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09 18: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众所周知,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很快丢掉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削藩操之过急,致使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那么,如果朱标不死,削藩由他来实行,朱标还会造反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朱标生平及为人。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时正值朱元璋攻打南京。得知儿子出生消息后,朱元璋立即跑到军帐附近的山上石壁上题词,“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以说,朱标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无尽的安慰,他对朱标也倾注了无尽的期望。
从出生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自立吴王时,10岁的朱标被立为世子,直到洪武二十五年病死,长达27年时间里,朱元璋从没有露出改立太子的想法。也就是说,朱棣等皇子从懂事那一刻就明白,皇位只可能是大哥的。
皇位是谁也不是特别重要,父亲的都可以抢,比如李世民,奈何朱标深得人心。与朱元璋火爆脾气完全不同,朱标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在练习国政期间,朱标见到朱元璋大肆诛杀大臣时,多次劝说父亲能“宽通平易之政。”
试想,大臣们整日胆战心惊,而朱标又劝说朱元璋能减少杀戮,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越发崇高起来。对大臣尊敬友好,对自己的兄弟也是如此。《明史》中就记载了朱标为弟弟们求情的场景:
“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对兄弟如此友好,朱标如果不早死,他即位就是人心所向,仅凭这一点就能朱棣造反的企图消失一半,而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来造反,更
太子朱标是一个温和而非常有仁慈之心和爱心的人,他爱戴兄弟,关心黎民百姓,有非常高的威望。并且历代的史学家对朱标的评价,全部都是正面的评价。所以如果太子朱标成功继位,朱棣即使想要谋反篡位,估计多半也是不会成功的。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帝。
作为太子多年,朱标早已深得人心,得到了大臣们的拥护。并且朱标的实力比朱棣是要强很多的。假如说朱标没有死,而是顺利的当上了皇帝。他也是名正言顺。在当时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封建时代,按照古代皇帝选储君的标准来说,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他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当时朱元璋是把朱标作为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的,朱标本身为人仁慈深厚,朝中的大臣对他都是赞不绝口,所以他顺应人心。如果朱标顺利继位,朱棣是没有夺权的任何优势的。首先朝中的大臣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朱标身后有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蓝玉和博友德等人。即使朱标顺利继位,朱棣还是造反了,这些人会挺身而出,朱棣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
因此朱棣无论是在人心还是实力,或者是资格上。都没有夺权称帝的可能。所以说,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朱棣夺权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更改。虽然朱棣在打败朱允文之后当上了皇帝,但是他也做出了一番业绩,开创了永乐盛世,也算是有所作为。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朱元璋最终赢得了桌子上所有的筹码,建立了大明帝国。
之后,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大事,就是选择一个能让他满意的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因太子朱标的过早去世,让这盘棋变得复杂起来,最后燕王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了皇位,几百年来都备受争议。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如果朱标没有过早去世,顺利继位,那么朱棣还会造反吗?
朱元璋在建国后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分封诸子为边镇。朱元璋不相信开国的弟兄们,认为只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才会真心维护大明朝。
但是,这些藩王掌握着封地内的税收、军事、人事等等,俨然就是土皇帝,直接造成了藩王权力过大、朝廷很难控制的局面。朱元璋发现这个问题后,虽然开始削减诸藩的权力,但是却没有收回军队,这一点也为朱棣后来起兵造反埋下了伏笔。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深受朱元璋的宠爱,因此一直在刻意培养他,选择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辅佐他,还聘请了名满天下的大儒宋濂作为文化课老师。
朱标获得了当时最好的成长条件,长大后,又受父亲朱元璋的熏陶,参与处理政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看上去,朱标确实有当皇帝的气场,具备了一个合格继承人的条件。
再者,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其继承人的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谁都不敢质疑,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朱标都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
据记载,朱标虽然身份高贵,却没有纨绔习气,而且天性忠厚、聪颖,对师长非常尊重,长大后也是温文儒雅,颇有风度,受到了文武大臣的一致喜爱和拥戴。明朝大儒方孝儒就这样评价朱标:“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可见当时天下人对朱标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朱标是一个很仁慈的人,宋濂被牵连进胡惟庸一案中,一家子都出了事,眼看就要人头落地,正是朱标拼命死保,才让宋濂免于一死。朱标此举,感动了无数读书人,这就为将来他坐稳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官场人心基础。要知道,历代文官都是由读书人来做的,只要赢得了读书人的好感,皇帝就没有做不好的。
而对于自己的兄弟们,朱标同样非常友爱,有的兄弟犯了错,朱标也是用大哥的面子,救了他们很多次,在兄弟们中间的威望非常高。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他的过早去世,才会使朱元璋特别伤心;也正因为朱元璋太喜欢朱标了,就把对朱标的爱,原封不动地转移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把他树立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
可以想见,如果朱标当了皇帝,朱棣就是再有野心,他也不敢犯天下之怒,取长兄而代之。
表面上看起来,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炆要削藩,但实际上朱棣早有异心。而导致朱棣产生异心的,正是朱允炆的身份。
朱棣骁勇善战,雄才大略,曾为大明立过不少功勋,而朱允炆年纪小,威望不足,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是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因此,朱棣对他没有什么敬畏之心,要自己天天给这样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晚辈天天磕头喊万岁,朱棣心里自然是不服气的。
而朱允炆之所以要削藩,同样也是因为自己威望不足,对各地藩王难以掌控。对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们对自己不服气,自己皇权的威严,在叔叔们那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敬畏,因此才要动手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由于政治智慧不够,朱允炆削藩采取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激起了藩王们的抗拒心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朱标在世,以他的威信和声望,那些兄弟们对他是非常敬服的,那些敢对朱允炆吹胡子瞪眼的藩王,在朱标面前是绝对不敢的,因此,如果朱标即位,藩王的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也就根本用不着削藩了。
退一步讲,即使为了巩固朝廷的统治,必须收回藩王的一些权力,以朱标的性格来说,他也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手段,而不会像朱允炆那么简单粗暴,肯定会顾及到兄弟们的颜面和感受。
也就是说,如果朱标在位的话,削藩就会相对平和地进行,朝廷和藩王的矛盾也不会那么激化,朱棣也就没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了。
其实,朱棣能够造反成功,也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明朝中央军的实力远在朱棣的燕军之上,刚动兵时,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看好朱棣,认为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朱棣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跑到大宁找宁王朱权哭诉,最后骗宁王送他出城时囚禁了他,然后得到了宁王的效忠,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宁王的朵颜三卫,这才实力大增。
在朱棣去找宁王的时候,朱允炆也是怕宁王会相助朱棣,但他采取的办法是准备把宁王召到京师,然后关起来,这引起了宁王的非常不满,所以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两不相帮。
但是,如果皇帝是朱标,那局面肯定就完全不同了,别说朱棣根本没机会把宁王骗到军营,裹胁他相从,并且得到朵颜三卫,宁王很可能会奉皇帝朱标之旨,率朵颜三卫来讨伐朱棣。腹背受敌的朱棣,真就一条活路都没有了!
尽管朱棣得到了朵颜三卫,他的实力仍然是远不如朝廷的,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希望,就是朱允炆派来的将领主动犯错。果然,朱允炆手下没有真正的将才了,只能派出耿炳文这样的老糊涂上阵凑数,更不要说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子弟了。
两军交锋中,朝廷军马一再犯错,不仅贻误战机,甚至给朱棣屡送乌龙助攻。而造成这一恶果的,也是因为朱标的早逝。
因为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害怕那些功臣名将势力过大,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控制不住他们,于是才开始对这些功臣宿将进行清洗。
可以想象,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会放心地留下蓝玉等名将辅佐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朱棣起兵造反,也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而且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只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他只要好好掂量掂量,就会知道自己起兵造反完全没有胜算,恐怕他也只能咬咬牙,老老实实地接受朱标的削藩。
如果当年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而是继承皇位,那明朝的历史将会是怎样的呢?削藩肯定势在必行,相对于朱允炆基础不稳定的行动,如果朱标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不会!
第一,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首先体现在朱元璋对他的重视,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到立朱标为太子时,命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第二,朱标甚得人心,朝野上下倾心
朱标温文尔雅。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之。不止对群臣,对宗亲也是。朱标为人友爱,作为大哥十分爱护弟弟们。
从上面可以看出,朱标在当时很有威望,也是人心所向,朱棣不会不明白情况,也只能安心守护大明北部边疆。而有了朱标当皇帝,大明也会迅速发展起来,百姓安居乐业,感念仁政。朱标这一脉因为没有得病的基因,在后期也不会有那么多短命皇帝,朝政能更加清明。大明的历史也会从此改变,甚至影响整个近代史。中国也会在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发展,航海发展,国力强盛,满清也只能臣服,不敢贸然挑战入关。中国也将在近代历史上傲视西方各资本主义强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在几百年后的今天YY,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变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