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时间: 2023-06-10 21:01: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如何评价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求大神详解

Among then are 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 and Letters from China 求句解及语法

Among them are 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 and Letters from China. 【请注意,第2个单词是them,不是then】


句子意思:

其中有《我为什么72岁来到中国》和《中国来信》这两本书。


语法:

them 很可能指代“那些书”,among them 表示“在那些书当中”。

句子属于倒装结构,目的是为了保持上下文连贯,因为上文很可能提到了“一些书”或“一些物品”。

正常语序是:

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 and Letters from China are among them. 【句子改动之后显得头重脚轻】


注释:

句子提到两本书(在原文中书名应该是斜体字),分别是:

1)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我为什么72岁来到中国》(1965年出版,作者Anna Louis Strong)】

2)Letters from China【《中国来信》(1909年出版,作者Sarah Pike Conger)】


Anna Louis Strong (1885-197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著名记者,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 1892-1950)、埃得加·斯诺(Edgar Parks Snow, 1905-1972)齐名,被毛主席称为“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Sarah Pike Conger (1843-1932) 康格夫人,美国驻大清使馆夫人。


【更正】

这两本书都是斯特朗写的。其中《中国来信》有三辑,分别于1963、64、65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据查,这个句子来自“初中英语阅读300篇基础卷”(百度文库有),原文中的斜体字就是书名。

这是一个倒装句,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 and Letters from China是主语,are是系动词,among them是介词短语作表语。

由于among them是表示地点的状语,所以它位于句首时,句子要完全倒装。

再来分析主语:
主语是由and连接的两个并列短语,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是一个名词性从句,letters from China是一个以letters为中心的名词性短语。

句意参考:在这些……当中,有两点就是:一,我为什么在72岁高龄来到中国;二,由中国发出来的信件。(省略号省略的是上文提到的内容,也就是本句them所指的内容)

祝暑期愉快,加油!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人物生平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于布拉斯加州弗兰德镇。
1887年,全家迁往俄亥俄州的芒特弗农。
1891年,斯特朗6岁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农迁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1895年,全家迁往奥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11岁)提前完成小学八年学业。
1896年,斯特朗进入奥克伯克中学学习。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国,全家出发去英格兰。
1898年夏秋,随全家住在法国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岁时,被录取到洛桑大学夏季教师进修班学习。
1900年,中学毕业,年仅15岁。
1902年2月,青年杂志《美国周刊》发表了她两篇关于意大利之行的文章。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间,被安置在伊利诺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亲鲁思·玛利亚染病死于塞得港和纳波斯之间。
1905年,大学毕业,并入选ΦBK联谊会。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9月,欧文·洛夫乔伊请她到全国童工委员会任职。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国童工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沃尔特·哈维。并成为其助。之后她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请,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辞去全国童工委员会职务。(31岁)
1916年12月3日,竞选成功,进入学校委员会。 1921年8月,斯特朗到达莫斯科。
1923年9月末,离开莫斯科,回到美国。
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
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释放并被驱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访问西藏的外国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中外著名记者有哪些

1、奥莉娅娜·法拉奇

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

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女, 美国人,是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她年青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她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斯特朗1885年11月24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出生。早年就学于奥伯林学院。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5次至中国访问。72岁时,冲破重重阻力于中国定居。

3、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全美作家协会主席。

在漫长的记者和文学创作生涯中,为反映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及欧洲、苏俄和远东各主要战场,以其犀利的目光、鲜明的观点和娴熟的文笔,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政治、军事内幕。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声名远扬世界各国。

4、赵超构

赵超构(1910.5.4 - 1992.2.13),原籍浙江文成,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

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5、黄幼公

黄幼公,越南华裔,美国公民,著名摄影师。黄幼公1951年3月29日出生在越南隆安,1966年加入美联社越南胡志明市记者站。 获得过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2007年,他拍摄的帕丽斯希尔顿入狱前痛哭的照片又一次引起世界轰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莉娅娜·法拉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超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幼公

玛莎·葛尔宏——战地记者,海鸣威的第三任妻子,报道过美国入侵巴拿马事件。
乔治·伯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1948年在报道希腊政府腐败时神秘遇害。
海伦·斯诺 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红区,37年采访毛泽东、朱德和许多中共首脑人物,199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海伦·斯诺“理解与国际友谊奖”。199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海伦·斯诺还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
穆青—— 原名穆亚才,“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天歌》、《驯水记》等等。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范长江(1909年-1970年10月23日),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东兴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新闻家、记者,民 国时期《大 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阵营,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
找主持公道正义的记者,我是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办治浑街王会廷,2008年拆迁至今十四年得不到回迁房屋安置,找不到主持公道的干部解决回迁房屋安置问题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什么被苏联驱逐?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一位美国的左派作家和记者,以其对共产主义运动和亲苏联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道与支持最为著名。根据网络搜索的信息,她被苏联驱逐的原因是:
1949年,她在苏联被指控为美国间谍,并与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一同被捕。她被关押在莫斯科的卢比扬卡监狱,受到了审讯和折磨。1955年,斯大林死后,她的指控被撤销,她被释放并取回了护照。然而,她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或道歉,也没有恢复她在苏联的财产和名誉。她被迫离开了苏联,并定居在中国。。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390.html
文章标签:路易斯  安娜  评价  斯特朗  Strong
Top