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发布,如何评价该部书籍

时间: 2023-06-14 19: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发布,如何评价该部书籍

《中华史纲》怎么样

在华语世界,有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通史佳作影响甚大,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与学界好评,被誉为华语世界公认的国史杰作。

它用丰富的史识和流畅的笔调,叙述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的历史,让读者一次读完中国5000余年的历史变迁。

它简练易懂又深刻独到,最适合普通人阅读。对于各个年龄层的读者来说,它都是提高历史人文素养的经典读物。

它便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教授撰写的《中华史纲》。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2021年4月23日“得到2021春季知识发布会”上隆重推荐《中华史纲》,称赞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通史”。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读这本书,就有点像前两年第一次用‘无人机’拍照,人还是这些人,但是换了一个高角度一看,原来天高地广,别有一番见识。”

李定一是史学大师钱穆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弟子,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四十余年。

他19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系,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等名师。27岁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

1955年,他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1963年,应钱穆先生邀请,他赴香港任教,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历史学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学院院长,与严耕望、全汉升等知名学者一起,为香港史学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中华史纲》是李定一教授以一人之力完成中国通史作品。他虽然近七十岁才提笔,但构思却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

一般通史都是集合学界主流观点为主,李定一的《中华史纲》反倒有很多个人独到的史识。他博采大师之长,融入当代中国的考古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在前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鲜论断,中和之中又有个性。李定一的写作时间在吕思勉、钱穆、张荫麟、傅乐成等诸位高人之后,《中华史纲》能有所超越、有所不同,相当不易。

如果只读一本中国通史,就读李定一的《中华史纲》

《中华史纲》简练而深刻,是一部大众愿意读、读得懂、读得下去的中国通史杰作。

李定一教授早年跟随韦伯斯特广泛阅读西方历史书籍,对于西方史书深入浅出的撰写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提笔撰写《中华史纲》时,力求“人人易懂”。

他运用的是现代文,但并非通俗的大白话,而是如行云流水般简洁而流畅、典雅而优美的质感文字。因他用高度凝练的文字勾勒历史,行文有一种气势贯穿其中,语言是现代的,气势却如古典语言般激昂,让读者读起来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毫无读其他通史类读物时的滞重感和违和感。如此一来,即使是熟悉的历史,经由他的叙述,也变得别有味道。

有论者评论李定一的《中华史纲》比吕思勉《中国通史》更好看、更有趣。这样的比较虽略显不敬,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如此。

李定一写《中华史纲》的初心,是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国历史”。中国历史脉络深广,线条复杂,唯功力深厚之人才可以做到叙述清晰。

与动辄好几册、让人却步的某些中国通史类图书不同,《中华史纲》篇幅适当,虽为史纲,又“简得其当”,详略有致。

冯友兰曾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史纲”不是事件和人物的简单罗列,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几千年的历史讲述得详略有致,需要著者运用史学家的智慧,对史实做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李定一坦言自己曾经因为某人或某事应该配置在何处而久思不决,甚至打麻将时也想着这件事。虽是笑谈,可见其用功之深。

颠覆定见,接近历史的真实

普通大众对于中国历史并不陌生,一部中国通史能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下去,书中定有吸引人的新鲜见解。

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李定一向学生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史德”。他以“史”字的甲骨文,即一只“手”持着“中”字来展示其对历史要客观、持平的态度。

本着客观、持平的原则,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李定一做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分析与判断,颠覆了人们的定见。

如很多人将秦始皇视为专制残酷暴君的代表,李定一认为这个评价的部分原因是:“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 ‘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评论,遗留下来的只有六国遗老宣泄其对秦深恶痛绝的言论。”

▲ 焚书坑儒

他指出“焚书坑儒”并非互为因果的两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术士,而不是儒生”;在西汉浓厚的“五德终始论”氛围下,王莽是顺应民意代汉而不是篡汉,篡汉之说是光武帝刘秀对民众洗脑的结果;引起隋朝民众叛乱的,不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而是他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唐代所谓的“牛李党争”,并不是牛僧孺与李德裕争权,而是寒门进士出身的牛僧孺、李宗闵结党营私,对豪门世族李德裕发起斗争;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北宋从始至终都和辽打个没完,每年向辽交纳大量绢、银,但实际上终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财力最甚者是西夏而非辽;“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寻找建文帝,主要目的是寻找对付强大的帖木儿帝国的同盟;清代朴学兴起,不是因为文字狱,而是受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李定一不是为故意吸引眼球而发哗众取众之论,也没有借用西方某种最新理论,做看似新颖实则牵强附会的分析。他不过是未受框架和窠臼的束缚,解除人为的遮蔽,用慧眼考察史事,所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不一样的高度,不一样的角度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用“坐无人机”一词来形容自己阅读《中华史纲》的感受。他准确地道出了《中华史纲》的特点。

李定一秉持大格局的历史观高屋建瓴,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认知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别人完全不一样。

他从洪水对全球各民族的挑战谈大禹的地位,从西罗马帝国为蛮族覆亡论汉武帝大破匈奴的意义。对于各朝各代的评价,他都站在整个中华文明的高度俯瞰,将过往人们认知中比较弱的朝代的重要性道出,比如北魏之于隋唐的重要性。

他从独特的视角发他人所未能发之议论,于平常处见大功力。对于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原因,在通常论及的门阀与地方官权力过大两个因素之外,他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而不知有国家的士风中探讨分裂的原动力:“后汉士风重名节,对恩主报恩的观念深入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道义集团……这种政治上的离心力是分裂的原动力。”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李定一认为除了经济、军事、政治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应从孝文帝的教养中去寻求。“孝文帝由冯太皇太后抚养教育成人。这位冯太后的伯祖父冯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仅有的四个汉人建国者之一……孝文帝是由一位与鲜卑有世仇,有志匡复华夏文物的中原世家的后裔所教育养大的。冯氏固不一定仇视鲜卑,但鄙视鲜卑文化习俗是毫无疑问的……”

当众人局限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李定一另辟蹊径,认为近代百年中国所遭遇到的许多坎坷,似乎都可以说是受了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中断的影响:“自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内地传教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便被中断了,中国的西学也日渐凋零。从此,中国人更加不了解西方的一切,而此后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只限于少数在东方以赚钱牟利为目的之商人的零星报告,中西两大文化遂因为缺少正当合理的接触机会而彼此隔膜日深。”

《中华史纲》中从独特角度分析史实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感到既新鲜又深受启发。

启发主动思考,加深对历史的认知

《中华史纲》是一部充满思考的书。李定一在自序中坦言:“读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史事的因果关系。”

与其他只是简单勾勒历史轮廓的其他中国通史书不同,为了帮助读者梳理因果关系,李定一于王朝更替、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后面都有深入的分析和点评,将前因后果、好坏优缺、影响波及剖析得透透彻彻。

他像在为学生讲述精彩课程一般,时不时来个发问,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启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如此,历史才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深邃的文化之根。

淝水之战,人人都知道前秦皇帝苻坚失败了。李定一却问,苻坚绝非庸碌无能之人,为皇帝二十八年,南征北讨,可谓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何以竟一战而败,一败而灭亡,破历史纪录?他从常人不注意的地方发问,探究出苻坚败亡的深层原因。

▲ 淝水之战插画

对比,是李定一在《中华史纲》中常用的方法。他通过对比史实,启发读者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他将汉武帝大破匈奴与罗马帝国为蛮族覆亡对比,阐明匈奴不是脆弱易制的敌人,汉武帝大破匈奴,使岌岌可危的中华世界不受威胁或甚至不被消灭而获得安全发展,由此可见汉武帝的伟大。

他对比同样是盛世之治的“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阐明二者有着巨大的区别:“文景之治只是皇帝个人有节俭的美德,但任令豪强横行,使天下百姓过着牛马猪犬不如的生活。放弃育民的责任而‘无为’,从政治的立场上看,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从人道的观点来看,他们是残忍的。……贞观之治是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疮痍满目、萧条残破的社会做培元固本的工作,使社会繁荣,生民揖让雍容。”两代统治者的格局之高低、能力之高下,立见分晓。

同样是刘姓皇室后裔,刘备虽有诸葛亮之辅佐,仍只能偏安一隅,不能如汉光武帝“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原因何在?

▲ 三顾茅庐

他对比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和北方的不同遭遇,探究佛教在北方有佛道之争,在南方却与道家哲理交相激荡融通的原因。

他比较东汉末、隋末、唐末称兵者多阀阅世家,而元末民变称兵多平民的社会背景原因。

同样是宦官专权,他启发读者思考东汉、唐末和明代宦官专权的不同之处。东汉及唐代之宦官任意废立,甚至弑杀皇帝,明代魏忠贤专权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崇祯帝继位,其权势立刻化为乌有,其故何在?

由此,读者在阅读《中华史纲》时,历史思维受到李定一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变为主动思考历史,从而提高了自身对于历史认知的水平。不仅如此,这种思维习惯和发问能力,还会为读者延续运用在其他历史图书的阅读中以及对其他历史事件的分析里。

以洞察世事的老练,从人性的角度看历史

李定一年近古稀提笔撰写《中华史纲》,他抱着一颗阅历丰富的心来书写,以洞察世事的老练,从人性的角度看历史。

无论是东汉外戚、宦官、清议三者之间的复杂斗争,或南朝藩王的辅佐者“典签”对藩王的控制,或宋、齐两朝皇帝残忍不仁、秽乱无耻的行为,或唐中期寒门进士出身的牛僧孺、李宗闵对豪门世族李德裕的斗争,还是唐末宦官专权对于藩镇格局的影响,抑或明代的朋党之争,除了通常的历史的角度之外,他还会从人性的角度加以分析,其叙述力透纸背,令人叹服。

“外戚虽专擅,但多少有士大夫出身的背景,排斥异己,固不遗余力,而对舆论清议,却尚略有虑忌。……宦官的来源不外是罪犯与贫穷者,或丧风败德无法容身闾里之无赖,原本殊少熏陶士大夫那一套道德操守,他们根本不在乎舆论清议,而清议却去反对他们,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宋、齐两朝的皇帝……他们习染了魏晋以来破除名教、恣意纵情的风尚,而缺乏名士们飘逸清玄的生活境界,遂养成极单纯的纵情肆意的禽兽行径。”

“东林书院确是一个在野士人臧否朝政的集议处,顾宪成的政敌沈一贯,制造‘东林党’的名词,作为排斥异己的帽子,随时扣在敌对者头上。”

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老人,他对于历史的认知,自有其老辣之处。通过阅读李定一犀利的分析,读者读懂了人性,也读深了历史。

客观、理性、叙述丰富,质朴、独到、饱含激情,《中华史纲》便是这样一部简练而深刻,有格局、有温度的中国通史杰作。

一位资深的荐书人在读完《中华史纲》后,感慨道:“我读过各种学派的通史类书籍,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三本……按照阅读顺序的话,我建议把《中华史纲》放在第一位来阅读。因为它不仅全,而且不失深度,是非常好的奠基著作。通过这一本书,就可以获得关于中国历史的总体知识和必要的细节。如果只读一本通史类书籍,就读《中华史纲》。”

人生有起点,阅读也有。一部好的作品,为你奠定认知的好起点。阅读《中华史纲》,为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奠定良好的起点。

相关推荐

★ 真正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国通史杰作

★ 华语世界公认的中国通史杰作

★ 钱穆弟子李定一教授三十年倾力巨著

★ 简练而深刻、好看有温度,兼具史才、史学、史识

★ 一开读就放不下的中国通史入门经典

★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2021年度隆重推荐!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

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

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

作者简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庆铜梁人。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知名教授,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四十余年,专精于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为什么叫《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前近代规模最大的官修丛书,在中国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文锦版是乾隆年间创作的一部手稿。共36304册,分6144箱,128个书架。该书共79309卷(章),最初保存在热河(今承德)颐和园的金文亭。1914年成为首都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一部分。整部电影分为经典、历史、书籍、收藏四个部分,以四季色彩装订,供浏览。文锦版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书籍、清代所编书籍、四面八方进贡书籍为基础,按照《永乐大典》重新编修。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藏书最多的一部(其次是明代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九年完成全书。共收集图书3503种,79337册,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先秦至清代的大部分重要古籍(其中有些是禁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学术领域。整套书分为经、史、书、集四部分,共44类。还包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等经典作品,以及一些来自日本、韩国、越南、印度、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作品,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文献。

《战国策》的编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于二月设立“四库全书馆”,负责编纂《本草纲目》。乾隆六子负责此事。他任命皇家君主为社长,大学生、六部尚书和侍郎为副社长,并召集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编辑开始编撰这部卷帙浩繁的集鲁、孙世义、戴震、周永年、邵等学者也参与了编撰。有3600多位学者学者参与编撰并正式上市,还有3800位文案。《茶经》载有当时全国各地收藏的流通书籍、清宫藏书和《四库全书》年编纂的珍本。据统计,仅馆藏图书就有13501种。经过筛选,这些图书分为“描述性图书”和“书目性图书”,其中“书目性图书”不记录整本书,只拾取部分内容,而“描述性图书”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照特定格式重新复制保存,复制完成后,还要与原书反复校勘。

最终收集到3461种书籍。《四库全书》为了美观和易于识别,采用分色装饰,有绿色翘曲段、红色历史段、白色子段(或浅蓝色)和灰黑色装配段。四种颜色的确定取决于春夏秋冬。《四库全书》因为是整本书的程序,所以采用了代表中心部分的黄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先后完成四套书,临摹七册,分别存放于北京故宫文远馆、京郊圆明园文远馆、奉天紫禁城(今沈阳)文尚馆、承德避暑山庄金文馆,合称“内亭四馆”(或“北四馆”)。

因为《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名叫四库,简单的说就是《四库全书》就是大清王朝的官方百科全书。它是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丛书。
叫做四库全书,因为它里面有4个内容,4个相关的一些档案,然后编成了4套书,所以叫四库全书,而且里面内容很全。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都有几个书库之多,所以叫做《四库全书》。

[史学概论2021]庞卓恒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2)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4)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

人类记忆的外化 历法的出现

三论述

1.历史的学科结构

(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2)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

2.为什么学历史

(1)传承文化财富;(2)丰富思想文化生活;(3)形成危机意识,民族意识;

(4)陶冶人的精神;(5)开阔人生观;

- - 1 - -- 1 -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渊源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实”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贯”,“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2.《文史通义》: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 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是受胡适整理国故大胆疑古思想,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典籍。

4.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有《湖北通志》,惜未定稿。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二、列举

1.史学宗旨论

(1)赞治:用史官、史书帮助国家治理 (2)资治:史书本身具有教化的作用

(3)明道:明天道,正人伦,助治乱 (4)经世。“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已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争,以明大中至正之道”

2.史家的三长和二善

(1)史才、史学、史识-----史学三长 2)公心、直笔----二善

3.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

(1)梁启超 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 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

4.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三、简答或论述

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

(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

(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 - 2 - -- 2 -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4.梁启超新史学发展的三阶段

1901—1905 进化史观 爱国 1912—1920 中西结合 追寻因果

1920— 中庸的史学改造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1924年,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发表了《创造奇迹的国王们》,研究了法国民众的风俗与信仰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1929年,法国年鉴史学派兴起,为开拓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1949年,“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了关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理论,直接奠定了厉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他出版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1967),成为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类学。70年代以后,历史人类学在欧美、苏联等国家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2.兰克学派 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二、列举

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 (2)基督教史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4)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5)19世纪的西方史学; (6)20世纪的西方史学;

2.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

(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

(3)客观主义史学; (4)德国海德堡学派;

(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

3.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

★三阶段: (1)创建 1929----1945(2)发展 1946----1956(3)转型 1968----

★代表人物:布洛赫 《国王的奇迹》(1924年) 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

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

4.全球史的代表作;

(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2)《世界史》麦克尼尔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5.19世纪历史哲学家

(1)梯叶里 力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禅时代的历史》

- - 3 - -- 3 -

(2)米细勒《新科学》

(3)尼布尔《罗马史》

(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5)麦考莱《英国史》

6.20世纪历史哲学家

(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

(2)艾格尔斯顿《新史学》

(3)鲁滨逊

7.思辨历史学家和批判历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

思辨历史学家;20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维科,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赫尔德、黑格尔。 20世纪以来,德国的斯宾格勒,英国的汤因比

批判历史学家;19世纪末,德国的德罗伊林、文德尔班。 20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柯林武德、沃尔什,德国的狄尔泰

三、简答或论述

1.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

(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本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观念的发展;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4)注重“当代史(当时的历史时期)”

2.基督教史学的特点;

具有普世性、统一性、神圣性的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史学的特点;

(1)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人本主义;(2)继承了古典史学的批判和求真精神;

(3)世俗论;(4)资产阶级史学诞生;5)重视历史的垂训和借鉴作用;

4.特纳学派的基本观点;现代美国资产阶级史学流派。由于该学派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泰纳创立,故又称泰纳学派。1893年7月12日泰纳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的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首次提出边疆学说。其后又撰文阐发,遂形成一种解释美国历史进程的新学派。泰纳认为,一部美国史大部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西部自由土地的存在,自由土地的不断被占用,美国居民之不断地向西移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说明。 以独特观点来研究美国历史,强调边疆和西进运动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

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6.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

(1)新史学的兴起

①批判兰克开始 ②多元文化史观:社会历史学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应该是综合史;历史是集体活动;对历史的探索 P212

③爱格尔斯顿 《新史学》历史应全面综合总结社会

④美 鲁滨逊 新史学兴起 哥伦比亚学派

历史是一门发展的学问;进化的历史观;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史料搜集,加强历史的解释

(2)二战后新史学占主导地位

20世纪50年代 新史学成熟发展 法 年鉴学派

- - 4 - -- 4 -

美 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3)后代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

(4)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英、法、美的发展

应用:阶级斗争 革命理论 唯物史观 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剩余价值) 工人运动 民族自由运动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

(5)年鉴学派

原因 :对兰特学派的批判;创办期刊《社会经济史学年鉴》1919.法国

年鉴学派发展历程:创建 1929—1945;发展 1946—1956;转型 1968年以后

7.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探讨某一个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第三章 历史学本体论

一、 名词解释

1. 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 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二、 列举

1.历史学本体论研究内容

(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

(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

(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3)结构功能主义史学本体论(机械)(4)多元折中史学本体论(唯心)

(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6)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辩证关系

(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4)历史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发展的几种动力

(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3)重要动力:革命

(4)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改革

(5)不竭动力:创新

三、论述

1试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

- - 5 - -- 5 -

2.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终极原因 P47(试述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终极动力、发展规律、及其人在其中的作用)

(1)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2)5种基本形态(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4)人的地位,人是经济活动,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

3.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的科学含义

5.从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来看,史家的标准应该包括哪些因素

第四章历史学方法论

一、 名词解释

1. 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2.计量史学方法;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法应用在历史资料中,进行计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的方法。

3.历史主义原则;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考察对象的原则和方法。历史主义的原则可以溯源到古代哲学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提出和主张这一原则的有G.B.维科、伏尔泰、G.W.F.黑格尔等。其中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形式下明确地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原则,他试图把人类历史说成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过程。真正科学地阐明并应用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基本要求是:①尊重历史的实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它们的分析和评价也要从那些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②注意历史的演变。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变化。从历史的演变中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例如对私有制和阶级的分析,就要既看到它们的出现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个进步;又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它们的消灭同样是历史的必然。③在私有制和阶级存在的条件下,要把握历史的潮流和趋势就必须弄清哪一个阶级是该时代的中心,并对当时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作出恰当的估计。在马克思主义中,历史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

二、 列举

1.新史学方法的主要类别

比较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口述史学方法 心理史学方法

2史料的几种类型

(1) 实物,实物史料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比如一所清

- - 6 - -- 6 -

代民居、一副明代壁画

(2) 行为,行为史料指的是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

史积淀。

(3) 口碑,口碑或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在漫长的

岁月里,它们往往通过传说,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

(4) 文献,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它可以是一块有文字的甲骨、一座

碑、一支竹简、一张帛书、也可以是一本书

3.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2) 历史主义原则;

(3) 阶级分析原则;(4) 整体研究原则;

4.梁启超“史家四长”

(1)史德,“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2)史才(3)史学(4)史识

5. 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 P251

(1) 搜集史料(2) 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3) 运用史料

6.搜集史料的一般步骤:首先阅读正史,然后搜集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再进一步搜集史书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如再加推演,则可以继续搜集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口碑等史料。

7.中国传统史学编纂的基本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学案体、史表、图录、纲目、会要评论。

8.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P275

(1)理论素养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内容 (1)“史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史识”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3)“史才”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

(3)道德素养;1)精神境界(2)社会责任(3)学术操守

- - 7 - -- 7 -
文章标题: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发布,如何评价该部书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678.html
文章标签:重大项目  首批  清代  中国历史  研究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