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大概有6万。为什么没有起兵的,就像刘秀一样

时间: 2023-06-24 00: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大概有6万。为什么没有起兵的,就像刘秀一样

明朝末年,“天下养朱”现象有多严重?

按照历史推测明朝后期朱姓宗氏大约在20万人左右,而明朝末期在籍人口的数量大约在五六千万之间,相当于200~300人供养一个明朝宗室,说成是天下养朱并不绝对,因为明朝的非纳税人口在估计也要在4000万以上,这些人才是掏空明朝财政的原因之一。

关于明朝末期宗氏的数量一直存有争议,按照清朝中后期的一些官方说法,明朝宗氏数量应该达到了100万以上,相当于50个人供养一个贵族,这种现象就非常严重了,完全可以称之为是天下养朱,不过按照现存的史料推测,明嘉靖年间皇族的数量为28840人,明朝万历年间则达到13万人左右,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清朝末期宗氏人数大约在20万人左右,撑死不过三十几万人,所谓天下养朱不过是清朝为了抹黑明朝统治的一种说法,清朝末期宗室人数也达到了20万人,基本与明朝相同。

在明朝中后期隐匿土地和人口的行为非常严重,大量的人口为了逃避赋税,托庇于豪强贵族和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在明朝在籍人口上是统计不出来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就可以被免税,一些功勋贵族也可以免税,民间一些大地主也通过种种手段来逃避赋税,这就导致了明朝实际纳税人口只占到了总人口数的一半,这些非纳税人口享受着国家的特权,却又逃避了应尽的义务,让正在纳税的农民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国家财政体系崩溃,底层民众受到剥削严重,才会导致冥王朝的崩溃和灭亡。

不过明王朝的宗氏制度确实也对天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家不允许宗室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每年只能依靠国家补贴过活,对国家的财政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但与明朝的税收制度来相对比,这些宗氏还真算不上是明朝压力的大头。

天下养朱指的是整个大明帝国为了供养宗室成员而背负巨大的财政负债。史书记载万历初年,大明全国的田赋总量大概是两千三百万石,而光大明皇室宗亲的俸禄就是八百多万石,以当时河南山西两个粮食大省为例,两个省的粮食产量居然供应不上宗室一半的俸禄,这足以说明大明的宗室已经严重拖累国家的财政。
明朝末年,“天下养朱”现象是非常的严重,但凡是姓“朱”,就多少会得到一定的实惠。更不要说那些姓朱的皇亲国戚,每年的俸禄高的惊人。
因为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其他的宗室爵位数量十分庞大,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另外,爵位较高的宗室成员在经济上享有特权,不用缴纳赋税,因而大肆兼并土地,造成流民从事、国家税收减少。

为何有人说古代的皇族里很难出现刘秀,刘备这样的人呢?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不管是西汉末年还是东汉末年,汉室的近支皇族都没有大作为,甚至能留名的都很少。而当时能在江湖上掀风作浪的人,都是刘秀、刘备之类的草根宗室。也就是跟皇帝的血缘关系很远的,没有爵位的宗室。

就拿新莽时期的诸侯来说,刘秀和他哥哥刘演虽然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但他们家族这一支传到他们这一辈时,已经没有爵位了。阶级成分属于小地主,家里有点钱,混的比普通老百姓强一点。但跟真正的皇族比起来,他们只是屌丝。

没有爵位,就意味着刘演、刘秀没资格端朝廷的铁饭碗。他们要靠自立才能更生。他们如果不努力,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迟早会把家业给败完,饿死在田间地头。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秀和他哥,从小就有很深的社会阅历。比如窝藏朝廷要犯这种掉脑袋的事情,他们兄弟两人都干过!后来王莽不得人心,搞得天下大乱,赤眉军、绿林军先后起义时。这哥俩英雄有用武之地,在乱世当中也拉起一支人马搞割据。

而当时那些有爵位的近支皇族呢?这些人普遍都有爵位,有铁杆庄稼,吃喝不愁,不需要在社会摸爬滚打,形同废材一般。这样的人在面临大灾大难之时,哪有什么应变能力可言?这些人别说是掀风作浪了,他们能在乱世当中保住自己的小命,都是个奇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藩王。明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明朝藩王有几个人是有作为的?要么就是像桂王那种一路跑跑跑的废材,要么就是像璐王那种清兵还没来,就直接投降的废材。明朝对藩王确实很优厚,但貌似优厚的有点过头了。把藩王全部养成了废材。


另外,近支皇族难有作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对皇族约束太严。

中国古代的皇帝,最忌讳的不是外臣,而是自己的近亲亲戚。因为皇位讲究血统,外姓大臣或者草根宗室没有继承权,对皇帝够不成很实质的威胁。但近亲皇族却不同,这些人往往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叔伯辈。从血统上来说,现任皇帝能坐皇位,他们也一样有资格能坐!所以皇帝往往都不愿意重用自己的近亲亲属,对他们敬而远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文帝曹丕。他在位的时候总是一副有歹人要加害的心理,对曹植曹彰这类亲兄弟防的死死的。不让他们私下结党,也不让他们掌握权力。曹丕是宁可把权力赐予司马懿这种外姓大臣,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兄弟掌握权力。结果等到司马氏篡夺皇位时,没权的曹氏宗亲就只能是混吃等死了。(司马氏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宗亲太过于放权,又导致了八王内乱)

被曹丕篡位的东汉王朝,情况也一样。东汉时期的王爷们,有爵位,有封地,但就是没人身自由。朝廷不允许他们做官,他们只能在封地里混吃等死。


当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桓帝时期的甘陵国王刘忠。他虽然贵为甘陵国王,但他不能插手封国的军政事务。只吃封国的赋税,维持他身为王爷应该有的水准生活。后来黄巾军攻打甘陵国时,刘忠欲哭无泪啊。

他跑又不敢跑(不经皇帝的同意就擅离封地是死罪),只能在封国内等死。黄巾军抓住刘忠后,杀了他的所有儿子,掠了他所有妻妾,抢了他的所有财产,对他百般凌辱。不过好在黄巾军没杀他,朝廷最后拿钱把他赎了回来。但是刘忠却也落下一身病,最后凄凉而死,连给他送终的人都没有。(儿子都被杀了)

这种名为厚养,实为圈禁的政策,和平年代倒还无妨。但假如碰到战乱,这些王爷们简直生不如死。很多王爷在遇到乱世时,都是财产被抢、妻妾被劫,自己挨饿苟活,悲催的惨死在郊野。

(汉末也有像陈王刘宠之类的杰出藩王,但毕竟数量太少了。而且刘宠受制约,他无法像诸侯那样搞兼并,扩大地盘。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封国内,始终没有发展。)


而反观当时的草根宗室,比如西汉鲁恭王之后刘表、刘焉,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西汉齐王之后刘繇,东汉东海王之后刘虞。在当时混的都是风生水起。

这些人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草根宗室,没资格端铁饭碗,但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出仕做官。

能出仕做官,他们就能担任一州或是一郡的军政长官,能在地方上拉起一支队伍,在地方上掀风作浪。有没有能力先不提,最起码他们有掀风作浪的机会。

所以别看古代的王爷们表面风光,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王爷也是很惨的。他们的人身自由受限制,不能出仕当官,不能有任何的政治抱负,不能随意走动。只要一经受封,就只能待着封国内等死。远远不如刘秀、刘备这些草根宗室混的好。


最起码的,像刘秀、刘备这些人,有能力就能混,混到什么程度,看能力和运气。而藩王们别说本身就没什么能力了,就算是有能力也都不行混。混的太好了会犯忌讳,会被皇帝猜忌他们是不是要趁机篡位。一个不留神就会掉脑袋。

其实说实话,中国古代的王朝,也就是汉朝的草根宗室出了刘秀、刘备这种人才。时间越往后走,无论近支皇族还是草根宗室,都是一窝废材。即便是反复强调骑射乃满洲根本,对皇室子弟教育比较重视的清朝,其实到了清末时期,皇族子弟也是一窝废材。一个能挑大梁的人都没有。

因为时代造就英雄,刘秀刘备的这种时代太少了。每个新时代的开始必然是混乱与血腥,战争和死亡不断,在这种时代才能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和人杰。
因为古代皇族为了争夺皇位斗争非常严重,这些皇子从小见惯了宫中的尔虞我诈,都会变得比较冷血和残忍,否则在宫中也很难生存下去。
因为古代皇族里生活的太优越了,他们不用奋斗就可以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刘秀刘备都是家庭已经没落,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都是百年一遇的人才。所以一般不会出。
有几个人贵族子弟愿意像刘秀一样给门阀当狗的?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人口到底有多少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明朝末年都是战乱了,谁统计这个,所以没有什么记载。到了明朝万历时期,皇族人口差不多就200万人了

朱氏家族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 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 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居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居丽国君朱蠓,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还有,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 朱隶文, 是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14.3)、江苏(10.4)、浙江(10.2),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9.3)、安徽(7.6)、湖北(7.4),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豫、川鄂两大朱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总增加率为69,净增加了76万。明朝时期,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占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8.3)、江西(13.7)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9.5)、山东(6)、福建(6),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东南地区的朱姓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 512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 512万,增长了大约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之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纷纷改回原来姓的缘故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8)、广东(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东(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南方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
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达到6.4人以上,有的地区最高达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1,朱姓人口大约161万;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4,朱姓人口大约283万;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1,朱姓人口大约767万;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4,朱姓人口大约301万。
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朱姓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广东珠江三角洲、云南昆明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区高达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2.8;其他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5。
血型分布特征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97万,占32.9;A型437万,占28.9;B型440万,占29.1;AB型138万,占9.1。朱姓总人口1 512万。
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区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朱姓220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4.6。其中O型76万,A型66万,B型59万,AB型19万。
苏浙皖其他地区、冀鲁豫、川鄂湘赣、闽粤、滇中北、黔北、甘南、青东南、宁夏、陕南、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3,朱姓99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万,A型287万,B型289万,AB型90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1.1,朱姓30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9.9。其中O型96万,A型84万,B型92万,AB型29万。 一.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县,丹阳,吴郡,钱塘,谯郡,义阳,太康,洛阳,长沙,南康,吉安,建阳,庐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谦等。

二,朱、庄、严三姓联宗 1970年,生活于台湾、香港的朱、庄、严三姓发起并完成联宗,编辑出版《朱庄严氏大族谱》。[15] 三姓得以联宗的历史因缘并不单一,而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庄、严二姓原姓“庄”,后因避讳而改姓“严”。郑樵《氏族略第六》避讳第八:“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等等。《朱庄严氏大族谱》转载《香港庄严宗亲总会会刊》中的《庄严氏族考》一文,作者严既澄,所述庄、严二姓渊源颇详,兹引如下: 庄、严二氏,均导源于春秋时代之楚国,原属芈氏。至春秋末叶,楚庄王之后裔,始有改称庄氏者,此亦我汉族古代以谥为氏之例。惟在楚庄王之前,宋国已先有庄氏之族,见于《左氏传》;其地区亦在今河南省之东南部,与楚国领土相毗连。宋国之庄氏苗裔不多,远不如楚国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当以楚庄王之后裔为主,而以宋国之庄氏为旁支。当时楚国幅员甚广,至战国时代,且一跃而为七雄之一,与鲁省之齐国,同为新兴之秦之劲敌。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随政治势力之扩张,而遍布于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国本部所辖之豫、鄂、湘、桂,以及吴越两国之领土为宗支最繁。至东汉明帝时,以明帝名庄,乃讳庄为严,所有西、东汉严姓之著名人物,殆均为庄氏所改称。大抵两汉时通都大邑之中,当不复有以庄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处,或不免有一仍旧贯者。至晋、唐以后,恢复本姓者渐多,从此庄、严二氏遂并行于中国各地。 庄、严二姓以东汉明帝以前之庄姓,为二姓联宗的根据。因此,庄、严异姓联宗的性质,大致接近于本文第一节讨论的源于同一古姓的异姓联宗类型。 第二,朱与庄、严联宗的根据,源于赘婿关系。《朱庄严氏大族谱》载有《朱庄严三姓渊源》一文。此文原作者为庄氏龟洋十二世孙庄英玉,作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岩岭十九世孙庄顺安(序平)于1968年改写。移录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号太平山老人,系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扰攘,屡遭兵燹;父祖避乱,侨居大埔县神前乡狮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养。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谙勘舆之道,因游于霞漳靖邑永丰里龟洋社。有朱开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来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悫,笃信忠义,甚器之,许以故男妇何氏,招婿入嗣,依以为老。公事双亲,犹生身父母;翁视东床,犹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圆融,乐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无嗣,公承业垂统。厥后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华二孙,盖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与朱翁同庙,礼也。自是朱嗣庄续,传统四百星霜,裔孙何止巨万,诚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变革之际,皇明沦亡,国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祸,因而倚附于庄氏者众。及至局势大定,满清虽停止杀戮,惟代远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鲜有再复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议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气连枝之意也。 复考庄、严二氏联宗,其在汉以前原为一姓,以有嫌名之讳,遂成音义之分。氏虽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园作吏,庄周并称道家之祖;富春垂钓,严光独具高义之风。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穷理道贯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后人之矩范也。 据此可知,朱、庄、严三氏得以联宗,是因为在元中期庄氏通过“招婿入嗣”的方式与朱氏发生了世系联系。[16] 根据元代制度,庄氏入赘属养老女婿性质,俗称“补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属于朱姓后裔,即“朱嗣庄续”。[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区,庄、朱二姓祖先分庙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个“特祠”,其目的是将庄氏世系与朱氏世系作并列的对照,以示父系血统渊源,是所谓“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孙为避牵连,一时间有改姓庄氏的趋向。这一行为在世系关系上属于向庄(严)氏的“归宗”或“复姓”。由于年代久远,“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义不大,只能相约不通婚姻,以免世系过于混乱;最后,在朱、庄、严三姓间,构成了异姓联宗关系。这一解释,大致上说明了三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庄、严二姓联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朱、庄、严三姓联宗显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后代所能接受的一个特例。

族谱录
文章标题: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大概有6万。为什么没有起兵的,就像刘秀一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409.html
文章标签:明朝  就像  起兵  皇族  刘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