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4 05:00: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大功,于是唐高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开府洛阳,自此奠定了他最终登上皇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基础,故而李世民对洛阳有份特别的感情,登基之后立刻把洛阳定为行宫。
太宗死后,高宗在位期间,正式将洛阳定位东都,并且前后共七次把整个朝廷搬迁到洛阳,在洛阳处理整个帝国的政务,虽然他曾经有过正式迁都的念头,但在大臣的反对之下取消了。不过,规模巨大的宫廷,机构臃肿的政府机构,各级官员的亲眷扈从,数量庞大的护卫部队,共同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将沿途的州、县给吃得一干二净,虽然这些地方能够得到免缴一两年赋税的补偿,但基本上都是得不偿失的,故而民间颇有怨言。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都城,等到公元690年改元"武周",至此洛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王朝都城。
显而易见,武则天从被立为皇后之后就特别属意洛阳,厌弃西都长安,最终在她手中完成了迁都的工作,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相关的史书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治、经济、心理。
首先来看政治方面的。
长安地处西北,故而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属于从北朝到隋、唐初占据帝国权力中枢的关陇集团根据地,而这个集团中的大多数勋贵,在武则天崛起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持反对乃至敌视态度的。武则天为了反制和制衡,只能通过科举和举荐等办法,从帝国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关东地区的中下层士族选拔人才,安插到朝廷内部,但是,长安的位置决定了京城周边的地方政权仍然在关陇集团的掌握之中,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脱离此处。
不过,由于武则天从登上皇后位子到最终临朝称制,关陇集团的挑战虽然有,但都属于麻烦层次的,故而政治方面的考虑占比并不高。
再来看看经济方面的原因。
从隋朝到唐初,洛阳所处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得到有效的开发,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再加上在隋炀帝手上建造了复杂的运河系统,能够把东南地区的物资有效的输送过来,从而增加对京畿的有效供给,减轻周遭地区的百姓负担。
此外,在高宗在位期间,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的次数较多,中原地区则相对较少,更容易的征集到足够的税赋和粮食来供养京师内规模庞大的朝廷。
最后,心理方面的因素!
笔者认为,这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武则天被正式立为皇后之后没多久,就用异常残忍的手段将曾经的竞争对手萧淑妃和王皇后处死,并且仿照西汉的吕后,将两人制成了"人彘"。对于武则天来说,算是酣畅淋漓的实现了报复的欲望,但是两人死前的惨状和怨毒的诅咒:"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还是在其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经常在睡梦中见到二人面目狰狞的样子。
一、定都洛阳的原因
1、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大唐立国之后,长安城粮食贮备量日渐萎缩。每逢灾荒之年,皇帝要带领嫔妃、大臣等各色人等前往洛阳“就食”。武则天尚未即位之前,就有过三四次这样的“乞食”经历,可能在武则天心目中留下了阴影:这样的行为,跟那些低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甚区别?
相比之下,尽管洛阳的伊洛河盆地粮食生产量不及“八百里秦川”,但却有着当时无与伦比的便利交通优势——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以洛阳为起点的京杭大运河。借助水路运输,洛阳能够源源不断从东南的苏州、湖州一带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
2、政治问题。
围绕着长安城,陇西贵族、山东五姓七阀、江南士族等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权利中心,甚至强如皇族李氏,也以娶到高门大性的女子为荣。以陇西氏族为首的旧势力垄断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武则天推动变革的主要阻力。
而东都洛阳由于相对远离政治中枢,为武则天与寒门士子的接触提供了某些便利。在武则天定都洛阳后,相继通过修订《姓氏录》、运用酷吏、开设殿试、增设武举等方式,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为寒门士子入朝为官铺平道路。
抛弃长安,定都洛阳,不过是武则天处于政治权衡而考虑的结果。然而,在学术家传、书籍罕见的唐代,门阀贵族把持教育文化依然是一种大势,进士科录取数量较少,韩愈考中进士的那届“龙虎榜”人数最多,也堪堪23人而已。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二、洛阳被称为神都的原因:
“神都”之名是从“神州”演变来的。“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其中记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吕氏春秋·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684年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改元敕中曾对此进行过解释,之所以改洛阳为神都是因“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
意为在唐高宗死后,发生了“镇星在太微”的变化。
在当时人看来,洛阳在分野上是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的;洛水贯都,则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而镇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
武则天认为,洛阳是天设地造的都会,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同样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
扩展资料
神都为洛阳古称,意为神州大地之都。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水经注》。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加尊号“圣母神皇”;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
武则天以神都洛阳为统治中心将近50年,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基础,被郭沫若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
武则天的上位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史,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功成为女皇帝,在唐朝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何不待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一定要去往洛阳,将这里定为都城呢?
当然有人认为,武则天开辟的是“ 周 ”王朝,既然是新的王朝,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个新的都城,这才能显示出新朝的气象。不过更多的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武则天迁都洛阳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原因之一:惧怕死去的萧淑妃司马迁在主编 《资治通鉴》 之时提到过这个原因。当年萧淑妃曾经是唐高宗最为宠爱的妃嫔,这让唐高宗的原配皇后王皇后十分不悦,一直想要找个办法来对付萧淑妃。而就在此时,王皇后知道唐高宗与正在远在感业寺做尼姑的武则天暗通款曲。于是便心生一计,将宫外的武则天接回到宫里来,利用武则天与萧淑妃争宠。
王皇后这一招可以说是引虎驱狼,武则天入宫之后的确是分走了萧淑妃的宠爱,但是王皇后忽略了武则天的野心,她根本想不到武则天受宠之后会连自己一起拿下。在后宫争斗当中,王皇后与萧淑妃都败下阵来,最后都被武则天给害死了。萧淑妃在临死之前对武则天破口大骂,说来世自己变成猫,武则天变成老鼠,前来报复武则天。
而在这之后武则天便整天做噩梦,梦见萧淑妃与王皇后的鬼魂前来索命。武则天也变得非常怕猫,所以下令宫中不能养猫。而武则天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所以选择迁都洛阳,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不过这个说法好像有些站不住脚,难不成武则天换一个地方待着就能摆脱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吗?洛阳城中就没有猫吗?
原因之二:远离李唐宗室势力武则天是女人,还篡夺了李唐皇室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自然反对者众多。而武则天清除反对者的手段极为残酷,她任用酷吏罗织各种罪名残害反对者,周兴、来俊臣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酷吏,大量官员折损于他们之手,可以说令人闻风丧胆。
而这其中受牵连最多的应该就是李唐皇室成员了,大量的李唐皇室成员被迫害,就连武则天亲生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各种反对武则天的叛乱出现了不少,这让武则天疲于应付,于是她想到了迁都。
在武则天走上统治舞台之前,大唐王朝已经被李家人统治了几十年了,世家大族大多站在李唐皇室这边,朝中大臣们也大多世受皇恩,效忠李唐皇室。而李氏宗族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即便是武则天费尽心力,也很难彻底根除。
但是洛阳就不一样了,这里同样是古都,自古以来就是极为适合建都的地方,文化、经济兴盛,地理位置重要。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朝代都曾经将洛阳作为首都,诸多的帝王在这里成就属于自己的霸业。
相对于长安来说,这是个新的都城,武则天同样可以在这个新的都城当中开创属于自己的霸业。而盘踞在长安的反对势力们鞭长莫及,捣乱的人也就少了,这对于武则天实施自己的统治是有好处的。武则天在迁都洛阳之后便将这里改为神都,她也想利用这个名字告诉众人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
原因三:长安作为首都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一个城市的人口如果太多,城市容纳不下,基础设施跟不上,那么这个城市是要出问题的。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唐朝对外政策比较开放,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都来长安居住,几十年的盛世,长安城一片繁华景象,导致长安城的人口数量激增。而长安城的基础设施却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所以武则天选择迁都到洛阳,躲避长安因人口暴增带来的弊端,一个新的都城,可以任由武则天来规划建设,而洛阳也因为都城的便利,成为了另外一个繁华大都市。后来李唐皇室光复,首都再次回到了长安,而洛阳俨然已经成为了陪都,成为了另外一个不逊色于长安的城市。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中晚唐时期,皇帝们也会迁都到洛阳。因为长安人口太多,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难以维持,就连饮用水与粮食都很难供得上。等到饮用水与粮食充足了,皇帝们再返回长安,可见洛阳在当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武则天迁都洛阳,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与经济的考虑,而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绘声绘色描述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迁都原因,不过倒是给后世评价武则天增添了许多的谈资。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旧唐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