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7 09: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之间都图谋用相关的变法来增强自己的国力的,郑国在当时的诸侯国来说只是一个小国,在军事力量和经济能力方面都不如其他的国家,但郑国也有相关的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子产变法,郑国的变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后还是以失败结束了。
不管什么地区如果开始变法的话就是会牵动一些人的利益问题,所以变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子产在变法的里面有很多的土地问题和等级制度方面的制定,虽然子产在土地方面规定土地归贵族使用,但是却要交一定的税费的,很多的贵族是十分反对这个制定的,所以子产在变法的过程当中还是受到了很多的阻挠的。
在相关的法律问题上,子产也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第一个提出相关的法律规定的人,虽然在变法的过程当中是有收到一定的成效的,让郑国这个曾经的小国变得让其他国家都学习的国家,但是在变法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的不当之处的,郑国在变法之后的时间里这种弊端就越来越被放大,最后也是让郑国动乱的原因。
在变法的过程当中触及到了一定的贵族利益,但是没有及时的处理这种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在变法实行的日子里面,让贵族的怨气变得越来越大,埋下了以后郑国动乱的祸患种子,所以在实行变法的时候还是要思量很多种的事情的,同时也要拿出一定的解决办法的。
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的子产,其思想开明、富有才干,在担任郑国执政大夫20余年间,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把郑国治理得十分兴旺,可以说,子产开创了古代法治主义的新时代,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子产辅政期间流传的故事很多,其中铸刑鼎、不毁乡校开放议政风气、选贤用人、宽猛相济等治国大略,彪炳青史,流传于世。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子产初显政才时,是在郑简公十七年。
郑简公十七年(公元前549年),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朝见晋国时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去晋国,子产便托随行的子西带信给范宣子,劝他减轻盟国对盟主纳币的负担,这也是篇著名的有声有色的外交文件,信中说:……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诸侯的财货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会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会垮台,为什么执迷不悟昵?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会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不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范宣子看信后很受触动,便减轻了诸侯朝见的贡品。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的说法值得商榷。民以食为天,让民众人人衣食无忧、平安度日才是最高的德行。
没有钱财如何做得到呢?当然了,靠掠夺诸侯获得钱财,逼得诸侯造反,那可就不平安了。今天的富国,掠夺、榨取弱国太过头,还不知感恩回报。更加使人认为自己为别人送去了美好的德行:人权、民主的观念!便以正义、救世主自居,俯视弱国、穷人,这样才会致使穷人与富国的矛盾尖锐得无法调和。
郑国在子产当政的这-?段时间,人们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快度,政局十分稳定,他非常反对大国的强权制度,推行了与之相反的从法制到经济的一系列改革制度,使原本弱小的郑国慢慢的强大起来。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他的用人技巧,他能够清楚准确地判断出每一个人的才能,做到真正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公孙挥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孙挥游走过许多国家,对于各国的国情都非常熟悉,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子产便请教公孙挥,由他起草外交文书发挥他的特长:冯简子是一个头脑冷静,聪明机智,多谋善断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能够最快、最准、最冷静地判断事情,因此当子产需要做大决定时,都会去询问他的意见,多加参考,禅湛是一个谋略家,而他最擅长的则是野外的谋略,于是子产就常躬身相陪与禅谌到野外听他出谋划策,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子太叔是一个心细且精明不虚浮之人,许多重要政务,子产都会派他去办理,因此,子产在执政期间很少出现错误。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这个领导班子的子产实施的是民主决策,对于每件事都公平处理,因此受到下属的爱戴,凡大事多向子产请示汇报,从不自作主张处理公务,也决不会徇私舞弊。所以在卫襄公访问郑国时一同前往的楚国北官文子目睹子产如此这般处理政务时,对卫襄公说:郑国能做到这样,其数世之福也!就连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也甚高: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自我修养严肃认真;服侍君王恭敬谨慎:教养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孔子曾痛哭流涕地说:子产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位仁爱之人啊!
二、子产治政,刚柔并济
郑国是一个小国,国力甚弱,要想在大国林立的空间求得生存,增强国家的实力刻不容缓。子产提倡振兴农业,兴修农事,同时征新税,以确保有足够的军费供应和给养。
新税征收伊始,民众怨声四起,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死子产,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来表示反对。子产毫不理会,也不作过多的解释,而是耐心等待事态的发展。他说: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自然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做事应当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有善始而无善终,那样必然一事无成,所以,我必须将这件事做完。
新税照常征收,由于还采取了振兴农业的办法,很快农业发展,民众由怨到赞,众人心服。
此外,子产还在各地遍设乡校,由于乡校言论自由,有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常把乡校作为论坛进行政治活动。有人担心长期下去会影响统治,建议取缔。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n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建议取缔的人听后不无说到: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众人皆服,子产正确地采取了以柔克刚的做事之道。
以柔克刚,源于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老子把先天地而生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道的特征便是贵柔主静,自然无为。它收敛光辉,不露锋芒,明显而似暗弱,前进反若后退。正是这样的道创造万物,蓄养万物。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也应体道而行,柔弱处下,虚静不争。从战略上讲,施柔术者,须有柔的表象,刚的骨子,惟其外柔,始能诱之,惟其内刚,始能制之。在外交上,以柔克刚就是巧于周旋。其要旨是:以大局为重,不为威胁利诱所动,耐心同强手保持接触和谈判。以己之两手对付彼之两手,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既与之合作,也不忘斗争,合作时保持高度警惕,斗争时注意有理有节,并斗之有度,斗而不破。善于择机,在较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求得妥协。
而子产在治政上,正是老子这种以柔克刚的道术:
首先,子产提出振兴农业,兴修农事,虽然新的征税给平民百姓们带来不少困扰,振兴农业也给文武百官带来了许多不便,使得上之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都不同意他的做法,但他却并没有因受不了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的挤压和怨声而停止,用武力镇压谁不听就杀,他采用以柔克刚的道术,对于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的哀怨声不给予正面的回应,而是耐心的等待成就的到来,用实际说话,让事实证明他所做的并没有错。因此,所谓的以柔克刚,其实就是耐心、信心、恒心、毅力的比较。在这些方面,谁占了上风,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而柔或刚,只是两者在比较时表现出来的表面形态,这里所谓的钢,不过是浮躁、虚张声势、经不起挫折的表现。而柔,则是虚怀若谷,因为对自己充满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才有的表现。
其次,设立乡校。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乡校在当时是朝廷与老百姓们之间的一条电话线,是朝廷们用来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的场所。一般情况下,执政者听到百姓的褒奖自然踌躇满志,得意非常,可当他听到百姓的抨击,心里就不那么受用了,恼羞成怒,甚至于会对议论者进行政治迫害让他们闭嘴。所以,许多大臣都建议取缔乡校,然而子产却坚决要留下它,因为他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且看他是如何说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对于百姓喜欢的,子产就坚决加以推行,对于百姓所讨厌的,子产一定要查清楚后再定夺,这充分说明子产已经认识到百姓对朝政的议论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新知,手中有权就作威作福,防民之口的人有如过江之鲫,但像子产那样懂得疏导民怨,借鉴民意,从谏如流的人又有几个呢!这足以证明了子产的英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