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晚清时期,认为剪辫子是数典忘祖的汉人,如何解释他们的老祖宗没有辫子的事实

时间: 2023-07-24 00:59: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晚清时期,认为剪辫子是数典忘祖的汉人,如何解释他们的老祖宗没有辫子的事实

辛亥革命后满族对剪辫子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剪辫子。

第一类人是新军。

晚清时期,清政府训练了很多新军。当时的新军采用的新式武器,新式操练方式,留着一条大辫子非常不方便。虽然清政府没有明文允许,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慈禧太后当年出殡的时候,外国记者拍下照片,发现很多新军,脑袋后面都没有辫子了。

第二类人是留学生。

晚清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增多,大批的留学生去了国外。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之后,他们意识到留着辫子是落后愚昧的标志,再加上穿学生制服或者是洋装的时候,留着一条大辫子非常难看。所以很多留学生都剪掉了辫子。

第三类人是清廷中思想开放的大臣。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民间剪剪当看不见就算了,大臣怎么敢剪呢?其实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就提出了要“断发易服”。1905年,重臣爱新觉罗·载泽等人去西方进行考察,四十多个随从中有一半都剪了辫子。

辛亥革命前,很多朝廷大臣都提出了要剪辫子,受到了开明官员的支持。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态度其实是默许剪辫子的。但是辛亥革命后,不少城市都发生了排挤满人的事情。

那些满族人原先高高在上,现在大清亡了,他们又听说被排挤,于是很快就主动剪掉了辫子,换上了汉人的服装。不仅如此,很多满人更是直接改成汉姓,就地改成汉族。

但是,很多汉人却迟迟不愿意剪掉头发,甚至被强制剪辫子的时候,还跪地求饶。

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点,已经形成了习惯。

清朝一直在教育当中融入一种观念,那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剪辫子,剪了就是不孝顺,对不起祖宗。这样时间一长,大家就形成了习惯,尤其是注重孝道的汉人,觉得辫子就代表孝顺,自然不愿意剪掉。

第二点,很多人担心满清卷土重来。

当时很多人是非常害怕朝廷的,他们害怕万一剪了辫子,清政府又掌权了,自己会被清算。比如当年张勋的“辫子军”复辟,很多人就赶紧翻腾出了假辫子。

第三点,当时局势混乱,很多汉人在观望。

辛亥革命之后,时局混乱,很多人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什么,于是一直在观望。所以出现了某些地方,街上有留着辫子的,也有剪了辫子的,大家互相看着不顺眼。

辛亥革命之后,推行强制剪辫子,警察们在街上只要发现留辫子的,一概现场剪掉,这样才慢慢的把中国人脑袋后面的辫子慢慢剪完。

满族还是对剪辫子非常的不情愿的,而且甚至是严词拒绝的,他们还是本能的坚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别人是没有权利剪除的,但是纵然他们如此坚决,其实也都明白不剪也是不可能的。
仍有大部分人不愿意剪辫子,担心清廷会卷土重来。清廷的变相教育,在教育中,一再强调“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如果剪辫子就是不孝,儒家一直宣扬忠孝理论,所以很多读书人也不愿意剪辫子。
满族对于剪辫子,心里是很抗拒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反抗,表面上表现的很顺从。

剃发曾给汉人带来巨大伤痛,为何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剃发曾给汉人带来巨大伤痛,为何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金钱鼠尾的发型是指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以后中国人的所留的发型,由于截止到目前为止的清宫戏的误导,很多人并不了解。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

那么剃头令的颁布为什么会遭到汉人的强烈抵抗呢?这要从推行剃发的重要原因来说,剃发令的颁布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剃发是满族人的潮流,但是清末的汉人一直以来遵循着祖宗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让他们剃发就相当于让他们违背了祖宗留下的传统,所以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所以才导致了清末的汉人不愿剪辫子。

这是一种文化的守护,在那些不愿意剪掉辫子的人看来,辫子就是一种传承,坚守这种传统是没有错的。
因为清末的人们是遵循满族的习俗,一般人都不会忘了老祖宗的习俗的,所以清末的汉人也一样。
因为这种传统习俗已经让他们根深蒂固了,要彻底地改变这种传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是因为古人的“肤发受之于父母”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都觉得不能随意剪辫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所以才会不愿剪辫子。

宣统剪辫子整顿风俗是怎么回事?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曾强令汉族男人剃发梳辫,在1645年间,清朝的统治者还明文昭告天下男子一律剃发留辫:“遵依者为我朝之民,迟疑着同逆命之寇”,政令涵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自此清朝中国男人的头后便拖了一条鞭子,一拖就拖了二百多年。

清朝的风俗在宣统这可不好剪

晚清末年,革命兴起,凡有志仁人都会剪去发辫,其用意就是推翻清朝志向;民国初立后,人民启智更是纷纷剪辫易服,唯独逊清皇室与旗藉人士照旧,以至于民国政府内务部多次函照内务府,一为通告,二为整齐风俗。

但这些自清入关以来的风俗嫣能说放就能放得下,即便京师警察厅每日派巡警督促都无济于事,甚至还整一出强行剪发,堪称一桩奇事。

一翌,由不想剪辫子的皇室领袖溥仪还被辅国公溥葵报告称:“近期有总厅差巡捕沿户催问剪发之事,如若再不剪者,恐官长去职,食饷人扣免。”

即便如此,溥仪都不为所动,由于宣统余威健在,巡警剪不掉以宣统为首的辫子,只能“守株待兔”在葵使上街买物之际,突然现身勒令剪薙,这一招伎俩可是将宣统逼得无路可退。

溥仪为了阻止剪辫子,可是想方设法,不仅诸般借口,甚至还规定出入禁门必须检查辫子,没辫子的葵使还不能进宫,这项规定可是苦了那些旗藉人员,最后逼得无法,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亲自写信给溥仪皇室内务大臣让其帮忙劝解:“门禁稽查,不一定以辫子为准,似可发给特别标志,以便随时辨认。”

虽民国政府一再催促皇室剪辫,但紫禁城内以宣统为代表的辫子,仍满街都是;到这,是不是就有疑问了,后续宣统年号的清士是如何剪了辫子的呢?

习得西方文化的宣统觉得辫子不雅方才被剪

人这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就好比溥仪一直觉得清朝的辫子这种风俗该传承下去,但最终结果却出乎自己的意料,溥仪在吸取西方文化后,被英文教员庄士郭所感,甚觉中国男人脑后拖条大辫子实在不雅,于是当机立断将自己的辫子也剪掉。

自此,上行下效,几日之内,紫禁城以宣统为代表的千把条辫子相继不见,在历史里,这段以溥仪小朝廷内部的易俗,在当时可是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当然,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不愿的呢?答案是:有。

据悉,这次易俗,有三位中国师傅和几个内务府大臣依然未剪辫子,而这辫子直到他们逝世,与大清一起埋入了棺材,埋入了历史。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什么来源?

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

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

扩展资料: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但剪辫潮流是在民国建立以后逐渐扩展的,上海独立后数月,抵制剪辫的情况仍不断发生。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被折腾了近三百余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辫子

我们可以在电视剧里或者一些历史图片里看到,清朝的男人都是有着一根长长的辫子的,很多人就很疑惑,为什么大男人会留着一根长辫子?在清朝男人会留辫子,主要是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

其实在清朝以前,汉族的男人是不用留长辫子的,像剃发留辫子这种风俗是在满族里比较留行的,但是在后来努尔哈赤打进中原,清兵入关以后,他就下令要全国无论什么人都要剃发留辫子。当时的人们都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

很多人都拒绝剃发,但是努尔哈赤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并且有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所以也是造成当时很多的惨案。

然后在清朝彻底统治中国建立王朝了以后,剃发留辫子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这个习俗也是一直到清朝覆灭以后,所有人都在大街上排着队剪掉辫子,但其实在刚让人们剪掉辫子的时候,人们都是拒绝的,

他们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所以都不愿意再剪短发。这也是精神灌输的影响力,这才仅仅过了三百年,在清朝的统治下,人们就已经变得麻木和无知了,到最后的强制剪辫子,这样男人留辫子的传统风俗才慢慢的绝迹。

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自秦汉至于明,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2〕。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末是谁最先发起下令剪掉辫子的

应该是国父孙中山吧,彻底的让中华人民剪掉作为奴隶的辫子标志,也剪掉了中国人心里作为奴隶被鞭打三百年的鞭绳。因为大汉奸孙之獬提倡的剃发令,在三百年前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使他们失去了作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和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人们纷起抗争,被屠杀了不止几十万吧。所以剪辫子象征着人民不再愿意作为奴隶,而是重新做回有尊严有自豪感的中国人。
孙中山
孙中山
全国范围内是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以政府名义发出的,之前就有好多人剪了!
民国成立以后吧
文章标题: 晚清时期,认为剪辫子是数典忘祖的汉人,如何解释他们的老祖宗没有辫子的事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5638.html
文章标签:辫子  数典忘祖  他们的  晚清  汉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