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们为什么选择秋天围猎,有何讲究?
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地具有了娱乐、军事、体育的多重性质,成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谋取收获的一项集体性的综合运动。《周礼》中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下来。
在战国之前,狩猎是军事大典,为练兵的综合演习。
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有正规的规模庞大的田猎和随意灵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猎,仲冬季节举行的田猎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被纳入五礼之一的军礼之中。
清王室起于我国北方的长白山麓,世以狩猎作为练武和谋生的手段,”无辐耕猎,有亭征调”。后来,为了防止八旗军贪图安逸,荒废骑射,清王室恢复了古代狩猎阅军制度。不过这时不是用的射驭,而是骑射。特别是康熙、乾隆两朝,更为重视狩猎,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二次大的狩猎活动,据《东华录》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开辟了热河木兰围场,把木兰秋狝定作一项大典,集蒙古各部在木兰围猎并进行塞宴,康熙曾告诉他的臣下说:“有人谓朕塞外行围,劳苦军士,不知承平日久,岂可遂忘武备!军旅数兴,师武臣力,克底有功,此皆勤于训练之故也。”康熙把几次平定叛乱的功绩,归功于围猎训练之勤,这说明他本人确是从练武出发进行狩猎的,康熙晚年曾对他的近臣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丑、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乾隆时还能保持”皆因田猎以讲武事”,其后的几个帝王便把木兰围场作为避暑娱乐之地了。咸丰爱新觉罗奕詝,竟借木兰秋称之名,逃离京城,放弃对英法联军的抵抗,这与木兰秋狝的本意更背道而弛。
猎物在秋冬季节需要储存脂肪和能量,活动频率较多,容易狩猎。
秋冬季节的猎物因保存体能行动缓慢,较易狩猎。
春夏两季,一般的动物都已经繁衍了下一代,出于环境和谐,秋冬季节也是狩猎的好季节。
需要劳逸结合,所以分季节运动读书。
通过运动,得到更好的体魄去治理政事。
基于军事需要,通过狩猎,学习骑射本领,身体力行地为三军将士做榜样。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可能是最早表现狩猎题材的文学作品。短短的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地描写出了包括制造工具在内的狩猎活动过程。
秋天秋高气爽,丰收的季节。春天阴雨绵绵,等天气好了出去踏春,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而且大多动物冬眠
1、秋忙之后
2、以前留下来的传统,围猎储备冬食
很简单,避免农时,骚扰百姓,一般都在秋收以后。
还有个原因是这时候野兽都在储备冬天过冬的东西,出没比较多,或者比较肥。
有点联系,不是主要的,你想多了,只是练兵表示尚武而已。秋后处斩才是这个意思,但是打猎主要是考虑农时,不然大臣的口水都把皇帝淹死了。
清朝时期的皇帝为什么每年都会打猎?
清朝是从马背上取得天下的,清朝的皇帝喜欢狩猎,这和他们的民族习惯有关系。清朝是以游牧民族,弓马上得天下,皇帝狩猎一来可以拉练军队,二来修习看家本领,也是为了勉励子孙不能忘本。另外也表示不忘祖宗创业艰难;每年都要借着游猎的机会,皇帝会见各少数民族首领叙旧情,解决政治,社会上的问题。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清朝取得天下后,骑马射箭的老本行不能忘了。所以清朝入关后,举行狩猎一方面让后代记住祖宗创业的艰难,另一方面还能提高贵族骑马射箭的技能,同时也能培养这些贵族们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和锻炼意志。还有就是这个狩猎有点类似给皇帝放假一样,在狩猎期间皇帝可以好好休息,同时通过狩猎也可以加深皇帝与王公大臣们之间的感情。
清朝皇帝狩猎的场地是在木兰围场,从168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开辟狩猎场以来,到清嘉庆年间的140多年里,这里举行了木兰秋狝105次。康熙皇帝之所以把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这其中还有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是战略要地。在这里狩猎可以炫耀清朝军事实力,起到威慑周边的作用。清朝皇帝通过狩猎,还可以调节蒙古各部纷争,加深与蒙古王公的关系,以达到加强北方边防的效果。
当然了,每次狩猎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到了清朝道光皇帝的时候,清朝国库亏空严重,道光皇帝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加上当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皇帝也没有闲心去狩猎了,这项传承了140多年的狩猎活动就此终止了。
他们每年都要进行祭祀,祈福,他们要把打猎到的食物祭祀给上天,这是古代的一个习俗
因为这是这个民族的一种习惯,他们是在马背上夺得天下的,所以也非常注重这种技能
我觉着是因为他们这个打猎其实就相当于公司团建,这也算是让大臣和妃子放松一下。
皇帝打猎,一场权力的游戏
打猎在古时候至关重要,比如原始人为了获取食物,基本上都是职业猎手。
那时候,人们缺乏先进的狩猎工具,狩猎方法也比较落后,只能欺负欺负一些食草动物,遇到凶猛的食肉动物,很可能自己倒成了“猎物”。
等到铁器时代到来,形势大逆转,弓箭、长枪、骏马、猎狗再加上套、夹、笼、网等狩猎方法,野生动物只有逃命的份了。
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且能够满足需要的时候,打猎也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毕竟比起追捕野物,春耕秋收、牧马放羊风险要小得多,收效还稳定,这时候的打猎对很多人来说不再是必需,飞鹰走马权当娱乐消遣。
当然打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水浒传》里,解珍、解宝兄弟二人出身猎户家庭,武艺高强,都使浑铁点钢叉,擅长穿山越岭,捕兔逐鹿,更敢上山擒虎,以打猎为生,是登州第一号猎户。
二人奉登州之府之命在在城外山上猎虎,靠的不是拳脚武艺,是埋下窝弓药箭,又苦守了三天两夜,才捕中老虎,远不如武松景阳冈上打虎那般气派潇洒。
和很多寻常人一样,古代很多皇帝都喜欢打猎,特别是一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马上得天下,骁武凭陵,勇武之气不脱,最爱干的事就是打猎。
契丹建立的大辽,前后在位的九位皇帝,都喜欢打猎,辽国第九代皇帝天祚帝,也就是亡国之君,更胜父辈,整日荒于游猎,不理朝政。
《辽史·天祚皇帝本纪》里记录天祚帝最多的就是“猎”,猎于金山,猎于夹山,猎于这州、猎于那州,一年四季都在打猎。
那会有一种捕猎大杀器叫海东青,备受追捧,海东青满语叫“雄库鲁”,身高达一米,翅展两米左右,能捕天鹅、野鸭、兔、狍等禽兽,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被誉为“万鹰之神”。
并且海东青捕捉不易,十万只鹰中才出一只,主要产地在当时东北的女真部落,天祚帝爱打猎,喜欢海东青,王亲贵族们更是争先效仿,辽国还特意开辟了条鹰路,派专门的使节下去收海东青。
这些收鹰的辽国使节佩戴专用银牌,还有个特别文雅的称号叫“银牌天使”。却仗势欺人,强抢豪夺、强买强卖,还要求女真人提供漂亮女孩子陪睡,以致激起民愤。
后来,完颜阿骨打建金国,誓师伐辽,屡战屡捷,天祚帝猎心不改,凭借着打猎锻炼的体能一路逃跑,最后被金兵追到了一个叫夹山的旮旯里,每天还是架鹰逐兽,兴致不减,最终灭国。
天祚帝这么爱打猎,大多是出于个人喜好,治国太麻烦,大草原不识耕稼,纵马驰骋、追逐野兽,那多刺激,有权利任性,也因此葬送了江山。
不同于天祚帝的纯游猎,有些皇帝打猎则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拓跋魏建立的北魏,在建国以前,就动辄以数万骑进行田猎,建国初仍然保持这种习惯。
公元431年,魏太武帝在摸南狩猎,率数万骑兵,驱鹿数百万,规模之大令人瞠目。
那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皇家围猎可以获得丰厚收获,太武帝曾于山北,大获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甚至一次狩猎可获兽十万,经济意义不容忽视。
并且魏主会将猎取所得赐给大臣,论功行赏,彰显天子威严,同时也能练兵,提升战力。
说到这,最为人所熟知的王室狩猎可能是满清,满清是后金所建,最早以游牧为生,前期的几位皇帝也爱打猎,尤其是康熙帝,为此还特意设立了宏伟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最早是蒙古部落游牧之地,康熙二十年,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出巡塞外,蒙古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诸蒙古部落将这片草场献给皇家,做行围肄武之所,康熙皇帝以此设立“木兰围场”,进行“木兰秋狝”。
“木兰”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稍鹿”,“围场”指行围狩猎,“秋狝”指秋天打猎。
最早的时候,这片地区被划分为七十二个小型围场,至今还有民谣流传“七十二围古木兰,康熙大战在红山(蒙语为乌兰布统,现已成为景点)”。
皇帝打猎不同于平常猎户的小打小闹,让皇帝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杀死一头熊、老虎或狮子,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圈捕猎物和如何射杀是一门高水平的艺术,既要保证数量,还不能出乱子,需要精心策划和管控。
满清围猎,通俗点讲,叫协同作战,先有管围大臣率骑兵预先选定区域,形成包围圈,并逐渐压缩。
然后隐藏起来的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吹长哨,雌鹿闻声寻偶,雄鹿闻声夺偶,其他野兽为食鹿纷纷而至。
等猎物越来越多,包围圈越缩越小,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才是大规模的围射。
这其中,旗兵、向导、随围猎手、打鹿枪手、长枪手等协同行围,还有一群训练有素的猎狗帮忙。清乾隆朝翰林赵翼所著《檐曝杂记》中有“犬毙虎”一篇,是他扈从乾隆皇帝至木兰围场狩猎时亲眼所见。
这种猎狗叫虎食犬,锐喙高足,身细而长,望之如蛇之四足者,三只虎食犬配合,不需要人的参与,就可以抓到老虎。
从狩猎方式以及外形描写中推测,清帝用的猎犬应该是灵缇犬,这种狗至今于内蒙和围场也能见到,按描述的外形符合,只不过看起来很温顺,能猎虎实难想象。
康熙总结自己在木兰围场一生的射猎成果时说:“ 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糜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 ”。其实这是众人捧一人的成果。
当然满清皇室没事跑到塞北地区架鹰打猎当然不是不务正业,大清以骑射得天下,围猎是为了操练士卒、提升军事技能,使后继者不忘祖辈创业艰险,安不忘危、常备不懈,因此木兰习武被康熙定位“家法”。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木兰围产的特殊位置,此处是进入蒙古高原的一条重要通道,进行木兰秋狝能够团结蒙古诸部,加强中央统治,防备朔方,天威不仅泽被本土,显然也能辐射域外,康熙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便在此处的乌兰布统,乾隆召见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则是在木兰围场的伊绵峪。
想想古代皇帝坐拥四海、权力至上,他喜欢打猎,则是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才会整出这么大的阵势,更多的是一种展示统治力的炫耀性行为。
风靡全球的美剧《权力的游戏》里,国王劳勃嗜酒、爱好狩猎,荒于国事,最终在一次狩猎中被野猪重伤致死,才引发后来权力的争夺。
如今,打猎早已与它最初的生存意义无关,曾经“一人一马一枪”的鄂伦春人也放下了猎枪,狩猎也逐渐变成富人的运动,成为身份的象征,很多人甚至不惜重金跑到非洲体会贵族狩猎生活。
打猎这场游戏仍在继续,只不过转移了舞台。
清代帝王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狩猎”作为古代皇族特有的户外活动,有着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中记载:“天子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狩猎不单单是简单的户外活动,它在有些时候还夹着一些政治色彩,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许田狩猎”,曹操硬是将狩猎变成了政治权力角逐场所。
而到了清朝,皇室更加注重狩猎,除了修建了专门的猎场:“木兰围场”之外,自道光年间之前,清朝皇帝都多次组织了狩猎活动。
清朝狩猎活动的政治作用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统治阶级作为关外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都是过着游牧生活,这是由他们所处草原地带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而随着他们部落人数的扩大,仅仅依靠打猎是无法维持生存,所以他们需要扩张,而这种扩张所仰仗的便是他们游牧的优势,将游牧从生活上的求生方式转换成了军事上的骑兵部队。
凭借着这些骑兵部队,满人在几任君主的英明指导下顺利统一天下。毫无疑问,他们的天下是在马背上所得,所以即使在入住中原之后,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不用过着以前那般四处游牧打猎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是将这种传统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专门组织皇室成员开展游牧活动,以此来警惕皇室子弟勿忘国本。
久而久之,由于满清统治者修建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他们的狩猎活动也不仅仅是起着警惕后人的作用那么简单。而是参杂着另外的一些政治含义。
比如皇帝在狩猎过程当中所射杀的猎物并非做简单处理,而是赏赐给那些有功大臣,以此宣扬所谓“皇恩浩荡”,让这些立功大臣更加忠君爱国,达到维护皇权统治的目的。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在狩猎时往往会要求他的皇子一并到来,一方面可以通过狩猎来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在狩猎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观察皇子的综合素质,作为立褚的参考标准。比如在道光年间,道光帝对于立奕詝和奕欣二人谁为储君时摇摆不定,最终发现奕詝在狩猎时不愿射杀猎物,怜悯生灵的表现,便认定奕詝生性善良有明君之风,所以将其立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文章标题: 古代帝王为什么很多都喜欢打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