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8-04 12: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使得三国时期的大多数角色都为人所熟知。
但大家所熟知的仅仅是这些角色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他们的历史形象却与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都相去甚远。
正由于这三种形象的差别,很多读者在了解到相关人物的历史形象时,难免会有种感觉:“原来他是这样的人啊!
今天,我们来讲讲刘表,这个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相去甚远的典型人物。
在《三国演义》的记述中,刘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饭桶。原因很简单:刘表坐拥荆州,却从来没想过出兵征伐天下,只想着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郭嘉曾对刘表做过一个评价:“表,坐谈客耳。”意思是说刘表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根本没什么威胁。
郭嘉这话说对了一半,刘表对于曹操的确没什么威胁,但他绝不是什么“坐谈客”。如果我们从荆州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刘表显然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诸侯。
我将东汉乱世从董卓废立皇帝开始算起,也就是公元190年。这一年,刘表成为荆州牧,并且在荆州牧的位置上干了十八年,一直到公元208年刘表去世。
在这十八年里面,整个荆州几乎处于一种远离战乱的状态,刘表的日常工作就是如何保境安民、发展经济,这些工作他做得非常成功。
我曾做过一个设想:如果当时的枭雄们都像刘表这样,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过小日子,那么整个天下的混乱程度就会得到抑制。
但这种设想显然是空想,能在那种年代站到历史舞台上表演的人,几乎都是不惜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要成佛成祖的所谓“超级大英雄”。
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东汉中央政府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字是全国有5600万人口。
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中央政府也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字全国只有1600万人口。
虽然这两个数字有水分,豪门士族肯定窝藏了不少黑户,但黑户数量绝不可能恐怖到这个份上。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王朝,而汉高祖刘邦注定会以一个胜利者的模样出现在史书中。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却将刘邦描绘成了一个近乎无赖的市侩,而对于另一支反秦势力项羽则是大加赞扬。
《史记》的这种论调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的,无数的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项羽的崇拜,而对于项羽却毫不留情地奚落嘲讽,就连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写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句子。
当然了,对刘邦形象刻画地最深的除了《史记》外,还有那首著名的元曲《哨遍·高祖还乡》。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刘邦出身的低微,而行文中更是将借村民之口来描述刘邦得意之时的那种丑态。但无论是李清照的词还是元曲作品,毕竟都是带有明显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这本书中,但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毕竟还是属于史学作品,就算司马迁如何发牢骚,他也不能不尽量真实地记录当时的情况。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通过稍微细致一点的分析和推理,便能够明白其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恰恰是刘邦的身世之谜。
刘邦真的如后人所说的那样,是个出身低微的市侩气浓重的得志小人吗?
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的一些细节中去理清刘邦的真实身份,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为何最终是刘邦夺取了天下。
刘邦何许人也?沛县一介小小的亭长而已,这似乎是他身份低微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史记》中记载的是“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这也就是说刘邦在壮年时期才当上亭长,那他在做亭长之前都干嘛呢?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不简单,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秦朝末年,一般的人家要常年供养一个不事劳动的青壮年恐怕是不容易的吧?而刘邦平日里不仅不劳动,还爱喝酒吃肉并且以此结交了众多的马仔,实际上刘邦已经是沛县地区的地头蛇了。
能够支撑起这样一个人的家庭可不是什么一般人家,刘邦的家庭至少是地方上的绅豪,所以他可以不事生产整日逍遥快活。而刘邦在壮年时期突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去竞选一个低微的泗水亭长,显然是另有目的的,而他的目的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一般人会觉得刘邦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进而达到自己招兵买马的目的,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刘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筹划一场巨大的事件,这一事件就是刘邦在押送劳役的逃跑后,刘邦以此为借口的轰轰烈烈的反秦运动。
芒砀山斩白蛇是偶然还是必然?
当然不是偶然,这一切不过是刘邦策划好的,而这也是他成为泗水亭长的主要目的。刘邦在此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制造舆论,“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巖石之间”,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就自己主动躲到芒砀山中去,这就是为后面的起义制造条件。
在秦二世元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就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迈出了反秦的第一步。
而刘邦自然要借着这股东风去开始自己的斗争,而沛县县令的死就是他拿来祭旗的第一滴血,曹参、萧何、樊哙这些人早已经被刘邦收纳进自己的阵营了。其后刘邦一系列的动作比如编造斩白蛇的神话啦,收编沛县的部队啦,都是早已经预谋好的。
那么曹参、萧何。樊哙这些人为何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刘邦?真的是如同人们所讲的那样意气相投吗?其实这一点只是最表层的因素,其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刘邦与曹参、萧何、樊哙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并且他们都是沛县本地人。
而沛县这个地方原本是魏国的,虽然之后楚国人占领了这块地方,但他们心目中还是自我认同为魏国人,正是这种深层次的认同使得他们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尤其是秦朝末年的暴政使得地方上的势力蠢蠢欲动,反秦的地下组织其实从秦始皇登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是秦朝末年这个势力逐渐由地下转移到了地上。
以刘邦后来著名的谋士张良为例,他原本是韩国的贵族,他就曾经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失败而遭到通缉。
同时,以项梁为首的楚国旧贵族也在谋划反秦,他们都在背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
《史记·张耳传》还记录了刘邦曾经跟随张耳游历四方的事件,而张耳的表面身份是一个游侠,但他实际上是依附于大贵族势力之下的门客,张耳所依附的这个大贵族就是魏国的信陵君。
刘邦本人无缘在信陵君生前与之见面,但是信陵君手下著名的门客张耳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而刘邦也从张耳那里学会了信陵君养士的一整套东西。无论是萧何还会曹参还是樊哙,刘邦都以魏国子民这条感情线和酒肉相伴这条物质线,将他们牢牢地拥入自己的怀中,而他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反秦。
刘邦的反秦与项羽家族的反秦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所代表的仍旧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豪强,与项梁项羽这种大贵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但是刘邦的反秦与陈胜吴广二人的反秦性质又有差别,因为陈胜吴广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阶层。刘邦的的反秦还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他想凭借着乱世为自己获取地位,而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从刘邦为自我寻找出路所做的一切事情上来看,他绝对不是《史记》里直接描述的那个无赖,他的事迹是一部真正值得借鉴的个人奋斗史,司马迁有意隐藏这个惊天大秘密,可能还是对汉武帝不满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