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23 05: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汉奸,大多情况下泛指背叛中华民族,投靠侵略者,充当其走狗,出卖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汉奸很特殊,虽然是汉奸,世人却对其心疼不已。
话说,在公元前134年,作为将门之后的李陵出生了。
李陵一脉,名将辈出,战国时期,斩下燕国太子丹项上人头的秦国大将李信是他的先祖。西汉时期,令匈奴人闻之胆寒的飞将军李广是他的祖父;备受汉武帝信赖的李当户是他的父亲;在与匈奴作战中屡立战功的将军李敢是他的叔叔。因此,从李陵出生开始,他就承担了家人们很多期望。
可是,陇西李家之名虽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李家的名将们大多下场凄惨。李广虽然名气极大,可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封侯之赏;李广逝世后,李家唯一获得侯爵的大将李蔡因罪自尽,未能善终;李敢被霍去病杀害后,汉武帝却没有对李家有任何交代,最后,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更加可悲的是,即使是李家的后起之秀李陵,下场也同样令人叹惋。他不仅没能让家族兴盛起来,反倒惹来了满门抄斩的灾难。有人说,李陵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汉奸”的人。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史书上关于李陵的记载不是很多,只说他少年成名,刚刚进入战场时便亲自率领八百名汉军骑兵前去探查匈奴的情况。此时,李陵对战经验很是欠缺,但是,他一探查便是两千余里。仅率八百骑兵便敢深入敌军,从中也可以看出李陵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敢打敢杀的李陵很快便在行伍中脱颖而出,被上级任命为都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汉军攻打匈奴,李陵也在作战部队中。作战之前,李陵摩拳擦掌,激动异常,想要在这次作战中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不料,一向任人唯亲的汉武帝这次还是以自己的亲属为主将。
他将军队全部交给了李广利指挥,只让李陵去管理军队的粮草辎重。归根到底,不是李广利才能卓著,只是因为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陵见其他将士都已经随军出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不顾一切地向汉武帝磕头,然后,请汉武帝让他率领一支队伍参加战斗。
为了获得汉武帝的信任,李陵还豪气冲天地说道:“我愿意以寡敌众,率领五千军士去捉拿匈奴的单于。”看到信誓旦旦的李陵,汉武帝也不禁为之动容。他当即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并让大将路博德在一旁协助。
路博德冷静地分析了局势,然后向汉武帝上书道:“现在正值秋季,匈奴的战马都养的肥肥胖胖的,并不适合我军作战。臣和李陵打算等到春天,在那时候和酒泉、张掖的军队一起东西夹击,如此必可大破匈奴。不料,汉武帝却因此对李陵心生怀疑。
在他看来,李陵是因畏惧匈奴而反悔了,这才和路博德一起推迟作战。大怒之下,他命令李陵马上出击,并撤回了协助他的军队。就这样,在汉武帝的猜疑下,李陵走上了一条有来无回的道路。
李陵率军前进,没过多久便遇到了匈奴的主力。这股军队由匈奴的单于亲自率领,人数足足有三万之众。单于见汉军人少,大喜过望,他立即将李陵的五千军士围了起来,想要一举歼灭。不料,汉军的勇猛远远超出了单于的意料。六比一的兵力,可谓是非常悬殊了。
但是,在李陵奋不顾身的冲杀之下,汉军也平生了战斗至最后一滴血的勇气。打着打着,匈奴不仅没有对汉军形成压制,反而被汉军杀死了数千人,包围圈也险些被击破。看到如狼似虎的李陵,单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以六倍于汉军的兵力形成合围,如果,再让汉军逃脱的话,自己今后还怎么统领匈奴。于是,他再次调来八万匈奴骑兵,誓要全歼汉军。看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匈奴骑兵,李陵没有丝毫胆怯,反而更加勇猛地向前冲杀。
这次冲锋,汉军虽斩杀了三千匈奴骑兵,但实力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李陵身上更是伤痕累累。如果不是凭借着一口忠义之气苦苦支撑,可能他早就倒下了。匈奴毕竟是人多势众,虽然汉军以一当百,但还是很难脱困。随着士兵的越来越少,李陵也感觉生还无望了。
为了保存实力,他假意向匈奴投降,然后准备见机行事。汉武帝听说了李陵被困的消息,不仅没有出兵援救,反而盼着李陵赶快战死,以了结此事。不久之后,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勃然大怒。他派人去打探消息,想看看这是不是真的。
谁知道,派出的使者正是李广的仇敌公孙敖。为了报复李广的孙子,公孙敖特意向汉武帝禀报,说:“李陵不仅投降了匈奴,还在为匈奴操练兵马。”听了之后,汉武帝当即下令,将李陵留在汉朝的亲人全部杀死。李陵得知此事之后,心如死灰。
这下,他只能真的向匈奴投降了。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去世了。在异域的这二十五年,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度过的。后世之人说起李陵,都说他是一位悲剧英雄。而他之所以“悲”,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理想被颠覆。
李陵是将门之后,从军后更是一心杀敌,想要将陇西李家再度兴盛起来。不料,李家反而因他而亡,这真是令人悲叹。
无人可忠。
李陵治军,向来以忠义勉励将士。可到头来,他却成了一个投降者。他是汉人,却无法忠于汉朝。他并非匈奴人,忠于匈奴又从何谈起呢?
被自己人所坑害。
路搏德的上书中,虽然,说不清是否有算计的成分在,可是,公孙敖的故意诋毁,却使李陵再难回头了。还有汉武帝的冷酷无情,让李陵彻底断了归汉的念想。
可叹,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骑兵,到最后却落得个如此下场。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可是,对待李陵一事上,确实是有失公允。
公元648年 ,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P><BR><BR><BR>
<P>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P><BR><BR>
<P>三、郡望堂号 </P><BR>
<P>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P><BR>
<P>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P><BR>
<P>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P><BR>
<P>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晋武帝置。
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