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人得志,庸人成功的现象反常又普遍

时间: 2023-07-01 00:00: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人得志,庸人成功的现象反常又普遍

具有龙的精神的成语

龙飞凤舞是中国老百姓祝福的吉祥话。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这数不胜数的龙成语,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喜龙爱龙的例证。用“龙驹凤雏”来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用“凤表龙姿”来形容高高在上的雍容华贵;用“龙腾虎跃”形容有所作为,用“生龙活虎”彰显人的活力。

  今年,相信会有很多的龙宝宝相继出生,人爱属龙没错,其实就连成语也爱属龙。这数不胜数的龙成语,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喜龙爱龙的例证。

  龙凤组合多指顶尖人物

  “龙”本有神性,成为皇帝的象征之后又越发尊贵,所以龙在中华民族之中,一直都是受崇拜的神物。于是,成语中的“龙”也多有受人崇敬和褒扬的喻义,而此时龙的身边又多有“凤”的相伴。

  在传统文化中,龙凤体现的是皇权,成语中也能找到出处。“凤子龙孙”,“龙雏凤种”曾用来代表帝王后裔,“龙楼凤阙”、“龙楼凤池”到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帝王宫阙,“攀龙附凤”或“讬凤攀龙”也是指巴结权贵、自抬身价。

  除此之外,更多以龙凤为主人公的成语往往与皇权无关,而是代表有才,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才,有的是“龙凤之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有才”,可以说他“龙眉凤目”、“凤表龙姿”,说一个人说得一嘴好话,写得一手好文章,可以说他“龙雕凤咀”、“龙飞凤舞”;甚至有才的人,身边的一切都非同凡响,用的是“凤毛龙甲”,吃的是“龙肝凤髓”,听的是“凤箫龙管”,骑的是“凤臆龙鬐”。有才之人好不容易长大了,出落成才华出众的“龙跃凤鸣”,若奋发有为则是理所当然的“凤翥龙骧”,若不幸怀才不遇则叫暂时的“龙蟠凤逸”。到了一定的年龄,结个婚都必须是“龙凤呈祥”,然后再生个娃,想都不用想,肯定也是“龙驹凤雏”。

  龙虎搭配气势威猛

  除了凤之外,龙还有一个铁哥们儿,那就是虎。在众多的成语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交情非同一般。在一些龙虎配的成语中,基本都是龙虎对应,内容对仗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先后大小之别,甚至还可以两字两字的前后互换。或许,龙这种神话中威猛神武的灵物,必须找一个现实中同样威震一方的猛兽相提并论,方能显出震慑人心的气势。

  “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威虎震”、“龙骧虎视”、“龙行虎步”、“龙精虎猛”,真是无一不霸气外露,威风凛凛;而龙虎相配,也不一定都是指夸张的气势,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才干,说一个地方常出领袖,才人辈出,也是“藏龙卧虎”,“龙幡虎纛”之下,都是能征善战的龙虎英雄。而且,这些“人中龙虎”也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虎略龙韬”可决胜于千里之外,李白这样能“绣虎雕龙”的“酒虎诗龙”也能有作品传世无数。

  当然,若能“伏虎降龙”,让两者为你服务那更是厉害了,除了帝王之都,还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大声宣称己处是“虎踞龙盘”,如果没有“擒龙缚虎”的胆量,也鲜有人敢闯入凶多吉少的“虎穴龙潭”。

  龙马精神是民族象征

  龙还有一个搭档,那就是马。龙年拜年无人不用“龙马精神”,龙和马一个变化莫测,一个欢腾跳跃,相伴左右,定能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而更有一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龙马负图出于孟津黄河古渡,伏羲在这里降服龙马,依其背负的图纹画出河图八卦,创立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而被降服的龙马身高八尺五寸,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常常引颈长啸,声音豪迈动听。它其实是黄河的精灵,也是炎黄子孙的化身。

  自此,龙马精神也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这也是龙精神的一部分。

  当然,经历了七八千年的漫长时光,龙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的精神除了开拓奋进的龙马精神之外,还有更多的寓意,也包含着更多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团结融和是龙精神的重要组成。龙有九似,是对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正是因为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才有了龙。

  中国的龙,更是征瑞兆祸的象征。龙能给我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自然和谐也是龙精神之所在。古人虽不懂科学,但却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对身外众生皆有畏惧,所以创造出通天神兽——龙,所以龙的精神也代表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精神。

  龙的“朋友”啥样儿都有

  除了凤和虎这两个长期的搭档,龙也好交其他朋友。龙的身边,我们也总是能看到豹、狮子和麒麟一类的狠角色。“龙眉豹颈”、“龙鸣狮吼”、“龙骧麟振”、“龙肝豹胎”,这些朋友本质上跟虎和凤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两者的替补,作为替身演员出现。

  当然,龙也有交友不慎的时候,比如遇上了它的近亲——蛇。“龙鬼蛇神”中,龙虽然替牛出场,但是一出场立刻就变了味,不再是形容各色人等,而是用来比喻奇诡怪僻;“龙屈蛇伸”,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在一起,“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不过虽然和蛇在一起的成语有了贬义,但是定睛一看,龙在里面依旧是正面角色。甚至当龙碰上了猪,“龙首豕足”用来代替牛头不对马嘴,撞见了狗,“土龙刍狗”指有人徒有虚名,遇上了鱼,“鱼质龙文”形容徒有其表或者以次充好,龙的形象本身也并不是太负面。都是怪其他小动物带坏了龙,或者龙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不好,当然这么说也不太全面,龙和蛇在一起也曾经美好过,比如“笔走龙蛇”、“龙蛇飞动”、“龙蛇起陆”等成语也都是不错的意思。

  龙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时容易“近墨者黑”,其实,几条龙在一起也容易出事儿。两条龙还好,可以“二龙戏珠”,多了就悬了,可能“群龙无首”、“龙多乃旱”,打起架来甚至还“龙血玄黄”。

  另外,龙的一生也不一定风平浪静,混好了“飞龙在天”,混不好也会科场落地“龙门点额”,混得太好还容易“亢龙有悔”、“神龙失势”,一旦有了赌瘾算是染上了“舟龙之癖”,不锻炼身体年纪大了也会“老态龙钟”,“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潇洒,但是也不是没可能被“大水冲了龙王庙”,发现天下那么多自己的粉丝,说不好有很多只是“叶公好龙”。
龙马精神、双龙戏珠、龙飞凤舞、猛龙过江、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盘龙卧虎、笔走龙蛇
藏龙卧虎、
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跟蛇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跟蛇有关的成语,欢迎大家参考!

  跟蛇的成语1

  1、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2、蛇鼠同窝:形容坏人互相勾结,或者形容两个相互关联的人做坏事的行径如出一辙。

  3、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4、枭蛇鬼怪:比喻丑恶之徒。

  5、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6、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7、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8、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9、豕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10、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11、蛇蝎为心: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12、一龙一蛇: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13、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14、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15、封豕长蛇: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16、打草惊蛇: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7、一蛇两头: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18、蛇影杯弓: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19、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20、打蛇打七寸: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21、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22、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23、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4、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25、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26、画蛇添足: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27、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28、蛇头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29、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30、蛇蝎心肠:蝎:一种毒虫。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形容人心狠毒。亦作“蛇蝎为心”。

  31、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32、养虺成蛇: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

  33、灵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34、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35、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36、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37、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38、蛇食鲸吞: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39、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跟蛇的成语2

  蛇蝎心肠

  龙蛇混杂

  佛口蛇心

  龙头蛇尾

  封豕长蛇

  灵蛇之珠

  春蚓秋蛇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虚与委蛇

  人心不足蛇吞象

  牛鬼蛇神

  笔走龙蛇

  虎头蛇尾

  打草惊蛇

  斗折蛇行

  蛇头鼠眼

  打蛇打七寸

  草蛇灰线

  一字长蛇阵

  强龙不压地头蛇

  惊蛇入草

  三蛇七鼠

  岁在龙蛇

  飞鸟惊蛇

  龙蛇飞舞

  一龙一蛇

  杯中蛇影

  拨草寻蛇

  跟蛇的成语3

  1、杯蛇鬼车,杯蛇幻影,杯影蛇弓,杯中蛇影。

  2、鲸吞蛇噬,龙鬼蛇神,龙屈蛇伸,龙蛇飞舞。

  3、蛇蝎为心,蛇欲吞象,蛇口蜂针,三蛇七鼠。

  4、握蛇骑虎,膝语蛇行,枭蛇鬼怪,长虺成蛇。

  5、笔走龙蛇,拨草寻蛇,春蚓秋蛇,打草惊蛇。

  6、豕分蛇断,岁在龙蛇,为蛇画足,为蛇添足。

  7、壁间蛇影,毒蛇猛兽,龙头蛇尾,杯弓蛇影。

  8、佛心蛇口,弓影杯蛇,骇龙走蛇,行行蛇蚓。

  9、笔底龙蛇,虚与委蛇,一蛇两头,一龙一蛇。

  10、养虺成蛇,草蛇灰线,画蛇著足,蛇影杯弓。

  11、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惊蛇入草,灵蛇之珠。

  12、贪蛇忘尾,蛇食鲸吞,蛇头鼠眼,蛇蝎心肠。

  13、龙蛇混杂,龙蛇飞动,牛鬼蛇神,蛇心佛口。

  14、斗折蛇行,飞鸟惊蛇,佛口蛇心,封豕长蛇。

  跟蛇的成语4

  杯蛇鬼车 bēi shé guǐ chē

  成语解释: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

  杯蛇幻影 bēi shé huàn yǐng

  成语解释: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巴蛇吞象 bā shé tūn xiàng

  成语解释: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恶龙不斗地头蛇 è lóng bù dòu dì tóu shé

  成语解释: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佛口蛇心 fó kǒu shé xīn

  成语解释: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飞鸟惊蛇 fēi ni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骇龙走蛇 hài lóng zǒu shé

  成语解释:骇龙走蛇: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虎头蛇尾 hǔ tóu shé wěi

  成语解释: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鲸吞蛇噬 jīng tūn shé shì

  成语解释:鲸吞蛇噬: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龙鬼蛇神 lóng guǐ shé shén

  成语解释:喻奇诡怪僻。

  龙屈蛇伸 lóng qū shé shēn

  成语解释: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灵蛇之珠 líng shé zhī zhū

  成语解释: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龙头蛇尾 lóng tóu shé wěi

  成语解释: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同“虎头蛇尾”

  牛鬼蛇神 niú guǐ shé shén

  成语解释: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李贺诗的想象奇特、虚幻怪诞。后多用于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成语解释:比喻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蛇杯弓影 shé bēi gōng yǐng

  成语解释:错误地认为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是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蛇灰蚓线 shé huī yǐn xiàn

  成语解释:蚓:蚯蚓。指蛇和蚯蚓爬行留下的痕迹。比喻有线索可循

  蛇口蜂针 shé kǒu fēng zhēn

  成语解释: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蛇蟠蚓结 shé pán yǐn jié

  成语解释:蟠:回绕,屈曲;蚓:蚯蚓。指相互勾结。

  蛇入鼠出 shé rù shǔ chū

  成语解释:蛇钻穴,鼠出洞。比喻行动隐秘

  蛇神牛鬼 shé shén niú guǐ

  成语解释:蛇神牛鬼: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蛇头蝎尾 shé tóu xiē wěi

  成语解释: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称。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蛇行鼠步 shé xínɡ shǔ bù

  成语解释:步:步行。形容胆小谨慎。

  岁在龙蛇 suì zài lóng shé

  成语解释: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谓命数当终为“岁在龙蛇”。

  为蛇画足 wéi shé huà zú

  成语解释:为蛇画足: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握蛇骑虎 wò shé qí hǔ

  成语解释: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枭蛇鬼怪 xiāo shé guǐ guài

  成语解释:比喻丑恶之徒。

  虚为委蛇 xū wèi wēi yí

  成语解释:虚:表面的;委蛇:敷衍。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一龙一蛇 yī lóng yī shé

  成语解释: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蛇两头 yī shé liǎng tóu

  成语解释: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跟蛇的成语5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灵蛇之珠 龙头蛇尾

  鲸吞蛇噬 惊蛇入草 画蛇著足 行行蛇蚓

  骇龙走蛇 画蛇添足 虎头蛇尾 弓影杯蛇

  佛心蛇口 封豨修蛇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打草蛇惊 斗折蛇行 打蛇打七寸 打草惊蛇

  毒蛇猛兽 草蛇灰线 春蛇秋蚓 长蛇封豕

  春蚓秋蛇 笔底龙蛇 杯中蛇影 杯影蛇弓

  杯蛇幻影 杯蛇鬼车 拨草寻蛇 笔走龙蛇

  跟蛇的成语6

  一蛇两头、龙蛇混杂、斗折蛇行、蛇蝎为心、画蛇著足、

  走蚓惊蛇、斩蛇逐鹿、不辨龙蛇、一龙一蛇、三蛇七鼠、

  蛇头蝎尾、蛇入鼠出、蛇雀之报、虚为委蛇、为蛇添足、

  弓影杯蛇、惊蛇入草、杯蛇鬼车、骇龙走蛇、草蛇灰线、

  春蛇秋蚓、打草惊蛇、笔底龙蛇、龙鬼蛇神、蛇口蜂针、

  蛇杯弓影、地头蛇、虎头蛇尾、蛇蟠蚓结、蛇蝎心肠、

  拨草寻蛇、蛇毛马角、膝语蛇行、杯中蛇影、龙蛇飞动、

  龙蛇飞舞、龙头蛇尾、龙屈蛇伸、长蛇封豕、壁间蛇影、

  蛇螫断腕、灵蛇之珠、蛇食鲸吞、巴蛇吞象、牛鬼蛇神、

  蛇欲吞象、毒蛇猛兽、蛇珠雀环、涸泽之蛇、蛇灰蚓线、

  贪蛇忘尾、蛇鼠横行、鲸吞蛇噬、握蛇骑虎、打草蛇惊、

  封豕长蛇、枭蛇鬼怪、虚与委蛇、蛇行鳞潜、笔走龙蛇、

  行行蛇蚓、蛇影杯弓、蛇神牛鬼、杯蛇幻影、岁在龙蛇、

  螳螂捕蛇、为蛇画足、蝉蜕蛇解、佛口蛇心、春蚓秋蛇、

  蛇头鼠眼、引蛇出洞、蛇心佛口、飞鸟惊蛇、杯影蛇弓、

  蛇行鼠步、养虺成蛇、豕分蛇断、长虺成蛇、画蛇添足、

  佛心蛇口、一蛇吞象、封豨修蛇、杯弓蛇影、蛇盘鬼附。

  跟蛇的成语7

  1、杯中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2、无踪无影:没有一点痕迹、影子。形容完全消失。

  3、捉风捕影: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4、逐影寻声:指多方寻求罅隙。

  5、风言影语:捕风捉影的话语。

  6、镂尘吹影:吹影子,刻尘土。比喻工艺精细到不见形迹。

  7、逐影随波: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随着水流飘移。形容无主见。

  8、吊形吊影:犹言形影相吊。比喻孤独寂寞。

  9、蹑影藏形:指行动诡秘,不露形迹。

  10、寻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11、雁影分飞:比喻两相分离。

  12、孤形吊影:指孤单一人。

  13、质伛影曲:身体伛偻影子也就弯曲。比喻有因必有果。

  14、无影无形:不同形迹;完全消失。也形容虚构的事物。见“无形无影”。

  15、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指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16、形枉影曲:东西的形状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比喻有什么原因就会有什么结果。

  17、弓影浮杯: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8、枝附影从:枝条附着树干,影子随从形体。比喻追随模访。

  19、衾影无惭:衾:被子。指行为光明,问心无愧。

  20、附影附声:指盲目附和。

  21、顾影弄姿: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22、遁迹匿影: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23、影形不离: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

  24、潜形匿影:隐蔽形迹,不露真相。同“潜形匿迹”。

  25、形只影单:形容孤单。

  26、风影敷衍:指罗织罪名,捕风捉影,诬赖人。

  27、迷头认影: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28、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29、浮光略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同“浮光掠影”。

  30、避影匿形: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31、日不移影: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32、认影为头:佛教语。指认虚作实。

  33、暗香疏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34、影只形孤:犹形单影只。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35、鞭丝帽影: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36、逐影吠声: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37、无愧衾影:表示没有做亏心事。

  38、蹑影追风:形容速度极快。

  39、探竿影草: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40、弓影杯蛇: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41、吹影镂尘:镂:雕刻。吹影子,刻尘土。比喻工艺精细到不见形迹。

  42、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43、附声吠影:比喻盲目附和。

  44、蛇影杯弓: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45、捕影系风: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46、藏形匿影: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47、孤身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形容孤儿无亲。

  48、系风捕影:拴住风,捉住影子。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也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根据。

  49、汲汲顾影:惶惶然自顾其影,孤苦失望的样子。也指频频地自顾其影,洋洋得意的样子。

  50、衣香鬓影: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

  51、韬形灭影:指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52、影只形单:犹形单影只。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53、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成语龙 精神

具有龙的精神的成语

龙飞凤舞是中国老百姓祝福的吉祥话。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这数不胜数的龙成语,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喜龙爱龙的例证。用“龙驹凤雏”来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用“凤表龙姿”来形容高高在上的雍容华贵;用“龙腾虎跃”形容有所作为,用“生龙活虎”彰显人的活力。

  今年,相信会有很多的龙宝宝相继出生,人爱属龙没错,其实就连成语也爱属龙。这数不胜数的龙成语,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喜龙爱龙的例证。

  龙凤组合多指顶尖人物

  “龙”本有神性,成为皇帝的象征之后又越发尊贵,所以龙在中华民族之中,一直都是受崇拜的神物。于是,成语中的“龙”也多有受人崇敬和褒扬的喻义,而此时龙的身边又多有“凤”的相伴。

  在传统文化中,龙凤体现的是皇权,成语中也能找到出处。“凤子龙孙”,“龙雏凤种”曾用来代表帝王后裔,“龙楼凤阙”、“龙楼凤池”到现在也被用来形容帝王宫阙,“攀龙附凤”或“讬凤攀龙”也是指巴结权贵、自抬身价。

  除此之外,更多以龙凤为主人公的成语往往与皇权无关,而是代表有才,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才,有的是“龙凤之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有才”,可以说他“龙眉凤目”、“凤表龙姿”,说一个人说得一嘴好话,写得一手好文章,可以说他“龙雕凤咀”、“龙飞凤舞”;甚至有才的人,身边的一切都非同凡响,用的是“凤毛龙甲”,吃的是“龙肝凤髓”,听的是“凤箫龙管”,骑的是“凤臆龙鬐”。有才之人好不容易长大了,出落成才华出众的“龙跃凤鸣”,若奋发有为则是理所当然的“凤翥龙骧”,若不幸怀才不遇则叫暂时的“龙蟠凤逸”。到了一定的年龄,结个婚都必须是“龙凤呈祥”,然后再生个娃,想都不用想,肯定也是“龙驹凤雏”。

  龙虎搭配气势威猛

  除了凤之外,龙还有一个铁哥们儿,那就是虎。在众多的成语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交情非同一般。在一些龙虎配的成语中,基本都是龙虎对应,内容对仗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先后大小之别,甚至还可以两字两字的前后互换。或许,龙这种神话中威猛神武的灵物,必须找一个现实中同样威震一方的猛兽相提并论,方能显出震慑人心的气势。

  “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威虎震”、“龙骧虎视”、“龙行虎步”、“龙精虎猛”,真是无一不霸气外露,威风凛凛;而龙虎相配,也不一定都是指夸张的气势,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才干,说一个地方常出领袖,才人辈出,也是“藏龙卧虎”,“龙幡虎纛”之下,都是能征善战的龙虎英雄。而且,这些“人中龙虎”也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虎略龙韬”可决胜于千里之外,李白这样能“绣虎雕龙”的“酒虎诗龙”也能有作品传世无数。

  当然,若能“伏虎降龙”,让两者为你服务那更是厉害了,除了帝王之都,还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大声宣称己处是“虎踞龙盘”,如果没有“擒龙缚虎”的胆量,也鲜有人敢闯入凶多吉少的“虎穴龙潭”。

  龙马精神是民族象征

  龙还有一个搭档,那就是马。龙年拜年无人不用“龙马精神”,龙和马一个变化莫测,一个欢腾跳跃,相伴左右,定能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而更有一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龙马负图出于孟津黄河古渡,伏羲在这里降服龙马,依其背负的图纹画出河图八卦,创立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而被降服的龙马身高八尺五寸,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常常引颈长啸,声音豪迈动听。它其实是黄河的精灵,也是炎黄子孙的化身。

  自此,龙马精神也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这也是龙精神的一部分。

  当然,经历了七八千年的漫长时光,龙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的精神除了开拓奋进的龙马精神之外,还有更多的寓意,也包含着更多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团结融和是龙精神的重要组成。龙有九似,是对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正是因为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才有了龙。

  中国的龙,更是征瑞兆祸的象征。龙能给我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自然和谐也是龙精神之所在。古人虽不懂科学,但却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对身外众生皆有畏惧,所以创造出通天神兽——龙,所以龙的精神也代表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精神。

  龙的“朋友”啥样儿都有

  除了凤和虎这两个长期的搭档,龙也好交其他朋友。龙的身边,我们也总是能看到豹、狮子和麒麟一类的狠角色。“龙眉豹颈”、“龙鸣狮吼”、“龙骧麟振”、“龙肝豹胎”,这些朋友本质上跟虎和凤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两者的替补,作为替身演员出现。

  当然,龙也有交友不慎的时候,比如遇上了它的近亲——蛇。“龙鬼蛇神”中,龙虽然替牛出场,但是一出场立刻就变了味,不再是形容各色人等,而是用来比喻奇诡怪僻;“龙屈蛇伸”,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在一起,“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不过虽然和蛇在一起的成语有了贬义,但是定睛一看,龙在里面依旧是正面角色。甚至当龙碰上了猪,“龙首豕足”用来代替牛头不对马嘴,撞见了狗,“土龙刍狗”指有人徒有虚名,遇上了鱼,“鱼质龙文”形容徒有其表或者以次充好,龙的形象本身也并不是太负面。都是怪其他小动物带坏了龙,或者龙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不好,当然这么说也不太全面,龙和蛇在一起也曾经美好过,比如“笔走龙蛇”、“龙蛇飞动”、“龙蛇起陆”等成语也都是不错的意思。

  龙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时容易“近墨者黑”,其实,几条龙在一起也容易出事儿。两条龙还好,可以“二龙戏珠”,多了就悬了,可能“群龙无首”、“龙多乃旱”,打起架来甚至还“龙血玄黄”。

  另外,龙的一生也不一定风平浪静,混好了“飞龙在天”,混不好也会科场落地“龙门点额”,混得太好还容易“亢龙有悔”、“神龙失势”,一旦有了赌瘾算是染上了“舟龙之癖”,不锻炼身体年纪大了也会“老态龙钟”,“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潇洒,但是也不是没可能被“大水冲了龙王庙”,发现天下那么多自己的粉丝,说不好有很多只是“叶公好龙”。

曹操、关羽、张飞的人物性格

一个人物的性格需要300描述。选其他人也可以,除了诸葛亮和刘备。谢谢!!答的好的可以有加分

一、关羽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二、曹操

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多疑,奸诈,有治国之才,冷酷无情,有一种利己精神,残忍,有谋略。

三、张飞

勇武过人,粗中有细,重情义。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惜英雄重英雄,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

拓展资料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飞在宕渠击败魏国名将张郃。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论曹操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根源
一、关于曹操性格及价值取向
要想了解曹操他对命运的渴望与焦虑是什么,“要想理解他的生命,我们就必须把这种生命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他实现某种绝对的价值观念、实现某种无条件的最高的善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进行回顾,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把握他以前的生命的某种特征所具有的意义;我们所发现的并不是发展,而是他为不断脱离他的生命所具有的这些转瞬即逝的满足进行准备的过程”。①形成过程是生命所具有的一个一般的特征。笔者个人认为,曹操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性格的实用主义者。
(一) 一个实用主义者
在本文中,笔者不赞成近来史学界拨乱返正般地将曹操从法家的神坛上搬下来,又供奉于大成殿上,归入儒家士大夫的群落。他在实用主义的“体”上所产生的“用”。
首先,曹操是一个反道德,反传统的人。
“德”和“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

可见,“礼”和“德”的核心在于伦理,“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②而这一切的一切,在曹操的行为中,没有任何的表现。
时人给了曹操这样的一个白描:
太祖为人佻易无危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革,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③
文章中描述的不是一个位极人臣的士大夫庄重形象,而是一副无赖的癖性和小人得志的嘴脸,使曹操极富个性化的着装、谈吐跃然纸上,作者提出的“轻易”二字,与儒家“慎笃”的行为规范形成了鲜明对比。魏晋时期,极重个人风度和外貌的品评,这段关于曹操的白描,不仅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对曹操反传统行为的不认同;还从另一个角度——生活细节,体现了曹操不遵儒道的性格本质和行为作风。
至于曹操的行事和言语,更是大违儒道:他薄义寡信,“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④他奢僭擅权,“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⑤他诡谲嗜杀,“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⑥……而他身边之人,可以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⑦之辈,
用孔子的话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①曹操的品行也可想而知,让人不敢恭维了。
其次,在曹操的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实用主义精神。这种“实用主义”并不同于近代以来,被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94-1910,美国哲学家)等人所上升为哲学范畴的概念,而是一种方法:它注重的是收获、效果和事实,而不是原则、范畴和假设。用曹操自己的话可以概括为:“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②
(建安元年)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邺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③
曹操处心积虑的迎来了汉献帝,无非是想提高声名以号令天下,然而知道袁绍的不满,曹操立刻忍气吞声的把大将军之位让与他,这样不仅满足了袁绍的虚荣心,让群雄将妒忌的目光投向了他,更安定了后方,使自己有时间、有精力消灭朝中异己,并蓄积力量以图将来。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曹操)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仇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④
曹操也素来与杨、孔等有隙,本可做个顺水人情,杀掉杨、孔等人,再将事由推给袁绍,但他为了安定人心,不授人以话柄,终于暂时做出了另一种更理智的选择,但时隔几年,曹操带政局稳定之后,杨、孔等仇人一个也没有放过。所以史家也感叹道:“岂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哉!非知之难,其在行之,信矣。”①
人们对曹操非议最多的,莫过于他专兵擅权,曹操自己心理也很清楚,虽然他时常有“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②的惆怅,但是他同时考虑到: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③
曹操即便是真的想归隐田园、忘情山水恐怕也是行不通的,权利这只老虎,人骑上它,他可以听你的差遣、驱驰,但当人一旦从虎背上下来,交出了权杖,那只平时受够人鞭策的权利之虎,注定会磨牙吮血般地冲向那个曾经的主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骑虎难下的道理。曹操深知此理,带着无限的对田园生活的遗憾,带者无助的争权夺利的苦闷,夜以继日的操劳在名利场上。
不仅这几段史料,还有诸如他的《求才三令》,“持满如不盈”④的乐府诗、“是儿欲踞我著炉火上耶”⑤这样与臣僚的对话等等,关于曹操实用主义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说举不胜举。
(二)矛盾的多重性格
“中国人所谓的心术,是一种没有心肝的统治手段,残酷地进行欺诈和暴力行为……心术越高,他心中的人性越少,如果他让心术和人性共存,那么,他将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性格。”①曹操的矛盾的多重性格正是这种心术与人性共存而产生的性格,“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性格”。
曹操既嗜杀成性,却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方面他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杀人屠城:
(袁)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②
太祖征(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③
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堑,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④
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⑤
……
而至于他抄家灭族,简直不可盛数: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董)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⑥
太祖杀(边)让,族其家,(袁)忠、(桓)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⑦
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⑧
遂将后(伏氏)杀之,(完)[兄弟]及宗族死者数百人⑨
……
另一方面他爱民如子,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①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②
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动,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③
……
可见,曹操并没有被心术和利益泯灭了人性的真与善。
曹操为人谲诈,遇事多疑,对待身边的人冷漠无情,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④
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⑤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⑥
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⑦
但却又时常真情流露,表现得待人诚恳、感恩怀德、至真至性:
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⑧
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丁夫人的养子曹昂,为救曹操而亡)若问‘我母何在’,我将何辞以答?”①
(苏)东坡云:“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咿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处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②
再比如曹操对待生死的态度也有很大的矛盾。曹操看淡死生
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③
留下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④的名句,他曾主张妻妾在他“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⑤但当他临终的时候,又改弦易辙的说:
吾婕妤妓人皆著铜雀台。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璤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作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⑥
如此愚昧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膺。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⑦的讽刺。
曹操矛盾的多重性格还在其他很多方面有表现,如他可以不记前嫌,重用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将反复无常的张鲁一家封为列侯,但又睚眦必报,如戕害与他有矛盾或言语上得罪于他的边让、袁忠、孔融等,又如曹操杀人时残忍无比,事后又心有不忍,他将杨修杀了,又带着重礼去探望其父杨彪,他逼死荀彧、荀攸,又下令褒奖他们,厚待他们的后人。他的这种行事作风,有的人认为是出于大局和政治需要的考虑,有的人则认为是其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笔者较为倾向阐释学关于人物性格的解释:
无论过去的成份还是现在的成份,都与以某种系列的形式存在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这种经验系列则通过这些关系被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记忆过程包括着认识过程,因此,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任何一种东西,都由于再现了它以前的某种经验,而与这种经验联系在一起。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也都由于这种经验系列所安排的潜在的可能性的领域,而可以与这种系列联系起来。①狄尔泰的这种生命历程的心理生活的连续性的观点,正是阐述曹操出身对于其性格以及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的最好的哲学论断,这使笔者将注意力集中于他的出身上。
二、究本溯源
本着了解曹操对自身命运的渴望和焦虑,是探讨曹操性格与价值取向形成根源的思考方法,在逐步接近、了解曹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曹操的性格与价值取向究本溯源,终极的指向正是他的出身。
本篇文章中所谓的“出身”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社会状况、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曹操生活的时代和家庭对他的影响极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社会化的全过程。想了解曹操就不能不走进他的家庭和那个纷乱的年代。
(一) 动乱的年代与道德的失范
曹操出生在东汉统治末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动乱即将到来的前夜。当时,统治集团日趋腐朽,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士大夫交替掌权,社会各集团斗争异常激烈,经济凋敝,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②的“三空”现象,而对羌人的战争使兵役、税赋频增,民生艰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①
没有一个孩童不渴望在童年里能有美好的回忆:和平的环境,互信的社会,温暖的家庭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在曹操两岁到十四岁的时候,他经历s的却是东汉王朝的动荡起伏: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时曹操四岁),桓帝纠集宦官单超等人捕杀外戚“跋扈将军”梁冀,向世人诏告了在强大的皇权面前,外戚权力毕竟是脆弱的;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时曹操十二岁),桓帝下令搜捕“党人”,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但也是“党锢之祸”使“党人”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当时的每一个士大夫;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时曹操十三岁),桓帝驾崩,外戚窦氏执柄朝政;不久在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时曹操十四岁),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因计划诛杀宦官之事败,而惨遭杀害,从此,宦官集团开始了长达二十二年的专权:
若夫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府属第馆,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炫达。②
这件事对曹操影响极大,使他认识到了宦官集团的腐朽和丑恶,同时,曾经衣食无忧的家世,成为了最大的心理负担,他立志走出家庭的黑影,并对混乱的世道发出了“奸邪盈朝,善人壅塞”③的感慨。动乱终于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也是宗教起义爆发了,起义波及七州二十八郡,坚持了近二十年。而正是这次起义,造就了“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④的曹操,因为他是“乱世之奸雄”⑤。
自周公制礼作乐直至秦汉(时间断限甚至可以延至近代)以来,维持帝国的除了军队,还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礼法——也就是社会道德,在道德的控制下,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参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活动。但在汉末的乱世中,这种有控制力的道德首先崩溃,其崩溃的标志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集团为宦官集团所“党锢”。从此,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由此扩大为对政权的信任危机,所以人们才会发出“苍天已死”的悲呼,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放下了修齐治平的理想,捡起心术这个武器不求伤人,但求自卫。随着道德和礼教的沦丧,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人们变得多疑、谲诈、势利、实用,“在颠倒的世界和混乱的年代中,人们的言论的悖理和行为的道德违反人性,是当然的现象,他们是牺牲者,道德上的失败者。”①可见,在整个社会都开始倾向于崇尚实用的大环境下,曹操的这种价值取向完全是时代的需要。而作为时代的选择,“命世之才” 的曹操必须要有这种反传统、反道德的实用主义精神,才能控制和引导这些“牺牲者”和“失败者”,才能在乱世中立足,直至拨乱返正。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②口号的提出,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回过头来指涉他前面的一个时代,因为那些曾经在它前面的时代之中发挥作用的力量,将在它这里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这个前面的时代也已经把为随之而来的这个时代作准备的各种奋斗过程和创造性活动,包含在自身之中了。由于这个时代是因为前面这个时代具有缺陷才产生出来的,因此,他本身便包含着为下一个时代准备的界限、张力,以及各种苦难③
在道德的崩溃与社会动荡的年代,也孕育着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这种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就信仰、旧价值旧风俗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因为目睹了“党锢之祸”血光的人们终于不得不相信,用儒家的精神已经不能拯救这个崩溃的末世,于是一部分人首先将目光从关注现世转向了关注自我,关注人生,他们深刻思考了时代与人世,认为传统已经不可信任,要改变现状,必须突破传统、突破陈规,曹操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曹操父子破坏了东汉重常伦礼教的价值标准,他们旗下的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虽然有祢衡、孔融、杨修、以及后来嵇康等名士不断的被杀,但陈旧的礼法毕竟抵挡不住新颖的思想,政治的迫害也未能阻挡风气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既是新风气的代表者,也同时是旧道德的维系者。他代表新风气,是因为他也同样意识到道德难以救世;他维护旧道德,是因为他执掌的帝国还在依靠着道德那块遮羞布,毁掉道德或重构道德,就意味要毁掉那个给予他荣华富贵的帝国,他设计害死祢衡,杀孔融、杨修等名士,不仅只是对政治权术的把握,一部分也出于对就道德礼教的维护。然而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①的人生哀叹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的老骥长嘶,他自觉不自觉的就做了旧道德的掘墓人,而他的文化性格由此而长期处于矛盾的分裂中。
这样大动乱的时代,也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时期。因为战火连绵不断,皇权的威信又荡然无存,在这个时代舞台上的角色,大多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甚至是趋利赴势的实用主义分子。他们可以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之气,做起事来,也是酣畅淋漓。在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无论是那个摔了孩子痛哭的刘备,还是那个几乎快杀光自己子嗣的孙权,大多有点儿痞子精神——反道德、敢冒险。曹操作为时代的选择,在反传统、反道德方面走得更远一点儿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然而,曹操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传统的教育在曹操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无论他多么实际、市侩,都无法泯灭掉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曹操个人的目标是不断的成功,最大的攫取个人利益,这是他对自身的渴望,而时代又将他塑造成为一个解救万民于倒悬的“救世主”,而作为一个“救世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又要不断的尽义务,负责任,做出牺牲,这又使他对自身有无尽的焦虑和忧患。他享受将军荣誉的同时要尽将军的义务,他执掌丞相权利的同时又要尽丞相的义务,他在不断享受个人的成功的同时,都要不断满足时代交给他的任务,不然,等待他的只有毁灭。于是,曹操不能克制他心中的渴望与空虚、焦虑与空苦,他攫取和维护个人的权利要靠心术,而为时代尽义务的同时,他的人性又同时得以宣泄,这种让心术与人性共存,正是张中晓所谓的“伟大的悲剧性格”。
(二)、赘阉遗丑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家庭的文化符号给子女的烙印是难以磨灭了。不管曹操如何回避、如何努力改变其自身形象,他从出生开始,就被打上了“赘阉遗丑”①的烙印。“赘”,据钱大昕考证:“汉书如淳注,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曰赘子。”②“赘”字,自然指曹操是赘子的后代,而“阉”字,则是说他是宦官的子嗣。这种骂名对曹操影响极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与价值趋向的形成。
曹嵩身世考
有关对于曹操父亲曹嵩身世的考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曹操家世渊源,进一步认清这种家世对曹操一生的影响。
史书上关于曹嵩的记载很少,而关于他的出身,用陈寿的话是“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此话有如下两种可能:一是确实无从考证,二是因出身卑微而以曲笔回护。如果说一个君王的父亲的出身无从考证,显然是不礼貌的,而且陈寿有“良史”之称,距离曹嵩的生卒的年代又很近,怎么会弄不清?显然他是用了曲笔。但他用曲笔的原因是什么呢?裴松之注道:“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①依据是《曹瞒传》和晋人郭颂的《世语》。
黎东方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可疑,原因是“曹操把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儿子夏侯懋。倘若曹嵩、曹操这一支姓曹的,与夏侯氏本为一家,这就违反了同姓不婚(与其后同氏也不婚)的传统了”。②黎先生提出曹嵩是曹腾在其本家子侄中过继来的养子的推论。
黎先生的设想和推论虽新颖,我却不敢苟同。首先,“周制同姓不婚,而汉人则不避同姓”, 其“有姻家恒为姻家”。③通过“(夏侯)渊妻,太祖内妹”④和“长子(夏侯)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⑤的记载可知,曹氏与夏侯氏世为姻家,那么曹操嫁女也不值得怀疑。何况,曹操本来就有反道德的倾向,别说是同姓而婚,就算是近亲结婚,只要是他需要,也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其次,如果曹嵩是曹氏同族过继的,那么陈寿就不必使用曲笔。而且,纵观史料,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提及“父嵩,乞匄携养”⑥的句子可知,如果是宗室间过继的话,是不会授人话柄的。清代钱大昕在其著作《廿二史考异》中录:“操父嵩本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养子。”⑦如有存疑,这位考据大师岂会放过?1974年以来,亳州市出土的曹氏宗族墓砖中,即有夏侯氏成员姓名在内,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氏与夏侯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笔者跟据以上材料和 “(夏侯)渊以饥乏,弃其幼子”①的记载认为:夏侯氏世代贫困,时有弃子的情况,曹嵩就是被曹腾所收养的一个姓夏侯的乞儿而已,至于是否是夏侯敦的叔父,恐怕真是无从考证了。
从史料来看,曹操从小就很怕他的父亲曹嵩,也不太受父辈的疼爱和信任,于是才会有他的叔父总在背后跟他父亲讲他的坏话,以及他耍小聪明似的欺骗的事。后来在战乱时,曹嵩携带小儿子跑到琅岈去避难,对曹操的事情不管不顾,也从中可见他们父子的关系并不融洽。当曹嵩因买官事件而遭受世人唾弃时,曹操的心里也由此淤积了一个垒块:一方面不耻于父亲的所作所为,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从小就崇拜的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呢?曹嵩的行为不仅在曹操的声名上留下了污点,更击碎了曹操心目中的幼年偶像;另一方面由于曹操自己是孝廉出身,不仅要因父亲的丑行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不能对父亲的行为有所指责,甚至要为父亲文饰过错,从此也没有了自幼立志做到坦荡君子的士大夫般的自信。缺少家的温暖和关心的曹操,像个孤儿般地飘来荡去,没有严夫慈母的管教和爱护,没有可以倾诉心怀的对象,所有的只是财富和家族势力的笼罩。面对冷漠的家族和势利的亲属,生活在其中的曹操又怎么会不变得实用和势利呢?
宦官家世
曹操最讳莫如深的末过于他的家世,尤其不愿提及他的祖父曹腾。而这个家世却如影随形的伴随了他的生前身后,骂他的人乐此不疲,就算想为他翻案的人,当写到他的宦官家世时也多有为难。
东汉之季,宦官们的权位虽然高,也大多都很富有,却受到世人的鄙视,“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世,故无贤不肖莫不耻也”。②(①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裴注》 第270页
② 《盐铁论·周秦》)
虽然曹腾是个声名较好的宦官,“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①却难逃“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②的骂名。
宦官集团不同于清流的士大夫集团的是,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其为学也,则从师受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于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然后州郡牧守、京师公卿加以征辟,终至通显。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③他们有广博的知识,有儒学的观念作为精神支柱,有“大同世界”的彼岸追求,“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实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④而宦官不同,他们自幼出身贫苦,又由于其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的性格极度扭曲,除了贪欲几乎没有了其他的追求。曹操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蒙受着出自宦官之家的屈辱。
曹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与他的家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则当东汉之季,其士大夫宗经义,而阉宦尚文辞;士大夫贵仁孝,而阉宦则重智术⑤
而且阉宦们本是“声荣无晖于门阀,肌肤莫传于来体” 的“刑余之丑”⑥,整日为了生计,不得不趋利避害、苟且钻营。曹操的祖父曹腾窥得先机,从自身利益出发,说动大将军梁冀,弃严明的清河王不用,拥立昏聩的刘志(即后来的桓帝);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更夸张了,儿子起兵他非但不支持,还领着小儿子跑到琅邪(琊)去避难,以免被曹操牵连……一家子都是实用主义的高手,曹操从小就耳闻目睹了长辈们趋利避祸的手段,也从父亲买官的丑闻中吸取了“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教训。
结 语
笔者认为,阐释学给我们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人们心中所都有的对事物的渴望与对事物永远拥有的焦虑的共通感,给予我们与他人、与古人沟通的条件,构件了交流、体会的桥梁。也许有人对其应用的科学性是怀疑的,也许我对这种学说的认识只是肤浅和皮毛的,但这种方法确确实实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去体会他人,如何用人性去体会历史。
尘封的历史中,那个渴望平凡与自由,渴望理解与关爱的曹操,那个焦虑于世俗的蔑视,焦虑于成功危机的曹操,其实每天都活在我们身边,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在这个充满异化的世界中,他所渴望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他所焦虑的,也正是我们所焦虑的……
关羽:义薄云天:不授曹操厚禄而寻刘备心高气敖:不愿与孙权联姻,还骂人;小视陆逊。轻士族重士卒:因此得到士兵的爱戴,也因此埋下了失荆州的祸根。刮骨疗毒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 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 后吩咐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 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 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 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 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 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张飞:忠义轻生:一生追随刘备智勇双全:独力领军入蜀,后又战胜张颌义释严颜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打不下来就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了严颜。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之。具体情节看三国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大闹长坂桥明万历年间,史官确认长坂坡为东汉常山赵子龙大战曹军的古战场。 长坂坡又称当阳桥。因在当阳市北郊并西连长板坡而名。原名官桥。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改称横矛处。古有挡水坝,其上曾建张(飞)赵 (云)祠,故又称坝陵桥。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至此,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 雷,吓得曹操回马而走,众将亦一起西奔,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遂成千古趣 闻。现遗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以纪其事。

曹操
性格复杂的很 作为政治家他够理性 张绣反他 典韦之死此外还死了长子和一个侄儿 他那样伤心 最后还是同意张绣归顺 贾翊也成了他的智囊团之一 赤壁之战我最佩服他了 输成那样逃跑时还有心情看诸葛亮布阵 连笑三次 手下都哭丧不停他却说胜败兵家常事况北有山东许昌 他日定举兵重来!要知道这一战他的损失最大 不过他输的起 刘备就不如他输的起了 这样的领袖气质无敌啊 记得董卓跟吕布争貂禅时候 谋士李儒劝他吕布天下英雄 貂禅就女子 以女子换天下英雄 董卓听了气的说若以汝妻与之他人 你什么感受 吓的李儒不敢出声最后果然招来杀祸 若是换了曹操一定说先生一语唤醒梦人 理性政治家的必修课!!!曹操诗词也有很高成就看他的诗集《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字一句 那种心境那种容量 不但是刘备不能比 谁也不能比!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真小人 但是他也说过吾梦中好杀人其实还不是怕被杀死!
他还有一次因为没有粮草了他冤枉一个粮官杀之以平兵愤 这些说明这个小人也不怎么真嘛~~
他有性格他儿子曹丕更有个性他的好友同为建安七子的王粲死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 "仲宣 (王粲的字)平日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人土为安吧!"随即学起驴叫来。连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王粲曹丕在墓前响起了一片驴叫声。
不过他教育后人的品德操行差好多啊 曹丕在曹操死后第二天就就把他的女人都拿来用了 害不死曹植就把曹漳给毒死了 他母亲说他是猪狗不如的~~~~~~~
你搞这么复杂干什么,他们都是COPY的,你直接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就可以了,优酷里全集都有
文章标题: 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人得志,庸人成功的现象反常又普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4013.html
文章标签:小人得志  庸人  反常  传统文化  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