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30 04: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公元219年,关羽借着刘备自立汉中王的声势,集齐坐镇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将士,出兵围攻襄樊两城。由于当时关羽主攻的是曹仁坐镇的樊城,而曹仁抵挡不住关羽的兵锋,因此他一边坚持据守,一边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消息后,当即派于禁等七路大军前去支援曹仁。由于关羽长期生活在荆襄地带,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天气变化十分熟悉,当他发现于禁的大军驻扎在低洼处时,关羽当即命人制作大船,并调集水军待命。
八月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引汉水淹没于禁的七路大军,并趁机率领水军进攻,由于于禁大军被汉水围困,无再战之力,因此于禁被关羽逼降,庞德因为不愿意投降而被关羽斩杀,一时间,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
曹操听闻于禁投降,七路大军被破后,他认为许都距离关羽太近,为了避开关羽的锋芒,曹操打算迁都,但在司马懿等人的劝说下,曹操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他一边让徐晃和张辽等人出兵支援樊城,一边派人与孙权联手,他希望孙权能切断关羽的后路。当时孙权本就有意攻占荆州,他命吕蒙白衣渡江,迅速占据傅士仁镇守的公安,随后,傅士仁与东吴军队出现在江陵城下,糜芳出城投降,荆州后方就此沦陷。这件事传到关羽的军中,荆州士兵军心涣散,就此被徐晃击败,关羽退守麦城,为了脱身,关羽带领数十骑突围,却被潘璋的部将马忠生擒,由于关羽不降,他与长子关平惨遭杀害。
事实上,在曹操与孙权达成一致后,曹操就让坐镇合肥的张辽率军赶往襄樊以援助曹仁,此时关羽大军正在前线攻打襄樊,如果没有孙权在后方捣乱,关羽大军就不会军心涣散,最后被徐晃击败。如此一来,关羽在荆州一带吸引曹魏大军注意力的时候,孙权就能趁机攻打合肥。但孙权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那当时孙权的选择,到底是不是最佳的呢?
事实上,孙权的选择并没有错,毕竟当时东吴没有能够一统天下的能力与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在樊城之战时已经转换成割据一方的战略部署,在当时的战略部署下,孙权的方针就是全据长江,因此夺得荆州是政权的选择。更何况当时东吴进攻合肥迟迟没有建树并不是个例,不仅是孙权先后四次攻打合肥,即便是后来诸葛恪倾举国之力,出兵二十万攻打合肥,也没有办法撼动这座仅有三千守军的城池,最后反而让东吴死伤惨重。即便后来诸葛诞率领十万大军叛投东吴,东吴依旧没能占据淮南。
不仅是在三国时期,即便是后来南朝挑战北方的割据势力,也没有成功,比如庾亮北伐,以失败告终;桓温北伐前燕,结果惨败;刘义隆多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即便是南梁想借助侯景叛乱之际北伐东魏,他依旧没有获得成功。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南陈伐齐,当时南陈已经攻占了北方部分区域,但由于国力等因素而无法更进一步。不得不说,当人们在感慨孙权多次北伐无功而返时,他们没有考虑过在三国时期向后推三百多年,有无数英雄豪杰依旧没有完成自南向北的统治。
正因为当时孙权受到国力的限制而没有办法一统天下,因此他当时全据荆州的优先度是要高于攻占合肥,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在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时,攻占荆州确实是当时最优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这么做的,因为这样会造成腹背受敌。所以想拿下一片区域,就必须一个一个城池的攻克。
古代的城池能绕过去,历史上战例不少。比如三国时钟会伐蜀时,蜀军在汉、乐二城固守。钟会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领一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自己带主力进攻汉中。而当钟会在剑阁受阻时,邓艾又绕道阴平,攻克成都。还有像靖难之役,燕军在山东和明军拉锯多时,不能获胜,最后燕军绕过山东,直扑南京,最后奠定了胜局。
当然,绕过城池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古代城池一般在交通要道上,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不攻克城市的话,可能会让自己的军队、后勤运动上遇到麻烦,有些城池可能占据险要位置非常难以逾越,而且还需要担心城里的守军出击袭击自己后路。所以不是不得以的话,一般还是不会绕的。
古代人类,一开始大多是群聚生活,到后来人口增多,才出现了城市,古代城市数量较少,人口大多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但是城市的位置一般都很重要,要不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不是其他矿场丰富,要不是周边农业发达,但最重要的特点是,城市一般都在交通咽喉之地,或为山地与平原交界之地,或为水网交汇之地,或是平原上一处高地,或为高地中一块平地,总而言之定是交通最为便利之地,因此古代战争中这些城市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绕过这些城市,要么是通行不便,要么是有后顾之忧,或者是必经之地,总而言之,非占之地。
过去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小农经济也得卖农业产品,买回必须的工业品。于是在方业百里的中心,就要形成一座城池,城池里的居民不种地,但却有种地人们必须要买的各种手工业产品,也要买农产品以卖到别处。于是,各条街道上有铁匠铺、木匠铺、笼萝社、扁担铺,瓷器店、丝绸店、米面粮油店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方圆百里的农村是以一座城池为中心,形成一个行政区划,统治者也将这方圆百里的统治机构放在城池之中。于是这个方圆百里的统治中心,便沿城市周边修筑城墙挖护墙河,以保卫方圆百里的统治中心,在城中设置军营、住扎军队。
你说你军事行动中绕过城池,那城中的军队随时会在你侧后出击,截断你的后队,抢夺你的辎重物资,而且城里统帅一声令下,城周边乡勇民队也会四面出击,袭击你的行军队列,让你防不胜防,所以古代将军才不得不指挥军队奋力攻城,以绝后患。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城池一般情况下都是孤立的,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通过古代的战事可知,围城之军可以将城池团团围住,也说明敌军是可以绕过去的。
那么,为什么不绕过去,却围着城池打,甚至打了几个月却无功而返呢?
我们就以三国时代的合肥新城为例加以说明。
合肥是一个重要的屏障,无论对于曹魏来说,还是对于东吴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建安四年,孙策攻取了合肥,并任命顾雍为合肥长。建安五年,孙策死了以后,曹操趁机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趁机占领合肥。
在刘馥的治理之下,合肥成为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并且也很繁荣。刘馥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从此以后被称为合肥新城,有时也被称为新城。
合肥的重要,对于曹魏来说,它是东南的一个重要屏障和守备点点;对于东吴来说,它是粮草补给点和障碍点,如若北伐,这是必经之地。
从208年至253年,针对争夺合肥新城,曹魏和东吴共进行了五次争夺战,均已东吴的失败而告终。
孙权死后,任命诸葛恪为托孤大臣之首。诸葛恪废除了监视官民情事制度,大减赋税,深孚众望。司马师借着孙权刚死,政局不闻之际,兵发三路伐吴。
在诸葛恪的正确指挥下,老将丁奉亲率3000士兵为先锋,在东兴取得大捷,打败魏军。从此之后诸葛恪开始轻视魏军,他不顾众人的激烈反对,刚愎自用,大举兴兵20万,于253年,开始伐魏,但就在新城被守将张特死死的顶住,竟然攻取了一月有余也没有攻克。
后来魏国援军到来,吴军落得个大败而归。诸葛恪自此失掉了民心,回朝以后,也被孙骏杀害,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
诸葛恪率军20万,能够把新城团团围住,就能越过新城,继续北伐。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前面还有城池阻挡。在前有阻挡的情况之下,一旦新城之地切断了粮草物资之路,再加上魏国大批援军到来,将死无葬身之地,必败无疑。
这就是古代打仗攻下一座城池,再打另一座城池,不绕行的原因。
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为快速占据秦国河西地区,就绕过函谷关,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继而占据临晋、元里等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祁山堡久攻不下,所以诸葛亮就绕过祁山堡,留少许兵力牵制,而后他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魏灭蜀一战,钟会在攻打汉中时,因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就用小股兵力牵制住二城蜀军,然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绕过二城,只趋阳安关口。再之后,因姜维坐镇剑阁,魏军无法直入成都,就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时,邓艾险中求胜,率精锐部队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直扑成都。
西晋末年,前赵大将刘曜多次绕过函谷关,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最终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因朱棣无法攻克由明将铁铉镇守的济南,遂决定留下少许兵力牵制于他,然后亲率主力北上,继而破东阿、汶上、邹县。
明朝末年,皇太极曾绕过宁远、锦州等地,率军从蒙古突入中原,攻打明都北京。
如上所述,历代还是有很多在战争过程中,绕过城池,去攻击另外一些城池的情况。
但是,从历代绕过城池的战争来看,要想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这必须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实力够强。这是想要绕过城池的第一条件,如若实力不够强,就想绕过城池,他必然会腹背受敌,到那时很大几率会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魏灭蜀一战,钟会为何敢绕过汉、乐二城?还不是因为魏军的实力要远远强于镇守二城的蜀军,当时钟会统兵10余万,而蜀军仅万人,因此钟会这才敢绕过二城,直扑阳安关口。
第二、粮道无忧。历来战争,将领们不敢绕过城池,而是选择一座一座去打,其原因除了害怕腹背受敌,就是因为害怕粮道被断。古代战争能赢的一方,无外乎兵源、粮草要比敌方充足,可以说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若粮草不足,则势必军心不稳,而一旦军心不稳,则无需敌方动手,其内部就会自行崩溃。而若想粮草充足,除了本国的粮草筹集要及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只要粮道不失,粮草就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如此,对于一个敢绕过敌方城池的军队来说,他要想饶过,就必须保证粮道不失,而若是他们敢绕过,其必然就是能够至少八成的几率保证自己粮道不失。魏灭蜀一战,钟会敢饶过汉、乐二城,除了实力够强,就是因为这二城早已被钟会团团围困,他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后方的粮道会有被切断的可能。
第三、敌方可调动的主力被牵制。历代绕过城池的军队,其目的就是想借着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防御薄弱的城池,继而取得更大的战果。因此,试想,如若敌方可调动的主力依旧还在,且还能自由地去支援任何一个地方,那这绕城池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要想完成饶城池的操作,其还要做的就是地方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其无法自由地去支援其他地区。
魏灭蜀一战,邓艾之所以敢绕过剑阁,直扑成都,其原因就是蜀汉的主力,即姜维的部队,被钟会的部队给牵制在了剑阁,无法去支援其他地方,这才有了邓艾绕过剑阁,奇袭成都,灭亡蜀汉的壮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敢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其所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就是实力要比敌方强,二就是粮道要确保能始终被自己所控,三就是敌方的可调动的主力部队要能被自己的军队所牵制。
同时,一般情况下,会绕过城池的,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直取敌方的都城,继而俘虏敌方皇帝,如邓艾绕过剑阁,是为了取蜀汉都城成都;朱棣绕过济南,是为了取京都北京。其实想来也是,如若在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有机会只取敌方都城,俘虏敌方皇帝,这谁不愿意去试一下呢?如若成功,那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自己一方的伤亡,并且还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占据敌方全境。
当然,纵观历朝历代,其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的战争,还是少之又少的。
历代战争,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占据敌方城池,及要地为主的,而非亡其国,因此不太可能去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毕竟如若后方的城池没被占领,即使你能占据其他城池,这城池还是有一天会被敌国重新夺回的。
此外,不是每次战争,进攻方都有强于防御方数十倍的实力的,也不是每一次防御方都能被进攻方压制的死死的,甚至是主力都被牵制。
而如若做不到这些,他们即使是敢绕过城池,也要时时刻刻面临着粮道被截,腹背受敌的威胁。
首先,如若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去牵制所要绕过的那座城池的部队,那么一旦其绕过这座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在进攻这座城池时,后方那座没被占领的城池突然带兵袭来,而后与这座城池的军队对其实施两面夹击,如若到那时其结局恐怕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其次,当敌方的主力部队没被牵制之时,而后方敌方城池的军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就是粮道被断。而如上文所说,一旦粮道被断,其粮草供应势必就会成问题,而粮草有问题,用不了多久,其军心就会崩溃,等到那时,敌方不用进攻,其就会自行崩溃。
因此,中国历代战争,多数时候,进攻方多不会去绕过城池,进攻其他的城池。其主要原因有二点,其一没必要,多时候战争就是以争夺城池为主,完全没必要绕。其二就算饶了,也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一是粮道可能被断,陷入自行崩溃的局面,二是可能被敌方主力部队包抄,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
河南濮阳范县有个白衣阁乡,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就坐落在黄河岸边,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 这里诞生的人,大都拥有着和黄河一样厚重质朴的美好品质。
1925年5月,这里的北街村诞生了一个孩子,父母给他起名作李文祥, 却不料这孩子不是“文祥”,而成了“武祥”。
李文祥1947年加入解放军,先后参与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一路从普通战士做到了副连长,先后荣立二等功、特等功、一等功, 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
可就是如此一个显赫功臣,却在1956年选择了复员,转业到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一职。
因为他是党员,这是国家需要,他就要起带头作用!1966年,他再次做出了令人吃惊的选择—— 回乡务农,原因是当年国家号召精简干部、支援农村。
就这样,英雄回归为农民,他却一点都不彷徨,只因为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孩子, 他热爱他与战友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祥和生活。
李文祥的故事一直被尘封,连妻子儿女都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丈夫(父亲)曾经打过仗,却不曾知晓他有过那般光辉的经历,不曾知晓他是共和国的赫赫功臣。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功利色彩不免多了起来。北街村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落,同样不能免俗。
乡亲们受新思潮的影响,认为入伍当兵和在家种地都是没出息的表现, 唯有出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或者成为单位干部,这才是最好的出路。
李文祥当然就成了这些乡亲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诸如 “当兵有什么用,你文祥大爷现在不也是在家种地?”“当兵后悔了吧,文祥你要是一直在单位,现在指不定当什么官呢?”
此类的话,李文祥时有听到, 可他每次都只是摇头笑笑,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村民说的风凉话,这大抵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军人这个职业的神圣,不理解军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那般牺牲。
就像张召忠少将,在回忆1956年大裁军时,说前线有不少战士正挤在小艇上、高脚屋里守卫着祖国的东南海防,却突然就得脱下军装,转业去到地方,有很多老底子部队突然就没了。
时间来到了2021年1月4日,李文祥老人已然86岁了。 当时的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慰问老战士,去到李文祥家里,与李老热络地聊起过去,他觉得这个老人不简单。
卢书记试探的问有没有什么纪念品,李老点了点头,找到钥匙打开了一个带锁的抽屉,从里面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从中取出一块手表,说这是他打济南时用部队给的奖金买的。
卢书记发现,李老拿出的布包里除过手表,还有很多物品, 经得李老同意,他拿过来逐一端详,立马就被震惊到了。
那赫然是: 济南战役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军功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一等功奖章、福州战役的人民功臣奖状、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等!
激动、震撼、振奋等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卢书记久久不能平静,他满含热泪地再次握住了李老的手,用无比诚挚的语气说道: “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咋一直没有给政府说过呢,刚才我们絮叨的时候也不见你提起?”
确实,李老很少与人说起过往,只是闷着头在做事。今天也是卢书记问起,他才提起兴致说了些,可也只是他经历过了哪些精彩战斗、和哪些战友一起战斗过等, 却没提起自己的记功之事。
以上就是李文祥的主要事迹,下面来跟随笔者,来真正地走进老兵李文祥的人生,来瞧瞧这些事迹背后的点点滴滴。
李文祥1925年出生,5岁那年, 母亲因长久的劳累过度致疾、且一直得不到很好救治,不幸去世,只剩父亲带着李文祥和弟弟艰难度日。
黄河岸边几亩贫瘠的土地,是他们所有的依仗。
1938年5月,日寇攻陷了中原要害——徐州,随即沿陇海线西进,兵锋直逼河南郑州。
日军穷凶极恶而来,国内的抗战形势不容乐观, 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的进逼步伐,做出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决策:决堤河南市郊17公里处的黄河渡口——花园口。
花园口决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缓了日军的进击,也给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可是,真正受损失的,还是黄河下游的中国人民,决堤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尤其是造成了不久后的河南全面大灾荒。
花园口决堤前后造成了百万人的生灵涂炭。这其中,就包括李文祥一家, 花园口决堤再加上日寇的持续欺压,河南大地少有安生之处。
李父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两个儿子,背井离乡地一路乞讨去到了安徽图谋生计。
当时的河南人有三大恨:一恨日本鬼子侵占河南;二恨蒋介石决堤花园口;三恨那蝗虫过境。这也是李文祥的三大恨, 日本人与蒋介石,是造成李文祥幼年漂泊的重要原因。
幼年的艰辛生活与流亡之旅,磨炼出了他坚毅的性格。在从河南流亡到安徽的路上, 他看到了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凄惨百姓,逐渐萌生出了改变这一境况的想法。
他们沿途经过安徽萧县时,在一个村子里歇脚,李文祥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幕: 13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伙子,正兴致冲冲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去连夜去加入新四军的事情。
新四军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作战的正规工农红军、以及散落各地的地方性游击队,在抗战时期联合组建而成。
新四军是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的正面部队,配穿德式军装,装备相对在北方抗战的八路军是要好上不少的。
李文祥此时并不完全清楚新四军的组成与全貌,可他知道最重要的两点:其一,他们是真正打日本鬼子的队伍;其二, 他们是共产党的队伍,不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
当天夜里,李文祥趁着父亲和弟弟睡熟后,偷偷地找到了那13个进步青年,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他们带上他一起。
就这样,李文祥去到了新四军的萧县大队支部,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李文祥这一走,可是让父亲焦急得不得了,连着找了好多天,才打听到一伙青年在萧县大队接受新兵训练。 李父去了后,发现儿子果然在此,给大队队长说明了情况,队长让李文祥自己做决定。
李文祥想都不想,便给了父亲和队长一个答案: 我不回去,要留下来当兵杀鬼子。
父亲看儿子心意已决,想着这也是个出路。在叮嘱了儿子一番后,就叹息着独自离去了。
不久后,李文祥这批新兵连同萧县大队大部,都被编入了新四军4师11旅32团, 奉命在淮北一线,与日军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李文祥这一年15岁,可当时队伍收入年龄要求起码是16岁,他去萧县大队前就听13个同伴说过这一点。 是以,他在介绍自己时,就把自己说大了一岁。
这一时期,贫苦人家的孩子,连填饱肚子都是奢望,自然谈不上什么营养,几乎都发育得迟滞了一些,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李文祥报大一岁也没人怀疑。
十五六岁的孩子,上级自然不会直接派到一线战场,多是会委任一些通信员、交通员之类的职务。 想想也是,以这样的幼稚面貌,在敌占区往来活动,也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
李文祥也是如此,在32团的头一年,一直担任着通信员,经常带着上级的指示或者文件,游走穿梭在敌占区,去给其他队伍进行传达。 没有通信任务的时候,就负责一些基本的侦察与巡视。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炼,李文祥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老兵,被批准进入战斗部队,跟随队伍一起打入侵者。
李文祥跟随队伍,去到了洪泽湖一带,在这地形优越、势力交错、群众基础良好的地方,从事持续性的游击作战。
李文祥这个河南的“旱鸭子”,去到洪泽湖水乡,很快便学会了游泳。 有时候要靠着一根芦苇杆在水里潜伏好长时间。
因为训练的需要,李文祥有时候更要在窝在芦苇荡里好久,在这种环境下, 没有多久身体就出现了很多红疹子。
据李文祥回忆,说那时候条件真的很苦,日军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有精良的步枪与手雷,而新四军的武器比较落后, 子弹数量更是大大的不足,甚至一度只能给每个士兵配发四发子弹。
可是,战士们却没有一人离开队伍。
抗战胜利不久后,我军的敌人又变为了国民党军,新四军大部都归建为了华东野战军(后改名为第三野战军), 李文祥终于有了可以让他一雪此大恨的机会。
却不料,上级认为他能读书写字、人又机灵严谨,就把他编去了后方的军医院,让他担任救护伤员的卫生兵。 李文祥起初很是不忿,然而军令如山,他还是去军医院报到了。
做了卫生兵后,每每看见战友被伤浑身鲜血地抬来,他都心疼万分;可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给战友们减轻一些痛苦,让他们慢慢恢复,他又觉得,即使身处后方,也是在战斗!
然而,卫生队的条件有限,除过红汞、碘酒、纱布、绷带等这些基本的救护工具外,其他啥都没有, 他们只能干看着好多战友,因伤口发炎而忍受百般痛楚,甚至有的不幸牺牲。
几个月后,李文祥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卫生兵,随着许多青年学生加入队伍,他又被从军医院给“踢”了出来,听从组织的安排去学习了爆破技术, 随即回到华野的一线战斗部队,被编入了第10纵队29师85团。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这是一次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当时的济南,是由国民党军五虎将之一的王耀武,带领着十多万国军能征善守的国民党军精锐镇守的,而济南城又是典型的城坚池厚, 我军攻打济南,国内外的大多数人都很是不看好。
然而,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拦住解放军的攻打,仅仅8个昼夜,解放军便成功攻克济南,连王耀武也被我军俘虏。
而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在此战中负责西线的进攻事宜, 他们用雷霆滚滚般的攻势,打破了“永镇门”的“永镇”二字!
只不过,这期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敌人的守城事宜做得很是完备,像火炮、火焰喷射器、霰弹枪、烟雾弹等配备良多,甚至毒气弹也有不少。
我军初时连抵达济南城下也无法做到,直到吴化文部率众起义,才改善了这一状况,不过敌军的坚守还是异常顽强。
李文祥亲眼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被抬下来,有的甚至连尸体都不成样子了, 部队减员非常严重。
在又要发起一次重大冲锋时,原来的突击队人员不足,指导员让是党员的出列,李文祥这个不是党员的也站了出来。
指导员厉喝: “你出来干嘛?” 李文祥态度坚决地说: “以前我不是党员,可我想要入党!”
随后的战斗中,在炮兵的掩护下,突击队用生命打开了一条血路, 李文祥推着一大车炸药,冲向了济南西城墙,随着“嘭”的一声爆响,济南“完蛋了”!
1948年冬季,淮海战役打响,华野第10纵队是主力之一, 战斗打响前李文祥担任副班长,战斗中提干成为班长。
李文祥他们班奉命参与守卫徐州北部的碾庄阵地, 以落后的装备硬是阻击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整4天4夜,最终联合大部队全歼该部10多万敌军。
1949年3月,李文祥所在的部队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10兵团28军83师247团;4月,李文祥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并跟随部队南下,参与了影响深远的渡江作战。
同年5月,李文祥参与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该电台的碉堡是日军当年花费大力气修建的, 日军投降后落到了国民党的手里,仍旧是极重要的设施,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加强防御建设。
为攻陷该地,我军近万人伤亡,李文祥他们排打得只剩下了三个人。
一个夜里,李文祥又再次接受重任,在战友们声东击西的掩护下,偷偷地和几个爆破组的战友, 扛着炸药包潜入到敌人的碉堡附近,悄然地发动了奇袭。
国军的碉堡,就只有两种命运,一是主动被国民党军献给我军,另一种就是被我军给攻克甚至直接炸毁。而李文祥就是执行后一任务的重要人物。
李文祥的战斗经历,还有很多很多,他所做的贡献, 从1947年的一个普通战士,一步步升为后来的副连长,以及荣获的多枚军功章与重要战役的纪念勋章,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地方担任保卫科干事, 这一年他已经31岁了,却还是光棍一个。
在部队里像他这样的中低级军官,是没有多少机会能经常接触到女同志的,偶尔就是有机会,那也是一个“狼多肉少”的状态,他也就给耽搁了下来。
可到地方后,当即便不一样了,他不仅是个干部,还是过打过仗、当过兵的干部, 那一举一动流露出来的风采,很是能吸引年轻姑娘的青睐。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与小他10岁的陈宝珍,从相识、相知、相恋,一步步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1962年,国家正值大困难时期,作为共产党员的李文祥,在组织“精简支农”的号召下,毅然离开了三建保卫科干事的体面岗位, 选择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河南范县老家搞农业建设。
回乡后,李文祥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老家的土地上,不久后被大家推举为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 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着乡亲们,去修渠复耕,以创造更好的生活。
李文祥的老家白衣阁乡北街村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这儿一直是有名的黄泛区,土地多为盐碱地,要实地复耕这难度极大。
可李文祥认为,这相比当年打仗攻城,并不算什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有着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给乡亲们起到带头作用。
从1962年到2021年,这49年间,李老从没有给别人提起过他的光辉经历, 他的那些光辉象征一直被他锁在抽屉里。
乡亲们都只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复转军人,只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起初回到老家时,他们夫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庙里将就了好些日子,后来又三次搬家借居。
妻子陈宝珍是福建人,来到河南后很是受不了这儿的严寒,李文祥很是心疼,只是劝妻子再坚持坚持。一直到村子里所有人都盖了新房后,李文祥1983年才盖了自己的三间平房,这才有了一个真正的栖身之所。
一直和李文祥“搭班子”的村支书董明瑞老人,曾这样评价过李老: “老李这个人光明磊落,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后一个才盖的。”
李文祥自己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和家人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靠着过往的一点积蓄以及种地来勉强维持生活。
即便这样,只要村里有需要,他还是会毅然拿出自己的钱,来为村民们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文祥回乡后的半个世纪里,白衣阁乡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政府给与当地成千上万的村民以资助。然而, 在乡里的各类救济花名册上,却始终不曾有李文祥的名字。
李文祥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建设厅,曾专门派出同志两次来到范县, 打算给李文祥恢复干部身份,落实他的生活待遇,承诺他立马就可以回到城市去工作与生活。
可这都被李文祥给直接拒绝掉了。面对这金钱、权力的诱惑,他不曾有丝毫动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觉得乡亲们还没有脱贫,他就应该坚守在这儿。
而且,他觉得这儿挺好的,丝毫不比大城市差! 作为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高级教育的老兵与农民,却能拥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至高情怀,着实让人佩服。
老人淡淡了指了指不远处的黄河,笑着说到: “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李文祥,幼时继承了黄河的激荡与澎湃,去到人民军队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年时回到家乡,又继承了黄河的雍容与厚重,在家乡这片土地叙写出了另一番不朽传说。
向李文祥致敬!
-完-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登基后,面对叔父门的飞扬跋扈、骄横嚣张,开始与大臣商讨削藩计划。
齐泰认为,诸王中燕王势大,应先削燕,而黄子澄认为“燕预备久,卒难图”,应先削小藩。建文帝考虑过后,选择了后一种建议,在一年之内先后削去代、周等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紧接着,就把矛头对准了燕王朱棣。
朱棣当然知道建文帝的计划,他一边装病迷惑朝廷,一边暗中布置,准备发动政变。1399年七月,朱棣举兵起事,迅速占领了北平城,他废去建文帝年号,称其师为“靖难”,所谓“清君侧,靖国难”。
朱棣占领北平后,挥师南下,势不可挡。
然而,就在朱棣一路连胜,接连攻克真定、德州,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却遭遇了挫败。
哪座城市呢?济南。
1400年五月,朱棣从德州打到济南,率领十万大军把济南城围得水泄不通。
山东参政铁铉收集溃散兵士,与诸将饮血结盟,表示坚守济南,誓死不降。朱棣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济南城,却没想到碰到了一块硬石头。
从五月到八月,三个月时间,朱棣愣是没有把济南城攻下来。他深知济南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他督促北军筑长围,昼夜攻击,并准备用水淹城,城中军民很害怕,铁铉说:“别担心,我自有妙计,用不了三天,燕王就得退兵。”
铁铉用的是诈降计。他先派人出城迎请燕王入城,说:“奸臣不忠,让大王风霜露宿,忧心社稷。我们愿意归附,只是我们见大军压境,以为是来攻杀我们的。恳请大王命令军队后撤十里,您先单独入城,我们一定欢迎。”
朱棣听后,面露喜色,以为铁铉终于肯投降了。却没料到铁铉早已将铁板吊到了城楼上,准备一举击毙朱棣。
只可惜朱棣进城时,守城士兵放板稍早了点,只砸到了马头,朱棣知道中计后,换马而逃。
回去后,恼羞成怒的朱棣加大了攻城的力度,持续用火炮攻打城楼。铁铉让士兵把明太祖的神牌悬于城上,燕军不敢再用火炮轰击城楼,只能小规模骚扰。
连攻数月没能攻破济南,朱棣身心俱疲。南方的援军又即将赶到,最后,他不得不放弃。
1402年,朱棣即位。铁铉知道后,准备自杀,被劝止。他带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
朱棣要铁铉面北而跪、俯首认罪并投降,铁铉背朝皇帝、昂首挺胸并大骂,朱棣恼羞成怒,令刀斧手将铁铉凌迟,并投油锅烹炸,尸骨也不许收葬。
行刑时,铁铉仍连声大骂朱棣。
铁铉竭尽职守、刚烈如铁的不屈精神深受后人敬佩,他们尊称其为“铁公”,并在大明湖畔专门修建铁公祠以兹纪念。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