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7 15:00: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因为在目前没必要挖掘,而且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曾经组织过一次非抢救性挖掘,有非常惨痛的经验教训。当时挖掘的是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在没有相关的出土文物技术的保护下,挖掘的结果就是很多文物一接触到新鲜空气就毁于一旦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以我国政府目前只对已被盗掘或者是因规划占用土地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保护性措施的时候,才会进行抢救性或者叫保护性挖掘,尤其是因为中国传统丧葬制度,历代的皇帝陵墓里陪葬有有大量的珍贵文物,一旦时机和技术都达不到条件就贸然挖掘,等于是在要这些出土文物的命。
金丝翼善冠
例如在很多墓葬里出土的竹简,经过千百年在地下的侵蚀,以及接触空气以后发生的化学变化,对竹简的保护非常不利,所以,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古墓没有被破坏或者侵扰的情况下,国家绝对是不允许主动进行挖掘的。《永乐大典》全书大约三亿七千万字,共1110卷,它的内容囊括了我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各方面的丰富资料,可以说这本书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比之英国的《百科全书》有过之而无不及。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首次编书完成于永乐二年,第二年又进行过修订,直到永乐五年,这部书才重新修订完成,永乐皇帝为其命名为《永乐大典》。这部被誉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命运多舛,在经过了天灾人祸后,正本已无影踪。根据相关推测,《永乐大典》的正本就在埋葬着嘉靖皇帝的地宫之中,而且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埋葬着嘉靖皇帝的永陵至今没有发掘,因此《永乐大典》到底是不是陪葬在里面,也就无从得知了。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帝王陵,国家严禁发掘?原因其实很简单,目前的技术不能对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其实国家之所以这要做,也是在接受教训后的结果,而这个教训就是1956年定陵的发掘。
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力荐下,国家最终同意了对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定陵的发掘考古发掘。鲜为人知的是,刚开始郭沫若等人主张发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由于长陵规模太大,发掘时又是寒冷季节,考古人员一时间多次尝试发掘失败之后,大家才把目标转向了定陵。
定陵的发掘也是一波三折,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定陵地宫共出土的大量文物多达3000多件,这里面包括了600多件衣服。其中万历皇帝的龙袍、衮服等,更是巧夺天工。然而,当定陵地宫被打开之后,原来封闭的环境一下子进入了大量氧气,绚烂多彩的丝织品一下子受到了氧化,让人痛心疾首。
由于保护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大量的丝织品在接触氧气之后变硬,无数国宝级文物都无法保存。痛定思痛,“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主动发掘帝王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参与定陵发掘的考古人员在编写定陵考古报告时写道,“可惜过了20多年岁月,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特殊年代,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
2006年,在定陵发掘50周年之际,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当年定陵出土的文物重新放入“地下”。所谓的放入“地下”是指在地下重新修建了一个文物库房,据十三陵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原先的库房面积狭小,文物藏品甚至无法实现分类储藏上架。因此只有重新修建一座现代化库房,才能让珍贵文物享受到恒温恒湿的现代化科技保护。”
据报道,万历皇帝的龙袍氧化十分严重,已经碳化变黑变脆。虽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采用最先进的保护技术,但是这种技术也是不可逆反的,使用的涂料老化龟裂后,丝织品也随之碎裂。
考古界最惨痛的教训,国家从此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你知道是哪座墓吗?
不主动发掘帝王皇陵为什么能成为定规?明十三陵定陵就是个例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