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西安2年考古发掘1200余座墓葬。几千年保存下来的的古墓在施工中陆续发掘见光,这是不是历史文化的破坏

时间: 2023-06-30 01: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西安2年考古发掘1200余座墓葬。几千年保存下来的的古墓在施工中陆续发掘见光,这是不是历史文化的破坏

在兵马俑被发现以前,当地人知道这东西的存在吗?

先说个笑话。当初刚发现兵马俑,陕西考古队派了4个人去搞发掘!

仅仅4个人!他们去的时候换洗衣服都没带几件,想着是个小墓坑,过两个礼拜搞完了,就回西安呢!

结果,一年都没探到兵马俑坑的边呢!

其实在解放前,当地人打井,就发现过兵马俑。但是,以前的人迷信嘛,叫这东西叫做“瓦神爷”,发现了,就打碎了。

后来直到70年代,当地又是生产队挖井,这次又发现了兵马俑。

于是一群人闹闹哄哄,把这东西的碎片就吊了出来。

正巧路过一个县文化馆的人,懂得这东西的价值。于是把碎片拿到县里,自己先把这两个兵马俑拼接起来了。

其实本来就是一堆碎片。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农民打破的,据考证,大多是当年项羽的军队打破的。

国家文物局接到李副总理的批文,也是一脸懵,我们这些人(专业管文物的)都不知道这事,结果领导批示了。

然后,国家文物局又打电话给陕西,陕西方面才知道,发现了兵马俑这种东西。

于是,就有了派4个考古人员去挖兵马俑的故事。

结果,挖出来的是6000多个兵马俑!几百米的俑坑!世界第八大奇迹!

0.种种证据表明,在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兵马俑之前,已经有人在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见过了兵马俑,只不过当时发现者不知道兵马俑的意义而没能正确的认知兵马俑是什么,所以成就了1974年的发现。

1.从当地民俗的角度讲,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曾经采访过当地的和万春,自述10几岁的时候他父亲打井,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地人叫做“瓦盆爷”。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他父亲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吊在树上用桃木枝(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当时认为的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2.再远一些的记载也有兵马俑出土的痕迹,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3.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 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4.

以上这些时间还留下来记载,或者被被考古所发现,我相信从汉代之后民国之前,还会有人发现过兵马俑,只不过没能留下记载,不为我们所知罢了。

当地人应该早就知道地下有兵马俑存在,只是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是人造的还是天生的?是吉祥物还是祸害人的怪物?更不知道是啥朝代的产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学,班上有一个家住临潼的同学。有一次(可能是在1965年)我们两个在一起说闲话,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们那里有瓦瓦神呢。”我问:“啥是瓦瓦神呀?”他说:“瓦瓦神就是瓦瓦神么。啥是瓦瓦神!”我一再追问,他还是那句话,不肯解释。我知道他脾气有点怪,就不再问他。可是脑子里一直挂记着这件事。到了九十年代,有一次去参观兵马俑,听讲解员说起兵马俑的发现:以前就曾经有农民挖出过兵马俑,还以为他是能祸害人的怪物,叫他“瓦瓦神”,我立刻想起以前那个同学说过的话。原来他口里的“瓦瓦神”就是兵马俑。

我就是西安周边本地人,我们这边的有一个风俗,外人不知道,听我讲完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上图为兵马俑全景

我们村是实实在在的西安本地菜农,记得在小时候我们村都是种菜的,然后把长成的菜拉到西安市里去卖,老实本分的农民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风俗。

我们村有个种菜能手,种菜技术非常好,经常给我们村里其他人教种菜技术。他有一次在自家菜地里挖菜窖,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去帮忙,人多力量大,菜窖挖的又深又大。

上图为一部分兵马俑

突然在最深出挖出来一块砖,大家都感觉很奇怪,这么深的地底下怎么会有砖,于是大家都好奇的继续挖,越挖越心慌,因为大家竟然挖出来了一面墙。

上图为兵马俑人脸特写

消息不胫而走,村里人都知道了,最性奋的就是我们一帮子小孩子,都跑去看,我当时也在,我就看见深坑地下有一面墙,垒墙的砖是那种青石砖。整面墙是曲面,应该是一个圆形的你部分。有几个胆大的跳到墙边说是要砸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了,里面就是古墓。

上图为古墓的墙体上的洞口

随着大锤一下下砸下,慢慢的我能看见一个黑洞越来越大,深不见底,叫人心声恐惧。

就在这时,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闻讯赶来,对着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辈一顿破口大骂。从这充满气愤的大骂中,我们听出来,在自家底盘上挖出来这些东西是不吉利的,是非常不吉利的。要赶紧埋掉。而且要先用水泥把洞口封死,可是那个年代水泥是很贵的,农村一般盖房都舍不得大量的用水泥呀!

上图为发掘中的古墓

在村里老人的主持下,我们还是忍痛买了水泥封住了洞口,回填了菜窖。在不断的议论中,我们人心惶惶,听老人们说还要请几个和尚道士来做法,我们都很害怕。

上图为兵马俑铜车马

后来因为请和尚道士做法要很多钱,没人愿意掏钱,所以就一直拖着,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过了一阵,村里几个种菜能手,在村里可是人人羡慕的种菜高手,在一个星期内相继出了意外。这下村里炸开了锅,人们恐惧的都在说这是那个古墓里的鬼出来害人了。

上图为发掘中的兵马俑

于是大家凑钱请来了和尚道士做法,后来法事做了之后,再也没有人出现意外了。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慢慢的也不被人提起。

上图为发掘中的兵马俑

可是这样的风俗在我们后辈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恐怖印象。以后要是再挖到古墓的任何东西都得原封不动的埋回去。要不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上图为彩色的兵马俑

忘了告诉大家,我们村就离兵马俑不远,骑自行车就到。

上图为兵马俑人脸特写

回到主题,有这样的风俗你说说看,在发现兵马俑之前当地人有没有挖到过兵马俑,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就是当地人,首先明确的告诉你,是知道的。虽然史籍没有记载,但是在民间流传了很多传说。

1、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之后率军攻打北京。因为战火连绵,骊山脚下聚集了很多难民,西杨村仅有的一口水井已不能满足日常用水,村民在打井时就已经发现过秦俑。但是因为封建迷信,当时大家都以为是妖怪,期间还有勇敢的大汉下井斩妖,因为兵俑都是陶制,刀砍不入,水浸不透,大汉被吓得不轻。之后村里一位老秀才翻遍典籍,以“不宜动土”为由填了此井。

2、清宣统年间,下和村有一个老人去世后,在村民为他挖墓时,挖出来了一个陶俑。当时有资历的老人看了以后认为是不祥之兆。因为墓穴讲究风水,在自己祖先的墓穴里挖出面目狰狞的怪物会祸及子孙。之后他们填平了墓穴重新选了一处地方挖墓下葬。这在之后兵马俑的挖掘过程中得到了证实,确实有十几处墓穴已穿入俑坑。

3、1932年军阀混战时期,农民在掘地中挖出了一个跪坐式的陶俑,但是由于战乱这尊陶俑很快下落不明。据推测,可能被后来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带走 。

4、1948年,农民挖掘出两件陶俑,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5、1964年《陕西日报》刊登出一条消息:

这是秦俑被埋葬2000余年第一次官方的文字报道。

之后就是1974年3月杨志发等人在打井时一撅头惊醒了沉睡了两千余年的兵马俑军阵。

此后还发生了很多故事,因为离题暂且按下不表。

是知道这东西存在,但与现在的认知尚有差距,以为是神像。后来打井,终于使这些东西重建天日,经过考古发掘,世界第八大奇迹出现了。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 旅游 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在兵马俑被发现以前,当地人知道这东西的存在吗?
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当地人打井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时人称它“瓦盆爷”。

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村民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因此将瓦盆爷吊在树上用桃木枝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那个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也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在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也有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 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张岱写过一本书,叫《夜航船》,这本书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无所不包。里面记载了这样的细节:骊山脚下的村民挖井挖到兵马俑,并且先后派年轻后生和壮士下去查看,众人最后都惊恐地把兵马俑当做鬼怪,又重新埋土平坑、恢复原样。

所以说,兵马俑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被人们所知道,只是因为时机和重视度不够,一直没被开发出来,而当时的挖井事件只是一个契机。
兵马俑最早是被谁发现的?
西杨村本是骊山北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庄。而发现人杨志发,就生活在这里。

原先,这里的村民祖辈相传地底深处有"瓦王爷"。它根深地下,行踪诡秘,从不轻易露面,然而谁一旦遇见,便会带来不祥。比方说,好端端正在打井,本来已见渐渐出水,忽然招惹遇上"瓦王爷",顿时井底干涸,只好认自倒霉。

1974年3月,上级号召打井抗旱,西杨村决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累以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夹杂布满鹅卵石的灌木丛和废弃荒滩。

3月24日动工,杨志发等人挖到30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窑址。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瓦王爷"凝静的面容。

就是这样,在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终于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2003年,最终为自己正名为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第一人的他,据导游介绍,这位如今70多岁的农民,应该是中国目前和世界上各国元首合影最多的人。
秦始皇陵的考古历程?
根据考古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其中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61吨。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吨 。它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銮驾出巡的真实面貌,被誉为“青铜之冠”。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 社会 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结语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这次清明去玩,我就好奇问过当地老乡,他们说他们一直知道这是一个陵,只不过不知道是谁的。因为他们这边,平地只要有土堆或者小山,就是陵墓。

七四年我读初中时地理老师就说秦皇陵有兵马俑,水银做河,玉石做星,这些都是有 历史 记载的,怎么说博物馆的人不知道呢。

历史 上零星的陶俑被当地人发现是可能的,但因没有系统地发掘考古并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没有能和大规模俑阵联系起来,毕竟陕西地下文物太多,出土几件陶俑也不是什么大事,因此即使是当地人也知之不多。

秦始皇的陵墓有多大,是一座山吗?

秦始皇的陵墓被建在哪里?规模是多大?用什么建造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现了数不清的帝王将相,他们生前拥有万世基业数不清的财力,他们死后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更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达到的。

其中,要以秦始皇的秦始皇陵,最为出名,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一统天下的皇帝,他生前要做天下共主死后也要做天下的君王,所以为自己修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陵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二百四十七年,历经了三十九年年,才修建而成。

皇陵中有各样的宫殿,数不清的房屋,各种奇珍异宝,更是拥有文明世界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秦,秦始皇陵中陈列着成千上万的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神态各异,各不相同,据有关数据统计,秦始皇明占地面积非常大,高达五十六平方千米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以足球场的面积来换算的话,这个面积大概相当于七千七百七十七个足球场的大小!如果以故宫的面积来换算的话,是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如此大的面积在世界的陵墓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相传秦始皇陵之中更是有黄山川河流,非常奢华!

当然目前,秦始皇陵还在发掘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寥寥无几,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这也为这个世界陵墓添上了一股神秘色彩,令人心驰神往!

秦始皇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内分陵园区、从葬区两部分,其中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的封土是人工而成的土丘,形状像山,但不是天然的山。据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堆原为三级阶梯,呈复斗形,底部近似方形,现存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陵。
据《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秦始皇陵墓封土堆原始规模很大很高,“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刚即位,便开始修陵,动用人力70余万,历时39年建成,穿三泉,下铜而致棺椁,内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外部树草木已象山,下葬后把工匠统统关在墓内。秦始皇陵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始皇陵位于临潼城东5公里处,背靠骊山,面对渭水,仿效咸阳宫而建,寝殿、便殿、内城、外城一应俱全。主要是木质结构吧,阿房宫赋里不是说蜀山兀阿房出么,不过应该还有其他材料,但不会太高级,秦朝生产力也不是很高

秦始皇陵就是骊山墓,我们应该都看过电影《神话》,在电影里成龙从骊山顶部利用绳索而下,到了秦始皇陵的内部。其实这不是电影效果需求,这是真实的。秦始皇陵就是一座山,面积大概有56平方千米。这座陵墓历时39年才完成。秦始皇陵的规模和陪葬品的数量都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感兴趣的看客可以听我一一讲解秦皇陵。。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第一,秦皇陵的构造。秦始皇虽然想着长生不老,但是他还是逃脱不了死的命运,所以他早就想到这一点,在构造陵墓的时候就想在地下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让工匠按照咸阳城的结构来建造陵墓。可想而知,在骊山里建造一个这么大的工程难度有多大。它的陵墓周围有两层,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里全是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内城则为秦始皇的寝陵和殿陵,可以预示着秦始皇死后也可以在此江山永固。
第二,秦皇陵的地理位置。我们古人选择陵墓一般都是北依山,南依水。而秦皇陵则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整个陵墓就像是天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化已经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直到70年代被一个打井的农民发现,才发掘出这个依山而建的庞大的地宫陵墓,尽管到现在,我们发掘的秦皇陵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等待专家的考察。第三,秦皇陵的丰厚陪葬品。据《史记》记载,秦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皇陵不光有兵马俑,还有大量铜车战马,百官俑,以及600多处陪葬墓。出土的大小文物估计有10万件,而且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文物和地宫等待专家的发掘。总结:集三皇五帝功劳于一身的秦始皇帝虽然统一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是他的暴政也是他双面人生的一个诟病。他的陵墓是所有帝王中最大最豪华的,他劳役70万人整整花了39年把骊山挖空才建造好自己的坟墓。到现代,秦皇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希望他给我们带来荣誉和研究价值外,还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秦始皇陵墓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根据考古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此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钻探新发现了几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发掘的陪葬坑里,基本以陶制品为主,在秦始皇陵陵区外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为石制。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些武器应该不用于实战,因为石制物品不仅沉重而且很脆,用这样的装备上阵杀敌,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实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

  图片:http://www.3lian.com/gif/2006/4-25/20311123006-3.html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这个没有胡子,这个你看看,这个低头的。

  主持人:就这个,对,全坑就这个。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个没胡子的,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吗,就在这个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这个,那个低头的这个。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知道吗?

  袁仲一:这个东西就说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给忘了,有人说是女的,但显然不是女的,因为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个人做的,就是咸阳敬(做的)。这旁边这个有个小个,小个这个呢,这个人叫宫光,这个人做的。

  解说: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多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是谁。

  主持人:您看一个没有刻过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断是谁做的,这个让我特别吃惊,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它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张画是哪一个大师做的,一看就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摸长了以后就看出来了,这个俑是谁做的,那个俑是谁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练出了像鉴定书画一样的鉴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宫丙,这个人做了45件。

  主持人:这45件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

  袁老师: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造型、风格相同,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主持人:风格相同,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袁仲一:比如拿宫丙做的陶俑来说,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力气也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人做的陶俑头发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来以后,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有些不一样。

  主持人:我想您跟这么多兵马俑看起来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对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什么样的。

  主持人:您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袁仲一: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个连长对他的士兵一样,对它非常熟悉。我曾经做了一首打油诗:“20余年痴迷间,与俑作伴情谊绵”,感觉非常亲切。

  解说: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打井区域周围的挖掘,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来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到了那里,很快挖完了,写个报告就完了。

  主持人: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

  袁仲一: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这样大,一号坑发现1万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边了。

  袁仲一: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6千件,这个东西,过去也发现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较小,规模这样大,数量这样多的,从来没见过。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不是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

  袁仲一:当时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2号坑和3号坑,这3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8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一下子震惊了。

  解说:在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前的竟然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是,他发现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30余次都已经深入到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袁仲一:因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解说: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解说:袁仲一发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颜色的残迹,容易发生变化,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先打了一层生漆层,在生漆层上绘彩,这个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两张皮。

  主持人:掀开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两张皮。你突然打开,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消失,消失已经慢慢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以后就脱落了。

  主持人:翘起来的过程多长时间?

  袁仲一:翘起来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实验,一般是五分钟。五到六分钟,这样快。

  主持人:那我们当时该怎么办?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主持人:我们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没有亲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把它固定。

  主持人:这一切要在5分钟内完成。

  袁仲一:这一小块,大片不行。

  主持人:边挖边得加固。

  袁仲一:要这样的。另外还要这样,挖出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追求含量比较高的话,翘边就慢。所以还要不断地喷洒水。

  解说: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是挖兵马俑的。几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主持人:都是绘彩的?

  袁仲一: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的时候就绘彩了。挖掘以前已经脱落了,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里发现,一个浸水线,水泡过的痕迹,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马俑倒了,泡在水里边,大水泡当然颜色容易脱落了。这是一个。后来经过大火烧,尤其一号坑烧得非常严重。

  解说: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经过水一泡,大火烧,这样颜色当然就脱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实际上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脱落了。

  袁仲一:颜色的残迹这样说,相对来说,2号坑因为是局部被火烧,颜色保护相对来说较多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大体来说保存的比一号坑好一点,因为一号坑颜色基本上全部脱落,2号坑我们目前发现6件陶俑身上颜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们经过技术处理保留了下来吗?

  袁仲一:现在全部保留下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彩漆脱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这个问题。

  解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进行得缓慢但很顺利,至今在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见证全部兵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他也被尊为“秦俑之父”。(央视国际)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这个没有胡子,这个你看看,这个低头的。

主持人:就这个,对,全坑就这个。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个没胡子的,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吗,就在这个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这个,那个低头的这个。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知道吗?

袁仲一:这个东西就说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给忘了,有人说是女的,但显然不是女的,因为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个人做的,就是咸阳敬(做的)。这旁边这个有个小个,小个这个呢,这个人叫宫光,这个人做的。

解说: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多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是谁。

主持人:您看一个没有刻过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断是谁做的,这个让我特别吃惊,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它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张画是哪一个大师做的,一看就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摸长了以后就看出来了,这个俑是谁做的,那个俑是谁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练出了像鉴定书画一样的鉴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宫丙,这个人做了45件。

主持人:这45件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

袁老师: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造型、风格相同,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主持人:风格相同,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袁仲一:比如拿宫丙做的陶俑来说,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力气也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人做的陶俑头发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来以后,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有些不一样。

主持人:我想您跟这么多兵马俑看起来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对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什么样的。

主持人:您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袁仲一: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个连长对他的士兵一样,对它非常熟悉。我曾经做了一首打油诗:“20余年痴迷间,与俑作伴情谊绵”,感觉非常亲切。

解说: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打井区域周围的挖掘,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来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到了那里,很快挖完了,写个报告就完了。

主持人: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

袁仲一: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这样大,一号坑发现1万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边了。

袁仲一: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6千件,这个东西,过去也发现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较小,规模这样大,数量这样多的,从来没见过。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不是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

袁仲一:当时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2号坑和3号坑,这3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8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一下子震惊了。

解说:在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前的竟然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是,他发现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30余次都已经深入到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袁仲一:因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解说: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解说:袁仲一发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颜色的残迹,容易发生变化,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先打了一层生漆层,在生漆层上绘彩,这个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两张皮。

主持人:掀开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两张皮。你突然打开,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消失,消失已经慢慢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以后就脱落了。

主持人:翘起来的过程多长时间?

袁仲一:翘起来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实验,一般是五分钟。五到六分钟,这样快。

主持人:那我们当时该怎么办?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主持人:我们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没有亲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把它固定。

主持人:这一切要在5分钟内完成。

袁仲一:这一小块,大片不行。

主持人:边挖边得加固。

袁仲一:要这样的。另外还要这样,挖出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追求含量比较高的话,翘边就慢。所以还要不断地喷洒水。

解说: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是挖兵马俑的。几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主持人:都是绘彩的?

袁仲一: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的时候就绘彩了。挖掘以前已经脱落了,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里发现,一个浸水线,水泡过的痕迹,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马俑倒了,泡在水里边,大水泡当然颜色容易脱落了。这是一个。后来经过大火烧,尤其一号坑烧得非常严重。

解说: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经过水一泡,大火烧,这样颜色当然就脱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实际上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脱落了。

袁仲一:颜色的残迹这样说,相对来说,2号坑因为是局部被火烧,颜色保护相对来说较多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大体来说保存的比一号坑好一点,因为一号坑颜色基本上全部脱落,2号坑我们目前发现6件陶俑身上颜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们经过技术处理保留了下来吗?

袁仲一:现在全部保留下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彩漆脱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这个问题。

解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进行得缓慢但很顺利,至今在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见证全部兵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他也被尊为“秦俑之父”。(央视国际)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兵马俑坑在秦陵东侧一公里半处,它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
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
兵马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炼、细细观看,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有差异,似乎能令人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遭遇和经历;那些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喷鼻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陶俑、陶马都经烧制、安装并且原来都是有着漂亮的彩绘的,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兵马俑的发现,令人们对中国雕塑艺术有了新的看法:秦俑开创了中国雕塑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先河;彩塑的开始也不是在唐而是在秦。
专家担忧:如不加以保护,兵马俑百年后将变煤坑

兵马俑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考古界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是,据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南华早报》报道,度过滚滚历史洪流的兵马俑,却抵不住2000多年后的空气污染,现在出现严重侵蚀。中外专家已经开始联手行动,这一次兵马俑能否突出污染重围?

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

6月底,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一些媒体报道了一条令人揪心的消息: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

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

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专家预言,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吉(音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1400件兵马俑曾染真菌

在30多年前被发现时,部分秦始皇兵马俑仍保留了其原来的颜色,但在被发掘出来,与空气接触后,它们开始褪色。除空气污染外,兵马俑还曾被40多种真菌吞噬过。有报道说,在兵马俑中,有1400件染上真菌。

这些兵马俑经受住了两千多年的战乱纷争、地震灾害,但是在出土后的二十多年里却受到展览馆内的气温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染上了真菌。

秦兵马俑博物馆2号坑在发掘之初就曾经发生过泥土上生长出霉菌的事情,文物保护专家用了一个夏天进行人工喷药才将霉菌完全消除。

污染源自大量游客

国际知名空气质量专家朱迪斯·周和约翰-瓦特森,正在陕西省研究污染对兵马俑的影响。

据瓦特森分析,许多污染源可能是来自于每年大约150万的博物馆参观旅客。他说:“一个推测是来自于游客们的呼吸和身上衣物的化学物质中的氨类物质。”朱迪斯和瓦特森将尝试去找出产生毁坏的污染源、它们的浓度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控制的方法来降低未来可能发生的毁坏。杨孝文

中美联手拯救兵马俑

研究人员9月份开始抽取空气样本确认污染程度

兵马俑是中国的骄傲,现在却处于污染的威胁之下,中国政府和许多文物保护专家都已经紧急行动起来,一场帮助兵马俑突出污染重围的战争已经打响。

据《南华早报》披露,作为拯救兵马俑的第一步,中美两国科学家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保护计划,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兵马俑的影响。曹俊吉是该计划的倡议者之一。该“治污”项目由中科院相关部门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牵头,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沙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加。

在今后两年时间里,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对秦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进行连续观测,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从今年9月份开始,研究人员将定期把兵马俑坑内的空气样本送到香港、内华达和西安,以便确认空气传播对兵马俑造成的威胁程度。

曹俊吉说,如果拯救措施得当,兵马俑的“衰老”进程可能会被延迟,但他不能估计出兵马俑还能坚持多少年。曹俊吉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空气污染是破坏文化遗迹的毒瘤。虽然我们无法根除空气污染,但我们可以减轻空气污染,把空气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杨孝文)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文章标题: 西安2年考古发掘1200余座墓葬。几千年保存下来的的古墓在施工中陆续发掘见光,这是不是历史文化的破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944.html
文章标签:发掘  这是  墓葬  西安  古墓

[西安2年考古发掘1200余座墓葬。几千年保存下来的的古墓在施工中陆续发掘见光,这是不是历史文化的破坏]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