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金色的鱼钩》原型老红军王玉清逝世,你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我们如何更好地铭记他们

时间: 2023-06-26 15:0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金色的鱼钩》原型老红军王玉清逝世,你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我们如何更好地铭记他们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金色的鱼钩》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1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都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经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作者和两位同志而把好的东西给他们吃,他自己吃剩下的。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哽咽下去”。

  多么值得尊敬,多么值得敬仰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了苦头,也要保住这两个同志和作者。为了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为了解放全中国,这位老战士把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们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想想真是太惭愧了。

  平时吃饭,我们都会在桌子上和地上多多少少掉一些饭粒,有时我们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背着老师和家长倒掉。晚上饿了,有些小朋友就问家长要钱买零食吃。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幸福要从珍惜粮食开始。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2

  《 金色的鱼钩》是我在五年级下册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受;里面的老班一长让我深受感动;里面的每个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句,都让我深有体会。让我在这篇文章中徜徉。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为了让小同志们吃饱,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说明: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不好嚼,但老班长却还是嚼着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把本来是自己的那一部分鱼分给了小同志们。

  在那个艰难遥远的路程上,很难吃到好吃的鱼,可老班长不管有多么累都给小同志们钓鱼,而他却吃剩下的鱼骨头。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呀!

  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给我的感受最深了:鱼钩上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却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最后老班长虽然去世了,但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交给他的任务,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勇于 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3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当他们面临着饥饿威胁的时候,老班长夜夜钓鱼给小战士们吃,在老班长的照顾下,小战士们终于走出草地,而老班长却牺牲在草地上。

  红军进入草地时,许多战士得了病,指导员就让老班长一路上照顾三个小战士。为了让战士们能走出草地,老班长为他们钓鱼做汤吃,为了弄鱼饵,他不知翻了多少草皮,晚上,老班长还要一棵一棵地找野菜,给战士们煮着吃。者班长却吃战士们吃剩下的几根草根和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了下去。读到这里,我的喉咙像被鱼刺卡住了似的,难受极了。草根和鱼骨头怎么能吃呀?可是,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了自己的战友身体好,他宁愿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鱼骨头。多么伟大,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呀!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读了课文,我的感受是: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更包含着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红军长征路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还有那些伟大的人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4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了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作者与另外两位小同志,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使劲皱着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

  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需要,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几位小同志。那硬梆梆的鱼刺,他是怎么咽下去的呀?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幸福时光,回想起来,可真是惭愧啊!

  平时,天天吃饭,我都要在桌子下面的地上“种”上一些饭粒,尤其是一吃完米饭,饭桌上、地上,白花花的一片米粒。有的时候,我要是觉得不好吃我饭菜,就背着父母半碗半碗地倒掉。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的不容易,粮食来的不容易,老班长吃的能和我们相比吗?他们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历尽了艰辛,现在,我多么希望能用我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换过老班长手中的鱼刺啊!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5

  老班长为他人付出了那么多,可对自己来却是那样的简单。当我读到“老班长手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哽咽下去。”的时候,我就像故事中的小梁一样,好像觉得有王恩钢针扎着喉管,我感受到了老班长的辛苦,他每天都要当保姆,帮助受伤的伤员,包扎伤口,换纱布,有时纱布没了,就撕下自己的衣服,撕成一小条一小条的细布,给小梁包扎伤口,他每天又要当勤务员,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打扫一下,每次都会用几根木棒和一块破布搭起的一座小帐子,为了让伤员住得舒服一点。让风吹不到,雨下不到。

  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几位年轻的同志,这是舍己为人呀!老班长为了下一代,解放全中国,这位老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呢?在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总觉得每一粒饭很容易得来,掉了这一点点没有关系。回想起来,真对不起每一粒米饭啊!真觉得自己不珍惜粮食!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后,我的眼睛湿润了,老班长的行为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感动不已。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一文,它对我的感触很大。

  当我怀着疑问的心情读完时,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破解了不解之谜。可我也对文中的各位人物深表同情,对“老班长”也更充满着敬佩之情。

  课文主要讲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老班长”护送与照顾病号过草地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在我脑海中,老班长的样子仍记忆犹新。想想老班长,为了照顾好伤员,自己吃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如果换了你,你能勉强地吞下去吗?我们大家都该学习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其实老班子有足够的机会使自己存活下去,然而,他没有选择。老班长在照顾病号的途中,一个苦字一个累字都不曾喊过。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前次军训喊的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是呀!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喊一个“苦”字与“累”字,因为我们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比起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微不足道。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就是胜利。

  舍己为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他”。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7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了老班长为了照顾作者与另而我呢?在现外两位小同志,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

  当我读到老班长千方百计地给三位病号吃上鲜美的鱼汤,自己却不吃。病号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老班长的身体却一天天瘦下去。当我读到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时,我的眼泪便簌簌地掉下来。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需要,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几位小同志。那硬梆梆的鱼刺,他是怎么咽下去的呀?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幸福时光,回想起来,可真是惭愧啊!

  平时,天天吃饭,我都要在桌子下面的地上“种”上一些饭粒,尤其是一吃完米饭,饭桌上、地上,白花花的一片米粒。有的时候,我要是觉得不好吃我饭菜,就背着父母半碗半碗地倒掉。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的不容易,粮食来的不容易,老班长吃的能和我们相比吗?他们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历尽了艰辛,现在,我多么希望能用我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换过老班长手中的鱼刺啊!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8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很多课文,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篇,那就是《金色的鱼钩》。

  课文内容是:1935年秋天,老班长照顾两个病了的同志。老班长为了给他们补充营养,去池塘钓鱼,把鱼肉给大家吃,自己却啃鱼骨头,后来有一天,老班长饿的昏迷不醒了,没等同志们拿来东西给他吃,就奄奄一息了。小梁同志想在革命后把鱼钩放进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后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文中的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不牺牲别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虽然对别人撒了谎,可我认为那是善良的谎言。老班长那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这身为语文课代表的小学生学习。我现在要学习为班集体着想,这样既能使其他同学的看法,又能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章题目其实已经告诉我们,那发出光芒的鱼钩代表这老班长,更代表着老班长为国家,为人民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学习。

  老班长为人服务,为国家服务,不惜牺牲自己,也让同志们走出草地的精神,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那种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9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件感人事情。

  文中的炊事班长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为照顾掉队的三位年轻重病伤员,用缝衣针做成鱼钩,尽量给同志们准备鲜美的鱼汤,自己却忍住饥饿舍不得尝一口。在带领同志们即将走出草地时,他却壮烈牺牲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两眼湿润了,眼前浮现的是那感人肺腑的一幕:老班长坐在那里手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邹紧眉头硬咽下去。我想,那么硬的鱼骨头老班长是怎么咽下去的呀?

  老班长是多么忠于党的事业啊!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时刻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一心一意照顾三个病号,直至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的革命事业。

  再想想我自己,不禁耳根一热:平时吃饭的时候总是挑三拣四,如果不合口味的还会把它丢到一边。自己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惭愧了,如果没有老一辈红军的牺牲,怎么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我顿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收回思绪的翅膀,我在心底呐喊:老班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这种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精神,并将它传送给更多的人!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10

  今天我阅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故事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读完课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不禁想到我们现在的优越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难道还不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吗?

  另外老班长舍己为人和强烈的责任心也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我的脸红了。看看我们自己,平时一点点作业都不能用心去完成。做事也是想总是想着自已,从不考虑别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难道要在我们这一代身上遗失吗?不,绝不!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习老班长的精神,并把它传给身边每一个人,让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11

  《金色的鱼钩》课文讲的是一位四十岁的老班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最使人感动的是他千方百计地给三位病号吃上鲜美的鱼汤,自己却不吃。病号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老班长的身体却一天天瘦下去。当我读到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时,我的眼泪便簌簌地掉下来。多好的同志,多好的战友,多好的长者啊!老班长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着急!为了让病号增加营养,白天,老班长找鱼饵,钓鱼:晚上,眼睛不好使,还用手摸野菜。钓到了鱼,就钓到了希望;摸到了野菜,就摸到了可怕草地的边。老班长,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你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你对工作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永远值得我学习。

  老班长,你是我前进的丰碑。

谁有“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资料?

15 金色的鱼钩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2)对词语的理解。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学本课,可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教师应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可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教学最后,教师可以虚拟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6.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教师可以顺势再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请学生课下继续搜集长征故事,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四、相关链接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作者
陆定一(1906~1996)

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著有<金色的鱼钩>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15 金色的鱼钩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2)对词语的理解。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学本课,可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教师应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可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教学最后,教师可以虚拟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6.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教师可以顺势再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请学生课下继续搜集长征故事,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四、相关链接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只有作者资料

陆定一(1906~1996)

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著有<金色的鱼钩>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金色的鱼钩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最后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二是为了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发展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复述故事,提高阅读速度。

3�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金色的鱼钩》是小语教材写长征故事的课文中的一篇,以前这方面的课文学了不少。为此,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了解故事背景,体会背景对主要意思的衬托作用,从而为学生抓住《金色的鱼钩》的背景,理解老班长的可贵品质创造条件。

2�《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应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可以提出两项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学生自读后,分小组朗读、欣赏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师恰当给予指导。

3�在学生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应当范读令人感动的自然段。范读时,教师可略带颤音,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以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4�在教学临结束时,可以进行讲故事练习。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采用倒叙方法。以下开头的方式供参考: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我们三位年轻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曾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复述条理要清,讲清楚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3)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8249.htm
1935年秋,红军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得了肠胃病,掉队了。当时有一位老班长要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当年的老班长就是用这口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挽救了三个革命战士的生命。茫茫的草地,人烟稀少,鸟影绝迹,红军战士挨冻受饿缺衣少吃,前面有堵截,后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在这种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老班长要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谈何容易?老班长的身体也不好,但是他却用惊人的毅力照顾着三个病号,他用缝衣针弯成鱼钩到水塘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熬成的汤给病号喝,自己硬咽着战友剩下的鱼骨头。他们走到草地的边缘时,老班长积劳成疾牺牲了,而他却能用他年轻的生命帮助三位病号走出了草地……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正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写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有这种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崇高革命情操……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

   【篇一: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金色的鱼钩》课文讲的是一位四十岁的老班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最使人感动的是他千方百计地给三位病号吃上鲜美的鱼汤,自己却不吃。病号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老班长的身体却一天天瘦下去。当我读到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时,我的眼泪便簌簌地掉下来。多好的同志,多好的战友,多好的长者啊!

  老班长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着急!为了让病号增加营养,白天,老班长找鱼饵,钓鱼:晚上,眼睛不好使,还用手摸野菜。钓到了鱼,就钓到了希望;摸到了野菜,就摸到了可怕草地的边。

  老班长,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你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你对工作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永远值得我学习。

  老班长,你是我前进的丰碑。

   【篇二: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很多,其中《金色的鱼钩》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篇故事讲了红军在过草地时,把三个病人交给炊事班班长。可是,炊事班也没有粮食,他们就挖草根,和着青稞面吃。粮食总会吃完的,这下可急坏了炊事班班长。有一天,班长去河边洗衣服,一条鱼忽然跃出了水面,班长赶紧拿缝衣针弯成了一个钩子,钓了一条鱼。三个同志吃上了鱼肉,可是一个小同志注意到班长却不吃,三个同志吃完后,班长却吃剩饭,一位小同志看见了,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可就在快走出草地的时候,班长光荣地牺牲了。

  炊事班班长本应该可以吃饱,但是他却把鲜美的鱼肉让给了小红军,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红军的队伍里,这种精神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多增加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虽然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是那种精神要永远保

   【篇三:金色的鱼钩读后感作文】

  这天,我读了《金色的鱼钩》这一本书,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记叙的1935年红军长征过草地中,身体虚弱的老班长为了服从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不惜一切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欣赏老班长这种忠于革命、爱护同志、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为了服从党的任务,宁可啃鱼骨头、宁可吃不饱,也要执行完党交给的任务。

  每一个情节都让我念念不忘、刻骨铭心,最后老班长虽然因为身体不适而牺牲掉,但是他临死前把鱼给了三个党员,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原。

  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值得我去学习,老班长的无私行为,足以让大家印象深刻。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美好品质的人的身躯将永远的埋没在那个无边无际的草原中,让我深深地感到惋惜。

  老班长,对于您这样的英雄行为永远都会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篇四: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听到这个题目,你们眼前会不会浮现出金子般的鱼钩?心里会不会想:这鱼钩肯定很值钱!那你就错了,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长征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太感人了!”读完这篇课文,我情不自禁地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的流。还记得七律·长征这首诗吗?里面写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就是最能体现红军不怕艰难,不怕苦难,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了。长征多难!多苦!可是,《金色的鱼钩》里边的“老班长”却不惜自己生命,而换取三个小战士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宽容,何等的慈爱啊!

  这鱼钩一点都不值钱,但是,它,代表了“老班长”那一颗金灿灿的心,那一团红艳艳的爱,那一个满怀风霜的生命!

   【篇五: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都是贪心的,为了自己的命,可以牺牲他人的生命,除了有特殊关系的时候。但是我读了《金色的鱼钩》才知道我的认为是错的。

  在这篇文章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老班长,老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三位小战士,把死留给了自己。我读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老班长在吊鱼的情景:老班长,在池子上,老班长默念道:鱼儿快上吊,鱼儿快上吊……鱼钩摇晃了一下,老班长拉上钩的一条也没有,蚯蚓却被吃了,老班长又在找蚯蚓。我沉醉老班长的举动中。

  我读完了,我有一些问题:难道老班长不饿吗?难道老班长把革命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吗?难道老班长不想活吗?……一个个问题出现在我脑中,我被迷住了,仿佛自己在一个迷失方向的大草原中。

  敬爱的老班长您的一举一动让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您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位小战士存活的希望;您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革命胜利;您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国家的安慰!在此我向您老班长致敬。

   【篇六: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一篇文章,叫《金色的鱼钩》,它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金色的鱼钩》主要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将仅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朴实无华,记叙真实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当中,看完以后,我深深的感动了。老班长呀,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三个病号吃不上东西时,你整夜合不上眼;当你钓到鱼时,你让病号自己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老班长,你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牺牲了!难道你的身子是铁打的?难道你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不是这样!是革命精神支撑着你,使你不顾自己,保护革命后代。文中说你死了,可我认为你还活着。你的精神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班长,我一定学习你那种先人后已、舍已为人的品质!

   【篇七: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我”和两位战士因胃病落下队,老班长负责照顾我们,他每天给我们做鱼吃,可他却不吃,最后,他饿死在了草地上。临死前,还自责没能将我们送出草地。

  这个故事很感人,老班长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留下了很大的疑问:闪烁着金光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原来“金光”就是指老班长那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啊!

  我很不理解老班长的种种行为,他为什么自己不吃,而要给别人吃呢?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老班长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渐渐地,我才明白了,老班长是为了使其他人安全走出草地,所以才要舍已为人的,他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没有老班长,没有像老班长这样的人,那么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胜利。

   【篇八: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主要讲老炊事班长为照顾作者与两位小同志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哽咽下去”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

  多么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几位小同志。这位老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回想起来可真惭愧啊!平时每天吃饭我都要在桌子上、地上掉一些饭粒。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即使生活富裕了也应该学会艰苦朴素更要像老班长学习!

   【篇九: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课外书面前,我好奇的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使我深深的感动了。

  《金色的鱼钩》主要写的是:红军在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把所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真实而生动,把我深深的感动了。老班长啊,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当你钓到鱼时,你给病号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当小病号发现你的秘密时,你嘱咐小梁保密;当小病号被饥饿和疾病折磨时,你鼓励他们不要丧失革命意志……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牺牲了!难道你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不是这样!是革命精神支撑着你,使你不顾自己而去保护革命后代!

  老班长,课文说你死了,我以为你还活着。你的精神,你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班长,我一定学你那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

文章标题: 《金色的鱼钩》原型老红军王玉清逝世,你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我们如何更好地铭记他们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626.html
文章标签:鱼钩  老红军  你还  这篇  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