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為何“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时间: 2023-06-29 10:01: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為何“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经典导读】君子固穷

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二章,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君子虽然穷,还是固守底线;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就本章而言,争议最大是“君子固穷”,常见理解有三:1君子固定是贫穷,2君子定有穷困的时候,3君子穷困的时候能固守底线。第一种理解,人生道路曲曲折折,有起有落,君子可富可达,可穷可困,君子固定是贫穷,显然不符合实际,这样理解是错的。第二种理解,君子定有穷困的时候,看起来是不错,但如果与下一句“小人穷斯滥矣”联系起来,则显不足。所以第三种理解,君子穷却能固守底线本色,不会乱来,是符合上下文的内在逻辑。而事实上,正好说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所以能固守贫穷不忘其道,依道而行;小人唯利是图,穷则无所不为。

孔子回答子路说这话,一是说,致力于仁德的君子不一定就能飞黄腾达,也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甚至断粮断炊,君子不是注定能富贵通达的。二是说,君子在贫困受苦的时候,不会改变道德底线,做人的基本原则,而是能贫而乐道,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所以在断粮七日的穷困境地,孔子还可以从容应对,弹琴问答。此时的孔子因为天道了然在心,所以从容不迫,自信泰然。孔子当然不是坐以待毙的傻瓜,也不是积极反抗,以寡敌众,冲出包围,而是派子贡从楚国获得救兵,而解陈蔡之围困。孔子不用兵,但善用人,善用兵,不战而解围。

孔子收徒教学,在于培养君子。所以君子之道是底线,而坚守这条底线,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这条底线就是君子大道,就是仁德,就是中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理亦如此,无不合乎中道。《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道理也是如此,君子固穷,素贫穷行乎贫穷,贫穷也要乐道,不破底线。这一章的重点告诉我们:君子能够在困穷中成长,而小人则在困穷中堕落。就比如现在,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去卖假造假,不会违法卖毒制毒,不会制造有害产品提供有害服务,小人反是。孔子教导现实的人们应明哲保身,这是中庸的智慧。它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另一种积极的应对。

补充一下,朱熹将此章与上章合为一章,然陈蔡绝粮事距灵公问阵、夫子去卫,时隔数年,故以分为二章为是,也多为现行解读版本。

孔子做人处事智慧: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做人处事智慧: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今解】: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他的人都饿倒了,站不起来。子路满怀怨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如此困窘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中仍会坚守节操。小人一旦遭受穷困,那就无所不为了。”

  正当孔子一行扬鞭奋蹄、车轮滚滚、刚进入陈、蔡边境之时,忽然,擂鼓呐喊,杀出一队人马,将孔子师徒包围得水泄不通。这一队没有文字标记、没有级别之分的兵士,面若冰霜,军容严整,问话不答,不攻,不杀、不放路,令人奇疑不解。

  原来,孔子刚离开宛丘,陈君得知楚君欲聘请孔子的消息,为自己没重用孔子而追悔莫及。于是,他与重臣密谋,决定派兵围困,逼孔子一行自返陈国,这样做既不失陈君体面,又能得到孔子师徒这一无价的人才群。

  遭困的当天夜里,孔子密派一弟子单身溜出包围,去楚国叶地求援。

  被围困的第二天,原来带的粮、面便吃光了。进入第三四天,孔子师徒就地拾柴,烧点开水充饥,个个饿得面色憔悴,四肢无力。

  而孔子却照样为弟于们授《诗》讲《礼》,抚琴高歌……

  围困进入第五天,北面放开一个大口子,但孔子师徒就地拾柴、挖野菜煮着吃,并没重返陈国。

  在这饥饿难忍的日子里,加之夜寒白天热,有五六名弟子病倒了,有几名弟子情绪波动很大,时而说些怨言。

  一向直爽坦诚的子路首先提出了问题:“老师,对离鲁周游以来的遭遇我想不通。卫君、陈君对我们敬而不用,郑君让我们吃‘闭门羹’;更有甚者,我们连续蒙难:过匡被围,经蒲遭扣、入宋受困、陈蔡绝粮,以后不知还会遇上什么灾难。为什么我们老是贤才不得志、善良遭恶报?难道是我们欠缺仁德才能吗?老师主张的仁政德治为什么不能被各国君、相接受?难道……”

  孔子耐心地做弟子们的思想工作。他说:“子路讲得有点道理,但又不完全是这样。有仁德的人并不一定有好结局。古之贤人叔齐,伯夷不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吗?殷有三位仁人:微子因劝谏勿重赋聚财,被迫离开了殷宗室;箕子因谏纣王收敛淫乱暴虐行为而做了殷的奴隶;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而死。……天下确实有很多博学深谋、大仁大德的君子而得不到好时运!子路啊,你们应明白,兰草的芳香不因处深山不为人知而减弱。我们应学习兰草,长君子之风。”

  子路又问:“如此说来,君子处境困窘时应该怎么办?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孔子说:“君子处境困窘时,仍能坚定不移,信仰不变;而小人困窘时,就会任意妄为,没有顾忌,不能把握自己。君子无忧,不惧困窘,视个人富贵安乐如浮云;而小人终日为私利忧愁。”

  听了老师的话,弟子们的情绪好转,几位发牢骚的弟子脸色变红,显得内疚。闵损说:“老师的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信仰是君子的灵魂,君子能抛弃个人的'一切,但不能抛弃信仰!”

  子贡插言:“老师,您多次身处逆境,为何始终不动摇?”

  孔子答:“固为我身处逆境时,亦然坚定不移地追求信仰。”

  颜回说:“诸侯不用我们,恶人围困我们,丝毫无损夫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高匡世、能高济民的形象和品格;正因为我们的老师品德、主张高尚完美,才出现调高和寡,诸侯难容的局面。然而,这又有什么妨碍呢?不去修养崇高的志向是我们的不对,而我们有崇高的志向不被接受,只能说是君、相的过错!”

  听了颜回的话,孔子似乎忘记了疲劳和饥饿,欣慰地笑着说:“颜回啊!你已有较高的仁德了,你我之心是相通的。如果你是个有一定权力和财产的大夫,我愿在你手下做事,当个好管家!”

  颜回吃惊地说:“老师开这么大的玩笑,我可担当不起呀!”

  颜回一句话把被饥饿折磨得无精打采的同学们逗笑了。有的说:“仁德礼治的信仰太重要了!”有的说:“老师用信仰之火再次燃亮了我们的心!”

  遭困的第5天深夜,子贡和公良孺暗自溜出包围圈,天亮之前,买回两袋粮食,弟子们忙着打水、拾柴、煮饭,得以饱餐。

  遭困的第7天,楚国派出的兵将车马带着许多粮食来了,那些不打旗号的围困者看到“楚”字旗一跑而光,孔子师徒得救了。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什么意思?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再穷困,也会固守自己君子的品德,而小人则不同,就会为非作歹,就会没有底线。这是孔子弟子子路,在追随师父游说各国时,在陈粮绝的时候问孔子,他老师回答他的话,子路当时问,君子也有穷乎?孔子就作了如上的回答。

子路问了一个问题,君子会穷困吗,孔子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君子的穷,仅仅是缺吃少喝么?不是的,古代的穷和贫不一样,君子的态度也不相同。对待贫困,君子奉行的应该是安贫乐道,像颜回那样。而穷困,是不得志,是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报复,君子的态度是什么?修身齐家,是独善其身。穷的反义词是达,有人赏识你了,君子当兼济天下。孔子被困陈蔡,他就认为自己是穷,政治主张没有得到认可而遇到的一些磨难,自己坚守即可,绝对不可以妥协。

这句话是说君子和小人面对贫穷时的两种态度。穷困是个试金石,孔子认为,君子在穷困面前,不可失去原则和信念。就好比孔子,卫国灵公其实还是挺尊重孔子,像他讨教,结果孔子发现对方只问打仗的事,不问礼仪之道,于是他就离开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君子固穷”的君子,是坚守道义和理想的,在君子看来,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摆脱贫穷和困境,就做出不法和令人不耻的事情,这不是君子所为。

《论语》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有底线,穷与困都不是我们突破底线,为恶一时的借口。有人说也没做什么坏事,虽然说不上君子,也是好人吧,怎么比如那些“穷斯滥”的小人混得好呢?这个问题也是现实,包括孔子,包括屈原,包括司马迁,不是你人正直,就一定富裕,这个社会一定有些小人得志猖狂。不过,纵观历史,善良和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世界的维护,仍旧需要道德来固守,否则,就没有五千年的文明,也就没有未来世界的大同。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们当秉承的信条。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君子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也能坚守自己的节操,小人身处逆境会变得难以坚守,变得胡作非为。
意思是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安贫乐道,小人不得志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是一时不得志,但是他也有不坠青云之志,但是小人不得志的时候,他就会走入歧途。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主要是说君子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保持高风亮节,贫贱不移。但是自己的操守。

君子固穷的翻译是啥?

君子固穷的翻译是:君子虽然有穷困时,但能安贫乐道,守志不渝。

固:固守,安守。

穷:不得志,这里指穷途末路,陷入绝境。

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全句翻译为: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所坚持,而小人却往往轻易放弃原则。孔子多次感叹二者的区别,他对年轻人又有怎样的期许呢?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孩子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孔子曾经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那段时间是孔子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论语*卫灵公篇》提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身处困境能够坚持原则,小人身处困境就放弃原则,只求苟且偷生。

这一段话也许是孔子遭遇“陈蔡之围”之前,在陈国时发出的感叹。孔子在陈国遭遇到了挫折,想到虽然不能实现理想,但是他可以回去好好培养学生,靠教育把理想传下去,说道:“不如回去吧,不如回去吧。”孔子想回去的地方是鲁国,因为鲁国有他的学生们。

这段话主要是表述是是孔子对鲁国学生的评价。

孔子怎样评价他的学生们呢?跟着孔子求学的弟子,学习又进展到什么地步了呢?

孔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小子”。“小子”是指年轻人。

“小子”跟孔子常常提到的“小人”不一样。“小人”是指没有志向,明明已经长成大人,心思还跟不成熟的小孩子一样,只顾自己。小孩子没有经过教育,经过成长,一般都只顾自己,一个大人长大了之后仍然是这个样子,就称为“小人”。

孔子说一个人是小人,通常是指这个人没有志向。一个人的身体慢慢成长,他的心思、志向也应该跟着成长,开始只为自己,后来学会为别人着想,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途径。

孔子用“狂简”形容自己的学生。“狂简”这个词现在已经不用了,“狂”这个字现在通常指“狂妄嚣张”,是负面意思,但是它也可以表达正面的意向,指一个人志向高远。

“狂简”在这里指志向高远,奋发进取。一般来说,一个年轻人听到孔子的言论,都会奋发向上,因为孔子对于每个人都怀抱着温和了理性主义,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人志存高远。春天是读《论语》的季节,因为春天是立志的季节。春回大地,宇宙充满新的生机,人也会有所感发,想到不管过去怎样,这是新的一年,重新开始。这个时候读《论语》,就能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孔子认为自己的学生听他讲《诗经》、《书经》、各种古代的理想,耳濡目染也做到了这第一步——十五岁立志求学。
文章标题: 為何“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858.html
文章标签:君子  小人  窮斯濫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