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不带领众好汉自立国号当皇帝而是选择招安
一,简洁版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软弱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触动社会制度的起义都是失败的,梁山缺少自己的政治框架,田亩制度,官僚制度,文官制度等等一系列政权所必须的制度,俗话说好汉上梁山,官逼民反。由此可见,梁山上的义士们并不反对朝廷,都是被逼的,因而,这样的农民起义队伍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在骨子里并不想夺取政权当统治者委身招安,这群人便会感激投降。没有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就是一团伙而已,没有彻底的反朝廷意识就没有真正的目标,两者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软弱性,从而导致了宋江的失败
二,复杂版
《水浒传》中一百多条梁山好汉在头领宋公明哥哥引领的“招安”之路上死的死,亡的亡,做鸟兽散的悲惨结局,几百年来让无数读者后人扼腕叹息、唏嘘感慨!
毛泽东曾经对《水浒传》做出过这样的批语::“《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其实宋江的“招安”之路走得非常艰难、曲折、不容易:首先梁山诸好汉对于蔡京、高俅之辈那恨的是牙根痒痒,巴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一百单八将之中有几人不是被“逼上梁山”的呢?!让这些背负深仇大恨的血性汉子们归顺朝廷?谈何容易!
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写到:
“......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 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道是: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
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武松、李逵、鲁智深的话语应该是代表了绝大多数梁山兄弟的心声的,“招安”在梁山是很不得人心的。
在梁山如此,在宋氏的朝堂又如何呢?以蔡京、高俅为首的当权派对宋江、卢俊义等恨之入骨,只有置之死地方能快慰其心!(最终他们还是把宋江一干人等统统都给害死了)但是面对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剿灭行动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的现实,腐败无能的政府实在莫可奈何呀!在不得已的情势之下才采取的“招安”呐!那蔡京、高俅暗暗憋着一口恶毒之气呢!
面对梁山众兄弟与朝堂之上弄权的奸佞之间难以调和、极其尖锐的矛盾,宋江的“招安”之路必然是荆棘密布、凶险异常!
其实在“山东宋江、准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四大反寇当中宋江一伙的实力最强、也最为棘手,对于宋朝政府的威胁也最大: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扶危行为与“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替天行道”旗帜在民间是很有影响力的,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对于梁山泊的造反是寄予了很深的期望的,纷纷投靠上山壮大了山寨的力量。在宋江和吴用、卢俊义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打了许多大胜仗: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更是令朝野震惊。在造反形势一片大好、前途一派光明的情况下,作为梁山泊主要领导人物的宋江为什么偏偏要走“招安”的道路呢?而且他向往“招安”的心思比之于朝廷更急、更切!为了达到被朝廷“招安”的目标,宋江煞费苦心、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关系多次向腐败已极的朝廷表达归顺之意、效忠之情。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应该是《水浒传》中最大的一个谜团了。
宋江苦心孤诣要“招安”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做高官?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似乎都不足以解释:宋江视金钱如粪土且不重女色,重兄弟情义江湖道义;如果他是一个只为自己一人一家一姓的自私自利之人,众兄弟怎么可能会跟着他一路走下去?因为大家伙是打心眼里不愿意“招安”的呀,这些梁山好汉们虽然是火爆脾气、行为鲁莽,却也不是白痴弱智呐!如果没有“情”没有“义”,谁会为了他一人的高官厚禄、封妻荫子的美梦而去卖命?!难道宋江真的是一位大奸似忠的超级阴谋家?众兄弟竟然没有人能够识破他惊人的“光宗耀祖”的计划?他真的拿众兄弟的鲜血与性命去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从《水浒传》中似乎很难得出这样结论与答案。
答案在《论语》里。
在《论语·学而篇》里有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孝敬长辈、顺从兄长,他是不可能也不会犯上的;如果这个人不会犯上,他肯定是不会作乱的。
宋江是一个大孝子,《水浒传》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第一次露面,书中这样写道:“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中写道宋江本来与花荣等一干兄弟已经说好结伙上梁山,但是当他接到弟弟宋清所寄“父亲亡故”的家书之后“宋江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燕顺、石勇抱住。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方苏醒。”然后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回家。回到家中方才明白原来是老父亲怕他“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才写信将他骗回家的。孝顺的宋江听从老父的话,死了“落草为寇”念头。
当宋江“刺配江州牢城”启程之时,老父亲再三叮咛:“......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此一节,牢记于心......”因此当梁山众好汉截住宋江与押解公人,准备强拉宋江入伙时,宋江是宁肯去死也不愿意落草为寇的。
倘若不是因为醉酒在浔阳楼上写下反诗,被黄文炳抓住大做文章而被置之于死地的话,宋江宋公明绝对不会成为“梁山贼寇”的。宋江其实就是有子那句话最好的注脚:一个孝敬长辈,顺从长者的人,是不会犯上的,更不会作乱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因此就算宋江落草了,但他的骨子最深处刻着的依然是“忠孝”。上梁山的人几乎都是被逼无奈的,宋江也不例外。但是宋江与其他的梁山好汉完全不同,就是和山上的另外一位知识分子----“智多星”吴用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别的人在梁山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是何等快意的人生,这是多么洒脱的生活!但是宋江的心里却是时时怀着深深的负罪感的,甚至于远不如在监牢之中服役:在牢里的虽然身体失去自由,但心灵是自由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既是国之法度,又是传统道德的基本理念。在宋江的内心对于杀死阎婆惜是愿意认罪伏法的,尽管心中也有些许不甘。然而落草为寇、公然拉起造反的旗帜,与心中极其敬畏的朝廷为敌对于宋江而言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情,一个孝顺的孩子怎么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尊长为敌呢?!在梁山上宋江的身体是自由的,但他却背负着极其沉重的精神枷锁。如何解除这沉重的心理桎梏呢?只有向朝廷低头认罪,让皇帝赦免自己的罪责!除了这条路,别无他法!折磨宋江心灵、精神世界的镣铐的钥匙,捏在朝廷和皇帝的手里,只有得到他们的宽恕,才能解除宋江心头沉重的枷锁。这就是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的根本缘由。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结果。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章:
当薛综问:‘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诸葛亮的话很厉害,曹操不仅是汉室的奸臣,更是曹氏之贼子!这样的人是可以人人得而诛之的。天下虽大这样的人却无立锥之地,因为他们失去了“立身之本”!因此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尽管位极人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是不敢取汉室而代之的。当孙权修书劝曹操自立为帝时,曹操大惊,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胆大如曹操者,尚且如此。况胆略与心理素质远不如曹操的宋江呢?宋江既不敢做大宋王朝的逆臣,更不想成为宋氏祖宗的贼子!也就更不希望落下像王莽、曹操、司马懿那样的狼子贰臣一般的千古骂名。因此宋江只有“招安”一条路可走。
宋江是一个文化人,“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而且是把圣贤之书奉为处世做人基本规范的文化人。在黄文炳这个文痞加害宋江不成,反被梁山好汉捉拿之后,宋江大骂黄文炳:“.....,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读了圣贤书的人是不能做荼毒之事的,当然就更不能造反谋逆了。宋江被“逼上梁山”实属无奈,加入草寇行列与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抵牾的。因此在他坐上梁山泊第一把椅子之后即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这绝不是一个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之人理想与目标,更不是那些极其渴望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低俗读书之人所能理解和明白的。
宋江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被几千年传统之“文”所“化”的人,他被他所受的教育紧紧束缚而难以脱身!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梁山上的其他草莽英雄,也不同于如吴用、黄文炳、蔡京等等一干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读书人,《水浒传》中宋江是唯一的一个异类。只有他怀着深深的负罪之感,为自己的错误赎罪,而其他人不仅没有丝毫的罪恶之感,反而活得心安理得----像高俅、蔡京之流的“窃国大盗”远比梁山泊这些被逼无奈才走上“为盗”之路小毛贼要可恶何止千倍、万倍!但是无论“大盗”还是小毛贼一个个都活得理所应当,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罪恶的: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应该的!所以传统的文化对于他们是不具有约束力的。只有宋江是一个例外。
因此宋江的行为举止是难以被人们理解和认同的,几百年来对于他的指责、谩骂没有终止过。
1927年6月2日,二十世纪最富创见的奇才,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杀。对于他的死,同为国学大师的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据颐和园的园丁回忆:王国维进园后,先在石舫前木坐许久,后又步入鱼藻轩,吸食纸烟,旋即跳湖。
大师“木坐许久”,一定是把自己的情绪、心思仔细地捋了捋,最后一次肯定即将作出的抉择。然后平静地投湖自尽。
宋江在“招安”之前也一定把各种利害各种可能各种结果都一一仔细地考虑过,然而即使是最惨烈的代价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前行的脚步:在诸兄弟被残害殆尽、在他饮过御赐毒酒之后,他并不痛恨那些奸佞宵小与无道的昏君,他觉得自己死不足惜只是害怕只是担心在他死后李逵会造反“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因此连夜使人唤取李逵,用药酒将“黑旋风”毒死之后,自己则平静地等待死神的到来。那份淡定与从容让人震惊。
说到李逵,不能不多说几句:李逵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水浒传》中两个最为“忠义”的人一个是宋江,忠于极其腐败无望的朝廷,至死不渝;另一个人就是“黑旋风”李逵,只忠于极其迂腐的宋江,同样是至死不渝。死在自己所“忠于”的集团和人的手里他们无怨无悔----即使是被他们亲手毒死也认了!
那李逵是目不识丁的鲁莽之人,但他和宋江一样都是真正的被“文”所“化”人物。
宋江带领梁山众好汉的“招安”无异于集团自杀,无异于“飞蛾扑火”。凤凰浴火会得到重生,会涅槃。而飞蛾则是彻底的毁灭。
国学大师像凤凰一样,自杀使生命得到升华。草莽们的牺牲就像是火烛上的飞蛾。
不过他们的死与国学大师的自杀一样都饱含着浓浓的、相同的“文化”的味道,同样的令人震撼。
《白鹿原》中的鹿三是一个极本分的庄户汉,是“原上最好的长工”,他的勤恳敬业深深赢得雇主白嘉轩一家几代人的敬重与喜爱。而他的儿子黑娃鹿兆谦却是一个逆种,黑娃自小叛逆,从不安分守己,长大后当了土匪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在原上是臭名昭著,恶名远扬。黑娃最痛恨的就是白鹿原上祖宗家法和祠堂里的等级制度,他同时又深深惧怕着这些。身为族长的白嘉轩更是黑娃心目当中最为害怕的人物,因为他的腰“挺得太硬太直了”,即便是黑娃成年之后当上了土匪的“二当家的”依然对白嘉轩挺直腰板耿耿于怀,在他指使手下对白家抢劫时,不忘交代他们将白嘉轩的腰给打断----因为他惧怕他挺直腰板的样子!
多年之后那个桀骜不驯的黑娃不但拜《白鹿原》中最有学问的朱先生为师,每日里细心研读《论语》,更是主动提出“要回原上祭祖”,他虔诚地跪在身躯已然佝偻如狗一般的白嘉轩的面前,眼中饱含热泪:“黑娃知罪了!”尔后他庄重地给祠堂的列祖列宗燃上香烛,跪伏在地声泪俱下:“不孝男兆谦跪拜祖宗膝下,洗心革面学为好人,乞祖宗宽容......”
黑娃祭完祖走后,白嘉轩对他的儿子白孝武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
黑娃回归、祭祖与宋江的“招安”从本质上讲意义是一样的。白嘉轩所守的白鹿村的祖宗祠堂与宋朝皇室是传统文化中精神、信仰的化身,当人们跪拜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其实慰藉是自己的心理与灵魂,人们祭拜不过是自己被传统文化所认同的一种感觉,仅此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聚义与《水浒传》里的宋江与诸好汉的演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文人墨客与小说家把自己对文化的体悟灌注在小说主人翁的身上,恰恰折射出文化人自我矛盾的心理与尴尬处境:面对无可奈何的腐败现实他们痛恨昏君、奸佞和贪官污吏,同情下层人民悲惨生存状况,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痛恨自己的软弱无力;但是当历史的潮流把他们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时候,当他们可以给予风雨飘摇之中的没落王朝致命一击的时候,他们却会犹豫、彷徨,甚或痛苦不堪。这就是文人笔下可怜又可恨的宋江形象,也是文人们自己的形象:文化与知识在给予他们能力、智慧的同时紧紧地束缚了他们的精神与灵魂。
1.宋江出身是个刀笔小吏,目光不够远大。
2.唯恐战败被治罪,株连九族,认为招安会给自己带来安逸富贵的生活。
宋江(?~1124),字公明,北宋末年山东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领袖,也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宋江死后,影响逐渐扩大。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一些文学作品里的描述,被作为史实来传颂着。
首先 宋江出身是个刀笔小吏,自身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仁义礼智信 百善孝为先, 其次宋江反 也就是为了打击不良大官,比如 高俅 蔡太师等等,宋江骨子里是终于宋朝皇帝的,另外宋江也没有反叛的才能和魄力,文不如吴用公孙胜,武不如林冲卢俊义,还有宋江也是人也图虚名,综上 就是宋江为什么要诏安。
因为在他心里还是效忠皇上的,认为自己只是反臣,再加上生性懦弱
城府不够深,太老实
农民阶级在历史上频繁地揭竿而起,是因为被压迫才反抗吗?
在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封建社会。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划分法,是深受斯大林“历史五阶段论”影响的结果。
从所谓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阶级对立并未消失,一定程度上奴隶主就是后来的地主,奴隶就是后来的农民,只不过农民根据生产资料的多寡,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我们暂且以封建社会指代战国至清朝时期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在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农民起义实现改朝换代的,虽然很多,但不是全部。由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的例子,大约占到了所有封建王朝历史的1/3。
不过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都层出不穷。即使以富庶而闻名的宋朝,也有多达433次的农民起义,平均一年1.4次。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农民不好好种地,老想着造反做什么?真的只是因为地主阶级的剥削吗?静夜史认为不置可否,造成农民揭竿而起的原因,最起码有以下几个:
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话题。当社会财富出现极度不公时,弱势的一方就会选择铤而走险。
在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地主阶级人数只占社会总体的极少部分,然而他们却几乎拥有了全部的社会财富。而广大农民虽然人数始终占优,但生产资料却寥寥无几,而要是遭遇天灾或者战乱,他们很快就要忍饥挨饿甚至食不果腹。
但是问题来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们,怎么能够知道高高在上的地主阶级身在何处?说句难听的,你造反都不知道该砍谁。
而另一个问题是:人数远远少于农民的地主阶级,如何保证广大农民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当牛做马?
所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隔阂是非常大的,就像无产阶级再不爽也不可能去抢劫马云王健林。因为悬殊太大无法比较,所以他们抢劫的一定是身边的人。
这些人是谁?当然不是地主阶级,他们是拥有一定生活技能的士绅阶层、富农和中农。
地主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制定了等级森严的剥削体系,为了保证这一体系的稳固,他们会将少量利益分给夹在地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士绅阶层,让士绅阶层充当地主阶级的底层代言人。同时地主阶级也将部分利益,例如土地分给富农和中农,使他们加入统治阶层,共同形成压迫底层农民阶级的大山。
所以农民阶级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反对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地主阶级,而是近在咫尺的士绅阶层、富农和中农阶级。
因为他们过得比我好,所以我很不爽!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真正想要推翻地主阶级的是谁呢?静夜史认为至少有两股势力:一是中原王朝之外的侵略者,如北方游牧民族、西方殖民者;二是中原王朝内部的地主阶级,例如中央的权臣和地方上的军阀。
而农民阶级想要推翻地主阶级,需要经历的阻碍太多。像朱元璋这样从平民做到皇帝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2、见识少所以被利用
如前文静夜史所言,广大农民每日为生计发愁,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劳作,他们没有其他时间去琢磨推翻地主的事情。
但是地主阶级依旧是层出不穷,风起云涌。
那么地主阶级就奇了怪了,我也没怎么压迫你,你为什么非要反抗我呢?二狗蛋,你说。
其实这个问题二狗蛋根本就难以回答,因为作为我国历史上人数最为庞大的阶层,农民阶级却是活得最不明白的阶层。
首先因为小农经济的束缚,终日劳作的农民,只能在家里和田里之间打转,根本就没有走出去的能力和欲望,长期封闭的状态使他们和外界产生了巨大隔阂,对于外面的世界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加上地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垄断信息传播的政策,例如孝廉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使得农民阶级更是活在一片混沌当中。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见到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县令。
正因为见识少,所以更容易受到其他势力的影响,尤其是被利用。
虽然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
领导农民起义的,一般都不是农民阶级。比如李自成是驿卒,一定程度上还算得上是士绅阶层;洪秀全是落魄书生,典型的士绅阶层。
因为这些阶层相比农民阶级而言,有着相对高远的目标和相对明确的斗争思路。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更强的野心和欲望。
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想推翻地主阶级的人。在推翻地主阶级后这些士绅阶层乌鸦变凤凰,重新成为压迫其他阶级的地主。
总之,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剥削是其主要生存方式,但却不是他们被推翻的真正理由。
是的,生活条件比较差,而且农民也逐渐没有了经济来源,所以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是的,农民被逼的没有活路才奋起反抗的。
是的。可以仔细看一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数是因为压迫太激烈,所以才会反抗。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又手握重兵,为何不推翻清朝自立为帝?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又手握重兵,为何不推翻清朝自立为帝?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了,最后太平天国能够被成功镇压与曾国藩的湘军离不开关系。同时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成为清朝实力最强的军队了。此时清朝的八旗军已经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似乎曾国藩的湘军成为了清朝军事力量的顶梁柱。在天京陷落后,曾国藩已经成为朝廷重臣,手握兵权,门客遍布,还控制了大部分的国土,曾国藩拥有这么强大的实力为何不推翻清朝自立为帝开创属于自己的天下呢?
早在安庆战役后胡林冀和左宗棠就已经开始劝曾国藩起兵造反了,但是曾国藩没有答应。清朝还许诺“克复金陵者王”,不过在湘军收复金陵后清 *** 并没有遵守诺言,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人就再次劝曾国藩反抗朝廷。但是曾国藩还是拒绝了。明明手里有兵,自身又有实力,还有这么多人拥护,曾国藩为何一再推辞?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曾国藩自己受儒家思想熏陶已久,儒家讲究什么?忠君爱国。曾国藩将此观念牢记于心,不太可能违背儒学思想起兵造反。况且曾国藩饱读诗书,对于战争带来的影响他一清二楚,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怎么会容忍战争残害百姓呢?而且当时的中国也经不起折腾了,曾国藩若造反可能就不只是清朝亡国,更可能是中国亡天下了。所以曾国藩更多的是支持清朝救国图存,他本人也耗费了许多精力在洋务运动中,对于腐朽的大清还有一丝希望。与其担着风险自己打天下,不如维护本来的国家。
其次就是曾国藩的湘军也不是很团结。湘军有三十万,曾国藩能掌控的只有十万,其余的两个领导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二人的淮军和楚军也有很强的实力,李鸿章自然不会支持曾国藩称帝,左宗棠虽然表面支持但其实与曾国藩之间还是有矛盾的,恐怕他是想等到曾国藩起兵后从背后捅刀子,这一点曾国藩不可能不知道。而且湘军经过多年战斗,大家也都不想打仗了,军纪腐败越来越严重,这样的军队实力只会越来越差,曾国藩起兵成功的几率不大。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清 *** 对曾国藩也早有了戒备,早在咸丰四年曾国藩自主招了数万的兵攻打武昌就引起了清 *** 的重视,以一己之力招数万的兵,这对清 *** 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当即对曾国藩开始防备起来。天京收复后清 *** 立刻派兵把守,同时也是监视曾国藩的一举一动,一旦有谋反的迹象清 *** 会立刻察觉。曾国藩肯定也是知道自己身边有眼线的,所以不会轻易造反。况且就算造反成功自己当了皇帝面对的依旧是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还要与列强周旋,不如当臣子来的痛快。
曾国藩最终还是没有造反,而且自削兵权,以示清朝自己的忠心。
文章标题: 为什么古代农民起义后,领头的不是想着推翻皇帝制,而是要自己当皇帝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