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24 09: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这个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皇太后可以以皇帝忤逆、不孝还有恶行等理由来宣告皇帝不再具有作为皇帝的基本资格,从而达到废帝的目的。
当然历史上虽然实例不少,但实质上基本都是权臣借太后的名字行废立!汉、宋、明都是号称以孝治天下,太后废皇帝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让大臣草拟个诏书就可以办到,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汉代上官太后下令废刘贺后立刘询为帝。
太后废皇帝这种情况往往是外戚把权时代,皇帝一般大权旁落,由母亲或者祖母家族把持军政大权。这时候太皇太后往往是权力纽带的中心。比如慈禧太后就掌握了实际大权,而其时的皇帝却只是一个傀儡,故而慈禧太后可以处死皇帝。
太后与皇帝具有同等的社会身份
有人误以为,“君”就是指皇帝,其实不对,广义上的“君”,除了皇帝意外,还包括皇后、皇太子、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就是说,太后与皇帝,从社会身份上讲,具有平等的地位。
人们通常认为皇权最大,理所当然具有废掉太后的权力,这是误解。皇帝行使“代天牧民”的权力,太后是他的“民”吗?不是,她也是臣民的“君”。
事实上,皇帝没权废太后,太后反而有权力决定谁坐在龙椅上,这就是每次皇帝被废,总要抬出皇太后的原因所在。
从中国正统上来说,太后没有言政的权力,因而也就没有权力去处死皇帝。
但是,名义上的地位,权力与实际权力地位有时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慈禧太后就掌握了实际大权,而其时的皇帝却只是一个傀儡,故而慈禧太后可以处死皇帝。
太后制度
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
在国事面前皇帝权利大,
在家事面前太后地位高。
古代封建王朝有两个特殊的位置一直相互扶持,相互对立的,那就是皇帝和太后。一般情况下,如果太后没有权利的野心的话,那么她基本就负责管理后宫。
皇帝看到太后可是要下跪的,只要太后有手段野心大,实权也可以压倒皇帝。
扩展资料: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人出示,并且要限期缴回,亦不准抄存。
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