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23 02:01: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作文: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作文:随笔1我想每一个爱写文的人大都有一个梦想吧,譬如写一篇小说。
有的人会写言情小说,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笔似乎是永远也写不完的,例如长恨歌,例如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的人爱写玄幻小说,上天入地,人类在现实中所无法完成的技能,无法过的坎,只需要在主人公上多加点笔墨,万能男主就腾空出现了。
也有的人写军事题材,讲真的,那素材的搜寻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吧,因为这些是实打实的东西,不能靠想象来完成了。
我曾经试着写过一本小说,随大流,也是写的言情,也许我的故事情节太过于平淡,篇幅也不长,所以,并没有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
网站曾经出150来跟我买断,可我自觉文写的也不好,为了那一点点稿费邮寄一大堆的东西,索性也就拒绝了。
可我还是想写小说,我想,好的一部小说是可以写出很多人的心声,引起很多共鸣的吧。
虽然我不大想在小说里渲染过多的爱情的话题,毕竟现在小说的受众有一大部分是学生,可显然,有爱情话题的小说要抢眼不少。就像如今的动画片,不掺杂点爱情,就制作不了似的。
《红楼梦》是一部大作,多少名人推崇,甚至研究它也成了一个学派——红学。
我有翻看过几次,却没有翻完,里面的诗词文句自是让人拍案叫绝,可看到宝玉初试云雨的情节,我一时不解,后来渐渐想明白后,又觉得这样的一篇堪称销销名著的大部怎么会有这样的情节。
日子久了,看的书多了,才知道,一篇大作是要囊括世间万象的,毕竟是写人的小说,写人生的,怪不得有人说读红楼能读十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写文的路还很久,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
作文:随笔2中秋到了,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一起过中秋节。我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吃着月饼看着月亮真是一种享受啊!
我们吃过晚饭,爷爷打开月饼盒。啊!这可是我最爱吃的西式月饼。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叔叔本来很绅士地拿着刀叉吃,可也顶不住我吃相的诱惑,于是也把刀叉扔在一边。比我吃得还快。小姑说:“我们这里真是饭桶云集啊!”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吃完月饼后,我提出作诗大赛,谁作的好算谁赢。参赛的有奶奶、叔叔和我。奶奶说:“中秋团团圆圆,大家平平安安。”叔叔说:“过中秋真高兴,大家一起吃月饼。”我说:“我要作一首完整的诗。”大家连声说:“好,有请张诗人。”我脱口而出:
中秋
中秋月亮挂天空,
异人匆匆回家中。
高高兴兴吃月饼,
团团圆圆情谊浓。
我刚刚说完,大家就热烈地鼓掌,一致都说我作的诗好。我沾沾自喜,哈哈,这个小诗人的称号我也非浪得虚名啊!不过这事情千万别传出去,因为爸爸妈妈经常教导我做人要低调。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快乐,我还得到了小诗人的称号,真是让人难忘啊!
作文:随笔3女儿哭着闹着要我写写她,于是我就提起了笔。
我的女儿是20xx年2月6日晚2点40分出生的,阴历是正月初六。听母亲说女子生日占三六九好,每每听了我只是笑笑,因为我不相信那一套。可是轮到自己的女儿,我又巴不得相信起来:女儿生在好的日子,一定会有好的命运。
已经是后半夜了,我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踱着,想吸一支香烟,又怕医生或护士看见说我的不是。心里急急的,也很不安。妻子曾问我是喜欢女孩还是男孩?我呢,也每每都会在亲老婆一口的同时告诉她:“大脑发达,四肢健全,五官端正,总之会哭,会笑,会闹,能颠颠的给我打酒买烟,我就欢喜。”说真的,我骨子里向来没有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相比较而言,我心里更青睐女娃子,因为女孩子心细,更能深层次地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我的两个姐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一声啼哭划破夜空-----真的是一个女孩。我因此欢喜的不得了。女作家唐敏在她的散文【女孩子的花】里说:相传水仙花是一对夫妻变化而来的。丈夫名叫金盏,妻子名叫百叶。她因此开始养育水仙花,希望开单瓣的金盏的花----那将预示她会生儿子。但事与愿违。想来我是幸运的,上天给了一个我盼望的百叶----漂亮的女儿。
起什么名字呢?我和妻轮流着说出一个个两个字的,三个字的,什么花啊,草啊,丽啊,霞啊,我们都不说,因为太普遍,也太俗,太司空见惯。最后还是延续老一辈的家谱:中间一个艳字,后边一个哲字,小名呢就叫童童。
自此,童童便成了我和妻天天都不离嘴边的字眼:童童不哭,童童会笑了,童童会爬了,童童会坐了,童童可以走几步了,童童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了。。。。女儿一天天的长大。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和妻子又都上班,女儿四岁就进了幼儿园。
第一天,我们把她放进教师就远远的躲了出来,在窗外偷偷的静静的用眼睛瞄着她:她发现爸爸妈妈没了,哭了----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女儿怎么能适应呢?妻子要进去被我拉住了,心想也许一会就会好的。果然女儿哭了几声就安静下来---她在想什么呢?或许她认为父母不在哭也没有用吧。
接着我和妻便有了新的工作日程,那就是每早每晚接送女儿。女儿渐渐的也习惯了:早早的起来,早早的穿好衣服,早早的吃饭,及时的背上她的小小书包,等我把她放在自行车后座上悠悠地送走。
进了幼儿班,女儿一天天的活泼起来,小嘴也开始巴巴的不停了:一会背诵几句儿歌,什么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老太太。。。什么门前大桥下跑过一群鸭等等等等;一会又断断续续念着刚刚学的几个拼音,数字。。。。那当儿,我和妻就静静的笑着满足地看着女儿。我们总会适时地夸几句---女儿真厉害,童童真聪明,女儿呢就会更认真更仔细地又说又唱。
女儿上了两年幼儿班,六岁正式入学,上了一年,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少先队员了。
女儿大了点也懂事多了,间或我们忙她也会自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自己回来,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作业。
我对女儿管的不严。尽管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我呢,对女儿一向宽松,作业写一会玩一会,总之完成并且记住了就可以。每每周五放学回家,我都带着她去广场溜溜,或是滑滑旱冰,或是放放风筝,跑跑颠颠,让她尽情玩乐。因为我总觉得:孩子在学知识的同时,任谁也不能剥夺她童年特有的开心和快乐。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循循善诱,正面教导侧面辅导,是我之于女儿教育的原则。
冰心老人曾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我愿我的女儿既有五彩缤纷的童年,又有美好快乐的回忆
作文:随笔4时光的风吹散了童年的幻想,吹灭了美丽的神话,只留下那――迷茫的“窗”
眼睛是心灵的窗,是放飞理想,拥有灵气的地方,透过它看见险峻的高山、平静的湖面,人来人往的市场。发着亮光的地方,那里是快乐童年的彼岸,但那迷茫的“窗”似乎再也看不到那神圣的地方,只有在汹涌的脑海中搜索那童年的灿烂……
“爸爸!我们去爬山好吗?”我摇动着小手。
“好啊!”爸爸背起了我,“我们去圣水寺吧!”
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可高兴了,风嗖嗖地在耳边唱着优美的小曲。山脚下仰头来望那山头“好高啊!”我扯着爸爸的衣角,“爸爸你爬得上去吗?”爸爸没有回答,走入花草相衬的山路,我紧随其后。
“浩浩,喝口水吧!”妈妈为我擦拭着颗颗豆大的汗珠。
“不!我不喝。”嘴上还说着,小嘴已经喝了好几口水。一不小心,脚被勾了一头载入了草坪里,我号啕大哭,爸爸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时间老人别带走它行吗?”我内心发出呼喊。
“那把这个拿走吧!”
9岁那年,我和堂弟在家中看着《精卫填海》的小人书,我和堂弟随着精卫哭而哭,为精卫笑而笑……看完了我和堂弟愤愤不平,东海这个混蛋。我突然想起我们三沙的这海就是东海,我拉着堂弟跑到了海边巨大的礁石上。我向堂弟说明了情况,我们决定“帮”精卫一把。
“你这可恶的东海!”我向海中扔出一块馒头大小的石头。“这个太小!”我又举起一块西瓜大小的石头向海里抛去,“咚!咚!”海水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我们又向海里投了几块大石头。啊!堂弟被击中了,衣裳湿了一半,我也险些被击中……。
“我拿走了”时光老人大喝一声。
“不要!”我从床上蹦了起来,原来是个梦。虽然是梦,但使我受益匪浅。
常常擦拭你的.“窗”吧!别让它变得迷茫!
作文:随笔5喜欢你忧伤时,眼睛泛着星光——耀眼!!星星!!!
喜欢你烦恼时,眉毛皱起——可爱!!逗人!!!
喜欢你撒娇时,很真诚的恳求并摇着我的手——娇气!!可恶!!!
喜欢你生气时,用我听不懂的家乡语骂人——傻气!!可笑!!!
喜欢你想哭时,把头靠在我肩上——开心!!幸福!!!
喜欢你无聊时,短信连带QQ信息一起发给我——怪卡!!喜欢!!!
喜欢你高兴时,勒着我的脖子连蹦代跳——难受!!窒息!!!
喜欢你感动时,连泪带笑抱着我说原谅我——LOVELUCK!!对不起!!!
喜欢你睡不着时,半夜三更的打电话给我——要命!!欠觉!!!
喜欢你走累时,全身萎缩的摊在我的背上——好累!!没办法!!!
喜欢你到家时,突然转身KISSMEANGRUNQUICKLY——傻瓜!!开心!!!
喜欢你觉得热时,拉着我去逛电风扇——有意思!!鬼灵精怪!!!
喜欢你耍赖时,一直不断的诡辩:就是就是就是你——可恨!!委屈!!!
喜欢你喝醉时,在梦里喊着我的名字——心疼!!欣慰!!!
喜欢你吃饭时,呆呆的望着我吃——拜托!!不自在!!!
喜欢你喜欢我时,大声说你喜欢我——兴奋!!中奖了!!!
喜欢我喜欢你时,抓抓头然后回答ME,TOO——傻笑!!呵呵!!!
喜欢你,一切一切的全部!!喜欢就是喜欢你!!只是喜欢你!!
作文:随笔6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它是如此的纯而无瑕。也只有它能够在麻木的人群中去感受,去探索大地的神秘。——题记
回家的路上,碰见了几个蹲在地上的孩子。出于好奇,我走近看了一下。原来,他们是在喂蚂蚁。我也蹲了下来,看见地上放了一些糖块、果皮之类的东西,周围已有一大群蚂蚁。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喂蚂蚁?你们知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它们饿了,我们每天都会来的,给小宝贝们带些它们爱吃的东西。它们是从地下钻出来的,你不知道吗?一个大一点的男孩回答说。它们一定是大地伯伯送给我的礼物,因为明天是我的生日!一个小女孩接着说道。是啊!这也许是大地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一份美好的礼物。听了他们的话,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童年生活: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玩沙子,沙堆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每次,都是弄得满身泥沙,却仍是那么高兴。而现在,那些快乐的日子已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繁杂之事。我又看了看那几个孩子,他们玩得是那么的高兴,浮现在他们脸上的全是快乐,大地给他们的快乐。的确,也只有孩子的心才能和大地融为一体,去探索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去认识大地上的每一样事物。大地和童心一样的细腻无比,二者只有有着共同语言才会有无言的默契。
当孩子们把手埋入大地的一刹那,他们的心就已经属于大地。也许,他们喜欢土壤的芬芳,也许,他们羡慕大地的博大,也许,他们生命中就注定属于大地。如果说大地是一片草原,那么童心则是那一匹匹奔跑的马儿;如果说大地是一个花圃,那么童心则是那一朵朵高昂枝头的花朵;如果说大地是一首富含韵味的长诗,我想,只有童心才能够读得懂!
作文:随笔7有人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有人喜欢充满活力的夏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金秋;而我则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那么我为什么喜欢冬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吧!
看!外面大雪纷飞,可真是壮观,这么美丽的季节,怎么能少了我呢!去看看吧!
我下了楼,外面依然飘着鹅毛大雪,大地也换上了洁白的新装,美丽极了!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的,便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脚印,真是有趣!抬头看,我不禁想起了我们阅读课上背下的一首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看!那边有几个小孩正在堆雪人呢!那个小孩不知在干什么,正滚着一个雪球,滚到巴掌大时,一下朝着对面的小孩砸了过去,砸到了那个小孩的头上。那个小孩显然非常气愤,大吼一声,也抓了一把雪,迅速揉成一个团,朝对方扔了过去。他们两个便打起雪仗来,笑得合不拢嘴,两个小脸跑得红扑扑的,开心极了!
冬天,虽然狂风呼啸,风雪交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非常的寒冷。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冬天也有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堆雪人、 打雪仗。雪,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作文:随笔8深秋的风送去了那最后一片落叶,同时也送走了威------题记
望着那一片片飘落的枫叶,听着那一阵阵凉凉的秋风,摸着那一滴滴落下的秋雨,惆怅之心油然而生,想起那几年前的场景,我摸出了那辆小车……
几年前我最好的朋友威转学的那一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天,我一个人在打着游戏,威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然后骑车出去找他。到了之后我发现他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的样子。我并没把那当回事,只顾着自己爬一座座假山,坐在假山上望着天边落日的红霞我的心情格外的好。而威还在下面一脸的忧伤,经不住我再三的催促他终于也上来了,可是他并没有和以往一样和我谈天说地,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眼睛呆呆地望着远方发愣。我忍不住问“你今天到底是怎么了,约我出来玩还这么不开心啊?”只见他下意识的咬了咬嘴唇,皱起了眉头,过了会儿终于吞吞吐吐的说“我,我要转学了。”他说的很轻,但是在我的心里却如同一颗炸雷。我一下子跳了起来,结结巴巴的向他确认,可他却不再回答。我明白了这是事实,已经无可挽回了,沉默此刻是如此的煎熬……良久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窜钥匙链,那是一把剑,一部电影里有的一种钥匙链,他已经跟我要了好多次了,可我一直舍不得,现在我把他给了威——我即将离开的朋友,他默默地接过并且给了我一辆小车。之后我们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我们才各自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去上学的路上碰见了他,他坐在一辆黑色 的车里也发现了我,我们相视无语,当车完全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我才鼻子一酸,心中感到无限伤感……
深秋的风送走了最后一片落叶,同时也送走了……
作文:随笔9七月的阳光照耀在她的脸庞,似乎漫不经心的渗透了她的心房,我看到那折射出的一道忧伤,在离别的季节随意彷徨。
夏末。
蝉声幽远的依偎,绿叶沉淀的伤悲,小鸟肆意的纷飞,继续着夏末未至的滋味,风吹……一树繁花,繁华落尽……
何时,凉夜,抬头45度仰望星空,星,陨落,刹那华芳,亦如破茧,化蝶,一朵花开,彼此默契的沉默,聆听,花开的声音!亦如,寂寞在歌唱。
游离,在林荫道,甭管,指间跃动的阳光,叶隙,触及到一缕忧伤,继续,七月旋律的流浪,开始摇晃,繁华似锦的篇章。
七月,两种旋律,前者,“树欲静而风不止”,莫名地猝变;后者“婉约如似水女子”,清雅的格调。不知,于是乎,寻觅……
奶奶的肖像,曾经的彩色变成黑白,勾起我满怀的等待,回忆,在时光的浸泡下越发光彩。浮现,小镇上的那些日子。
我打胡同穿过,迈过高高的门槛,已是黄昏,晚风乱舞,你牵着我的手,和蔼的笑着。你不识字,却单单会写我的名字,你犯有风湿,却会跟我玩捉迷藏。闲暇时,你也会拿一本杂志翻翻,每次,我都会笑那个拿倒的你,你却振振有词的说:“我是在看图!……”终有一天,所有的快乐从您离开的那一瞬戛然而止。
梦中的你忽隐忽现,若即若离,牵着我的手,和蔼的笑着……该怎样继续?
作文:随笔10自从我喜欢上写作开始,我对于“作文”两个字的解释是:创作文章。那怎样才能创作文章呢?去感悟生活。可是,后来我发现,至少在中国这个区域,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作文的认知只是把它当成提高语文成绩的工具,并没把作文当成一门学问去探讨,去深究。写出来的作品,简直不能称为“作品”,只能称之为“成品”。为什么说是“成品”,因为他们的文章就像袜子一样,批量生产,要多少有多少。写出来的作文的缺点一目了然:内容千篇一律、故事虚假、对话苍白、立意不明确、文笔毫无特色。这些都是大部分同学写作文的通病。
就拿《感谢父母》这个题目来说吧,同学们不约而同,或者说十分有默契吧,几乎全部是写:我在半夜生病了,父母着急的被我去医院,偏偏老天不长眼还下了雨,到了医院父母一直守在我身边……大概是这么个内容。这里我就不得不告诉那些人了,这种情况只有可能发生在上个世纪。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傻到步行去医院?我相信,能住在城里的,肯定都有车,开车多快啊,不用几分钟就到了,我就不信世上还会有这样傻的人。再者,就偏偏那么巧,一生病就下雨?呵呵……这是在骂老天爷闲着没事干吗?谁生病都得下雨,那城市不都淹了?就算条件正好全让你碰上了,那我也不信每个人的感悟一模一样。
这足以说明现在学生对作文的极度不重视,对文学的极度不了解。有时间对着电脑消极,也不愿去了解文学的魅力。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总是像我这个作文不错的人抱怨:作文太难编了……太费脑子了……实在编不下去……
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产生了个疑惑:作文什么时候开始靠编出来的呢?这似乎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们,追根究底,这个“作文要靠编”的概念是老师传达给我们的。
在我们对“作文”这两个字的概念还很模糊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编好一篇作文。我曾经也被这个概念洗脑过,后来我一概否决老师的这个理论,现在想想……老师说的并不是全错,至少说对了一半。
其实作文并不是像小说一样,要编织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作文并不需要这样。作文其实是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认真去生活了,作文自然信手拈来。再说了,不少的作文题目其实大家都在私下交流过的,比如《我的父母》,有谁没有跟别人私下谈论过自己的父母的?我们只不过是要把自己的感悟或者让自己得到这个感悟的经过用自己的风格文字化而已,并没有像上天摘星星那般难。
如果按老师说的去做,写出来的就是“撒谎作文”,这样的作文就好比低俗小说,看了就是浪费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作文就算得到老师的夸奖,也只不过代表着撒谎技术高超罢了。所以,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忱,缺一不可。把两者结合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会锦上添花,读起来也会更美、更雅。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现在肯定一时半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期待未来能有什么能人异士能打破现在的局面,不求全部人都能对文学感兴趣,至少不要再让学生对文学的误解更深了。
一、整体把握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2.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帖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三、关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设题意图:本题期望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体会文中的情感线索,并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所阐发的哲理。
四、参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二、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从品味示例中的“对文”开始,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时留心语言技巧,并能仔细品味其妙处。
参考答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三、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设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四、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期望学生了解“作家命运”与“文章练达”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答案:
可联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理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通过举例,重点讨论“穷”和“工”的内在联系。
高二的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