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战

时间: 2023-06-18 22: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战

潼关一战:安禄山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遇事最忌手忙脚乱,如果提前将布局设好,打通各路关卡,这样会使计划实施得更加顺利,对方只能甘拜下风。安禄山重兵在握,大肆笼络朝中要人,又善于算计,重创大唐军队
公元756年,正是安史之乱第二年。唐明皇每日在宫中享乐,根本没把安禄山放在眼里。他急功近利,命常胜将军哥舒翰率20万大军杀退安禄山
哥舒翰是员老将,身经百战,镇守潼关。他见安禄山猖狂不叫一世,决定壁垒防守消耗其兵力。安禄山和哥舒翰兵力差不多,但个个如狼似虎,杀气腾腾,他们急于攻下兵家要塞潼关,以长驱直入杀进长安
哥舒翰坚守不出战,急坏了安禄山。他深知这员老将不好对付,于是派奸细潜入长安城,到处散布说哥舒翰胆小怕死,不敢出战。安禄山如今只剩下老弱残兵不堪一击
消息很快传到唐明皇耳中,他大为震怒,命杨国忠去察看军情。杨国忠本来就是个大奸臣,他去了潼关一看,哥舒翰果然不出兵,而阵前又都是安禄山三三两两的老弱残兵。他急忙回朝添油加醋说了哥舒翰的许多坏话。唐明皇马上下令,让哥舒翰出兵杀退安禄山
君命难违,哥舒翰只得亲自披挂上阵。安禄山派军将崔乾_带老兵出战。战了几十个回合,崔乾_大败,退回营地。哥舒翰带兵追杀,不知不觉中,追兵进了山谷。这时,安禄山埋伏的精兵杀出,唐军无法撤退,只好迎战。山两旁又滚下檑木山石,把唐军砸伤无数
哥舒翰下令突围,但安禄山军队前后夹击,唐军只能被动地挨打。待天黑了下来,突然四边火起。唐军在山谷中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安禄山亲自率大军出击,兵分两路,一路阻截唐军,一路杀奔唐军营寨。唐军营寨中主将不在,其他将士如何抵抗安禄山的虎狼大军?霎时间,兵败如山倒,唐军丢盔弃甲,有的摔进黄河,有的摔死在山谷。山谷内被阻截的唐军最后只剩下数百人拼死血战。然而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哥舒翰重伤被俘
潼关一战,使安禄山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唐明皇仓皇出京,逃到蜀地避难
安禄山军力日盛,又善于做表面文章,连皇帝宠臣都听信于他,又怎能不无往不胜,唐军结节败退?

潼关以20万人只剩8000的惨败,是否宣告大唐盛世的终结?

唐朝,历史上赫赫威名的封建王朝,在立国289年的岁月里,一直以盛唐著称于世,更因为几乎每年不断的战争,被称为最有血性的王朝,大唐的盛世威名远播海内外,虽然时隔千年,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却因一场安史之乱事件,此后再也没有重现他的辉煌。造成这一事件的关键之战,就是潼关之战。

潼关位于今天的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边,北边为大条山,南边为秦岭山,中间毗邻黄河,是一个地处两山加隔的一个狭长形地带,潼关到洛阳,是自古以来的崤函古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潼关是当时的大唐国都长安东边的屏障,自古就是兵家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775年12月16日,时任范阳,平卢,河东(金河北涿州一带)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诛杀杨国忠为借口”,率兵20万,起兵反唐。经历了长久太平的大唐,咋逢大战,在一片惊呼慌乱中,就丢掉了大片江山,安禄山顺利占领东都洛阳,之后率兵向西进攻潼关,准备一举拿下长安。

此时镇守潼关的守将是唐朝名将封长青,高仙芝两位,他们在充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固守潼关,依靠潼关的险要地势,拖延时间,安禄山叛军不久必定士气低落,粮草难以为继,到那时在配合周边的唐军,趁着敌军士气低迷之际,出关合力击杀安禄山,才是上策。然而此时长安城的杨国忠,却想借此机会除掉封长青和高仙芝,因为这两个平时最不听扬的话,于是杨国忠就诬告封长青和高仙芝:“说他们拥兵自重,拖延时日不和叛军决战,实则是也准备反叛,应趁早除之,免除后患”,愚蠢的李隆基竟然相信这番话,毫不犹豫的就干掉了这两位前锋大将。

然而,除掉封长青和高仙芝以后,李隆基傻眼了,因为此时他发现没有将领可派了,万不得已之下,李隆基让此时已经年逾八旬,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上阵(让士兵抬着上了战场)。哥舒翰这哥们就是我们熟知的那首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里的主人公,这位当年威震边疆的英雄,因为嗜酒如命,最终落得一个中风半身不遂的下场,本以为可以抱着功劳薄,安度余生,没有想到,在风烛残年之计,还要抱病被抬着上了战场,最终落了一个投降叛变却依然被杀的悲惨结局,一世英名付诸流水!

哥舒翰到了潼关以后,根据潼关的形势,得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结论:固守潼关,以疲敌军,和前面两位被杀的名将策略一模一样。然而我们大唐的掘墓人杨国忠,却是极不认同,他向唐玄宗说:目前潼关外围,安禄山见久攻不下,已经率大军回撤了,只留下他的部将崔乾佑率领的一万老弱残军驻守在潼关外围(这是安禄山的计谋),而此时大唐的另一路大军在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的率领下,在河北连战连捷。

在这两个利好消息的冲击下,天真的李隆基开始了遥控指挥,一道接一道的催促哥舒翰出兵的圣旨,纷至沓来。催促的力度之大,远远超过了后世南宋高宗连下12道金令催岳飞班师回朝的程度。无奈的哥舒翰仰天长叹,流着泪,让士兵抬着他,率领20万大军出发了,目的地洛阳。

然而不幸的是,哥舒翰在出潼关不久,就中了安禄山的诱敌之计,全军被引入狭长的山谷地带,接着先是遭受了一番安禄山军从天而降的石头雨,然后大军又在慌张撤军之际,被安禄山军到处点燃的浓烟,迷离了方向,自相杀伐了一夜,好不容易天亮冲出了烟火包围,迎面又遇到了漫天的箭雨,等到终于冲出山谷,见到了黄河岸边的运粮船只,因为后面安禄山军的紧追不舍,唐军纷纷上船逃命,结果因为人数太多,船只大都沉没,淹死在滔滔黄河水中的唐军不计其数。一番折腾下来,20万大军只剩8000左右,面对如此惨景,年老体衰的哥舒翰悲愤交加,欲拔剑自刎,却被反叛部下强行绑在马上,一路向东直达洛阳,投降了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因为兵败被杀,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逃离洛阳之前,杀了哥舒翰,一代名将落得如此凄惨下场,也是让人叹息不已!

而大唐王朝,经此潼关一战,再也无险可守,李隆基慌忙带领着皇室公族人员开始向四川逃跑,我们熟悉的杨玉环被勒死在马鬼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逃跑的路上。自此以后,大唐虽然后来在大将郭子仪的力挽狂澜之下,打败了安禄山,重新恢复了大唐江山,但是大唐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昔的巅峰岁月了,在延续了数年平淡的时光后,最终走向了灭亡。

潼关之战中,为何朝廷大军会惨败呢?

潼关之战中,为何朝廷大军会惨败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以范阳、卢龙两镇边军为基础所组成的安史叛军,一路直捣黄龙,锐不可当。唐将封常清临时性募资市井之徒构成新人,与此相抗,被叛军持续战胜,东都洛阳陷落。

公元前756年6月,潼关对决,坐享河西陇右两镇20万大军的唐将哥舒翰,被唐玄宗李隆基限令迫不得已,强制进攻,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大败,两镇精兵强将基本上全军覆灭,成建制逃往的只有八千余人,潼关险滩沦陷,长安对叛军几近不设防。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跑蜀中,都城长安失守。

这一战,以哥舒翰世之大将的军事指挥水平,以彼此战士的军力比照和战斗力比照,唐军是确实不应该输的,即使输,也不该输到只剩下八千人逃往的地步。这一战的间接性苦果,是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几近不设防,陷落于吐蕃皇朝,安西北庭也成为被阻隔的飞地,一直到近百年后归义军大起义才被占领。

有一句俗话,胜利总会有许多爸爸,不成功却遗弃。也正因为潼关之兵败的惨到不会再惨,因此过后除开唐玄宗李隆基外,没有人出去领取自身适用过这一战。就如靖康耻以后,连蔡京的儿子都需要着书立说言而有信,他老爸几乎是抵制宋军破盟北伐的。但是真相呢?唐玄宗好赖是一代明君,王朝的盛衰和消灭叛军也关联着他的共同利益,坚信没有人觉得,唐玄宗一声令下潼关大军出境应战,是因为在长安城大明宫确实住得腻了,为了能让潼关沦陷长安失陷,好去从未去过的成都度假旅游散散心吧?

那样唐玄宗真的可以愚昧到派一些乌合之众去出潼关送头吗?别忘记,封常清高仙芝舍弃陕州撤到潼关后,尽管唐玄宗杀掉了封高两将,但是也没有让潼关驻防部队出境去送葬啊。因此最先要看看,在唐玄宗眼里的对局是什么样?

最先,安史叛军的进攻已经得到抵制,前线已经在潼关和南阳趋于稳定了。次之,河东朔方唐军巨资进攻抄叛军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了阶段性的取得成功。叛军洛阳基地和幽洲巢穴的联系早已被断开。

其三,空间换时间早已见效,河西陇右的精英唐军早已赶来,潼关唐军早已集结了20万之众的巨大军力,这一军力经营规模已经超过安史叛军战争军力总数(18数万人),和历史北周攻灭北齐,唐太宗灭郑夏的洛阳对决的总兵力差不多了,并且在其中绝不缺河西陇右的精英老战士。

其四,安禄山提前准备舍弃洛阳,回救其根本之地的幽洲,听说叛军主力军早已撤离,潼关当众只有极少数拆断的军队。

这一战以后,吐蕃再无顾虑,风靡陇右河西阻隔塞北早已是必然的。可以这么说这一战不仅让大唐帝国的土地出现缩水近半,更严重影响全部中国中西部地区自此数千年的历史,实则千古憾恨!

潼关陷落以后,安禄山部队直捣黄龙,直追长安,情况危急。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再次占有,郭子仪李光弼等撤兵退入井陉,全国战局快速恶变。在这之后,便是玄宗幸蜀,马嵬之变。唐王朝通过十余年的抗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可唐代自此之后都是江河漂落,岌岌可危,不复当年之盛了…

是因为太过于着急了,所谓的穷寇莫追,但是他们非要追,结果就被人家反击了。
潼关之战李自成八万大军不敌三万清军,因为李自成已经失去了打赢战争的信心。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个人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清朝军队打通了自己进入关内的唯一通道,李自成十几万部队折损殆尽,这十几万人是李自成最精锐的部队。他只能采取暂时性撤退的战略,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山西地区。李自成当然不甘心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李自成本来已经占据了优势,他当然不愿意看到到手的鸭子在自己手中的飞掉,在等待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等待致命一击的曙光。
潼关之战中,朝廷大军缺乏统一指挥;错拥韩遂为盟主;中了曹操的离间计。曹操先派轻装部队进行挑战,与马超等大战多时,又派出精锐骑兵进行夹击,结果大破马超军,斩杀成宜、李堪等,取得了潼关之战的最终胜利。

潼关之战,唐玄宗命令守军出击,当真是不懂军事的大昏招吗?

安史之乱初期,决定性的潼关大战,哥舒翰所部20万唐军惨败,导致长安失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战略决策错误,强逼守军出战所致。

然而,战前的情势, 安禄山虽然拿下洛阳,但是周围形势对叛军很不利。所以他随时可能放弃洛阳,绝不可能真的傻傻的呆在洛阳,等着郭子仪李光弼,带领河东军和朔方军,先把叛军老巢范阳攻克,然后带着叛军家属南下,合围洛阳成功。


不能把安禄山当成傻子,明知道形势不利,却会原地不动,史书记载说的很明白,当时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了。

安禄山用来打仗的叛军核心,是契丹之乱和突厥复兴后南迁幽州的胡人部落军,战斗力在当时天下首屈一指,又抢了东都洛阳这种富裕之地。

如果当时潼关的河西陇右镇唐军不主动出战,而是固守,那么安禄山明知道潼关攻不破, 郭子仪李光弼又要抄自己后路, 必然是放弃洛阳,全军回军河北。

如果他全军返回河北,郭子仪李光弼的河东朔方兵团如果不想被消灭,就只能撤军,然后河北各地的各路义军再次被消灭,然后占据着当时中国人口最多最富裕地区的叛军,再次大举南下河洛,而哥舒翰的20万大军继续在潼关打酱油,这样的前景,唐玄宗肯定接受不了。

就当时来说,安禄山叛军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叛军实际是占据了范阳到邺到洛阳到潼关的交通线, 是条件最好、路程最短的大通路,处于战略内线,而各路唐军要调动必须走河东,实际是处于战略外线。

20万唐军主力呆坐一方,安禄山叛军进退自如,以处于内线中心洛阳,对外线两端潼关和范阳的唐军去各个击破,这样的前景,绝不是唐玄宗希望看到的。

所以,如果在处在唐玄宗的位置上,如果不让潼关唐军出战,实际等于唐军河西陇右两大军区的军队成了游兵,坐视河东朔方军和叛军单独死磕,而且很可能是在去河北围攻范阳坚城的情况下,腹背受敌。如果河东朔方军不敢决战退回河东,则河北得而复失,叛军依托河北兵多粮多,这仗就打不完了。

所以。除非唐玄宗能有上帝视角,完全看穿潼关唐军和对面叛军的一切情况,否则下令唐军出关是必然的。


潼关唐军不是鱼腩,20万人的大兵团,比叛军总和还多,包括了大量河西陇右两个节度使的精锐,前朝周武帝宇文邕率军灭北齐的总兵力也就是这个规模了。有唐一朝之前,就是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扫灭窦建德,也没拿出整整20万大军。

很多后世论者,认为应该避免潼关决战,是建立在认为此战必然失败为前提,但是唐玄宗并不知道这点。

以当时的形势,他更多考虑的是,如果通关唐军不出击,不用精锐主动袭扰,充分消磨叛军士气。安禄山撤往河北,依托内线快速交通线,把唐军河北兵团各个击破,而潼关唐军兵团还在哥舒翰带领下,路上慢悠悠地晃荡,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换了谁是此时的唐玄宗,如果不知道历史上的惨烈结果,也很难下令不出兵。因为在哥舒翰出兵之前,无论如何也很难相信,20万人的庞大军队,唐朝当时最大的主力军团,哥舒翰这样打了几十年仗的天下名将,面对兵力远不如自己的敌人,就这么一战之下全军覆灭了,连潼关和长安都都守不住。


以当时的情况,这一战哪怕打成胶着甚至小败,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安史叛军被牵制在洛阳,从此动弹不得。

潼关喋血二十万,大唐是怎样改变这个局势的?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喋血疆场。皇帝逃四川、太子逃灵武,安史之乱达到巅峰,大唐遭遇至暗时刻。

于是贼势大炽,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

但是,有两个地方还在大唐手中,使得帝国还能勉强维持惨淡局面。一个是河东,半为大唐、半为叛军;一个是河南,唐军与叛军胶着于此。无法全定山西高地,叛军就无法彻底称雄北方;突破不了河南要地,叛军就无法威胁江淮财源。


地利形势,大唐与叛军势均力敌。人心形势,人心在唐不在燕。但是,真正决定历史进程的,是欲望和力量。叛军上下欲战、安史力量最强,安禄山的三镇边军是当时的最强军事存在。

大唐要走出至暗时刻,实现逆袭重生,就必须颠覆目前的力量对比,实现西北边军和江淮财富的有效整合。但是,这个过程靠大唐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只能等待历史出现变数。

01.大唐的至暗时刻有多惨

唐玄宗与杨国忠仓皇出逃,而且出逃得极不要脸。除了杨贵妃等少量皇室成员,其他在外的皇妃、皇子、公主、皇孙全部弃之不顾;除了杨国忠等少量官员,大部分朝廷官员毫不知情。阴历6月13日,长安官员上朝的时候,才发现皇帝已经逃跑了。


出逃的队伍,还没逃出关中,就遭遇了马嵬兵变。

愤怒的禁军大兵,直接把怒火倾泻到宰相杨国忠身上,先用弓箭射、再用刀剑砍,肢解完尸体,又用枪把杨国忠的脑袋挑起来、树在驿站门外。

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杨氏宗亲,曾经的天潢贵胄,全都成了死无全尸的刀下鬼。御史大夫魏方进厉声喝止,但声音未落便人头落地。副相韦见素刚一出门,就遭遇了棍棒问候、“脑血流地”。

之后,将士们持刀操剑、立于门外,逼着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乱世天子,保不住宠臣,也保不住爱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贵妃化作泥。


马嵬兵变后,皇帝、大臣与士兵集团,采取了权宜之计,先奔扶风郡。禁军怒火是平定了,但出逃队伍仍旧走不了。他们又遭遇关中父老的拦阻。老百姓自然不会有刀剑问候皇帝,但乌泱泱一片人跪在路上,想走也走不掉。于是,唐玄宗只能留下太子李亨和两千人的队伍,向关中父老表明态度:大唐要与百姓共抗叛军。

皇帝玄宗去了四川,太子李亨去了灵武。随即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亨不继位也不行,大家跟皇帝干才能为大唐朝臣、大家跟太子干只能是太子党。所以,为了能够聚拢力量,李亨也得登基继位。但是,李亨在灵武的局面,比唐玄宗还惨,因为他马上就得直面叛军。

从平凉马场,李亨收集了几万匹战马。但是,这没用。因为太子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两千多人,看马都看不过来。而追随李亨而来文武官员,连三十人都不到。两千长安禁军、五百当地募兵,还有不到三十名的文武官员,这就是大唐肃宗朝的起家班底。

02.李泌虽有奇谋,但至暗时刻依旧乌云密布

皇帝和太子总是有区别的,灵武继位的李亨,得尽了天下人心。于是,河西节度使李嗣业率军五千赶到灵武,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派兵七千抵达灵武,关键是郭子仪的五万陇右精兵开到灵武。唐肃宗李亨,终于有了可以活下去的力量。只是可以活下去,因为安禄山的东北边军才是当时的最强军事存在。


军队有了,根据地有了,然后就得建班子。因为灵武既是朝堂又是前线,既要指挥全国又要直面叛军,必须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

在用人这方面,李亨的水准要在唐玄宗之上。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州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镇守太原,第五琦为江淮租赁使、负责漕运赋税,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好友李泌为侍谋军师、元帅府长史。

这个班底非常硬。郭子仪和李光弼是能战之将,河东以及关中前线,有这两个人就能搞定。第五琦是萧何式的人物,只有他能担当理财重任,组织江淮财富输送前线。肃宗好友李泌,则是个张良式的人物,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泌的战争规划能力,不仅确保了大唐能够立于不败,而且转守为攻、形成了一种战略攻势。他总共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是河东、关中布局,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利用山西高地打击河北;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把叛军压在长安、洛阳两京。

第二步是草原、河北布局,肃宗次子李倓塞外迂回、取范阳之北,李光弼河北直上、取范阳之南。

第三步是长安、洛阳布局,在实现前两步后,四方大军会师两京,把叛军彻底消灭在长安和洛阳。

实际上最有威力的是第一步,简单解释就是:放着两京不打,把叛军困在范阳与两京这条线上;出击河北则两京叛军来救、出击两京则范阳叛军来救;调动叛军在范阳至两京的千里战线上来回救火,所谓“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这是一个能够彻底消灭叛军的谋划。但是,唐肃宗没有采用,因为他跟唐玄宗一样,就是心急,非要赶紧收复两京。所以,大体上只采纳了前两步,而且采纳得也不彻底。于是,大唐只能在至暗时刻中徘徊。而且,至暗时刻继续向着更暗淡地局势发展。

先是宰相房琯力主反攻长安,于是房琯书生之见做了第二个赵括,长安之战损兵四万;再是镇守江陵的永王谋反,安史之乱未平,大唐还要抽出力量平定永王叛乱;还有就是肃宗的次子与长子的宫廷斗争,导致李倓被肃宗赐死。

李泌虽有奇谋,却也挽救不了这个惨淡的局面。如果安禄山能够宜将剩勇追穷寇,帝国只能灭亡、大唐只能改朝换代。

03.力量是根本,不能落地的奇谋都是纸上谈兵

李泌的奇谋要落地,必须得有两个前提。

一个前提是军事上,大唐必须能跟安禄山的叛军打成平局。叛军追着唐军打,在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下,什么奇谋也没用,因为力量是根本。

另一个前提是财政上,无论是朔方军、河西军还是安西军,都不是自带粮草来打仗的。没有可供平叛的财富,不仅无法平叛,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016.html
文章标签:潼关  安史之乱  之战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