年开始至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丰臣秀吉日本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丰臣秀吉日本军迅速占领李氏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大明王朝军的反攻阶段,大明王朝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丰臣秀吉日本军再次入侵,大明王朝军和李氏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李氏朝鲜。
文禄庆长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由于此役,李氏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文禄庆长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文禄庆长之役是东亚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集团热兵器战争(比起欧洲大陆上最早的大规模热兵器战争——拿破仑战争——早了将近170年)。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火枪、火炮等热兵器进行野战、攻城战。总体上大明王朝军拥有并投入的火器数量和质量压倒了日本军,以至于战争后期日军不敢在野外与优势火力装备的大明军进行野战,这对战争的胜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据双方史料统计,大明军各营火器装备覆盖率达到了67%(并且组建和大量运用了装备有五连发火枪的快速机动的骑兵火枪队),而日军的各队火器装备覆盖率只达到了11%。明史记载,大明军还投入了数千辆装备中小口径火炮(或霰弹炮)的装甲战车(偏厢车等),尤其是后期大量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大型风帆战舰福船的南方水师入朝援战,更加使得战争的最后结局愈发没有悬念。
这又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大明王朝军和丰臣秀吉日本军均有过良好表现,明军主要依靠庞大的火器、人数、骑兵、水师、后勤优势,日军则主要依靠训练有素勇敢顽强的足轻步兵队和近乎狂热偏执的武士道精神。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大明军队来自本土不同地域的部队间军事素养参次不齐,日军在战略指挥上思维僵化,等等。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不存在这个的。
明军强在大船和火炮。同时朝鲜对明朝支持。两军同心协力对抗日军。
张居正强化防务,使得日军连吃败仗,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吐血而亡,日军撤退
是的

明朝骑兵,3千打败3万日军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已经震动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 *** 派遣了两支偏师前往朝鲜侦察敌情。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军埋伏,全军覆没。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下面和我一起去看看。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 这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颁旨下令东征御倭援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领军事。明 *** 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精锐部队入朝参战,包括:辽东精骑10000;宣府精骑8000;大同精骑8000;蓟镇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保定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 江浙步兵3000; 川军步兵5000 。

辽东、宣府、大同的轻骑兵装备有轻甲、马刀、长矛、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来自明军的神机营,装备了火统、鸟枪和火炮。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军在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公元1593 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18000余人。

次日明军发起总攻,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日军凭借有利地形,用火枪不断射击,明军劲弩、火炮齐发,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战斗非常激烈。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激战至中午,中朝军队从三面攻入平壤城内,日军全线崩溃,纷纷夺路而逃。明军炮轰冰封的大同江面,骑兵分路包抄截杀溃敌,日军火烧、炮击、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平壤之役是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明军巧妙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术,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明军入朝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1593 年1月24日——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亚洲战争历史的史册。公元1593 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 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 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三眼火铳、集束火箭的压倒性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明将杨元各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一昼夜交战阵亡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四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不敢出战,而明军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

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李如松真神将也!!!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加藤清正也交还了所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十九日率军进入京城,5月15日推进至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文章标题: 明军攻城能力怎么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170.html
文章标签:攻城  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