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弃暗投明的有趣的事

时间: 2023-07-07 03: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弃暗投明的有趣的事

历史人物故事之黄权......

公元220年,夷陵之战刘备惨遭失败,蜀将黄权走投无路,投降魏国。消息传来,蜀国的官员群情激愤,要求处死黄权的老婆孩子。刘备却说道:“是朕先对不起黄权,黄权的家人无罪。”

刘备为何说对不起黄权呢?这里先埋个伏笔,故事要从头讲起。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年轻时在州郡为官,被刘璋征召为主簿,相当于文职官员。

后来,刘璋受到张松、法正的蛊惑,打算迎接刘备入蜀对付张鲁。黄权一眼便识破了张松与法正的计谋,劝刘璋说:“刘备乃天下枭雄,一山不容二虎,他若在益州立稳脚跟,主公必将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境,以待其变。”

可是,刘璋暗弱,听不进黄权的劝告,反而将他贬官外调,“出权为广汉长”。后来,情况果如黄权所料,刘备入蜀后,采取连哄带骗的手段,抢了刘璋的地盘。

刘璋兵败后,益州其他郡县望风而降,只有黄权所在的广汉郡依然依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后,他才奉命投降。

黄权为刘璋效命,已算是仁至义尽,对此,裴松之给予他极高评价,把他的忠义之举上升到商朝的比干和商容的高度。

黄权投降后,刘备待其不薄,封他做了偏将军,很快,黄权在汉中之战中为刘备立了大功。面对曹操强大的压力,黄权向刘备献计说:“若失去汉中,则巴蜀之地将受到威胁,如同失去左膀右臂。”

经黄权提醒,刘备也立刻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当即任命黄权为护军,迎战张鲁,争夺汉中。张鲁望风而逃,向北投降了曹操。黄权一股作气,连番击败杜濩、朴胡等人,又斩杀曹操的手下名将夏侯渊。

黄权屡立大功,刘备却仅仅提拔他当了治中从事,对此,黄权毫无怨言,依然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但很快,考验黄权的时候又来了。

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擒获斩杀。消息传来,刘备悲不自胜,欲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发誓为关羽报仇。

对于刘备的不理智行为,蜀国的大臣们都默不作声,只求明哲保身。这时,黄权勇敢地站出来劝谏说:“吴军勇猛善战,而我军顺江而下,易进难退。臣愿作前锋试探敌军虚实,主公坐镇后方指挥。”

黄权此语,是希望刘备能够知难而退,放弃伐吴。如果非要伐吴,也应该做一些战术上的调整。

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没听从黄权的建议,反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率领江北军防备曹军偷袭,以稳固后方。

果不出黄权所料,夷陵之战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刘备退守永安,而黄权则因为“在江北,道绝,不得还”,走投无路之际投降了魏军。

消息传来,蜀国大臣们群情激愤,要求处死黄权的家人,以示惩戒。刘备深感自责,后悔当初没有听取黄权之谋,以致今日惨败。于是,他赦免了黄权的家人,便有了前文开头的一幕。

黄权投降魏国后,受到曹丕的热情款待,还为其接风洗尘。随即,曹丕拜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赏赐给他金帛、车马、衣裘、妻妾甚众。

吃饱喝足之后,曹丕得意地问黄权:“君弃暗投明,是想效仿陈平、韩信脱离项羽,投奔汉高祖刘邦吗?”

按理说,曹丕如此厚待黄权,他本应该感激涕零,极尽讨好才对。可是,黄权的表现令人吃惊,他回道:“臣受刘备恩惠,降吴不可,回蜀无路,不得已才投降陛下。何况,臣乃败军之将,安敢与古人相提并论!”

此话一出,魏国的朝臣们面面相觑,不禁为黄权捏一把汗。哪知,曹丕却笑了笑说:“这也是肺腑之言啊。”从这以后,曹丕对黄权越发敬重,并封他为列侯。

后来,有消息传来,说黄权的家人被刘备杀害,曹丕听说后十分难过,打算为黄权的家人发丧。

而黄权则说道:“臣与刘备、诸葛亮推诚置腹,他们必然不会这么做,如果不信,请过一段时间再看。”后来,消息传来,他的家人果然安然无恙。

刘备驾崩后,魏国的大臣们纷纷向魏文帝表示道贺,唯独黄权面有戚容。曹丕得知这一消息后,故意下旨召见黄权,想开个玩笑捉弄他。使者一个接一个地来催促,黄权的侍从们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就这样,黄权一直留在了魏国,活过了文帝、明帝二朝,官至车骑将军,直到公元240年才寿终正寝。

黄权三易其主,却不被人认为不忠,这是为何呢?他追随刘璋,却所托非人,刘璋暗弱无能,他并没有跟风投降,而是坚守到最后一刻,其忠可鉴;他追随刘备,为其攻城拔寨,正当他建功立业之时,却归路断绝;他虽得志于魏,却心系蜀汉旧人,其志不改。

命运一次次把黄权推到无奈的境地,让他在生死与忠义之间作出抉择。可贵的是,他身负背主之名,却赢得了刘备的信赖,挽救了家人性命;面对曹丕的疑问,他不失气节,反而赢得更大的尊重。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做人的操守不能丢。虽身处逆境不改其志,坚守本性,方能赢得他人尊重,此乃安身立命之本。

关于五子偦的厉史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楚国人。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一说是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另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伍子胥入吴之前,跟随楚国太子建到齐国。后又到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君王私通。要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建,郑国以忠义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背叛郑国呢?但是太子建说他已和晋国说好了。就不听伍子胥的劝说,后来被郑国知道后,郑国国君就把太子建杀了。伍子胥就逃亡到吴国去。在他还没到吴国时。出了郑国都城之后,出了昭关之后还有一条河隔着。伍子胥看见没有船,内心非常焦急,突然走出一条渔船。渡了伍子胥,下船之后,伍子胥怕他说出去,就对渔翁说不要把事情说出去。渔翁非常伤心,他想他诚心渡伍子胥,但伍子胥还怀疑他,他非常敬重伍子胥,也没有抱怨他,渔翁就把船滑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绝伍子胥的疑心。伍子胥看到后大哭,说是他害了渔翁。但有的书上说渔翁没死。后来伍子胥要灭郑国为太子建报仇,渔翁的儿子就唱了一首歌。就是老渔翁对伍子胥唱的,伍子胥想起他的恩人在郑国就班师回去了。这是后话。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 伍子胥
  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十四年,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伍子胥到楚国后,听说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撬开,用钢鞭鞭尸三百,楚国人民看到吴国人如此复仇心强,全国百姓大惧)。“伍子胥于吴国为忠臣,于祖国——楚却是罪人。对于伍子胥为复一己之仇,劝吴攻楚,使祖国(楚国)无数生灵毁于被动战争,诗人陈志岁颇有微词,其诗《申胥》:‘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吴攻楚有私因。可怜祖国好儿女,半作伍家偿命身。’”(陈祗时《载敬堂集》)阖闾死前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后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伍子胥坐像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伯嚭本来也是楚国人。在伍子胥来吴国之后伯嚭才到吴国,当时有个相面的人就说伯嚭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只会拍马屁。让伍子胥提防他一点,但伍子胥向他和伯嚭来自同一个楚国,而且和楚国都有深仇大恨伯嚭。最后由于勾践送给伯嚭大量财务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面前进谗言。说伍子胥把儿子送到齐国就是背叛吴国。夫差用属娄剑赐伍子胥死。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从春秋时期的战争中透露出来的历史亮点: 吴国在吴国历代君王和名臣(如:伍子胥)等人不断努力下,组建出来的“混合舰队”,可称中国海军鼻祖而当之无愧! 当时的船只分类是:大中小三翼(战船)、其中大翼船长20米,宽达2.7米,突冒(撞击船)、桥船(为骑兵搭船用)、还有楼船是指挥舰船,分工已经初具规模。而不是像不少铁血网友所说那样,只是以平底小船为主。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伍子胥[1],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楚平王的尸体发泄,抽了三百鞭子,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孙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他死后人们很可怜他,在当年伍子胥丢入的江旁, 立了一座庙,江边的小山也被命名为胥山。他死后,吴国很快灭亡了。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仇雪恨。在帮助公子光杀死吴王僚(专诸刺僚)后,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报杀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记》上亦有记载,但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分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现代学术界还引发了“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未鞭尸,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已无存,史书上对此事记载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一夜愁白了头
  伍子胥是楚国人,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计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 伍子胥
  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狐疑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伍子胥顺利通过昭关,来到吴国,帮助吴公子姬光夺取王位。后来又同孙武一道,率兵攻取楚国,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尸,以报仇恨。
  伍子胥与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千金小姐的由来
  伍子胥四处逃窜,在路上乞讨。有一个姑娘可怜他,给他了点食物。伍子胥十分看谢,就说:“等我发达了,一定以一千两金子作为酬谢,来报答你。”姑娘走后,突然想起“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便跳江自杀。伍子胥被吴王任用,发达之后,多次询问,才知道那姑娘已经自杀了。他来到姑娘自杀的江边,往河里投了一千两黄金。以后人们就把自己的女儿比作千金。
  端午起源:伍子胥忌辰之说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说。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结果夫差相信了,并赐子胥宝剑要他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苏州人为纪念这位忠臣,把此江该为胥江。因此,后世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编辑本段伍子胥墓
  关于伍子胥的墓地所在,仍存在争议:伍子胥墓实景(10张) 一说在江苏吴中:在江苏苏州吴中区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伍子胥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至吴国,助吴王筑城练兵,发愤图强。后被谮自杀。墓封土高约l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吴相国伍公之墓。原墓在文革中被平毁。在苏州建城2500年(1986年)之际,该墓修葺一新,墓家直经3米,高1米,全部花岗岩砌成,周围遍植翠柏青松。还有吴相国伍公鸱夷藏处碑和重建胥山祠记碑等今均无存。近处还有二妃墓、拜将台等古迹。 二说在湖北老河口:根据光绪年《光化县志》记载:“富村乡,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为周伍子胥故里。” 从司马迁的《史记》上记载:伍子胥死在吴国,但他的坟却在他的家乡光华富村乡。这是何故呢?光化(现改名为老河口)当地的群众流传说:伍员被吴王夫差杀后,故里官宦、士绅、乡亲,将他的尸骨偷运回安葬。为防盗墓,共筑一百座坟,九十九座假坟埋在河西(汉水西边,现属谷城县,古时属光化),真坟埋在河东,并修有一庙。关于伍子胥墓,明朝正德年间《光化县志》上也有记载:“伍举墓在富村乡,今存石器。” 伍子胥之墓现仍在,位于今老河口市付家寨镇陈家港村委会铁匠沟村(陈家港原历属富村乡),墓座南向北,长13米,宽10米,高3.5米,墓上仍有石器。陈家港村委会靠近今丹江口市。1986年4月,丹江口市砖瓦厂在陈家港村委会上港村地取土时,曾挖出战国墓一个,出土铜器、陶器共七十多件文物。根据战国墓葬埋的方法应是墓群,故在其附近的伍子胥墓可见确系战国古墓。
《风吹草动》和《天罗地网》就是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这段历史时期的成语故事。

伯嚭侥幸逃脱,并逃到了吴国,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因此有了《同病相怜》。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责备伍子胥的行为过分,并到秦国去借兵救楚,因此有了《倒行逆施》和《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偷袭所灭。吴越争霸的成语故事有《卧薪尝胆》、《如火如荼》、《鸟尽弓藏》等。
“日暮途穷”、“倒行逆施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弃暗投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

我认为比较著名的弃暗投明的例子就是,韩信放弃了西楚霸王项羽转身投靠了汉高祖刘邦,因为,西楚霸王项羽不听其他人的意见,而韩信在他手下毫无用之地,转身投靠刘邦之后,刘邦十分的重用,他并造就了军衔之名
戴渊年轻时,任侠气盛,不修品行,曾经在长江上劫掠商贸游客。陆机休假后回洛阳,携带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渊指使一些少年抢劫。戴渊当时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面面俱到。戴渊神情傲兀特出,即使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显得洒脱异常。陆机在船舱里,隔着很远对他说:" 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 戴渊听罢哭了,丢掉佩剑归附了陆机。戴渊言辞气度,非同一般,陆机越发器重他,两人结为好友,陆机给他写了推荐信。渡江以后,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大唐开国功臣秦琼、程咬金算得上是弃暗投明。
瓦岗义军本着对抗暴力统治下的大隋,奈何瓦岗易主李密,违背了当年大家结义定下的盟约:为天下百姓谋福。李密当上皇帝后,心里装的全是自己,完全把老百姓的事抛到了脑后,秦琼、程咬金等不愿为虎作伥,转投大唐李世民麾下,建功立业,帮助李世民建立大唐。
韩信将军本是项羽的手下,弃暗投明跟了刘邦。李世民带病攻打瓦岗寨,秦琼,程咬金阵前倒戈,投奔了唐军阵营,最终成为大唐开国功臣,身居高位。国共内战时期,不少国军将领弃暗投明加入共产党的阵营,为民族统一保持国家完整做出巨大贡献。
傅作义将军啊。他本来是国民党的高官,借解放战争时期,是华北剿匪总司令。在北平战争中,促进了北京的和平解放,让文化政治古都北京免受了战争的摧残,让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都得到了保留,也让两百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护。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弃暗投明的有趣的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469.html
文章标签:弃暗投明  有趣  历史上  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